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藝術類教育培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職業學校要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努力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特別是高職藝術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藝術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就業,適應社會需要。中央也相繼出臺六大措施穩定就業,其中,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是六大措施之一。因此,職業藝術院校承擔著開展藝術類職業培訓,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具有藝術潛質勞動者的任務,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搖籃,這是職業藝術教育的基本社會職能。
一、高職藝術院校實施職業培訓現況分析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能力比學歷更重要的社會,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里學到的更多的是理論,而缺乏社會的實踐,因此許許多多的應屆畢業生面對就業選擇缺乏自信,怨聲載道,感覺所學理論沒有太大用處。就此筆者對藝術類學生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結果如下:
(一)缺乏實踐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據調查,市場聘用人才不僅對學歷有要求,而且對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對從事過相關工作的人員優先聘用,學生對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近41個百分點的學生感覺學過的理論與實踐完全脫節,尤其對崗位的設置及運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近32個百分點的學生感覺在校期間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缺乏相應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走進社會后,雖然學歷能達到企業或公司的需求,但職業技能方面卻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職業技能實踐的需求為了學生將來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筆者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對職業技能培訓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訓的主要目的”這一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參加技能培訓是必須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有將近一成的學生認為職業技能培訓是不必須的,是可有可無的;只有為數很少的學生感覺不需要職業技能培訓。總的來說,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希望能夠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他們意識到當今就業比較嚴峻的形勢下,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訓方式與內容的多樣化培訓的方式多種,例如學徒培訓、職工培訓、學校正規方式培訓、就業培訓等。具體采取哪種方式培訓,培訓哪些內容更加適合學生,對此進行了調查。調查培訓方式的結果顯示出過半數的學生選擇學校正規培訓方式來提高實踐能力;而不到半數的學生愿意選擇通過企業來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在所有的被調查者當中普遍希望職業培訓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與協助,并通過政府能夠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通過這一調查說明,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需要政府為支持、學校為紐帶、企業與中介機構的大力支持與共同努力。
二、藝術類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藝術類大學生認識到進行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是必要的,培訓過程和結果顯示,僅僅學生意識到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培訓需要社會、政府、企業還有家長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訓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培訓的重要性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職業技能培訓對于大學生顯得十分重要,職業技能培訓是為學生跨進社會的第一步,但有些學生和家長對此認識不夠,參加培訓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會參加,這種社會輿論也給培訓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培訓信息渠道少當今社會就業門檻的提高,勞動準入制度的實施,一些單位要求必須有從業資格證才可能被聘用,這對大學生就業來說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調查中發現,在校的大學生不了解社會需求情況,對于持證上崗更是知之甚少,相應地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三)培訓體系不健全有些高職類院校雖然意識到藝術生參加技能培訓的重要,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但是絕大多數建立的組織機構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的培訓教師,絕大多數的培訓教師基本都是兼職教師,未經過正規的培訓,其培訓專業知識不足,實踐操作性也差。
(四)社會上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服務及管理不規范藝術類學生意識到了培訓的重要性,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伴隨需求應運而生。但是實際上,有些社會培訓機構也是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只是打聽到學生的需求的內容,順應社會的需求紛紛開設與需求“相符合”課程,聘請一些與開設課程相關的教師授課,授課教師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狀況及職業技能培訓情況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似乎是由各個高校的擴招、畢業生的增多、各用人單位沒有空閑職位造成的。筆者為驗證這些原因是否屬實,進行了調查。
(一)對企業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筆者對88家企業進行了調查與訪問。調查結果顯示,企業需求旺盛的是專業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數畢業的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少,至少要經過適當的培訓,才能培訓出企業所需求的,不僅耗時、耗資、耗力,而且培訓成專業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會面臨跳槽,因此,多數企業寧愿高新聘請一個專業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養一個專業性技能人才。同時,從側面了解到,企業大工作人員有七層屬于普通工人,而技術性人員還達不到總數的兩成,因此,企業所空缺的崗位基本上都是技術性專業人員和專業管理崗位人才。
