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生兒護理相關因素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出生、胎齡>37周、體重>2500g、生后1min阿氏評分8~10分的正常足月新生兒100例,除外新生兒產傷、感染、ABO溶血或RH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母親患有妊娠合并癥者。其中男46例,女54例;胎齡37~38周7例,~39周21例,~40周38例,~41周31例,~42周3例;體重2500g~4000g91例,~4250g9例;剖宮產手術分娩23例。
1.2方法
新生兒出生后均實行母乳喂養,并行早接觸、早吸吮、24h母嬰同室,采取不定時按需哺乳;每天記錄新生兒哺乳和大小便次數、稱體重,記錄第1次排胎便和排黃便的時間;每日觀察新生兒皮膚顏色,每日經皮測量膽紅素,生后3~4天常規測量血清膽紅素1次。根據黃疸出現時間和血清膽紅素水平,分為生理性黃疸組(62例)和高膽紅素組(38例)。
2結果
38例高膽紅素組新生兒生后第3~4天血清膽紅素為237±26.5μmol/L;62例生理性黃疸組新生兒生后第3~4天血清膽紅素為178±14.2μmol/L。
3討論
3.1新生兒排便與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被肝細胞攝取后,在肝臟中合成結合膽紅素(CB),隨膽汁分泌入小腸,CB不易被腸粘膜吸收。由于新生兒腸粘膜內含有豐富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B-GD),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1]它可分解CB,還原成未結合膽紅素(UCB),UCB為脂溶性(非極性)物質,易被腸粘膜吸收,進入腸肝循環致血清膽紅素增高而引起黃疸。新生兒腸腔內胎便總量約100~200g,[2]約含有膽紅素80~100mg,相當于新生兒每日膽紅素產生量的5~10倍。[2]正常新生兒多在出生10~12h內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天開始排黃便,[2]如果胎便排出和胎便變黃時間延遲,可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負荷增加,增加膽紅素的重吸收。
本文兩組新生兒胎便排出時間和胎便變黃時間經χ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母乳喂養新生兒的胎便排出和變黃時間與血清膽紅素濃度有一定相關性,證實胎便排出時間和變黃時間延遲是引起正常足月新生兒生后3~4天血清膽紅素超出正常生理性黃疸范圍的因素之一。
3.2母乳喂養次數與高膽紅素血癥
正常新生兒每日哺乳8~12次,頻繁有效地哺乳可促進乳汁分泌,增加母乳攝入量。文獻報道如每日新生兒攝入量少于376.56kJ(90kcal)/kg體重,其血清膽紅素明顯高于每日攝入熱量大于376.56kJ(90kcal)/kg體重者(P<0.05);每晝夜喂養次數<8次者,其血清膽紅素亦明顯高于每晝夜>8次者(P<0.01)。[3]如果新生兒攝入不足,腸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均可使經腸道CB排泄減少,又因B-GD能分解CB,致血膽紅素增高。反之增加喂養頻率可通過吸吮-結腸反射間接增加腸蠕動,使腸內容物停留時間縮短,促胎便順利排出,CB排出增多,減少小腸重吸收膽紅素,又進一步促進乳汁分泌。哺乳次數少,母乳中前列腺素因乳量少而進入嬰兒量也少,不足以促胎便及早排凈。本文兩組新生兒日哺乳8次以上例數比較,經χ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新生兒生后3日內哺乳次數與血清膽紅素濃度存在一定相關性,既母乳喂養次數和新生兒熱卡攝入不足是引起正常足月新生兒生后3~4天血清膽紅素超出生理性黃疸范圍的又一重要因素之一。
3.338例高膽新生兒吸吮次數減少原因母親:剖宮產和自然產后傷口疼痛,產婦身體疲勞,精神緊張,乳頭異常,乳房過度充盈,各種原因引起的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養姿式不正確;嬰兒:含接姿勢不正確,吸吮力弱。
4護理
盡早幫助孕婦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由淺入深逐步講解母乳喂養的技巧。剖宮產和自然產后傷口疼痛,耐心指導產婦母乳喂養,采用側臥位或坐位哺乳,可使產婦感到舒適,自然,輕松。幫助產婦恢復體力,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使病房溫馨、舒適、安靜;每1h檢查新生兒排便情況,保持尿布平整干燥,利于新生兒入睡;記錄每次哺乳時間,間隔大于3h時及時提醒產婦哺乳;由于個體差異,對母乳分泌量不足和新生兒吸吮力弱者,適當縮短喂奶間隔時間,乳汁分泌量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時,及時提示醫生。
每日觀察產婦乳房充盈情況,乳頭活動度,乳房過度充盈時及時做好乳房按摩,減輕乳房內壓力,消除乳房腫脹;并擠出少許乳汁,增加乳頭活動度,使之易于吸吮。準確記錄新生兒每日大小便次數,第1次排胎便和胎便變黃時間,發現超過24h未排胎便,超過72h胎便未變黃情況及時通知醫生。使用經皮膽紅素儀監測新生兒膽紅素的變化,每日1次,數值>25時(校對后相當于血膽紅素205.1μmol/L)進一步測量血膽紅素,觀察新生兒皮膚顏色,黃疸分布情況,注意有無軀干、四肢、腳心、手心黃染,觀察出現時間和伴隨癥狀。
我們進一步對30例生后1min阿氏評分8~10分的正常足月新生兒采取至少每3h哺乳1次,27例新生兒生后12h內開始排胎便,2例新生兒生后12~24h開始排胎便,1例新生兒生后24h使用開塞露5ml后即刻開始排胎便,胎便變黃時間均正常,30例新生兒生后3~4天內皮膚輕度黃染,血清膽紅素值在正常范圍,均未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5結論
通過研究表明正常足月新生兒在正常生理性黃疸階段,伴有胎便排泄時間和胎便變黃時間延遲,哺乳次數少,乳汁攝入不足,均可對膽紅素的代謝過程產生影響,造成新生兒血清膽紅素值超出生理性黃疸范圍。新生兒生后的最初3~4天,做到頻繁有效地吸吮,促胎便順利排出,是降低正常足月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簡便、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