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高教師教育教學現狀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中教師教學任務重,勞動強度大,學習缺乏主動性,長期疲憊、焦慮乃至抑郁,教師中普遍出現功利化、見異思遷、失落、厭倦、浮躁、怨尤等消極心態,課堂教學過程問題化、中心化、舞臺化、蜻蜓點水化、學科化。因而培育教師的積極心態,重建課堂教學,讓教學變成研究,加強學校“教研訓一體化”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成為必要。
關鍵詞:
普通高中教師;教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中教育非常重視,將高中教育定位為“基礎+選擇”。但是,目前的高中大多注重應試教育,成為輸送大學生的“加工廠”。高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勞動強度相當大。高中教師的工作大多程序化:教學—考試。高中教育條件下教師學習缺乏主動性;教師長期疲憊、焦慮乃至抑郁,有的甚至走向極端。在2015年全國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崔永元就以河北衡水中學為例,指出高中教育從某種程度上是摧殘人的教育,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的。在當前的形勢下,提升高中教師的幸福指數,發展教師的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中教師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1.高中教師教育心態現狀分析作為平凡人的教師抱有什么樣的教育心態,對于能否實現人們的“教育夢”至關重要。當今時代,人們講實惠、講實際、講實用。因而教師在工作中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心態。(1)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些學校、教師不是一切為孩子,而是一切為金錢。昔日最純潔、最高尚、最無私的師生關系,如今也變得功利化,甚至商業化了。(2)見異思遷。一些非“熱點”學校的教師千方百計找門子、托路子,把精力放在“跳槽”、調動上。特別是農村學校,年輕教師教學常規、教學業務一旦“入門”,或者談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的歷史使命完成,就設法調走,致使農村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從而使老百姓對學校失去信任,加劇擇校風的盛行。(3)失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待遇漸漸成為衡量人的工作價值和社會貢獻的重要尺度之一,高中教師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一些教師失落感、委屈感、自卑感油然而生,工作上漸漸失去主動性,從而影響工作業績。(4)厭倦。“以前做老師時有一種神圣的感覺,但今天走出校園看一看,別人都在社會里撲騰著,好像個個都神通廣大。和他們相比,我真覺得自己這些年老師是白做了。”這位老師的話很有代表性。教師的職業倦怠、枯竭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越來越趨于年輕化,許多教師從教沒幾年就頗為厭倦了。(5)浮躁。現代國民普遍浮躁。受此影響,不少教師“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涼水”,放松對業務的進修和素質的提高,對學校工作能推則推,好拖即拖,被動應付。有的老師職稱一旦到手就“船到碼頭車到站”,失去上進動力和激情。(6)怨尤。如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管理有難度,家長期望高,教師職業壓力加重,因而不少老師消極逆反,滿腹牢騷,對學生缺乏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容易出現發怒、斥責學生等行為,不能以飽滿的精神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學質量自然難以保證。這種心態的對外擴張,還影響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學校教育面臨的種種壓力,教師經濟、社會地位等因素,教師隊伍呈現出的一些不良心態對工作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
2.高中教師教學現狀分析高中課程改革在風雨中走過了十幾年,盡管我們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客觀言之,課堂教學未發生根本改變,教師與學生的生存狀態依然不容樂觀,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有巨大提升空間。目前,高中教育還是把學生當作整齊劃一的產品來加工。這種教學把學生的身心加工成“標準件”,把學生當作存儲知識、信息、技能、規范的容器來對待,把學生制造成待價而沽的商品;這種教學把學生當作帶有“原罪”的人來提防、控制、管理,以獎勵做誘因、以懲罰做威脅來訓練,把學生變成“囚徒”式的奴性人格;這種教學泯滅人性,將學生日益“動物化”。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成了“產品”“容器”“囚徒”甚至“動物”。統一而標準的教學考試模式,更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解和操作上的偏差。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三維目標重心偏移,知識目標重視不夠,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和學生發展的片面性。(2)師生關系重心偏移,過分強調學生的地位,教師的作用重視不夠,造成教學中主體人群結構的單一性。(3)課程文化關系重心偏移,傳統的、本土的文化重視不夠,過分強調外來文化,造成人的文化結構狹隘性。(4)教學活動方式重心偏移,講解、傳授、示范等主導性教學方式受冷落,缺乏實質意義的對話活動,教學過程形式化。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導致高中課堂教學問題化、中心化、舞臺化、蜻蜓點水化、學科化。
二、新課改下的普通高中教師教育教學對策研究
