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教育改革思想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王韜學貫中西、思想超前,是中國早期維新思想家的先進代表,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提出許多改革主張,其中得以親身實踐的唯有教育領域。王韜在教育目的、目標、對象、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諸多創見,形成獨特的教育改革思想,并在擔任上海格致書院山長期間付諸實踐,在社會上起到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培養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對中國教育近代化具有先驅意義。
關鍵詞:王韜;教育改革;思想啟蒙
王韜(1828—1897年)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新聞工作者,面對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困局,他針砭時弊,推崇西學,倡導改革,其改革主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領域,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只有教育領域。王韜在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教育對象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張,還在擔任上海格致書院山長期間開展一系列教育改革,為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探討王韜學校教育改革思想,不僅對學校教育史研究有較大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深化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也有現實意義。
一、教育目的:富國強兵
近代中國處于“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落后挨打、割地賠款的殘酷現實驚醒了一批先知先覺的中國人,他們倡導變法革新,探索中國富強之策,王韜便是這批先進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之一。王韜從小胸懷經世報國的遠大抱負,多次參加科舉謀求功名,但均名落孫山。盡管如此,王韜仍懷著強烈的經世熱情,積極向清政府官員建言獻策,希望能夠受到重視和采納。在遭到清政府通緝流亡香港期間,王韜飽受饑寒之苦,但依然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此豈肉食者所能遠謀,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竊慮者也。”[1]難能可貴的是,王韜在歐洲游歷期間,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氣,在英國公開場合上舌戰英國商人,痛斥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的嚴重危害,體現了一名中國人的拳拳愛國之心。王韜敏銳地認識到人才在國家興衰中的重要作用,反復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夫賢才者,國家之元氣也。賢才在上則國治,賢才在下則國亂。”[2]“天下之患,不患在賊而患在無人才。朝廷之上一切設施,不患在持法而患在行法之無人。”[3]王韜認為,中國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故今日我國之急務,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總其綱領,則在儲材”[4]。學校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王韜從國家富強角度論述人才問題,其學校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然也在國家富強。王韜的教育實踐反映了其教育目的。王韜擔任上海格致書院山長后,著眼中國富國強兵,突破原先局限“格致”的辦學范疇,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西方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而且要關心國內外大事,討論時事政治,關注西方政治制度等。王韜主持的考課活動,將時務特別是中國富強治術作為考課命題的重要方向,促使廣大知識分子積極探討中國富強之道。王韜晚年看到上海格致書院蓬勃發展、人才輩出的盛況時,十分欣慰地說:“余老矣,行將拭目而觀中土人才蒸蒸日上,通知時事,為國家立富強之基也,豈不幸哉!豈不快哉!”[5]再次驗證了王韜把富國強兵作為教育的目的。王韜還認為,“君與民近而世治”,學校教育在國家治理中具有“上下相通”的聯絡功能。“古者里有塾,黨有庠,鄉有校,讀法懸書,月必一舉。茍有不洽于民情者,民皆得而言之。上無私政,則下無私議。以是親民之官,其為政不敢大拂乎民心。”[6]王韜希望通過學校教育,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為國家富強創造良好政治環境,“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7]。可見,王韜強調學校教育聯絡上下的功能,其目的依然是國家富強。
二、教育目標:新式人才
