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通高中德育近況解析與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德育內容方法手段簡單陳舊
隨著現代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手段日新月異,教學方法也異彩紛呈,但德育方法似乎改變不大。基本上還是屬于說教式、填鴨式。在學生對學校德育內容的接受程度的調查中只有11.5%的學生表示易接受;30.3%的學生表示一般;有58.2%的學生認為德育是落后的、枯燥的、令人反感的。這種德育方法根本無法育好德,因此學生被網吧搶奪也是意料中的事。
1.1違禁上網較為普遍
在此次調查中還發現有98.6%的同學經常上網,他們中僅有8%是為了學習,上網者中有90.6%是為了交朋友聊天、打游戲,甚至看不健康內容。他們中不少同學流連于虛擬世界、沉迷網戀而不能自拔。
1.2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在被調查學生中有12.9%承認在一切非常重要的考試前會表現長期焦慮不安。當受到委屈時,23.3%不善于與伙伴溝通,選擇獨自生悶氣,表明他們的情感有一定的閉鎖性,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使他們難以得到真正的友誼。
2破解普高德育困境的對策分析
2.1構建學校德育體系
人們喜歡用“知識爆炸”來形容知識更新速度,但德育目標的發展卻嚴重滯后,德育模式老化,德育階段性不明。一些地方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德育處(政教處)上紀80年代的工作重點是檢查學生的衣著、言行,處理違紀學生,30多年后的今天還是這樣,學生在十多年的基礎教育中接受的是同一模式的“德育檢查”,這些檢查式德育被誤認為就是學校道德的全部,并且一成不變地被用了數十年。
許多學校動輒搬出共產主義理想和遠大人生目標,使得德育不切實際,顯得“遠”“大”“空”。德育和學科教學一樣也應該有自己的體系,必須有和年齡相適應的內容,各學校據此循序漸進地開展德育工作。
2.2調整德育機構設置
造成學校不能全員抓德育的原因是機構設置不當,原本為了強調德育而另設專司德育職責的政教處,把德育設置成學校的一項專職工作。并配備與之相應的專職德育工作者,下設班主任,專門負責班德育工作和每周進行1-2次班團活動。這種分工制度本意是為了加強學校德育,實際上卻暗示了德育和教學活動的對立,過分強調了德育的時間性,似乎每周進行了1-2次班團活動后其他時間就可以不用再進行“德育”了。許多教師甚至認為一抓德育似乎教學是中心環節就不對了,一抓教學就是把德育丟在一邊了,這實際上否認了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陣地,影響了全員參與德育。建議學校在機構設置上取消原有的政教處、總務處、教導處,校長室下轄心理健康部、理論部和技術部,各部只能是指導老師開展工作而非專職工作機構,這種機構設置淡化了專司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教處,有利于更好地全員抓德育。
2.3開展德育科研活動
許多學校對教學研討是重視的,與之相比,德育科研投入就顯得嚴重不足,教研活動中很少有德育的影子,德育傳幫帶活動沒有開展,德育課題申報寥寥無幾。德育科研缺乏,其直接后果是德育語言生硬,德育措施缺乏、德育方法陳舊、德育路子狹窄。許多青年教師由于缺乏科學的德育能力訓練,缺乏應有的思想工作能力,對于突發事件更是束手無策。各校應盡快完善德育研討制度,成立德育課題組,以加大德育實踐和理論水平。
2.4建立德育評估機制
要使教師全員參與德育活動,自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德育思想,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德育有無一個樣,德育多少一個樣的局面。學校要完善德育制度建設,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一是完善學生行規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學生日常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用制度來抓落實、抓檢查、抓評比。二是完善德育的量化評價制度,使其發揮積極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三是建立教師師德表現和德育教育能力考核制度,在評先、評優和骨干教師的選拔中,既要重視教學能力的測評,更要注重師德和德育教育能力的考核,使德育也有和智育一樣的評估措施,也有像智育一樣的獎勵、鞭策措施,使德育和榮譽有機結合,最終使德育工作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從而提高教師德育的積極性,自覺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德育思想。
2.5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當前,青少年心理亞健康比例增加,年齡趨小。如果將長時間焦慮不安與獨自生悶氣看成心理亞健康的話,那么當前青少年心理疾病可能接近30%,應該看到對于生機勃勃、體質強健的青少年來說,心理異常比軀體生理異常更可怕,雖然當前學校都配有心理教師,但受專業、經驗等因素限制,其作用有限,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并改進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詢活動。
普高學生從學業上看,是介于重點高中和職業中學之間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很容易被忽視,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普高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師們全員參與,因材施教。
作者:羅景燕單位: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