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教育與經濟互動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民的科學素質是支撐農村發展的內源性力量。農業產業化水平只有在農民整體素質提高之后,才能出現質的提升,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重慶地區農村人口眾多,農業產業是該地區的主要產業之一,加強農民教育是優化調整重慶地區經濟結構的現實需要。就重慶農村地區來講,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與其接受教育的年限成正比,農村勞動力的收入則可以體現出當地經濟發展。因此,筆者基于計量經濟學軟件包(EconometricViews,Evies),探討了重慶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之間的關系,從而探尋農村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作用。
1Eviews簡介Eviews是Windows環境下運行的用來作為計量經濟(統計)學的軟件包。主要通過對社會經濟活動及社會經濟關系數量規律,采取計量經濟學方法和技術進行觀察。常用于財務分析、數據的分析與評估、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擬、銷售預測和成本分析等。Eviews是基于面向對象的方法管理數據和模型,主要具有以下功能:①包含多種模型估計方法:兩階段的最小二乘法TSLS、最小二乘法LS、Censored、Binary、Arch、Ordered、Gmm、Count等方法;②處理截面數據及時間序列數據;③通過可視化方式進行文件的管理及數據的編輯和輸出,并實現多組數據的交換,同時可以方便數據導出及導入;④包含多種函數功能,方便數據的成批操作及處理,更加方便模型的運算;⑤具有出色的序列處理能力,能通過數學公式的變換生成新的公式,可以處理非線性模型;⑥能對諸如描述統計、變量間的時間序列的相關系數、相關圖表分析等多種形式進行統計分析。2重慶地區農村教育的問題分析
2.1農村人才外流嚴重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使得農村和城市間的交流和溝通困難,與外界聯系少,也使得農村教育極度封閉[1]。重慶地區農村科技隊伍不穩定,農村經濟較落后,致使青年農民普遍選擇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很大。據國家統計局重慶地區調查組的統計數據,2001年重慶地區外出務工的農民為120萬人,截至2010年上升至780萬人[2]。農村留守的農民大都未受過職業技術教育,這就導致農村地區從業人員的平均科技素質進一步降低,無法實現科學種田,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得到提升。
2.2農村教育資源缺乏重慶市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重慶地區的農村教育資源,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在軟件設施方面都處于比較缺乏的狀態。我國“重城市、輕鄉村”的教育資源分配,導致農村地區居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小,教育質量低下。據統計,2010年重慶地區初中和小學的生均經費分別為2915和2830元,而農村地區僅為1574和1421元。另外,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為當地農民集資修建,農村教師待遇也往往遠低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這使得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高收費和亂收費現象,而這一現象促使了一些農村子女輟學務農。
2.3農民教育觀念落后重慶地區農村仍沿襲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小農經濟意識,受農耕文化的影響較深,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保守性和自滿性。這種文化心理定勢影響著重慶地區村民的思想,農民往往創新不足,保守有余,利益表達能力和政治生活參與能力缺乏。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尚不健全,一些農村地區仍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這對農民的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加劇了“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的蔓延。3重慶農民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3.1對農村發展和農業科技轉化的影響重慶地區相對較低的農民教育程度,對當地農業科技的轉換造成了負面影響,從而減弱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據筆者的調查,目前重慶地區農村存在“三少四低”現象,即高科技人員少,懂技術會管理的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少;農民素質低,高科技產值低,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由于留守在農村的務工人員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導致科技成果的吸收轉化受到嚴重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緩慢。因此,重慶地區要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就應該進行全局性的思考與籌劃,將當地農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作為一個戰略問題。
3.2對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造成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自然資源和人的體力勞動已經不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必須提高體力勞動者的智力水平,形成優化的人力資本,以代替其他生產要素。如,對農業科學研究、推廣和對農民的教育,能夠取代土地的部分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因此,需要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人員。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是重慶市鄉村從業人員的主體,整體偏低的農業勞動力素質對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只有引進和留住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才能不斷進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4重慶農民教育與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4.1數據來源和模型假設
4.1.1數據來源。數據來源于重慶市萬州區農業局的抽樣調查數據。該抽樣調查以農戶為單位,對農村發展的20余項相關數據進行收集。筆者從中選取了30戶農戶的收入與教育類數據進行研究。
4.1.2模型假設。假設重慶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收入與受教育程度高度相關。引入明瑟模型。通過初步分析抽取的數據,認為農村教育水平對農戶收入具備邊際遞增的作用。因此,構建以下的模型表達式:y=a+b×edu+c×edu∧2+ε其中,y為重慶地區農戶人均全年總收入,edu為農戶人均受教育年限,a,b,c為待定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以Eviews軟件對以上模型進行計算與驗證,將模型的T值、R值作為主要統計指標。
4.2模型的計算與分析
4.2.1模型的計算結果。結合以上模型,用Eviews進行分析數據之后,得到輸出結果。然后將其以明瑟模型形式表示為:Y=-534.7856×EDU+99.8287×EDU∧2+3105.5420T值-4.5611.199.57其中,R2=0.9643,F=364.5830。
4.2.2模型分析和結論。由R2=0.9643得到了理想的模型擬合結果。t1=-4.56,t2=11.18,t3=9.58。當以α=0.05作為顯著性水平時,可得t0.025(27)=2.162,小于t1,t2,t3的絕對值,因此可判定eduedu和edu∧2以及常數項在模型中的作用顯著。結合帶入具體數據的模型,可以得出結論: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在不受教育的情況下,收入預期為3105.54,當其選擇接受教育時,最初的收入反而隨著教育投入而呈下降趨勢,受教育年限超過2.7年后,收入與教育才成正比。這說明最初始的教育與收入之間關系不大,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收入隨之增加,即村民的教育呈現邊際報酬遞增的效應。
5重慶地區農民教育的發展對策5.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5.1.1構建農村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將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支出決策權從地方政府收回,由上級政府直接安排,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育設施,穩定教師隊伍。另外,還應在教育投資集中管理的前提下,規定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資金的最低標準,使農村辦學條件得到改善。
5.1.2改革現行的財稅政策。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受限的關鍵因素就是教育經費短缺,而教育資金籌集目前已經下放到基層,使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形成政困難。因此,必須增加國家對農村教育的直接投入,保證教育經費按時到位,增加農村教育投資。5.2發展農村各類教育5.2.1繼續加強農村地區義務教育普及。以義務教育為基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實現農村人口負擔向人力資源優勢的轉化。結合農村的實際需求,在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的前提下,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全方位參與辦學,提高農村教育普及率。
5.2.2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需要大批專業人才的加入。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為農民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真正實現教育面向農村,教育服務群眾的宗旨。
5.3建立高素質的農民隊伍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才和科學技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素。因此,應建立高素質的農民隊伍[3]。①農民致富帶頭人。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帶動當地農民致富。②農業技能型人才。具有各種專業技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③農村實用人才。掌握種植、養殖、加工等實用技術。④農民經紀人。實現重慶地區農業產業化,促進農副產品轉化增值,使農民、農業走向市場。6結語農村教育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進漸漸被關注,只有在農村教育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實現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探討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教育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筆者以重慶地區為例,探討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分析重慶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發展農村教育的新模式,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