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發性高血壓代謝綜合征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代謝綜合征(MS)是伴胰島素抵抗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血糖、血脂異常及高血壓、肥胖等代謝紊亂引起的臨床癥候群。作為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在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更為常見。資料顯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增高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較高,作為觀察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一種較敏感的組織炎癥損傷標記物,通常可檢測水平<0.2mg?L-1,有利于區分患者的炎癥狀態[2]。大量研究資料也證實hsCRP與原發性高血壓的形成關系密切。內皮素(ET)主要存在于血管內皮中,對調節心血管功能、維持心血管系統穩態具有重要作用,其含量異常變化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本文通過分析MS患者血漿HCY、hsCRP及ET濃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以探討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選取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110例。患者均為75歲以上的男性,其中,MS組患者74例,平均年齡(83.61±7.23)歲。非代謝綜合征(NMS)組患者36例,平均年齡(82.92±6.88)歲。經過篩選患者符合以下標準:(1)患者無嚴重貧血及營養不良;(2)無風濕、惡性腫瘤及肝、腎、肺功能不全等內分泌系統疾病;(3)近期無服用抗氧化劑、類固醇激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胰島素、二甲雙胍、抗驚厥藥物、維生素B6等藥物;(4)患者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查體配合,回答切題,無精神疾病史。此次研究經醫療道德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為醫務人員及患者本人真實意愿。兩組患者在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血液采集:晨起采集靜脈血10mL,取5mL枸椽酸鈉抗凝并靜置1h后使用高速離心機(2500r?min-1,15min)分離血清,置于-70℃冰箱凍存。另取5mL,采用全自動生化析儀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尿酸(UA)。使用臺式水銀血壓計測量患者的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讀數3次,取平均值。實驗室指標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漿HCY濃度(Baseline81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采用免疫熒光法定量檢測血清中hsCRP的濃度(試劑靈敏度:0.1mg?L-1,檢測范圍0.5200mg?L-1)。采用CLIA法(Backman360檢測系統,德國Lumino公司)檢測血漿ET濃度。IMT檢測:使用西門子AcusonSequio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7.5MHz,二維B超顯像。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對側以充分暴露頸部,從鎖骨上頸動脈起探查,向上連續觀察,測量頸總動脈的IMT(即超聲波通過頸總動脈后壁時出現的兩層聲波界面之間的低回聲帶)。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診斷標準MS診斷標準:腰圍≥90cm,同時合并以下任意兩項:(1)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已接受相應治療;(2)TG≥1.7mmol?L-1,或已接受相應治療;(3)HDLC<0.9mmol?L-1,或已接受相應治療;(4)空腹血糖≥5.6mmol?L-1,或已接受相應治療。
1.4觀察指標IMT:頸動脈彩超在頸總動脈分叉處近心端1~2cm后壁測量,按照歐洲高血壓協會標準,當IMT>0.9mm時,表示增厚。如血管壁局部增厚>1.2mm或彌漫性增厚>1.5mm,則考慮有動脈斑塊。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則采用χ2檢驗。此外,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Hcy、hsCRP及ET與IMT之間的關系。顯著性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SBP及DBP、TC、TG、HDLC、FPG、UA指標結果MS組患者與NMS組患者比較,在SBP及DBP方面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在TC、TG、HDLC、FPG及UA方面比較,MS組患者均明顯高于NMS組患者(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各自IMT及AS發生率統計結果MS組患者74例,平均IMT厚度為(1.21±0.27)mm,其中有67例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90.54%;NMS組患者共36例,平均IMT厚度為(0.69±0.18)mm,其中有頸動脈粥樣硬化20例,發生率為55.56%。兩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2。
2.3兩組患者各自IMT及其實驗室指標統計結果患者HCY、hsCRP、ET與IMT值統計結果表明,隨著IMT增高,血漿HCY、hsCRP、ET濃度也明顯增高,MS組指標值與NMS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MS組患者各合并類型及其具體情況分析在MS患者中,根據異常指標不同,又分為5個亞組,各種代謝異常的組合類型及其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情況見表4。
2.5各實驗室指標與IMT相關性分析對患者IMT厚度進行關于HCY、hsCRP及ET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三組實驗室指標均為IMT厚度增加的相關危險因素,具體結果見表5。
3討論
代謝綜合征是由多種危險因素造成心血管損傷的總稱,主要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出現。其中,血壓、血糖及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原發性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明顯,脈壓差增大,更容易促使粥樣硬化的形成。華毅等研究表明脈壓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獨立相關。各種細胞因子及炎性反應因子在脈壓差增大的情況下大量堆積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血管平滑肌功能失調、血小板功能受損、凝血異常及氧化應激加強,促進AS的發生發展。