傳統教育依附于政治,其目標是為封建政權培養人才。受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人才觀帶有倫理至上的道德主義色彩,認為人才是指具有良好品德和掌握儒家經典原理的人。王韜審視了古代以來的人才狀況,發現官方所倡導的人才往往“有名無實”,舉人、進士、翰林等,屬于封建社會的主流“人才”,但嚴重脫離實際,對國外政治、民情、地理等情況都不了解,甚至對國內事務治理也茫然無策,“及問其何以察吏,何以治民,則茫然莫對也”[8]。為此,王韜提出人才有“真才”和“偽才”之分,“世有真才,亦有偽才。偽才之與真才,猶碔砆之于寶玉,魚目之于珍珠,久之而后知,而不能猝辨也;試之而后見,而不能空說也”[9]。王韜從“尚實”的角度,把實用作為甄別人才的重要標準。“所以甄別人才者,直言極諫,輿圖象緯,一切專求乎實用。”[10]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多樣化、多規格的專門人才。傳統人才觀追求“全才”,視技能技術為“奇技淫巧”。王韜突破了“君子不器”的桎梏,認為人才可分為多種,“才有數等:有吏才,有將才,有匠才,有出使之才,有折沖御侮之才,有明體達用之才、有應急濟變之才”[11]。以上各類人才雖然不是傳統所倡導的“全才”或“君子”,但他們術業有專攻,擁有一技之長,都是富國強兵所需要的實用人才。王韜認為,傳統學校教育為封建政權培植大量無真才實學的官吏,無益于國家富強事業,必須改革傳統學校教育,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真才”。王韜欲求“真才”的教育觀與上海格致書院的辦學宗旨不謀而合,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表明出任山長的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新式人才。“近以滬上中西董事公舉,承乏格致書院,忝居掌院。擬廣招生童,前來肄業,延請中西教讀,……務期有益于時,有用于世,為國家預儲人才,以備將來驅策。”[12]王韜在上海格致書院期間,圍繞為國家培養新式人才的教育目標,把書院辦學與國家富強、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對招生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了全面革新,顛覆了傳統學校教育模式,開創了中國近代學校教育之先河,培養了一大批新式實用人才。
三、教育對象:面向大眾
傳統官學教育對象范圍十分狹窄,呈現等級化、特權化、小眾化的特征。王韜主張擴大教育對象,實現教育普及化、多元化、大眾化。一是普遍設立新式學校。王韜十分贊賞法國學校教育制度,在《重訂法國志略》一書中介紹,法國教育分為太學、國學和小學三級,其重點在小學和國學,小學數量眾多,遍布各個市鎮。王韜主張借鑒法國教育制度,由政府在國內每省、每郡、每州、每邑,設立文武學塾,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王韜還希望社會有識之士在中國各地廣設新式學校。19世紀70年代初,中國近代教育家容閎在廣東香山縣南屏創辦義學,王韜獲悉后專門撰寫《征設香山南屏鄉義學序》一文,高度評價容閎的辦學行為,指出辦義學不但可以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且可以造福桑梓,“誠能鄉設義學,教導有序,則子弟之俊秀可造者得以習文,資秉魯鈍者亦得工于藝,直可使野無遺賢,里無廢人,其效之可睹蓋有如此者”[13]。二是倡導女子教育。王韜在歐洲游歷期間考察了英國女子教育狀況,認為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是西方國家教育成功的重要體現。針對中國傳統學校教育漠視女子教育的弊端,王韜建議借鑒西方國家經驗,設立女子學校,讓廣大女子與男子同享教育權利。“西國重女教,立女書院,中國宜仿其意……各省立女學校,延女師教之,習六經六學……立女學校教之,女才出矣。”
王韜還發出“夫女不讀書,教之何益?”的慨嘆,呼吁更多國人關注女子教育。三是擴大教育對象。上海格致書院實行開門辦學,“凡聰幼文人有志考求者,皆許來院習學”[15]。這種愿者來學的招生方式,使上海格致書院發展成為一所面向全國的學校。根據王爾敏先生統計,格致書院1886—1893年課藝獲獎學生共86人,從考課學生的籍貫看,其中江蘇籍37人,浙江籍11人,廣東籍6人,安徽籍5人,湖南籍3人,福建籍2人,天津、山東、河南各1人,籍貫不詳者19人;從獲獎考課學生身份看,在86名優勝者中,舉人5人,貢生54人,監生3人,以上科甲出身人員共62人,占全部獲獎總人數的72%。[16]格致書院教育對象十分廣泛,不僅遍布中國9個省份以上,而且涵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知識分子。四是開展幼兒教育。王韜認為,幼兒可塑性強,培養新式人才需從娃娃抓起,“夫人之造端,貴乎始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所謂先入者為之主也,幼學而壯行,家修而廷獻,其所系於自少教習者,豈可緩也哉”[17]。上海格致書院打破年齡的限制,開設格致預科班,專門招收10至14歲男童入院學習,教授英語、數學、地理等課程,為這些兒童將來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打下基礎。此外,王韜繼續保留上海格致書院社會教育的功能,將院內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允許書院外人士參觀博物院和書房;舉辦各類科學講座,允許書院外人士前來聽講,使上海格致書院成為當地聞名的科教基地。
四、教育內容:引進西學
