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局科技匯報范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過“四個圍繞”,科技工作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
1、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持續提升國家級星火產業帶建設質量。**年開始組織實施的閩北星火技術產業帶,**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列入國家級星火產業帶,得到了國家、省科技項目資金的支持,產業帶沿**-**建設,選擇了畜禽奶、優質稻等六個產業作為建設的重點。通過幾年實施,大批新型、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通過產業帶載體源源不斷流向農村,做大做強了農業主導產業,也使農民得到實惠。“牛糞固液分離技術與廢物綜合利用”項目,有效提高了養殖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錐栗產業制定了國家標準,閩北錐栗產業帶建設通過省廳評審驗收,其綜合水平達國內同類領先水平;培育優質稻組合30多個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累計推廣面積達3000萬畝;建立豐產高效筍竹林76.4萬畝,竹業產值達46.4億;選育珍稀食用菌新品種17個,建立有機茶園2萬畝,并對“正山小種”、“政和工夫紅茶”等地方特色品種進行保護和開發。目前,產業帶已經向科技部、省科技廳的《富民強縣計劃》、《一縣一業計劃》延伸,實施領域從種植擴展到加工及綜合利用,進一步拓寬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渠道。繼建甌市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市(縣)之后,今年**市又列入“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市;“一縣一業”重大專項的建甌竹業,延平天然香料、邵武林業以及邵武拿口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成效都較為顯著,延平樟湖市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于日前通過考核驗收。
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認真貫徹市委關于“重心下移、高位嫁接、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的要求,與有關部門一起,共同深化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1999年以來,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員7批6790多人次,通過技術咨詢、典型示范、利益共同體等形式,在農村一線開展科技服務,有效健全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從40%提高到50%以上。這項工作得到國家領導及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國家科技部在全國組織推廣我市的經驗。科技部、人事部先后三次在我市召開了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現場會,國務委員陳至立等領導出席會議,對科特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年,建陽市列入了由科技部、商務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農村科技扶貧創新與長效機制探索”項目,建陽桔柚示范推廣基地等7個全省科技特派員示范點,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5期,培訓人數3370人次,分發生產技術資料5630多份。這些都使得科技特派員工作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得以深化。近期遼寧丹東、河北邯鄲等地科技局組織大批人員前來考察調研。
持續抓好特色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閩北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以省農科院技術力量為依托,網站建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農業遠程教育等5個系統及電子公告、農業專家推薦、數據庫資源等欄目。網站的核心遠程農技服務設有病蟲害數據庫系統、遠程專家系統、電子答疑系統、遠程診斷系統等,可提供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術決策和技術服務。自**年底建成后,點擊率達3萬多人次,在線服務6000多人次,電子答疑300多個;建立示范縣(市)2個、示范鄉鎮14個、示范企業30家、示范農戶400多戶。在全省科技系統率先建立的農村遠程視頻科技系統,在34個鄉鎮安裝了硬件視頻科技培訓系統,150多個鄉鎮安裝軟件視頻科技培訓系統,和市委組織部、婦聯等部門分別舉辦實用技術講座20場,受訓3萬余人。10月中旬,由延平區和市科技局、市文化與出版局聯手搭建的延平區農村科技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正式開通。開通儀式上,省農科院副院長翁伯奇研究員利用這個平臺進行“現代農業與科技創新”科技講座,延平區15個鄉鎮的200多名干部群眾在各自的分會場收聽科技講座。這是我市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一項新嘗試、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