1.培育教師的積極心態十八大報告明確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教師心態作為社會心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強化培育。(1)培育教師的自尊與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這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勇于開拓進取者不可缺少的心態。(2)培育教師的理性與平和。只有理性平和,才不至徒添讓自己不愉快的“羨慕嫉妒恨”,才不會“郁結于心”。(3)培育教師的積極與陽光。這是一種樂觀豁達的“陽光”態度,一份踏實肯干、拼搏進取、執著追求的“恒毅力量”。教育工作是復雜的,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這就更需要具備成熟的理智感、正確的挫折觀、積極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常言道:改變不了環境就適應環境,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事物是相對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面對生活,教師是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4)培育教師的開放與包容。開放包容是人性發展的高境界,也是教師職業精神的內涵所在。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投身教育改革,主動適應、參與教育實踐,確立前瞻的教學理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能。教師工作繁重瑣碎,學生難教育,教學要求高,時常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不但要付出體力和腦力,還要付出情感。付出很多,得到的卻不相稱。如果沒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每天都可能會生活在痛苦與煩躁之中。只有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把壓力轉化成動力,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一天才能活得精精彩彩。教師是特殊的職業群體,心態如何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心態良好,可以激發學生向上的勇氣,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心態不良,則會導致學生情緒低迷,甚至傷害學生自尊,制造精神痛苦。
2.讓教學變成研究重建課堂教學的方向,加強學校“教研訓一體化”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將“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作為21世紀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工作方針,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有力保障的措施之一,期望通過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教學能力。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全面深入推進的需求,高中學校應實行“教研訓一體化”,從根本上轉化教研職能與定位,下移教研重心,使教師成為教育科研的主體。讓教學研究走入課堂,走近教師。“教研訓一體化”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行動研究為杠桿,以校本培訓為教學和研究的策略和手段,通過自上而下的指導和自下而上的研究帶動培訓,實現教學、教研和培訓三者的有機結合。落實教研訓一體化,能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提高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和技能構建,使教師教學實踐效果產生積極性變化。落實教研訓一體化,還能通過提升學校校園文化,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1)改造課堂文化。課堂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并為師生所自覺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課堂精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研訓一體化的實踐,能促進課堂文化的改造,以科學教學觀為前提,以課堂為主要空間,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形式,促使學生逐步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以“對話”“質疑”“團隊”為特征的新課堂文化。(2)改造教師文化。教師文化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等各種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共同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主要包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情感傾向以及行為方式等。通過教研訓一體化的實踐研究,能促進教師文化的改造,形成以“開放與合作”“激情與創造”“實踐與反思”“個性與風格”為特征的教師文化。(3)改造教研文化。教研文化是指學校教師在開展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研究氛圍、風氣和制度,其中教育科研的氛圍和風氣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我們期望通過教研訓一體化的實踐,營造濃厚的學校教研氛圍,激發并強化教師的教研意識,優化教研工作機制,使教研意識和理念逐漸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真正成為教育科研的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科研實踐,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從而逐漸形成以“主動自覺”“基于問題”“精耕細作”為特征的教研文化。……當然,以上幾個方面的改變均隸屬于教育文化革新的一小部分,要改變普通高中教師教育教學現狀,僅僅靠改變以上幾個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深深知道:當代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而繁雜的工程,它涵蓋了諸多超出教育本身的問題,存在許多博弈,任重而道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唯愿盡我們之所能,為落實與推進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針與政策走出自己堅實的步伐;拋磚引玉,通過我們的吶喊讓更多有識之士抑或全社會直面當今教育現實,共同思考,獻計獻策,借此推動當今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周冬祥.校本研修:理論與實務[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周小峰.教師的消極心態及對策[J].湖南教育(上),2014,(1).
作者:任澤貴 汪圣波 單位:湖南省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