傳統學校教學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知識和思想道德領域,較少涉及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學科,務虛而薄實。王韜經過中西學對比后認為,既然傳統教育內容通經而不能致用,就應該引進先進的西學。他指出:“中國數千年精神悉具于六經。而西者,績六經之未具,又非中國諸子百家所能言,故淺而用之。西學皆日用尋常之事,擴而精之;西學即身心性命之原。”[18]綜觀王韜的學校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其倡導的教學內容與西學密切相關,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外國語言
文字鴉片戰爭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往來日益密切,需要通過語言文字相互交流,洋務運動也急需通曉西方語言文字的人才。王韜認為,掌握西方語言文字是認識西學、學習西學的前提,主張在口岸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國家亦當于各口岸設立譯館,凡有士子及候補人員愿肄習英文者,聽入館中,以備他日之用。”[19]王韜還建議,這些學生學成后,可以讓他們翻譯西方國家有關機器、格致、輿圖、象緯、槍炮等科技書籍,從而讓國人了解和掌握西方先進科技。上海格致書院也把教授西方語言作為重要的辦學內容。
(二)格致之學
隨著口岸開放和國內風氣漸開,學習西方先進器物逐漸成為當時近代中國的社會潮流。王韜主張把格致之學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如,王韜建議在各口岸設立藝術院,講授光學、化學、電學、重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槍炮、船艦等機器制造技術,培養富國強兵需要的實用人才,以擺脫西方人士的牽制,“將見不數十年間,各處廠局,皆我中國之人主理其事,不必假手于西人”[20]。以“格致”命名的上海格致書院更是肩負起傳播格致之學、培養格致之才的重任,王韜在制訂教學內容時,規定講授西國語言和自然科學。
(三)西方哲學
王韜認為,要改變長期禁錮國人的傳統經學思想,需從學習西方哲學入手。王韜在上海格致書院已有的課程基礎上,增加西學哲學科目,教師在講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時,有機滲透西方哲學方法論,引導學生樹立實證的思維,反對憑空想象和捏造。上海格致書院還把西方哲學作為考課內容之一,如1889年李鴻章所出的考課題目有關西方哲學內容,“問《大學》格致之說,自鄭康成以下無慮數十家,于近今西學有偶合否?西學格致,始于希臘阿盧力士托爾德(亞里士多德),至英人貝根(培根)出,盡變前說,其學始精。逮達文(達爾文)、施本思(斯賓塞)二家之書行,其學益備,能詳溯其源流歟?”[21]題目中亞里士多德、培根、斯賓塞都是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
(四)西方政治制度
王韜認識到,洋務派僅在器物層面改革,不可能實現中國富強的目標,必須在制度層面進行深層改革。“今沿海各直省皆設有專局,制槍炮,造舟艦,遴選幼童出洋肄業,自其外觀之,非不龐洪彪炳,然惜其尚襲皮毛,有其名而鮮其實也。”[22]上海格致書院原先只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王韜擔任山長后,主張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字、自然科學技術、哲學的同時,研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上海格致書院曾多次以西方議院、法律等為考課題目。如1893年,鄭觀應以“中國是否適宜設立議院”為題,要求考生考察、評價西方議會制度,結合國情分析在中國設立議會的利弊。
五、教育方式:注重實效
在傳統學校里,講授者機械化地照本宣科,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科舉考試知識,教學方法死板,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不佳。王韜深受西方近代學校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影響,探索創新上海格致書院的教學形式、方式、方法,取得廣泛影響。
(一)開設公共講座
上海格致書院成立初期,主要通過展示西方格致器具、出售翻譯成中文的西方書籍來傳播西學,并未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從1877年起,上海格致書院舉行科學知識講座,民眾可自由前往聽講。王韜擔任山長后,繼續采用公開講演的形式。1895年,上海格致書院曾于每周六晚舉行講座,講座內容涉及礦物開采、解剖學、工程等,吸引了眾多聽眾。此后,舉辦講座成為上海格致書院一種相對穩定的制度。據郝秉鍵先生研究,在上海格致書院通過講座教習的教師多達數十個,其中傅蘭雅、華衡芳、傅紹蘭(傅蘭雅之子)、陸仁堂等主持數學講座,徐壽、欒學謙、秀耀春(美國傳教士)、來門義爾(美國人)等主持化學講座。[23]值得肯定的是,上海格致書院盡管辦學經費緊張,但開設的公共講座都免費向民眾開放。
(二)實行班級授課制
1879年,上海格致書院曾招生公告,設西國語言文字、格致實學兩個專業。但由于辦學經費、師資、生源不足等原因,未能正式開班授課。后在王韜的積極努力下,上海格致書院開設學塾、預科班等,實行分班講授,書院課程綱目中專門提到分班授課這種形式,“招集生徒,分班細教,學者常居院內,月教格致各門”[24]。這種分班授課組織規范、知識傳授系統,學生接受較高程度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1890年,上海格致書院聘請英國學者白爾敦來院講學,招收生徒,分班教學。白爾敦擬開設五個專題,分別是“論化電器之情形”“論勒氏發電筒”“論通電簡便之法”“論電氣吸鐵器之各用甚繁”和“論電氣能鍍金”。格致書院還專門制訂收費辦法,“凡來學者,每月擬納修金十元,房飯在內,如外居而朝來暮去者,月收六元”[25]。后來,隨著到上海格致書院求學的學生增多,書院也開辦一些專科班和學習班,形成較大的辦學規模,班級授課制初見成效。
(三)運用實驗等教學方法
