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問題與策略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導
引導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德育過程的積極因素,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必然要求。引導大學生養成教育,除了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原則(說服教育原則、擺事實、講道理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實踐性原則)之外,還要遵循普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適度性原則等。一是普遍性原則。這里講的普遍性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引導,切不可受“唯智”論的片面影響,只注意到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更要注意那些所謂的考試分數低的“差生”。面向全體噓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盡量把引導滲入到大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各個方面,貫穿到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每一個基本要素,從而使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統一,促成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成功。二是針對性原則。一方面,要針對養成教育的對象:大學生。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性、非連續性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針對大學生時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實施積極的引導。另一方面,針對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性。人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有共同的顯著特征,但人與人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對于養成教育的引導,一定要針對這種個別差異性,做到普遍關注下的個別引導。三是適度性原則。青年的第一個社會化任務是謀求獨立,當教育者限制他們的獨立性,不重視他們的興趣、態度和意見時,他們會抱怨、抗議。此時期的他們還表現在強烈的自尊心,要求個性和尊嚴的尊重。這些都要求教育者在引導大學生養成教育時,必須掌握適度原則,避免他們的逆反心理。
2協同
理想的德育,應該在全社會形成“做人為本”的共識,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多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這里的協同指的是德育網絡中各要素的協同與一致。大學生的德育網絡系統,應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校內德育途徑的網絡系統,即由課堂教學系統、課下活動系統、校園環境系統和班級教育系統組成的聯系網絡;另一方面,是校外德育網絡系統,即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途徑的網絡系統,這是一個為有效實施德育,在學校、家庭、社會多種德育途徑之間結成的一種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組織體系。校內德育網絡系統更能體現教育者的意志和道德價值取向。學校作為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導力量而存在,校外德育網絡系統是校內德育網絡力量的有效補充。其中各個網絡系統因素的相互聯系、一致和協同,是大學生養成教育成功的保證。一是德育網絡系統各因素功能上的互補。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不僅占領的時間、空間不同,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途徑上也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又各有優勢和不足。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認識———理性和規章制度、紀律來實現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對大學生的教育影響有著顯著的特點:奠基性、先入性、親情性、可信性、權威性、有效性、靈活性、針對性、滲透性、感染性、長期性、持續性、隨意性、局限性。社會教育影響主要包括社會宣傳、社會輿論和社會風尚、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社會環境和鄰里環境等,這就決定了社會教育的廣泛性、多樣性、復雜性和自主性。有研究者認為“學校長于言教,家庭長于身教、社會長于境教”,這是不無道理的。如果幾種教育能取長補短、功能互補、形成合力,就會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和質量,只不過其中的學校教育應該占有領導和指導地位。二是協同教育的重要性。有許多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以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告誡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輕易幫助別人等。諸如此類的教育對孩子良好品行的養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甚至幾乎全部的學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幾句話中毀于一旦,業已“養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家長的勸說下功虧一簣。德育網絡各因素的教育影響不協同,就會讓受教育者無所適從,德育效果得不到強化,不利于養成教育的成功。
3活動
養成教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性,讓大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互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活動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學到很多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能使他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在活動中得到檢驗和矯正。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感受,從而深信他們所了解的行為規范是正確的、合理的,這些活動和行為才會變成他們的品德特征。總之,任何良好的品德,是在教育者為受教育者組織的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所以養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說教上,更重要的是組織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陶冶、實踐、養成。
4自律
養成教育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的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學生不可能永遠接受教師的教育和指導,他們終究要長大,終究要離開教師的引導。因此,盡可能讓大學生獨立生活,使他們時刻能夠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完善自我,使他們在自警、自誠、自勵的“道德長跑”中養成良好的德性,是養成教育成功的捷徑。
5評價
養成教育的評價是養成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它關系到大學生在養成教育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定位問題,關系到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定型化。隨著身心的發展,道德價值的功能得以深化和發展,將產生一種道德發展、人格完善的最內在、最根本的動力。對其道德發展的正確評價會促進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強化,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堅固道德動力定型。現階段,我國在道德評價上存在著許多問題。“唯智主義”的陰影普遍存在,學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數的英雄,而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和德性的養成不太重視,許多家庭的德育評價甚至是反德育的等。這些不恰當的道德評價,十分不利于大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對養成教育的成功有著極大的干擾和破壞作用。正確的德育評價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體現時代特征的德育內核,體現人的價值。正確的養成教育評價應注意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養成教育作為德育的一條途徑,內容廣泛,過程復雜多樣,也就決定了其必須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的性質。
作者:劉新杰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