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蒙古高教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高等教育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這其間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1999年擴招以來,內蒙古高等教育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在高校和招生規模方面:1998年,全區普通高校只有19所(包含本、專科),招生人數1.38萬人,在校學生人數僅4.25萬人;到了2005年,全區普通高校發展到33所(36個獨立辦學實體),本專科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萬人;截止到2009年底,全區已有普通高校41所(包含本、專科),招生人數11.39萬人,在校學生人數已達35.19萬人;到“十一五”末,全區高等教育各類在校人數達到50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高職)在校生33萬人,各類在校研究生2萬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在師資隊伍方面:2005年,全區普通高校專任教師16189人,其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414人,占25.62%,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3687人,占22.78%;教師中兩院院士1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71%,副高級職稱的占30.69%;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總數的9.83%;到2009年,全區普通高校專任教師2232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8284人,占37.1%;教師中兩院院士1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人,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總數的13%。在辦學水平和學科建設方面:全區共有博士授權單位4個,博士點52個,碩士授權單位9個,碩士點352個。適應新形勢,擴招以來新增本科專業270個,并增設了大批應用性較強的高職專業,其中9個被確定為國家級高職改革試點專業。自治區首批精品課程41門,首批品牌專業6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達到40個。內蒙古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
二、內蒙古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生源問題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適應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學生數量的驟然加大必然會導致生源質量的下降,這一點在高考錄取分數線上最能體現,2011年高考專科少數民族最低線為130分,一本、二本分數線也比擴招前有大幅下降,錄取率高達92.3%。擴招以前只有優等生才能上大學,擴招以后中下等生也可以進入大學學習,這樣參差不齊的生源輸送到高校,由于基礎差距明顯,嚴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必然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展,生源不足必然會是阻礙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和現代人婚姻觀念的轉變,出生人口基數明顯降低,高考人數開始減少,直接影響到生源的數量。同時對內蒙古而言,區外重點大學的生源搶奪也是非常嚴重的。很多中學生都會選擇就讀區外的大學,有些中學生的心理就是“外面的總比家里的要好”,寧可在區外讀一所普通的大學,也不愿意讀區內的重點大學,這一點應該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視。內蒙古高校自擴招以來數量從19所增加到41所,在生源緊張的情況下,一些高校的生存就成了問題,特別是一些民辦高校,生源將是它們能否生存的決定因素;再有一種情況,就是境外高校搶奪優秀生源。隨著近幾年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優秀的學生渴望出國求學深造,呼市二中、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一些自治區重點高中,每年都有一部分優秀學生到海外就讀。
(二)師資問題
教師是教育質量保障的關鍵,也是教育的主體,決定著教育質量的層次。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提高,學生數量大幅提升,專任教師與學生的配比明顯不協調。高校擴招以來,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教師數量早已無法達到合理的師生比,很多大學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幾百人擠在一個大教室里上課,擴音設備落后甚至沒有,后排學生根本無法正常學習,與老師溝通更是無從談起,老師也無法同時顧及幾百名學生。專任教師絕對總量的缺少,必然會使教師的教學工作壓力過大,課時過多無法與學生進行交流,更無暇提升本身的教學素質和進行科研活動,長期下去會使教師失去工作積極性,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必然會下降,從而直接導致教育質量的下滑。另外,內蒙古地處北方少數民族邊疆地區,自然地理環境較差,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學習、創業條件不好。區內高校現行的管理體制、人事制度、用人機制等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人才自身的價值尚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再加上全球范圍內人才競爭的加劇,諸多原因導致內蒙古高校人才流失嚴重。在內蒙古各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人才流失,其中,有博士生導師,有發展前景看好的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人才的嚴重流失造成了高校人才資源的嚴重不足,直接影響著教學、科研活動的開展,影響著對高校學生的培養質量。
從總體上看,內蒙古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總量不足,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較少,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更少。由于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現有教師課時量大、任務重,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由于缺乏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各高校形成不了綜合實力較強的學術團隊,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三)發展定位問題
內蒙古作為我國西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也要符合這個特點,不能盲目跟從發達地區模式。專業結構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協調是內蒙古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出現了“人才短缺”和“人才過剩”的雙重矛盾。一方面,一些產業如內蒙古新興支柱產業乳業、礦產業、旅游業的高端人才要求得不到基本滿足,出現人才短缺的情況;另一方面,某些高校為爭搶生源盲目跟從,一些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過低,出現了所謂的人才過剩現象。
這表明內蒙古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設置還不能完全適應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要求。例如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近年來崛起的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要產業的一個城市,其經濟增長之快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關注,但是內蒙古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只有一所高校,且專業設置過少、辦學水平不高,根本不能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內蒙古高等教育不能充分發揮其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和作用,同時也表明內蒙古高校的發展存在著層次定位不明、職能不清、競爭無序的問題。
三、內蒙古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內蒙古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表明,高等教育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已經是強弩之末,單純關注于規模、追求數量,注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走注重結構調整、強調質量提高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制定惠生政策,吸引優秀生源
人才供給是一個地區持續發展的后續力量和基本保證,高校辦學的目的正是在于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儲備,而生源的質量和數量則是實現這個目的的一個重要前提。面對內蒙古的現實情況,各高校應制定一系列的惠生政策,吸引優秀生源,提高生源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首先,應加大對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扶持,積極與社會聯系,創造更多就業條件。其次,加大貧困生補貼力度,為更多家庭貧困的學生解除后顧之憂,使其專心學習。第三,建立完善的碩士、博士保送和出國留學機制,為成績優秀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深造的機會。
(二)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高校的立校之基是教師,發展之源是教師,高校的水平體現于教師,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吸納生源、增強競爭力、很好地為本地區經濟社會服務這些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內蒙古地處西部,經濟較國內其他地區十分落后,教育科研經費投入有限,教師工資待遇低,很多優秀的教師留不住,人才流失十分嚴重,這種情況就嚴重影響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內蒙古高等教育若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就必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把吸引人才作為第一任務。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規模適度、素質優良、學術精湛、吃苦耐勞、滿足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穩定的師資隊伍,這樣才能對內蒙古高等教育事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建立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觀念,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地位和在全校教職工中的主體地位,合理調整專任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比例,盡可能把空余編制留給專任教師和學術骨干人員,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為其科研活動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鼓勵精品課程研究、學術創新。建立良性競爭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使其把能量全部發揮在教育事業上。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渠道,讓教師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合理定位,特色辦學
馬丁·特羅認為:“當談到一所學院或一所大學的等級的時候,我們一般是指作為一所學術機構以公認的質量和特色為基礎所取得的名望和地位。”可見,辦學特色在一所高校辦學水平評價中的舉足輕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它對社會的服務性,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和儲備人才。內蒙古作為一個落后地區有其獨特的經濟發展機制,和發達地區人才需求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高校的發展規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不能盲目跟風,要切合實際需要,為本地區培養專業人才。根據內蒙古產業結構的配置和發展情況,高校合理適度開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就業率長期低下的專業,同時擴充本地區所缺專業的培養實力。打破高校分布的傳統布局,為本地區新興經濟體敞開通道,鼓勵其辦學,為自己培養新鮮血液,使其發展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