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教育精準扶貧機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黨的上指出,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攻克現實貧困與精準設計是扶貧攻堅面臨的主要任務,而教育作為減貧和反貧的有力手段歷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村教育扶貧作為智力扶貧的一種,它關系到每個貧困戶享受教育和發展的基本權利,也體現著群體的意志,維護著群體的利益,最終也影響著個人的長期發展。
一、我國農村教育扶貧面臨的困境
我國農村大多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綜合實力較弱,面對的困難和現實挑戰也比較嚴峻,尤其在農村的教育方面,導致教育貧困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合理或不足,以及社會對農村教育扶貧的支持力度不夠。目前農村教育正面臨適齡人口減少、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城入學、農村師資薄弱以及難以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等困境。思想觀念滯后與消極價值觀念的凸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教育思想觀念。有些教育思想觀念值得繼承和發揚,而有些不合時宜的則需要拋棄。中國的教育由傳統的“私學”向“官學”過渡,政府辦學與執政者的教育發展理念、時代環境、服務對象等因素的變化對推進教育扶貧的影響也比較大。另外國家針對部分貧困地區,也采用過物質供給輸入的方式給予援助,以解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這種方法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脫貧人口容易出現復貧。物質扶貧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貧困者只想等靠要,這些貧困人口的悲觀消極、坐等幫扶的態度制約了個人主觀能動積極性的發揮,也喪失了對不斷運動變化的世界的認知。近年來,大學生數量增多、大學學費昂貴、大學生就業難等系列問題嚴重刺激農村教育敏感的神經,農村貧困家庭不愿背負巨額債務進行教育支出,轉而將適齡入學青年過早送入社會。農村教育相對城市教育而言,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配備、交通條件、區位條件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整體硬件、軟件的缺失帶來了惡性循環,農民對農村教育的信心不足,農村教育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農村整體經濟實力較差,所以對各個貧困地區調撥分配經費非常困難,很難平衡。政府的調撥經費一般來說主要用于城鎮的重點中小學,一些升學率較高的學校受到更高的待遇并且占有資源也更多,而農村一些貧困地區的規模小的學校則幾乎沒有教育經費。農村教育體系的脆弱主要表現在農村學校生源大減,農村學校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學生和老師的雙重流失導致農村學校大面積萎縮。農村教育投入大,“產出”低,投資回報周期長,績效不明顯,因此地方政府發展愿望不強,在農村硬件、軟件建設方面歷史欠賬較大。當前,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還不很完善,信息資源狀況較差,信息實用性不高。目前雖然也有一些配套的農業信息網站,但是專業性的信息少,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價值的信息分析,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不具有指導性,這些都阻礙了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戶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需要一個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的幫助。目前我國有的地區雖然政府的農業信息網絡已延伸到鄉級,但是信息如何進村入戶卻是各地面臨的共同難題,一般農民的信息來源主要是依靠廣播、電視、集市和鄰里傳播。除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之外,基層信息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也有待提高。
二、農村教育扶貧困境的成因
在扶貧效果的評估上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受長期以來中國GDP經濟考核指標的影響,在扶貧效果的考核評估上對經濟效益的分值較高,而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分值較低。而中國農村貧困是典型的“人文貧困”,在思想理念方面的貧困程度遠遠大于經濟貧困。傳統觀點認為解決貧困的有效手段就應該讓經濟增長,只要經濟效益提高了,貧困自然就解決了。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經濟增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貧困,但貧困現象卻不能永久被消除。根據現實情況來看,鑒于農村也存在人文貧困的問題,當前不僅要重新制定良好的制度并且做出科學政策設計,而且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福利政策向“發展型模式”轉型的制度設計,轉變思想觀念,從整體上來發展扶貧政策,從宏觀上考慮長遠的政策,最終使社會效益得到提高才是真正達到了教育扶貧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的經濟效益的提高那么簡單。在致貧原因的認識上重環境決定論,輕人力觀念。