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兒童偏差行為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特殊時期,父母的外出務工很容易使其產生自我認識存在盲區,對自身變化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認識不夠,就會表現出如叛逆、自卑、厭惡父母的行為偏差。本文將以留守兒童的偏差行為的產生為出發點,探索出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具體表現,并著力從現有的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的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探索留守兒童偏差行為出現的成因。
關鍵詞:
留守兒童;偏差行為;不良習慣;行為失范
1緒論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進城務工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隨之留守兒童的數目也急劇增加,全國婦聯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1]在鄉鎮、村落的經濟、文化和教育等發展相對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下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并且其成長狀態也越來越不盡如人意,行為偏差問題愈發突顯。
2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表現
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因為受到家庭遺傳、教育的綜合影響,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部分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與社會生活規范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違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偏差行為的出現。偏差行為是相對于常態行為的,非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較于留守兒童來說,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更因監管的不足使其極易出現行為偏差并且一旦出現偏差便很難得到糾正與引導,因此會出現不斷惡化以致很難修正的現象。本論文將留守兒童的偏差行為概括為生活上存在的偏差行為、學習上存在的偏差行為、人際交往上存在的偏差行為等。
2.1生活上存在的偏差
行為與同齡的非留守兒童人群相比,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的陪伴、撫養與照顧,極易在心理健康上受到不良影響從而表現出失范行為。具體表現在: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如說謊、滿嘴臟話、打架斗毆、迷戀網吧;親子關系破裂、不尊重父母;偷竊、故意毀壞財物;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問題兒童”已然成為留守兒童的標簽。
2.2學習上存在的偏差
行為留守兒童學習上存在的偏差行為大致表現為:曠課、遲到早退、夜不歸宿;學習自控力差、不按時完成作業、考試舞弊;一旦成績下滑后很難得到提升等。因沒有父母監督管理,其課堂表現大多呈現一幅自由散漫、不尊師重道、經常遲到、早退、考試舞弊、不交或遲交作業等不遵守學校和課堂紀律等不良現狀令人堪憂。
2.3人際交往上存在的偏差
行為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上存在的偏差行為具體為:與人交流時的自卑和抵觸、排斥與同學交往、易形成“留守兒童小團體”進行活動等等。具體說來,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及社會地位較低、成績不好等現象,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留守兒童日漸自卑起來,不愿甚至會排斥與同學、老師的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每天活在自己狹小的世界里,抵制交際。即使學校里有很多同齡的伙伴,但因他們內心的排斥和抵觸導致他們無法從非留守兒童那里得到一些感情的溫暖和快樂。然而,當一群學習成績普遍都差、普遍都缺上進心和自信的個體聚成一個小團體時,厭學之風也會隨之很快彌散開。
3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產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社會環境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要考慮的必不可少的客觀因素,特別是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尚處在成長階段的留守兒童,正確的思想認知尚未形成,主流價值觀還未得到很好的塑造,對外界的好奇卻又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抵抗外界誘惑的能力差,沒有成人的引導下他們幾乎很難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所以在不良的社會環境的大染缸下,留守兒童很容易養成不良陋習,產生偏差行為和越軌行為。[3]尚處在成長階段的留守兒童,正確的思想認知尚未形成,主流價值觀還未得到很好的塑造,對外界的好奇卻又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抵抗外界誘惑的能力差,沒有成人的引導下他們幾乎很難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所以在不良的社會環境的大染缸下,留守兒童很容易養成不良陋習,產生偏差行為和越軌行為。[2]有學者指出“社會支持就是一定的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它強調社會支持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給予支持對象資源和動力的幫助,滿足其需要和幫助其解決問題。”[4]
