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科護理學說課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內科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必修的一門核心課程,學好內科護理學是學好各門臨床專業課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關鍵。該文將從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學情與學法指導、教學方法與手段和課程特色與建設思路這5個方面闡述該課程的教學創新,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收到了一定成效。
內科護理學作為一門高職護理專業必修的職業技術課,是建立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性臨床應用學科,是一門關于認識內科疾病及其預防和治療、護理患者、促進康復、增進健康的學科,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關鍵途徑。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需要貫穿整體護理的思路,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護理的發展。為更好地解析內科護理學課程和總結我們的經驗得失,本文將從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手段、學情與學法指導、課程特色與建設思路等方面來介紹內科護理學的說課設計。
1課程標準
1.1課程定位
本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護理專業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面向臨床護理和社區護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內科護理學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是一門護理專業必修的職業技術課,主要培養學生運用護理程序對成人內科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能力,使學生能以全面、系統、整體的觀點認識患者的需要,以適應現代護理的發展需求。本課程的前修課程有解剖學、免疫學、藥理學、護理技術和健康評估等,平行課程包括外科護理學、母嬰護理、兒童護理等,后續課程有康復護理、急救護理、老年護理等。因此,本課程的學習是臨床各專科護理學習的基礎。
1.2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具備對內科常見疾病患者整體護理的能力,能順利通過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并取得證書。知識目標要求護生掌握各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熟悉相應患者的護理診斷和治療要點;技能目標主要強調學生能學會應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素質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精神,并且具有“愛心、耐心、細心和恒心”的品德,在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過程中能體現相應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
1.3課程內容及教學安排
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課程中按內科系統疾病分成8大項目,各項目中按照某一種疾病患者的護理分成若干個任務,以案例為載體,按護理程序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學時分配見表1。
1.4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課程的重點是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護理。劃分重點的依據是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越來越影響人們的健康。針對這些重點,我們平時在教學中給予分配相對多的課時,實踐課中也適當增加視頻講解及操作練習,教師做到精講細講,把知識點講細講透,課后適當布置作業進行鞏固,考試中重點考察。課程的難點是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的護理,特別是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劃分難點的依據是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理解困難,而本校學生文理兼收,入學成績不高,思維能力參差不齊,理解能力有限。針對難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聯系之前學過的健康評估和藥理學的知識進行講解,利用典型的案例進行導入,結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并且應用心電圖圖例講解心律失常患者的評估,在實踐課上利用視頻強化心室顫動患者的護理措施,效果較好。
2教學資源
2.1教學團隊
擔任本課程教學的教師有8名,均具有雙師素質,專業背景涵蓋護理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其中校內專職教師5名,來自臨床一線的兼職教師3名。其中專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3名,都有5年以上的教學經驗,每年到臨床工作1~2個月,熟悉內科臨床護理過程和基本要求,了解最新進展。而兼職教師都是高級職稱。參與教學的教師專業知識豐富,實踐技能熟練,優勢互補,職稱、學歷、年齡、學員比例合理。此外課程組教師還積極開展科研,至今已經主持了市廳級以上課題10余項,30余篇,獲獎項目10項。
2.2教材、參考資料及網絡資源
教師用書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陳麗云和陸紅梅主編的《內科護理》,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教材特色是適應臨床整體護理要求,按護理程序編寫疾病護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人文關懷精神的滲透;在相應章節前利用病例導入,將基本知識敘述與病例分析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學生用書還有《內科護理學學習指導及習題集》,由李秋萍編寫,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外,本課程還有自編《內科護理學實訓指導和內科護理練習題集》。其他的參考用書有《臨床“三基”訓練指南與習題集》叢書,由北京大學護理學院編寫,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除了以上書本資料,本課程還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如:校級在線開放課程(內科護理學),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內科護理學)等,另外還有在線輔導、教師信箱、QQ、微信等工具在學生和教師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師生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2.3實踐教學條件
校內有央財支持的護理專業實訓基地,配備有先進的內科護理教學實訓設備,可承擔內科專科護理的各種臨床實踐教學任務,并根據學生需要隨時開放,滿足了內科護理學課程技能訓練的教學需要;校外實訓基地包括蘇北人民醫院、南京軍區總院、無錫四院、徐州醫科大學附院等23家大型綜合性醫院。這些醫院擁有完善的護理管理模式、充足的病員和豐富的臨床教學案例及先進的醫療器械與設備,為內科護理學的臨床實踐教學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證,能充分滿足本課程學生臨床見習和實習的需要。
3學情與學法指導
3.1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學生經過第一學年基礎課程如正常人體機能、異常人體結構與機能、護理藥理學等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由于學生普遍接觸臨床時間少,對臨床護理工作認識不夠,學習目的不明確。另外學生入學成績相對低,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雖然經過高中系統的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學習方法相對單一,效果欠佳。學生對新知識、新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需要進一步引導和激發,此外由于動手機會不多,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
3.2學法指導
針對以上學情,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進行教學,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邊講、邊做、邊教,學生邊聽、邊練、邊學。實訓室全天對學生開放,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仿真訓練,并安排2周臨床見習,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實踐能力的加強。