(二)對企業所設崗位結構的調查一個企業想要在社會中立足、發展靠的是高素質人才,企業對高學歷,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業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員、研發型人員及專業技能型人員的數量,表明了企業的實力及發展力。據調查,在企業中研發型人員僅占企業總職工數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員占10%左右,技術性人員占企業總職工人數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發人員過半數都是來自于社會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畢業生,而管理人員和技術性人員中有半數也是來自于社會而非高等院校畢業生。這一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參加技能培訓的重要性。
(三)企業的人才評價及人才開發途徑據調查,企業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發型人才的途徑主要有社會招聘、網絡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會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職類院校是企業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滿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數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感覺一般,僅有一成的企業感覺比較滿意,對大學生技能型人才感覺很滿意的企業可以說是沒有。
(四)企業對所招聘人員技能培訓情況分析再所調查的企業中,沒有一家企業建立“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一體化”機制,但是企業為了使招聘的人員適合本企業需要,大部分企業設置了專項經費,用于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也表明企業非常重視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調查中發現企業愿意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同對畢業生進行入職前培訓。
四、建立有效的職業培訓體系
(一)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臺,互補優勢資源如果大學生在在校期間,能夠參與企業的培訓,勢必會少走許多彎路。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之間經常聯系,互通信息,學校盡可能地把企業需要的理論知識及相關技能教授于學生,以更好地使學生滿足企業需要。而企業應將自己所需及時地與學校溝通。這樣建立起來的校企合作,主動性和目的性增強了。
(二)政府對于培訓該技能技術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調查中發現,企業招聘人員后,有相當一部分入職員工需要企業對他們進行培訓,才能達到企業所要的結果。企業是人才培訓的一個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參與,他們好好利用企業所設的培訓機構,挖掘培訓潛能,加大企業培訓機構的利用率,而不僅僅局限于對員工的簡單培訓。政府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對表現優秀的培訓生,可以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這樣也能吸引更多的學生重視技能培訓。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訓機構或部門制定培訓計劃,并將此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里。建立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平臺。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實施技能培訓,讓大學生充分意識到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樣的,從而提高培訓質量。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刺激社會各界與提高大學生技能建立開發體系。政府各級領導要定期驗收培訓成果,積極解決培訓中所遇到的難題;要適時地添加技能實訓和堅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從無知到初級再到高級的全面推進。
(三)發揮高校學科特色優勢,實施“雙證書”制度企業真正需要的是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人才,那么社會上僅具有技能而沒有理論,碰到問題不會分析,這種情況也讓企業苦惱。所以高校大學生如果能夠加強技能培訓,正好符合了企業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跨專業跨學科的培養,同時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資源。在師資力量、設備和經費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結合理論發展學生的技能培訓。發掘學校自身的教育潛能,對學生開展國際化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提高應用型人才數量與質量,利用學校的自身資源優勢,彌補學生課堂上的不足。也就實現了畢業證和從業資格證的“雙證書”制度。
(四)職業規劃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開啟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目的是為了大學生的好就業,然而大學生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將來進行職業規劃設計,使制定的職業規劃與技能培訓相結合,以便將來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大學生沒有一個好地職業規劃,只是盲目地參加技能培訓,針對技能培訓項目中的內容進行隨意選擇,那可能使培訓的收獲質量大跌,而且參加的培訓可能在將來從事的工作中不能發揮出作用,職業發展也會受到阻礙,所以大學生應該先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與職業規劃相適應的培訓內容,不僅能增強找工作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就業能力。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選擇培訓內容,為參與就業競爭,把握就業機會增添一份信心。
總之,我國人口多,勞動力多,特別是藝術專業學生,就業問題更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需要發展藝術專業職業教育,提高藝術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因此,必須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專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而要實現這一任務,把沉重的藝術人員眾多的負擔轉化為藝術人才人力資源優勢,就需要藝術職業教育與藝術培訓支撐,這是我國全面實現文藝復興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奇功 單位: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