傳統學校一般采取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既有通俗化和直接性的優點,又存在“填鴨式”“滿堂灌”的弊端。上海格致書院除采取講授式教學法外,還倡導綜合運用實驗、討論、問答等多種方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格致書院會講西學章程》指出:“本書院所設此舉,意在倡引鼓勵,并非坐館塾師逐字課讀者比。所有功課,全賴學者自行工苦,殷勤習學,本書院不過略助講解,以便明通而已。”“學課中遇有須演試者,擬用院內已有之器具,訂期在院依法試驗,或用影戲燈等法,顯明其理。以上各事,一概不取分文。”[26]自然科學知識講授不同于傳統儒家經典知識的灌輸,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方法。書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取實驗法,使用儀器設備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和演示。書院課程綱目指出:“一為公講格致大綱,并用器且演試,以便眾人觀聽而增識見”[27]。實驗法在當時十分新奇、先進,教師與學生都能饒有興趣地進行教與學,課堂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傳統單一口授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徐壽指出:“講習格致之學,非徒言傳,必須目見,尤必身親嘗試,口講指畫,而后能析其疑義,盡其妙用。”
上海格致書院十分重視實驗器具的配備,不僅積極從國外募捐格致器具,而且投入許多經費購買科學儀器。據上海格致書院的財務報告統計,1878至1882年,格致書院購置科學儀器共花費白銀1705.896兩,超過同期書院用于支付人員工資等開支費用1153.977兩,這對辦學經費一向緊張的上海格致書院是一筆不小的開支。[29]可見,格致書院十分重視運用實驗教學法培養新式人才。六、結語中國學校教育近代化,是在對傳統教育批判、傳承的基礎上,學習借鑒西方近代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逐步實現學校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近代化。坎坷的科舉歷程、獨特的人生經歷、長期的海外漫游、赤誠的愛國之心,使王韜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改革家。他提出許多富有價值的學校教育改革思想,并積極付諸實踐,加速了中國學校教育近代化進程。在教育目的方面,王韜緊扣富國強兵的時代主題,強化了學校教育服務現實社會的使命;在教育目標方面,王韜主張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真才”,適應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元需求;在教育對象方面,王韜推崇學校教育普及化,推動了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教育內容方面,王韜積極引進西方國家語言文字、西方科學技術、西方政治制度、西方哲學等內容,促進了中西文化融合發展;在教育方法上,王韜推行班級授課等教學方式,采用實驗法等新式教學方法,促進了中國學校教育科學發展。
總之,王韜學校教育改革思想和實踐超越了同時代大多數的思想家、教育家,為推動中國學校教育近代化進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寶貴借鑒,產生了深遠影響。王韜學校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也存在一些歷史局限和不足,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為中國學校教育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和貢獻。當前,學習借鑒王韜改革思想和創新精神,對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大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11][12][17]王韜.弢園尺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214-215、237、219.
[2][3][4][6][7][8][9][10][13][19][22]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4、299、56、66、66、87、45、100、334、79-80、56.
[5]上海圖書館.格致書院課藝[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159-160.
[14][18][20]王韜.弢園文新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328、328、344.
[15][21][24][25][26][27][28]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86、202、183、183、188、183、178.
[16]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書院志略[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73.
[23]郝秉鍵.上海格致書院及其教育創新[J].清史研究,2003(3):92.
[29]徐壽.司庫關于格致書院的財務報告[N].北華捷報,1883-04-18.
作者:陳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