4教學方法與手段
4.1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主要采用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導的多種教學方法,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選擇典型的教學病案為載體,充分利用圖片、視頻、PPT等多媒體資源,按照臨床護理程序來設計課程內容,教師引導,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重在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工作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1]。主要教學方法如下。
4.1.1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教學方法[2]。這種教學方法廣泛適用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活動圍繞臨床內科護理實際工作任務展開,將各專科中每一種疾病患者的護理作為工作任務,以任務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具體教學中,教師運用典型案例結合角色扮演法創設情境,學生明確任務后,通過自主學習和互相協作完成相應的任務,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3]。
4.1.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通過模擬真實的事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分析決策,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4]。此種教學方法可配合任務驅動法進行。在實踐教學中主要用于病案分析訓練。教師提供典型的教學病案,學生分組討論,運用理論知識按照護理程序對病案中的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制定出計劃及實施措施并給予評價。此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相應疾病形成感性認識,鞏固理論知識,熟悉疾病的護理程序,形成臨床思維,并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鍛煉學生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可彌補學生臨床實踐機會的不足[5]。
4.1.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學生學到實際工作中的知識,更直觀形象且深刻地豐富實踐技能的一種方法[6]。在實踐教學中,結合案例分析法,模擬臨床工作過程,事先安排幾位學生扮演患者、護士、醫生等職業角色,教師在課前對扮演者進行角色分析及知識儲備的要求,為了完成角色扮演,學生需要主動對相關知識進行預習和梳理。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還可以幫助教師突出教學難點,可促使學生事先掌握作為角色應該具備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7]。
4.1.4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的生動具體場景,使學生在此場景中體驗,幫助其理解教材內容,并發展學生心理機能的教學方法[8]。這種教學方法普遍應用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由教師結合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及相關的儀器、設備模擬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學習。特別是在實踐教學中,直接由臨床帶教教師在見習醫院進行實踐操作講解,教師一邊講解設備器材的應用,一邊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和總結,學生邊看、邊學、邊練,教學做一體化,直接與臨床接軌。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形象、生動的模擬情境、實驗情境及事先設立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模擬分析和解決仿真工作中的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現了學生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9],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及護患溝通能力[10]。
4.1.5分組討論法分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成小組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完成特定的任務[11]。這種教學法廣泛運用在教學中,如理論教學中結合案例分析法和任務驅動法提出問題,由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最后教師總結評價;實踐教學尤其是見習中提出相應的工作任務,學生分組討論并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務,教師則在旁加以適當引導并觀看操作,最后點評。這種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12]。
4.2教學評價
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學生評價分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其中理論考核分為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滿分均為100分(折合成70分),期中考試占20%,期末考試占50%;實踐考核滿分100分(折合成30分),其中操作技能占50%,考核方法采用模擬患者考核,臨床實訓考核,包括實訓報告、實訓課表現和臨床見習病歷、技能考核及見結;總分60分為及格。評教方面采取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學評價體現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校內考核與校外考核相結合,以及評學與評教相結合,做到了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目標的考核,符合課程目標。
5課程特色與建設思路
本課程以護理程序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校內校外2個實訓基地、教學做三位一體”,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評價注重多角度、多途徑評價,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共建項目化課程,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庫及網絡資源,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實現校內教學與臨床護理工作“零距離”。
參考文獻
[1]王敏.基于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育的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7):1044-1045.
[2]祁舒慧,徐濤.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2011,128(4):16-17.
[3]李佳.任務驅動法在外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6(1):142-144.
[4]梁文鑌.案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7(2):124-125.
[5]于輝.案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120-121.
[6]陸慧.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職業教育,2016(23):132-133.
[7]展小燕.內科護理教學中角色扮演法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26):67-68.
[8]朱曉玲,張婭婭,李利菊.情境教學法在呼吸內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3):143-144.
[9]王怡.仿真情境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以內科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7(36):70-72.
[10]孫言話,余哲,金裕苗.情境模擬教學法在護理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4):110.
[11]梁方麗.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法的實施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1):192-193.
[12]張鳳娟,王雪芹.小組討論法在內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7(5):671-673.
作者:楊靖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