在早期,MS被公認的病理機制為胰島素抵抗(IR)。IR是指體內部分臟器組織(主要為骨骼肌及肝臟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性下降,即在相同的胰島素濃度條件下,機體未發生預期生物效應,致機體血糖水平升高,進而帶來其它一系列的血壓、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問題。在高齡人群患者中,由于體細胞數減少,胰島素受體數目減少,從而降低對葡萄糖的氧化能力,使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出現胰島素抵抗(IR)。研究顯示,IR是造成代謝綜合征的核心因素,同時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環節。高血壓是MS的組分之一,研究結果顯示,IR或高胰島素血癥的出現可從多方面造成高血壓的出現,關系如下:(1)IR可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提高,血管平滑肌張力增加,心外周阻力增加。(2)IR出現加強了腎臟對鈉的重吸收作用,導致機體出現水鈉儲溜,從而導致血壓升高。(3)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素分泌量增加,從激素水平加重了機體水鈉儲溜的發生。(4)在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刺激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及增殖,造成血管腔狹窄,外周阻力增加。(5)血管內鈉鈣離子的含量增多,使血管的收縮作用加強。(6)體內一氧化氮的生成量減少,血管的擴張功能進一步減退。肖文華等[7]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相關性最強,隨著IR程度加重,AS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作為AS的獨立危險因素,高齡患者中脂肪氧化能力降低,同時缺乏適當的體力活動,促使脂肪增加及腹部脂肪堆積,造成高血脂的出現。結合本研究結果,MS組患者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明顯高于NMS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說明本次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可信度較高。
在原發性高血壓MS患者中,IMT的增加最早出現于AS形成早期斑塊的形成過程中,臨床中可用超聲測算其厚度以了解AS的進程。相關研究顯示,對于MS患者,收縮壓與頸動脈IMT呈正相關性的關系,提示高血壓對于AS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學者認為,AS的病變主要累及范圍為大中型動脈,長期高血壓及危險因素的存在使得MS患者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血管功能及血流調節異常,就會進一步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變性,出現血管內膜增生及玻璃樣變,加速AS的進程。本文通過對110例75歲以上高齡患者MS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患病情況研究顯示,有MS高齡患者同時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為90.54%,遠高于NMS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55.56%)。
說明在高齡患者群中,代謝綜合征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因此要使高齡老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必須對MS早發現、早干預。臨床中目前對于高血壓合并MS的相關研究較多,且兩者合并時患者的病死率也出現明顯增高。同時,MS患者繼發引起的內皮功能障礙、IR、內臟型肥胖、炎性介質的增加等均是患者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因此,在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降壓治療同時注意糾正體內的代謝異常。對于肥胖患者重視其降低體重等均對改善代謝紊亂,減慢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AS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頸動脈內膜累積最早出現于動脈硬化發生和進展過程,因此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可作為反映血管內膜損害繼發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標志。
在實驗室監測指標中,HCY作為一種含硫氨基酸,也是致AS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當HCY體內水平增高時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內皮細胞對平滑肌細胞的屏障作用減弱。尤其在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老年患者中,對MS的發生及AS形成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hsCRP作為急性期全身性炎癥反應的一種非特異性標志物,主要合成于肝臟,也是心血管危險因素預測的因子之一,促進了血栓形成及動脈硬化的進展過程。在MS患者中,多種危險因素參與了內皮功能的損傷,同時內皮細胞的損傷也促進了ET分泌增加,內皮功能失調,誘發血管痙攣、血管平滑肌收縮、血小板黏附聚集。導致了內皮細胞增大、變性或壞死,血管的舒張逐漸減弱而收縮逐漸增強。此外,平滑肌細胞出現肥大、增殖或纖維化,使內皮下層出現明顯增厚,促進血栓形成及AS形成。本研究證實HCY水平與IMT呈正相關提示代謝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與高HCY水平與有密切關系。在本次研究結果中,MS組患者血漿HCY、hsCRP及ET水平均較NMS組患者明顯升高(P<0.05)。同時,MS組患者IMT較NMS組患者也明顯升高(P<0.05)。即隨著IMT增高,相應組別患者的血漿HCY、hsCRP、ET水平也明顯增高。對患者IMT與血漿HCY、hsCRP、ET濃度三項實驗室指標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IMT與HCY、hsCRP、ET呈顯性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75;0.634;0.464)。且患者血漿HCY、hsCRP、ET水平越高,IMT增加的風險也就越大越大。說明HCY、hsCRP及ET均是致IMT的危險因素,患者體內水平變化均可作為衡量IMT與否的參考指標。綜上,在老年原發高血壓代謝綜合征患者中,血漿HCY、hsCRP及ET水平與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呈顯性正相關,可以作為患者預后及動脈粥樣硬化出現的重要指標。有助于早期進行積極干預治療,同時也為其預防提供參考。
作者:袁鳳 趙娟 毛梅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 324醫院干部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