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部民族地區教育近況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當地民眾對教育的不重視
直接導致了教育產業發展受到制約。除公立學校外,各類民辦學校、職業技術院校、培訓機構等都難以在該地區立足。教育產業的不發達,制約了當地民眾的經濟思維,無法拓寬視野,跳出小農經濟模式,走向多層次、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總結循化縣目前的困境,即是民眾的思想禁錮了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缺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貧困又使得改變民眾觀念和大力發展教育處處掣肘,這些問題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怪圈。
二、加強循化縣民族教育的對策
從循化縣的現狀來看,傳統的幫扶措施,只能暫時性地給予當地民眾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卻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要想真正使經濟得到發展,必須要大幅提高當地民眾的教育水平;而要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關鍵在于徹底改變當地人的思想觀念,從意識上認識到教育的作用,認識到文化和科技能帶給大家的種種好處。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形成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自覺讓孩子接受教育,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也才能最終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1、加大民族地區的教育宣傳力度,以活生生的例子說明教育的積極作用。由于撒拉族對教育不重視的觀念根深蒂固,僅僅簡單的政策宣傳是難以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因此必須要將人們心目中的成功形象與知識分子成功地聯系到一起。
1)大量引進大學生村官,并對有才能的年輕知識分子干部做破格提拔。在循化撒拉族人心目中,成為國家公務員是一種成功的標志,而大學生村官恰恰是知識分子與成功標志結合的一個良好榜樣,通過大量引進大學生村官,就能在當地民眾心目中的成功定義與受教育學知識的途徑結合起來,增強受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時,年輕有為的知識分子干部能得到快速晉升,也能讓大家深刻意識到,有識有才才是晉升的捷徑,以此調動民眾學習的意愿。
2)引進農林畜牧方面的專業人才,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撒拉族人長期以小農經濟為生,但技術落后,基本是靠天吃飯、自給自足,大部分人不會使用農業機械,連化肥農藥也少有人用,因此產量低下。
3)通過新聞媒體關注、宣傳從事科教、文化、工程方面的優秀人才。長期以來,撒拉族人對從事上述工作的人缺乏足夠的重視,也意識不到他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為循化縣和撒拉族人所做出的貢獻。而現今正是需要通過新聞媒體對這些人才的優秀事跡大量關注和報道,讓民眾充分認識到,目前家鄉的父母官和眾多人才是某位默默無聞的老教師啟蒙的,家鄉的高樓橋梁是某位工程師設計的,家鄉的巨大變化離不開科教文工人才,從而提高科教文工人才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2、加強民族教育法制建設,從法律上保證對民族教育的投入。針對目前循化縣教育投入不足的現狀,必須依靠立法來保證政府對教育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對于家庭貧困的家庭,要讓他們享受到更多政策上的優惠,降低教育成本對家庭的壓力。通過法制建設保證民族地區的學齡兒童充分入學,讓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有機會深造,并在學成后服務于家鄉,促進家鄉教育事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財政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3、要堅決打破民族教育的封閉狀態,堅持開放性原則。應該充分鼓勵各類民間辦學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到西部民族地區辦學,把國內外最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改經驗、教學方法吸收進來,并注意把教育的共性和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過以上對策,力圖打破民族地區的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態,形成公立學校、民辦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并立的多層次、多元化教育結構,并通過教育結構的改善,解決該地區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也拓寬民眾的視野,使得經濟結構也更加全面和穩定。此外,也要從思想上扭轉循化地區不重視教育的觀念,從政策上保證教育的投入,并最終作用于經濟結構,推動教育和經濟的同步發展,打破該地區的惡性循環,為循化地區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吳春春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