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寫話教學指導方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奠基工程,從寫什么和如何寫兩方面探索寫話指導教學策略,目的在于培養小學生的寫話能力,為中年級的寫作教學打好基礎。
關鍵詞:寫話;觀察;情境;方法;支架
“寫話”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第一學段的寫作訓練形式,目的是為了降低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然而現實是寫話是不少低年級學生的“頭號公敵”,學生要么無話可寫,要么寫得脫離實際,要么寫得平淡無味。為什么課程標準的要求與實際教學情況相去甚遠?筆者認為是我們在教學中并未關注寫話的能力要求,只知道布置寫話作業,而沒有從培養學生寫話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搭好階梯,導致學生怕寫話,寫不好。其實,低年級學生閱讀積累少,詞匯儲備不多,他們寫話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無非兩個:一是寫什么,一是如何寫。本文中,筆者就從這兩個角度提出有關寫話的指導教學策略。
一、寫什么——培養觀察能力,創設寫話情境
(一)培養觀察能力作家喬治•桑說:“自然研究的所有秘密,都隱藏在學習如何使用人的眼睛里。”這句話不僅強調了觀察的重要性,還特別指出要學會使用自己的眼睛,即要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方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觀察的具體角度和程序,或潛移默化地在教學中滲透觀察方法,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的方法,一是要從整體上多角度地觀察,比如寫物,不僅要用視覺觀其形,還要用上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從聲音、感覺、氣味、味道等方面把握所寫物體的特殊性;寫人則不僅要觀察人物的五官,還要觀察其發型,衣著,常見的表情,招牌式的動作、口頭禪等;寫景除了欣賞山水風景外,還要觀察不同時間景色的變化,注意站在不同角度欣賞景色的心情,游人多或少時景色有何不同等。多種角度的觀察首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話素材,解決了學生無話可寫的問題。二是要細致觀察,關注細節,讓學生從細微處發現不同,提高觀察的敏銳度。我們教學生觀察,要注意按其興趣引導他們觀察寫話對象的細微之處。例如很多學生平時喜歡在江邊嬉戲,但很少有學生曾注意過江水顏色的變化,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在每次游玩時觀察江面顏色的不同:萬里碧空時,江水是瓦藍色的;披著燦爛的晚霞時它是桃紅色的;而在柔和的月光下,它又是乳白色的;在繁星閃爍的夜晚,倒映著黛藍的山巒時,它又是墨綠色的。培養學生的細節觀察能力,不僅為寫話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還能使學生寫出的話更加準確生動。除了有主題的寫話訓練外,看圖寫話也是低年級寫話的一個大類。看圖寫話的形式有單幅圖、多幅圖兩種。對圖片的觀察同樣要注意角度的多樣和細節的把握,除此之處,一般在圖片下會有這樣的文字提示:“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請用幾句話把圖上的意思連起來寫一寫。”這類提示一般就概括了寫話的要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記住這些要點,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用“按圖索驥”的方法寫出圖片上的內容。觀察是寫話的第一步,觀察質量的好壞決定了學生寫話的正確與否和豐富程度。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細致的觀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其后續的表達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創設寫話情境任何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寫話也是如此。因此,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外,教師還要提供適宜的寫話情境,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寫話熱情。對小學生來說,大量閱讀可以不斷拓展知識領域,改變學生言之無物、無話可說的處境,因此閱讀是發現寫話情境的好路徑。課內閱讀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精要的語言文字,加深學生對課文意境的體會,進而使其產生寫話欲望。如《怎么都快樂》一文,語言生動有趣,結構簡單,重復句式較多,語言淺顯易懂,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情感樂觀積極,十分易于營造寫話的氛圍。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津津有味地回憶游玩時的情景,并模仿課文的樣子寫下來,讓學生明白什么都可以寫。生活是學生寫話的源泉,因而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如全家一起春游、秋游,體育課上的趣事,小區里的新鮮事等,讓學生在寫話時調動生活積累,寫身邊實實在在的東西,使寫話有血有肉。寫話訓練內容如果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寫話的興趣自然會被激發出來。課外閱讀不僅能夠擴大低年級小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學修養,更主要的是能讓他們獲得豐富的語言積累,為他們的寫作倉庫中增添“下炊之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書中的一點,開掘寫話的角度:如果書中有人物介紹,可以讓學生寫寫喜歡故事中的誰,他長什么樣,他是個怎樣的人;如果書中有景物描寫,可以讓學生寫寫喜歡什么地方,景物美在哪兒,自己為什么喜歡;如果書中蘊含著道理,可以讓學生談談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有了課外閱讀中的言語憑借,學生寫出來的東西各有特色,有的描寫了多個人物且各有特點,有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描寫了復雜的場面。此外,教師可以日記或隨筆的方式引導學生將每天發生的事情,看到的有趣的情景,簡短地記錄下來,不要求寫長日記,幾句話即可。日記記錄的是最真實的生活,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要避免學生把日記記成流水賬,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寫話主題,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偶然遇到的有意義、有意思的事記錄下來,然后想想其中有什么意義。這樣有備而來,學生就不僅能把事件記錄得更詳細,而且記起來也容易一些。
二、怎么寫———提供思考抓手,搭建寫話階梯