關于貧困的原因,大多人認為是資源缺乏、環境惡劣、偏遠閉塞,而較少從人的因素上去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其實教育研究人力資本,就是看重人力,提升人力觀念,重視人的真正需求,最終也可以達到經濟增長的效果。教育扶貧也是我國新的理念,但是事實上由于教育扶貧周期太長、效果不明顯、難于量化的特點,所以政府確定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的首選之策往往并不是教育扶貧。美國學者舒爾茨之前在一個演說中提出,經濟的發展其實更多的是取決于人的質量,自然資源的豐瘠并不會影響特別大,資本存量的多寡也不一定會起到關鍵作用。所以落后地區之所以貧困,并不僅因為物質資源匱乏,還在于缺乏對人力的培養和提升。那么為了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好教育扶貧,人力資本必須要得到重視,這樣才有望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最終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扶貧主體上重國家政府幫扶,輕社會市場救助。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不能只依賴國家,政府應主張讓市場、非政府組織和家庭成員等不同的主體都參與到教育扶貧項目中來,并且在參與中進行有效的合作,共同治理農村貧困的相關問題。要重視政府地位,畢竟政府承擔著扶貧的最主要的責任,能夠創造更多好的就業機會、制定惠及農村弱勢群體的相關社會政策;要促進非政府組織和農村社會組織的主動參與,激活貧困戶原本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提供有效的資源渠道并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如果能夠讓貧困農民主動思考自身的問題,讓其發自內心的去積極參與扶貧項目,與政府和社會組織等一起共同參與治理貧困的問題,將有效提高扶貧效率。
三、農村教育脫貧精準機制建構
基于農村教育現實狀況和困境成因,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制定農村教育扶貧脫貧問題的精準機制。堅持大扶貧格局,科學建構堅定的思想認同機制。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脫貧攻堅提供制度保障。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需要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戰,需要各級扶貧主體組織推動,需要社會各方面真心幫扶,真正構建起大扶貧格局。全社會應該樹立起認同“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扶教”的思想意識,先扶持教育本身的貧困,再依托教育進行扶貧?;诜鲐殤艏刃枰獠恐С忠残枰獌炔孔晕夷芰μ嵘默F實,采取靈活多樣、量身定制、注重實效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是農村教育扶貧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要利用傳統媒體和現代網絡宣傳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思想,平時多開展講座和培訓,使得高校學生及中小學學生都有熱愛農村、獻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改變以前的傳統陳腐觀念。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實現堅強有力的組織協同機制。指出,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要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在這個基礎上要通過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社會農村教育扶貧工作機制,全力推動農村教育扶貧工作,根據高層決策和頂層設計在扶貧攻堅道路上形成動力、合力和活力。黨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供組織保障和思想保障,政府與各級部門要站在專業的角度頒布農村教育扶貧政策、調查教育扶貧對象、設計教育扶貧項目、科學制定幫扶措施、合理安排使用資金、實時監督考核幫扶績效。一定要從組織的科學性出發,大家團結一致,建立相對公平的分配制度與經濟制度,才能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分類實施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
指出,深度貧困地區的區域發展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度貧困地區更應該采取精準的策略,改善原來的模式,找到真正能使貧困人口受益的產業。不僅在財政投入上要重點傾斜深度貧困地區的資金項目,而且還要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工作問題,形成一種強大的扶貧合力,做好打贏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戰的中心工作。城鄉教育結構應該具有不同的績效評價機制,在不同的地區應該具有不同的績效評價機制,不同的省份地區,所強調的布局結構的重心肯定也有不同,采用的績效評價機制也肯定要有所區別,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貧困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程度和教育發展程度以及思想意識發展程度差異性較大,必須針對各個貧困地區的最實際的問題做好針對性措施,扎實推進,精準施策,才能實現真正扶貧的預期目標。必須始終堅持精準扶貧,脫真貧、真脫貧,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扶貧開發,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積蓄力量,匯集合力,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