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感恩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具體內容與途徑
(一)營造一個溫馨的值得學生感恩的教育環境。在一些學校當中存在著一種師生關系不平等的現象,學生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積極的調解,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正常的情感交流,難以養成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氛圍。只有建立起師生之間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積極的對華關系,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從而有利于感恩教育的開展。
(二)通過適當的課堂教育,進行“知恩”的道德教育。要學生知道無論是父母給予他們生命,還是朋友給予友情或者教師教他們知識技能,這一切都是恩情。通過課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認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識,在感恩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把基礎性的道德知識貫穿其中,讓學生真正切實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氛圍。
(三)正面引導學生,讓他們了解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道德素質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在鼓勵學生規劃未來理想的同時,還要時常反思現在,在不斷的自我肯定與否定過程中得到自我提升。
(四)讓學生從生活周圍的小事中體會生活,懂得知恩圖報,學會回報社會。感恩教育的開展要讓學生知道知恩圖報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而是更側重與精神層面的回報。從點滴小事開始,通過語言和行動表達謝意,而并非一定要大恩大德的舉動才算知恩圖報。現實生活中對父母的孝心,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養成途徑。學校環境的人情味濃厚了,和諧校園的氛圍必將進一步影響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以各種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來,促進感恩教育實施的生活化。如:通過父親節、母親節讓學生得知在求學過程中要學會關心與體貼父母,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要懂得換位思考;通過教師節讓學生懂得學校與老師們的悉心教導和真情付出;通過兒童節、重陽節等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通過志愿者的形式回報社會等等,以小愛導向大愛。
(二)開展“感謝”教育,讓學生學會“感謝”。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理念——“感謝”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好的習慣,是為人處世中一劑良藥。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等到事業成功之時可以給與的物質回報,平時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可以是孝心的體現。感謝身邊每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人和事,順境中感受快樂,逆境中感受挫折給與每個人成長的機會。這些都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讓大家參與討論,切實感受。
(三)在專業實踐類教學和職業道德培養當中加入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真正體會“愛崗敬業”四個字的含義。職業素養的養成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他們進入到社會之后,更是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但是在這之前學校往往通過理論教學來進行教育,這樣就使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通過感恩教育的開展來引導他們,使他們明白感恩是一種責任,即使未來的工作崗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喜愛的,但也必須懷著感恩之心做到干一行愛一行。而這也是對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種最直接的回報。
(四)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感恩的社會意義。社會實踐對于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生在投身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能夠將學校教育潛移默化的帶入到實踐當中來。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領會感恩的實質內涵,從而發現自身價值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差距并為之做出改變和進步。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最有利場所,感恩教育可以通過市民學校來進行。例如進行一系列的社區服務(關愛老人、留守兒童、社會調研、公益宣講、環保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社會所需要,從而升華到對國家、對社會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三、小結
生活作為道德的“基礎事實”是和道德一體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感恩教育的開展有益于高職院校的德育在生活中找到對接點,有益于高職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職業道德的良好養成,有益于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它不失為構建高職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種思路。
作者:楊克毅趙瑩瑩單位:重慶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