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臨床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解決問題的含義
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在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除了必須掌握有關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概念和知識去解決問題。這種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即屬于“技能”范疇。[1]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先要明確什么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種發展知識的運用能力的活動,[2]是一個過程,是以明確問題為開端,通過收集分析與問題有關的資料,找到或形成解決問題的可能的方法,并通過評估、檢驗最終確定要選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各種知識和各種學習方法。[3]整個過程從回答“問題是什么”開始,解釋“問題可能的原因”,評估和判斷“什么可以做”,最后決定“要做什么”。教師要明確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因此,在臨床學習中要求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這個過程應從學生一入學開始。在教學活動中,遵循解決問題的步驟,在每一步驟中應用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步學到解決問題的技能,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2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因素
2.1學生的知識水平
Gange提出解決問題需要具備的內在條件中首先提到,學生可回憶以前學習到的知識。[1]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其理解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只有少量知識的學生與具有豐富經驗的臨床工作人員相比,看問題往往是片面的,表面化的。因此,教師要十分清楚學生具有什么知識。在臨床學習中并不是所有的問題學生都要一次解決,而是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
2.2學生過去的經驗
人們開始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類似的現象,例如,先是刻板地照抄,然后是頓悟,最后是滿意。[1]學生過去的經驗對學生理解和解決新問題是有直接幫助的。如果學生遇到一個與以往經驗相類似的問題,這個學生就可能已經具有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或是只需很少的調整就能解決新問題。但是這種體驗并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那么,在臨床學習中教師了解學生過去的經驗也就十分必要,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機會,面對新的挑戰。
2.3思維和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應用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和推理能力與前面提到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是相互影響的。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生,以確保對學生思維和推理能力的把握。
3解決問題的步驟
3.1在適合學生水平的基礎上找出或明確問題
在臨床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些問題相對比較復雜,這類問題通常具有以下特點:[4]①可變的,不明確的。②存在下屬或子問題。③有不同解決方法。④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資料才能解決。面對這些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或與學生一起分析臨床的情況,明確問題到底是什么。為了使問題明確,學生必須盡可能地收集相關資料,分析資料之間的關系,例如一位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病人,雙下肢水腫,學生看到這個現象,首先想到的是解決病人下肢水腫的問題,并提出抬高下肢的解決方案。教師與學生討論,并要求學生重溫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最終明確問題是:心力衰竭時,體循環淤血的護理措施是什么。明確了問題,學生提出半坐臥位、雙下肢下垂、積極利尿等措施,而抬高下肢只是解決了局部問題,卻忽略了全身問題。又如一位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后一天的病人,面容疲倦,精神不振,主訴昨夜一夜未眠,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因疼痛影響睡眠。但詳細了解病人情況后發現,此病人傷口并不是十分疼痛,而是因為不習慣平臥入眠。弄清楚這一點,疼痛的問題就變成睡眠習慣的問題。
3.2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探討由此可能引起的結果
大多數心理學家把解決問題看作是對答案搜索成功的過程。[1]面對一個問題,學生或許沒有解決此問題的直接經驗,也可能不能直接找到解決此問題的答案,學生需要收集和分析與問題相關的資料,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果學生在收集和分析過程中有困難,教師可以適當地提示學生,或告訴學生從哪幾個方面去尋求答案,或提示學生應把那幾方面的知識綜合起來。[5]同時教師要要求學生說明可能選擇的方法的理論依據,讓學生回答如果應用了所選擇的方法會給病人帶來什么影響,造成什么后果。例如:一位二尖瓣置換術后第2天的女性病人,接班后測得中心靜脈壓高,應該如何有效地控制中心靜脈壓是學生學習解決的問題。首先學生應該弄明白什么是中心靜脈壓、為什么要控制、影響中心靜脈壓的因素是什么、此病人中心靜脈壓高的原因是什么、控制中心靜脈壓有那些措施、這些措施可能會對病人造成什么影響、哪些措施可能適用于這個病人,進而找到控制此病人中心靜脈壓的方法。教師可以與同學一起討論先從哪些知識入手,如心功能、血容量、利尿劑、水電解質平衡等等,甚至應該考慮影響中心靜脈壓測量的因素。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也要有限制,如上午9時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11時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鼓勵學生尋求和利用任何可能得到的學習資源,如教科書、病房的資料、有經驗的醫生、護士。學生不論提出什么方法都要說明理由,如為什么應用利尿劑、為什么限制病人飲水、為什么監測血電解質的情況。最終學生提出因為此病人中心靜脈壓高的主要原因是晨起飲水過量,只需控制飲水量即可。
3.3選擇確定一種方法
在這個步驟中,教師只是參與者,討論者,選擇的權利應交給學生,學生是真正的決策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動力”扮演著重要角色。[3]在保證病人和學生的安全的前提下,教師應鼓勵學生持不同觀點,讓學生自己決定最終選擇的方法。例如一位病人痰液粘稠,咳不出,學生根據病人情況選擇體療(叩背)和霧化吸入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同時提出霧化吸入應在晨起體療前(晨護前)進行,這樣可先稀釋痰液,再拍背咳嗽,更利于痰液的排除。這與臨床工作常規不符(常規是先晨護,再霧化),對于學生這些想法,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尊重學生所選擇的方法。
3.4執行所選擇的方法
學生要親自按自己選擇的方法去為病人服務,驗證問題是否明確、收集的資料是否完整、選擇的方法是否恰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應允許學生適當調整方法,或重新選擇方法。例如一位行喉半切術,術后失聲的喉癌病人,學生制定了幫助病人練習發聲的計劃,執行中,發現雖然計劃很詳細,但病人因心理問題,根本不與學生配合。學生就要重新調整計劃,先了解病人的心理問題,理解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再幫助病人練習發聲,保證計劃的完成。學生選擇的方法,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發現方法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對解決問題有作用。這一過程的重要性在于實踐,是解決舊問題的一步,也是產生新問題的開始。
3.5評估選擇方法的效果
此步驟是對整個解決問題方法的評價,最終要以問題是否解決、解決到什么程度、是否引出不利于病人的新問題,有什么困難阻礙解決問題方法的實施進行評價。這個過程可以學生自己做,做完后向教師匯報,也可以學生和教師一起做。不論是學生匯報還是教師評價,教師要對學生作出的成績給予適當的鼓勵。第4和第5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執行過程中就有評價。
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全體護理教師共同努力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解決的問題不能超越學生的知識范圍和能力。開始時,問題要小一些,簡單一些,所選擇的方法操作起來要容易一些。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地提供幫助。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其收集資料,復習已學過的知識,把復雜的知識聯系起來,需要時,要給予充分的幫助。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肯定。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應給予一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提出不同于書本或經驗的方法。總之,在護理臨床學習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