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院校人文醫學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重視人文醫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文醫學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醫學教育會議提出“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師,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我國教育部在《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校要得到人文、社會科學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支持,重視并制定專門政策,鼓勵其他學科支持中醫學科的發展”。并要求中醫藥院校在其教學計劃中要保證開設“與中醫學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其比例應當適合中醫學科的發展、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衛生保健需求。”善待、關愛、敬畏生命是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具體而言則是為對個體命運的關切、對個體尊嚴的維護、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人本醫療”應該成為醫務工作者技術實踐、職業活動時所遵循的基本準則,因其不僅能提升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養及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同時也促使他們更關心、尊重患者,使得患者就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增強,并使醫患關系得到改善,從而為提高醫療效果奠定基礎。所以,加強人文醫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提高中醫藥院校學生的人文精神必須成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加強人文醫學和哲學社會學科的教育是現代中醫藥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到的七種核心能力中,四項皆與人文素質相關,足見哲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在醫學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醫學生救死扶傷只是基本,患者的生存質量、患者擁有的權利、患者對死亡采取的態度及患者活著的尊嚴等問題更為重要,這也是現代醫學教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所以中醫藥院校的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疾病知識、診療技術,還須要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素養,以此能更多地關注患者的思想、情感等。醫學教育中,培養專業知識技能和科學精神是基礎,培養人文素質與健全人格是升華,通過這兩個“培養”才能促進人格健全、知識廣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成長。
3.加強人文醫學和哲學社會學科教育是適應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儼然成為21世紀的主流醫學模式,傳統的生物學模式一去不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提出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基本方向,即要求醫生診斷與治療應建立在新的醫學科學技術發展基礎上,從生物-心理-社會各方面綜合觀察分析健康人群、病人和疾病,從而進一步促進醫學社會化發展。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生物學模式,將“病”和“人”割裂開來,更側重于人的生物屬性,輕視患者的客觀感受,“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及關懷都沒有體現出來。醫學科學融入更多人文科學與心理學,使得其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補充,是醫學社會化的體現。教導、培養未來的醫生不僅要重視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還要重視危害人類健康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不僅要重視患者個體,還要重視人類健康和社會利益,應把對社會負責作為醫師道德的重要標準,這是現代醫學必須遵循的發展趨勢。
二、實現中醫藥院校人文醫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途徑
中醫藥院校人文醫學教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育與普通的專業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同,重點是習慣性與持續性教育,學生自己感悟和領會將是教育的重點,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文醫學教育理解為只是在醫學課程表里增加幾門人文課程。因此學校可以把傳授實踐技能和科學知識與傳遞人類倫理道德規范和文化價值觀念有機結合起來,培養既具有明確生活目標、高尚審美情趣又掌握醫學知識的醫護人員,從而達到提升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醫學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人文精神完善的目的。
1.加強醫學課程與人文教育課程的融合在國外,一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在實踐中,將人文社會科學滲透在醫學教育中,其基本醫學課程包括社會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醫學等三部分,其中心理學、社會醫學、社會學理論、倫理學、醫學法律學、行為醫學等被列為學校醫學學科課程體系的必修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國中醫藥院校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改變原有課程的結構,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在教材中體現人文精神,并且加強醫學史、心理學、醫學與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美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面向未來,培養新型的復合型的醫學人才。
2.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與德育教學的融合德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重要保證,而“兩課”教學則是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干道。在人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世界中,德育“兩課”無法涵蓋古今中外所有的優秀文化遺產,所以中醫藥院校加強醫學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勢在必行。中醫藥院校可以通過提供讀書目錄、課程選修、舉辦人文講座、電視和網絡等形式,加大學生的知性訓練,以此潛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質。因此,促進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兩課”教學的融合,是實現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3.加強人文精神實踐環節的形成在中醫藥院校素質教育中,人文社科文化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課堂教學,還應拓寬至實踐活動。在學習過程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會深化課堂教學,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間,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當做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既奉獻了愛心,又鍛煉了能力,這能讓醫學生逐漸養成“以人為本”的醫療意識,社會擔當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最終實現醫學科學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4.加強培養醫學生醫療人文情懷目前的醫患關系比較復雜。醫療行業如以患者為本,在醫患行為中體現出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則可極大程度地緩和醫患緊張關系。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代醫學教育模式領導下,醫生在臨床教學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們行動和思想之楷模,使之人文情懷得以逐漸塑造。
綜上,當前中醫藥院校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與人文醫學教育是有必要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改革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將人文教育融入到醫學教育中去,改進現有不成熟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師生關系,重視人文精神在實踐環節的培養,使得人文科學與醫學可以很好地融為一體,進而發揮現代醫學人文社科教育的導向與價值作用,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綜合型高級醫學人才。
作者:劉莉顏濤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