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專業有機化學的時效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優化和整合
對于醫學院校的臨床專業學生而言,這門基礎學科,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內完成該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多,涉及到的面廣,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因此知識點多而繁瑣難以記憶是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最大瓶頸。同樣,對于教師在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受課時限制,一般都存在學時少與進度快、內容多的矛盾。但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的把握,又必須與臨床專業的特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安排、教學時數相匹配,為此,在保證有機化學學科體系完整的前提下,我們準備精選一些與醫學緊密相關的內容,合理地、有選擇性地刪除那些與本專業聯系較少或與其它課程重復的內容,使教材內容更加精練。對于一些經典的內容適當壓縮,以多種形式將有機化學前沿課題與基礎理論結合起來,更加突出有機化學的特色。
二、教學方式不斷的改革創新
1.現代的高校教學方式已經基本完成了“粉筆加板書”到“多媒體”的轉變。多媒體的教學將圖片和影像融入到抽象難懂的理論教學中,這樣抽象的化學反應變得具體形象,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比如:乙烷的碘代,其反應的過程利用動畫非常形象清晰的動態過程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讓抽象的化學反應過程變得直觀而又形象,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化學反應的奇妙和壯觀,從而增強了進一步的求知欲,也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目的。但是多媒體教學存在著如下弊端: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講課的過程中更注重了知識的講解而減弱了與學生的交流,同時存在課程進度加快,容量過大等弊端。可見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有利又有弊,教學環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作為有機化學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古板的知識傳授型轉變到現代教育導向性,在教學方法中既要有所繼承也要有所創新,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時效性。2.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高校的教學方式通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為主,無論你聽懂與否,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現象普遍存在,更何況老師課堂講授基礎知識敘述性內容多而繁瑣,需要記憶內容較多,學生往往苦不堪言,有些學生往往感到“上課聽得懂,課后不會用”。針對這一大難題,我認為應該改變目前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倡學生參與教與學的雙邊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創造民主而又和諧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有機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1)教學中充實著與醫學相關的最新科研動態,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精選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有的代表著學術上的最新研究動態,學生比較感興趣。如手性藥物的構型與生物活性、拆分方法;芳香烴和C60、石墨烯等材料的結構區別及其性質不同;簡單典型藥物的合成路線等。緊跟醫學行業發展的潮流,不斷充實有機化學與醫學有關的新內容,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2)注重理論闡述服務于知識應用,讓學生明確有機化學的學習有利于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學過程中,穿插著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學生的關注度也會提升。比如在講到《醇、酚、醚》一章中,讓學生知道呼吸分析儀的使用原理是與醇被氧化的化學性質有關,并強調“醉酒駕車”的危害和嚴厲的懲罰措施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含氮有機化合物》一章中穿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講解三聚氰胺結構和性質,闡述其增添在奶粉中產生的危害。《羧酸衍生物》一章中可以結合糖尿病人晚期酮癥酸中毒現象來教學。通過諸如此類的實例和醫學現象的講解,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明確學習有機化學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重要性。
三、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素質
我們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有效的策略:(1)鼓勵年輕教師去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們教研室50歲以下的教師都是博士學歷),促進他們不斷的吸取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水平,從而來提高整個教研室的學歷結構,并為我們教研室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打下堅實的基礎。(2)開展了“一幫一”教學活動。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和一個新教師組成一個互助組,支持和鼓勵相互間多聽對方的課,相互交流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從而促進教師間取長補短,不斷更新教學方式和方法。
四、適當增設一些與醫學、預防、保健和環境相關的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
在實驗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態度。通常實驗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求學生掌握實驗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此外也對于醫學院校而言,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傳授了與醫學相關的基本知識。例如:“阿司匹林和甘氨酸的制備”,我們向學生講解了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結構、化學性質和臨床療效(退燒、抗風濕等),并結合目前國內外對該藥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最后強調臨床醫生所面臨的任務就要搞清楚它的作用機制及其它功能。學生在親手進行這種藥物的合成實驗及以后學習研究中揭示它治療疾病的機理。學生投入極大的熱情進行實驗操作,學生也認識到還有大量的醫學問題有待探索,作為一個合格的醫生,自己肩負著較為嚴峻的歷史使命。“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和“蔬菜和水果中VC含量的測定”等實驗的開設也克服了過去的專門化、單一化實驗在認知上的脫節,這樣充分培養學生思維和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為了提高醫學院校臨床專業有機化學教學課堂的實效性,作為教師要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出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優秀醫療衛生人才。(本文來自于《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雜志。《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馮德香李麗華陳錫山單位:安徽蕪湖皖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