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審美課堂的主題意蘊與實踐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文學科充滿人文色彩,審美教育是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審美是語文課堂的天然稟賦,語文教學要富有文學性和個性化。語文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要切中語文的特質,教師可以通過詩意閱讀、創意表達、趣意探究等方式建設語文的審美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0年修訂版)》指出,要通過語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可見,語文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事實上,語文審美教育或者說語文美育是語文課堂的基本屬性和重要使命。然而,現實中的語文審美課堂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審美素養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需要不斷改進。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語文審美課堂”的內涵審美
從詞義的角度解釋就是由“審”的主體和“美”的客體構成。為促進事物和諧發展,當主觀感受作用于客觀存在時,美就會產生。因此,審美是客觀與主觀、理智與情感的耦合。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要不斷發現美、追求美、欣賞美,以達到精神的愉悅和享受。語文審美課堂以知識習得為基礎,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目的的課堂。概而言之,“語文審美課堂”是指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載體,通過聽、說、讀、寫及其他語文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提升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語文審美課堂要引導學生追求真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二、語文審美課堂的主題意蘊
1.語文審美課堂應有學科稟賦
語文審美課堂與其它課堂迥異,有其天然的稟賦。在語文教學中,要在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審美教育活動,提高學生認知美、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與水平。同時,語文審美課堂要通過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深度挖掘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語文課堂又是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文美育要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通過夯實文化底蘊,深刻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自信。高中語文審美課堂要結合學生實際,抓住審美課堂教育契機,彰顯其獨特功用,提高學生審美綜合素養,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豪感與創造力發揮強大作用。
2.語文審美課堂要具有文學性
在課堂教學中陶冶美的情趣、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歷來是語文審美課堂追求的目標。毋庸置疑,無文學不語文。文學是一種人文關懷,給人以心靈慰藉。文學更多的是側重于情感教育,是實施美育活動的重要藝術樣式。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占據相當的比重,具有天然獨特的審美價值。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形態各異的美育元素。語文課堂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挖掘美育元素,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施美育,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語文課堂缺少美育,很難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沒有文學教育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因此,文學性應成為語文審美課堂的應然選擇。
3.語文審美課堂要具有個性化
語文課堂不同于音樂、美術、體育等藝術課堂,有其特殊的地方。體現學科特質的語文審美課堂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獨立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追溯探究語言文字的淵源,在認知過程中激發興趣展開情感體驗活動。二是形象化。語文學科中眾多美育元素,都具有鮮明、生動、形象的特點。如漢字的結構美、詞匯的色彩美、句子的節奏美、文章的韻律美等。三是被包容性。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教育教學內容包羅萬象。蘊含在語文學科中美育資源是語文資源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育和審美教育要有機地結合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
三、語文審美課堂的實踐探索
1.詩意閱讀
閱讀教學是語文審美課堂的重要內容,能夠促進學生知、情、意等審美方面的發展。語文經典作品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等方面都具有詩意的美感。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文本特征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與品析等方式培養、提高學生審美感知力、審美鑒賞力及審美創造力。例如,李白詩歌《蜀道難》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了解作者狂傲獨立、豪放灑脫、自由創造的精神風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高聲朗讀,體會三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連綿節奏和韻律之美;接著品析比較三次詠嘆的情感和語氣的差別。這樣,韻律美、語言美、結構美和意境美都會呈現出來。語文教材中除詩歌之外,小說也蘊含著獨特的審美因素。其中,在人物、環境、情節等方面都有富有美感,需要深度開掘。特別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小說具有獨特的優勢。經典小說在塑造人物時往往綜合運用多種手法,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多面、復雜的。教學中,對小說文本實施審美教育時,要在閱讀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面把握人物的形象,客觀準確評價人物性格特點,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通過分析鑒賞人物形象,培養學生辨識美與丑、善與惡、悲與喜、勇敢與怯懦等性格兩極性的能力。如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說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動蕩的俄國社會中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準則的思考。安娜既有對道德準則挑戰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既有對世俗觀念抗爭的一面又有投降的一面。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啟迪人們,要歌頌人的生命力,贊揚人性的合理要求。在評價鑒賞中,引導學生辯證思考,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當然,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也是巨大的美育資源寶庫,在語文審美課堂中老師要結合文體特點擇其有利時機,創設憤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2.創意表達
語文學習中通過“表達與交流”活動,能夠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驗視閱讀與鑒賞的能力。表達分為書面和口頭表達,富有創意的表達能提升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和水平。在寫作方面,不能束縛學生寫作手腳,要鼓勵學生開放寫作,嘗試通過文學類、實用類等文本樣式,以鮮活的視角和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引導他們創作出具有較高審美感受的作品,培養學生獨特的想象、鮮明的個性、新奇的構思以及詩意表達的能力。例如為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當落葉鋪滿我的心房……”為情景,展開想象,寫一篇文章。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讓學生明了寫作的方向與路徑,分析材料中隱含的意義,明確思維的層次。“落葉”有物質意義,這是第一層次;也有精神意義,即凋、死、蕭、衰、失,或是希望、奉獻、新生、轉機等,是走向另一種輝煌的標志或階段,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哲學意義上的“落葉”,即“心懼一片落葉,可以更加珍惜生命;心懷一片落葉,可以更加淡定從容”,明確揭示出“落葉”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可以依此多向思維,準確把握材料的實質,立意為文。這樣具有創新立意的作文就具有審美內涵和文化含量。在口頭表達方面,通過演講、辯論等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概括與歸納等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等。顯然,口語交際不是簡單地聽話與說話。教師要創設交際情境,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間、生生間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調動彼此真實的情感體驗,雙向互動交流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體驗審美愉悅。
3.趣意探究
探究是語文活動中訓練學生較高思維層次的能力層級。在探究活動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以“問題”為導向,創設意趣情境,帶動學生主動參與、追本溯源,在語文百花園中徜徉,領略意趣盎然的萬千氣象。教師設計探究問題時,應注意問題的層遞性,過于簡單和復雜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很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力;探究也是開放性很強的活動,以研究真實性為核心策略,對敏感性的話題,把握事物的屬性,有理有據地開展探究活動,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要重視與同伴的互助,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合作基礎上共享,提高探究能力。審美探究過程要始終流淌真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梳理與探究”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梳理整合、探究發現美的能力。該項活動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接觸和積累的語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并且做到條分縷析,不斷拓展。例如,在學習“優美的漢字”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找準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踐行者。先可以從“美”字開始,探究“美”字的起源與演變,結合圖片“美”的信息探究出“漢字起源于象形”的規律。進一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漢字不但形美,更有意美。學生在梳理掌握有關漢字的知識和文化基礎上,深刻理解漢字的優美。教學實踐中,這項活動常常顯得枯燥無味。如果課堂中教學得法,注入審美活水,就顯得意趣盎然。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已經走入核心素養時代,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不僅關涉學生,更需要教師不斷自覺提高專業素養。語文學科蘊含著巨大的審美資源,語文審美課堂的建設,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科領略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
作者:詹光平 單位:寧夏中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