(一)提供思考抓手有的低年級家長常常反映,孩子讀了很多書,但到寫話時還是抓耳撓腮地犯愁。筆者認為原因在于寫話不僅要有素材的積累,即首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還要有方法的支撐,即教會學生“如何寫”。下面筆者就從想象、條理兩個方面展開,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寫話指導教學的具體方法。1.想象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低年級學生寫話時“寫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呵護學生想象力的萌芽,支持他們廣泛想象,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想象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源于生活,豐富的感知是想象的前提。因此,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知,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啟迪學生的想象。如《葡萄溝》的課后題要求學生照樣子寫話,不少學生都覺得無從下筆。“公園里的花都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完成這個句子時,筆者首先提醒學生這些花開放在春季,花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然后再引導他們想象滿目繁花的景象,不同的天氣看花的感受,在花間游玩時的心情。“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處處歡聲笑語,熱鬧極了。”有了前面的指導,學生知道這句話是要求列舉,聯系前后文的意思,他們回想了自己在操場上活動時的項目,將句子補充得合理而得體。低年級學生缺乏的是將生活和想象聯系起來的能力,教師只要適時“施以援手”,學生就有了想象的方向,其思維之開闊,表達之靈活,有時甚至會超出我們的預設。2.條理條理即寫話的順序。語言的內核是思維,因此培養學生寫話的條理性,也就是培養其思維符合邏輯,而要使學生的思維有邏輯,教師的引導就必須有條理。教師指導學生寫話時,要設計帶有啟發性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表達,從而培養學生表達有條理的良好習慣。如端午節時筆者布置了關于傳統節日的寫話作業,有學生這樣寫道:“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媽媽準備了很多美味的粽子,有肉餡的、有豆沙的。吃粽子真開心!”這則寫話雖然提到了端午節與屈原有關,但缺少相關介紹,顯得很突兀,而且對吃粽子的描寫也顯得單薄。筆者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在每年的什么時候?端午節為什么和屈原有關?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是什么?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這一連串問題串起了端午節的時間、由來和習俗,學生根據這個思路對寫話進行了升格:“每年的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跳江后,當時的人們把粽子扔進江里保護屈原,這就是吃粽子的由來。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也是端午節的活動。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吃粽子!媽媽準備了很多美味的粽子,有肉餡的、有豆沙的。吃粽子真開心!”筆者認為,小學生年齡小,如果直接指導學生按照某種順序構思寫話,比較抽象,學生思考起來有一定難度,而問題導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抓手,降低了思考難度,學生易于掌握。在學生有了一定思考經歷后,教師就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從提問的角度自己探索寫話順序。
(二)搭建寫話支架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倡導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在寫話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語言表達的規律為學生提供支架,為學生寫話能力的進階提供支撐。1.關鍵詞串聯字詞句篇是語言學習的單位,同理,語言表達也要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筆者在教學中用關鍵詞串聯的方式幫助學生升級寫話能力,既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如學完《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筆者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個小組說植物名,如牽牛花、草莓、蓮花等,一個小組說種子傳播的方式,如風力、水流、動物等,第三個小組則負責把植物名和種子傳播方式串聯成句子并寫下來。小組接龍的方式令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氛圍活躍。可見,學生并不缺乏寫話熱情,教師只要找到方法,就能有效地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2.由說到寫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都離不開練習。要想寫好一句話、一段話,必須腦中有清晰的思路,口中有清楚的詞語。從思考到表達,再由說到寫,能夠為學生寫話提供能力提升的階梯。如筆者在學生養蠶時讓他們觀察蠶蛻皮的細節,并用微信語音的形式說一話,將這一過程記錄下來。有學生這樣說:“蠶寶寶在變成繭以前要蛻四次皮才能長大。每次蛻皮時,它都把頭抬得高高的,不吃也不動。每次蛻皮時,蠶寶寶都要來回扭動身軀,先是它的頭皮上裂開一條縫,縫漸漸變寬,這樣蠶寶寶的小腦袋就能鉆出來了,接著,蠶寶寶繼續努力,把后背、尾巴從外皮里掙脫出來。蠶寶寶蛻下的皮慢慢會變得干巴巴的。”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說話訓練,不拘形式,不限長短,在說話中錘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為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搭橋鋪路。總而言之,低年級的寫話教學應以培養興趣為前提,因而教師應從學情出發,從細微處抓起,從容易處做起,多給學生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點燃學生表達的激情,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參考文獻:
[1]顧冬梅.低年級小學生寫話能力培養初探[D].蘇州:蘇州大學,2010.
[2]沈綢.奏響寫話教學“三部曲”[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9).
作者:張應蘭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望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