3.1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對于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產生有十分直接的影響。父母一方或雙方的外出務工讓留守兒童失去了應有的生活照料和學習上的幫助和指導,而且還讓他們從小遭受與父母的離別之痛。此外很多留守兒童并沒有因為父母外出務工帶來的經濟收入增多而獲得更好的更足夠的物質資助,個別兒童甚至得不到父母在物質上給予的支持,這無疑不利于對他們的健康心理的塑造、端正良好行為的引導。
3.2受學校、同輩群體的影響
(1)學校和老師為留守兒童提供的支持主要是學習上的輔導,但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特別是針對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關注和糾正的活動極少。盡管學校會不同程度地開展一些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但這些活動所發揮的作用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在學校方面,很多學校并沒有意識到或沒有充分意識到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需要和問題,即便是有些留守兒童向他們表現出特別的需要,也大多被當成問題兒童被看待和處理,學校并沒有考慮到留守兒童的特殊境遇如家庭環境因素,很難從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產生的根源來杜絕這一現象。很多學校在開展一些幫助留守兒童糾正其偏差行為的行動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此外,有些老師表示,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照顧工作上有很多煩惱,也面臨著別人難以想象的艱難處境。于是很多老師直接把自己的工作范圍限定于完成教學任務,對留守兒童的價值觀、思想認識、行為舉止根本不予干涉。并且,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普遍缺少優秀教師,對于留守兒童教育的特殊需求現有的一些低學歷的教師基本無暇顧及,加上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大多缺乏心理輔導的能力,對留守兒童產生的偏差行為很難做到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現階段學校在留守兒童管理上已經失去耐心,學校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和管理,更別提對其偏差行為的糾正和正確的引導了。留守兒童的特殊境遇已經給他們心理上帶來了巨大的困惑與問題,當他們一旦行為出現偏差,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糾正與疏導,需要通過學校和老師的力量來溫暖留守兒童因父母的外出的不完整的教育和情感,通過老師來彌補父母外出不能給予的引導和幫助,助其早日走上正途。
(2)留守兒童因為在擇友時的謹慎與一定的傾向性使得他們在交友時通常更愿意也更傾向于與自己有相同或類似經歷的同伴進行交往,因為有著類似的境遇,他們反而比較容易找到共同的話題、產生心理共鳴、找到感情依托。然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兒童脫離正常價值觀的引導,他們的行為偏離大部分群體,容易形成“問題兒童小團體”進行活動。
3.3現有監護人的影響
留守兒童的現有監護人大多年歲已高,巨大的代際隔閡使得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經濟拮據的原因也使得他們并不能夠給留守兒童提供很好的照顧,加之他們文化水平的欠缺使他們更無暇于留守兒童的道德的培養和學習的提升。
3.4社區的影響
在邊遠的農村和鄉鎮,外出務工的現象極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很突出。很多偏遠地區的留守兒童沒有專門供兒童活動的場所和供他們給父母打電話的條件,更別提是否有人會關注越軌、有問題的留守兒童。并且,村干部也很少關注留守兒童是否存在偏差行為,他們只會在留守兒童出現問題時將其視為“問題兒童”,然后苛責留守兒童及其家庭。[5]
3.5自身的因素
留守兒童之所以很容易產生偏差行為是因為他們三觀尚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的好奇心以及抵抗不良誘惑的能力極差。甚至部分留守兒童因不良誘惑參與違法犯罪活動。心理不健康通常表現為易怒、暴躁、憂郁、自我封閉等,這些都可能引發行為的偏差。
4結論
關于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關乎家庭和教育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及時有效的發現留守兒童偏差的行為關乎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千萬個家庭的幸福。因此,關注留守兒童的行為是否存在偏差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和幫助是難以解決其偏差行為的,還需要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為形成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價值觀、走上正軌的管理網絡而協作努力,然而,探索出一條具體的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偏差行為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2]郭星華.社會失范與越軌行為.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郭星華.社會失范與越軌行為.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陳成文,潘澤泉.論社會支持的社會學意義.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5]葉敬忠,潘璐.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05
作者:葉靜嫻 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