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科學課程群間銜接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課程群間存在諸多銜接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課程群之間也存在諸多的遺漏、重復以及銜接不當的問題。如“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課程群中生物化學講授的線粒體與能量代謝、蛋白質的合成與翻譯內容,“人體結構與功能學課程群”中的細胞生物學也涉及而且課時較多,而很多新穎的研究內容卻由于課時限制無法傳授。
課程群內部各門課程間存在較多重復及銜接問題
很多內容課程群內部多門課程都有涉獵,重復內容較多,如DNA的復制、基因的轉錄與加工、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原核與真核細胞的表達調控等諸多內容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多門課程都有涉獵,而且都作為重點內容,重復內容較多,造成學生在學習中重復學習,學習興趣不高,而當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等最新的研究成果與進展等學生感興趣,希望學習的內容卻由于課時限制無法傳授,存在較大的銜接性問題,迫切需要進行課程群各學科間教學內容進行內部優化改革。另外,課程群實驗教學內容也存在諸多紕漏,實驗內容仍然滯后于學科發展,大多實驗課教學是與理論課教學相對應的,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單一、重復嚴重[6]。
課程群管理模式的滯后
雖然生物科學專業開展了課程群授課模式,但各門課程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7]。承擔各門課程的各個教研室分屬于不同的系科,不能充分的將各門課程有機的整合,尤其是缺少有效、科學的管理模式。重視年輕教師的培養,促進特色專業建設,推動合理的“專業課程群”課程管理模式。因此,要想在當前工作的基礎上使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迫切需要對生物科學課程群進行整合與優化,系統規劃一個新的改革方案,切實有效的解決課程群間重復、銜接及課程群管理問題[8]。
蚌埠醫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工作基礎
蚌埠醫學院生物科學專業課程群在2006年進行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修訂的時候,已打破了生物學和醫學各課程間各自獨立、互不聯系的狀況,率先建立學科課程群教學體系,鑒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通過不斷的優化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一定的應用基礎。在實行學分制的基礎上,設置課程模塊構成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模塊下由課程群構成主體。1.人文社科課程模塊:安全教育、就業指導、體育、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政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專業英語、文獻檢索、大學計算機基礎。2.自然科學課程模塊:化學課程群(含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3.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人體結構與功能學、神經生物學、病理學、免疫生物學、流式細胞技術、實驗核醫學、藥理學、醫學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學。4.專業課程模塊: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群(含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蛋白與酶工程)、遺傳學課程群(遺傳學、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制品概論、生物統計學、生物學綜合實驗(含生物化學實驗、生態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蛋白與酶工程實驗、現代生物學技術與探索性實驗)、臨床醫學概要。5.專業技能模塊: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課程群銜接優化對策
以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群之間、課程群內部各門學科間、課程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遺漏、重復以及銜接不當等問題為突破點,通過系統組合生物科學專業各相關學科,突出醫學基礎課程,注重加強生物科學技能研究,涉及理論課程的講授內容的銜接優化,重復內容的刪減,教學內容的取舍與整合優化,科學的“專業課程群”管理模式等多項內容[9]。通過問卷、座談,探析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群之間、課程群內部各學科間、課程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諸多遺漏、重復以及銜接不當等問題進行一次系統的總結和評價。提出一種當前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科學的“專業課程群”管理模式。主要涉及:課程群間與課程群內部的多門課程任課教師的集體備課制度;跨系科課程群教研室設置模式;“專業課程群”課程管理下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課程群專家座談模式等。提出一個在現有條件下,有利于適應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有助于學生畢業后適應就業崗位,切實可行的課程群重復內容精簡、教學內容銜接優化的多學科理論課優化方案,統籌規劃,刪減重復,突出重點;突出生物學技能訓練,建立一個由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過渡的實驗教學內容優化方案。實驗課程改革:將多個課程的實驗課系統探討后,本著高效可行的原則,進行多學科系統結合,分為生物學綜合實驗:(1)原生物化學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2)原細胞生物學實驗與生態學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3)原遺傳學與醫學遺傳學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4)原生態學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5)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6)現代生物學技術與探索性實驗;生物學綜合實驗。(7)蛋白質與酶工程實驗。(本文作者:劉長青、陳昌杰、吳守偉、鮑明升、廖亞平、郭俁單位:蚌埠醫學院生物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