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眼眶肌錐外間隙腫瘤MR影像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
共發現眼眶肌錐外病灶76個,左眼27例、右眼31例、雙眼9例,所有病灶信號高低表現均與眼外肌信號相比較,具體表現如下。
1.1淋巴增生性病變及眼眶炎性病變見表1,圖1-4。
1.2癌性病變3例,淚腺皮質腺癌1例表現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影,T2WI及T1WI均為等低信號,侵犯左側淚腺、外直肌,淚腺窩增大,骨質吸收,增強后病灶可見中度強化;腺樣囊性癌2例,1例表現為T1WI為等信號T2WI高低混雜信號腫塊,侵犯上直肌及上直肌,另1例位于淚腺,可見淚腺區卵圓形腫塊,T1WI為等信號,T2WI為混雜高信號,增強后不均勻中度強化,內見壞死灶,淚腺窩增大,骨質吸收破壞,推壓眼球,侵犯上直肌和外直肌。
1.3脈管源性病變5例,其中海綿狀血管瘤3例,表現為肌錐外類圓形腫塊影,境界清楚,呈T1WI略低T2WI高信號,增強后可見中高度強化。靜脈性血管瘤2例,表現為不規則片狀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境界欠清,增強后可見中高度強化,稍不均勻。
1.4良性實性及囊實性腫塊16例,淚腺混合瘤10例,8例表現為淚腺區卵圓形樣腫塊,境界清楚,淚腺正常形態消失,可見殘留正常淚腺組織(圖5-6),1例為肌錐外及淚腺區多發類圓形結節,1例為位于淚腺前方肌錐外區結節狀影,淚腺受推壓,T1WI為等信號,6例T2WI為略高信號,信號欠均勻,3例為混雜略高信號,內見囊性變,1例為等高混雜信號,4例淚腺窩增大,淚腺窩骨質壓迫吸收,增強掃描后中度強化,8例強化稍欠均勻,2例為不均質強化;神經鞘瘤3例,表現為多房囊實性結節影(圖7-8),均以囊性為主,呈T1WI低T2WI混雜高信號,增強后病灶少量實質成分、分隔及囊壁輕度強化;神經纖維瘤2例表現為不規則軟組織腫塊或結節影,T1WI稍低T2WI略混雜高信號,增強掃描后輕中度強化;結節病1例表現為眼瞼、淚腺區多發結節,T1WIT2WI均等信號,增強掃描后中度均勻強化。
1.5囊性病變共10例,其中皮樣囊腫4例,表現為結節狀T1WI高低混雜T2WI高低混雜信號,抑脂后可見部分組織信號減低(圖9-11),1例可見脂液分層表現,增強掃描后可見壁強化,腫塊內少許實質中度強化;囊腫5例,4例位于淚囊,1例位于淚腺,其中3例表現結節狀T1WI低T2WI高信號,2例表現為結節狀T1WIT2WI高信號,未見強化;淚腺上皮樣囊腫1例表現為淚腺窩T1WI低T2WI高信號,囊壁厚薄不均,囊壁明顯強化。
2討論
2.1眼眶解剖結構復雜,具有空間小、組織多、間隙多、通道多的特點,眼眶腫瘤雖然種類繁多,但均有其好發的部位,因此將眼眶及內容分成不同區域對于腫瘤的組織起源、定性的診斷及其治療方法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按姚建華等[2]眼眶影像學五分區法:即把眼眶分為眼球區、肌錐內區、肌錐外區、視神經鞘區、骨膜外區,因此肌錐外間隙定義為眼外肌及其以外至眶骨膜之間的區域,包括眼瞼及淚腺組織,由眼外肌、淚腺、神經等組成。肌錐外區以淋巴瘤發病率最高(22/67),其次淚腺混合瘤(10/67)和炎性病變(9/67)。
2.2眼眶肌錐外間隙常見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
2.2.1淋巴瘤:是肌錐外發生率最高腫瘤,以結外粘膜相關淋巴組織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為主,其次大B細胞淋巴瘤或NK/T淋巴瘤,具有沿眼瞼、眼球、眼外肌等眼眶結構匍匐性生長的特點,與眼眶結構分界欠清晰,信號與眼外肌相比較多呈T1WI等T2WI等或略高信號,均勻輕度或中度強化,使其與其它肌錐外病變相鑒別。淋巴瘤主要需與炎性假瘤、炎性肉芽腫相鑒別,以纖維增生組織增生為主炎性假瘤T2WI呈低信號,而淋巴瘤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但以淋巴細胞增生為主,炎性假瘤及肉芽腫炎癥則與淋巴瘤難以鑒別,眼眶動態增強對于兩者鑒別能提供一些信息,何立巖等[3]報道13例淋巴瘤動態增強曲線速升速降型,Yuan等[4]報道12例眼眶淋巴瘤表現平臺型和流出型各6例,本組病例中3例淋巴瘤行動態增強檢查,其中3例動態曲線呈明顯速升速降型,而1例淋巴瘤強化呈平臺型,原因可能為惡性腫瘤新生毛細血管多,血供豐富,因而強化速度較快,而曲線呈平臺,則可能與腫瘤細胞較少間質多活腫瘤占位影響眼眶靜脈回流影響相關;另Razek等[5]發現眼眶惡性腫瘤的ADC值較良性腫瘤ADC值低,而郭健[6]等報道DWI檢查表明淋巴瘤平均ADC值顯著低于眼眶其他病變,且與其他病變無交叉,有利于淋巴瘤與炎性病變鑒別。
2.2.2炎性假瘤:炎性假瘤分以下4型:腫塊型、眼外肌型、淚腺炎型和視神經周圍炎型。腫塊型炎性假瘤與淋巴瘤形態表現,病灶累及范圍極為相似,兩者鑒別如上所述;眼外肌型炎性假瘤與甲狀腺相關眼病的鑒別,炎性假瘤最易累及外直肌和下直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肌肉附著處眼環常受侵及,而甲狀腺相關眼病主要累及內直肌和上直肌,肌腹受累而肌腱不累及,這點被認為兩者鑒別特征性表現[7];淚腺炎型炎性假瘤表現為淚腺彌漫性增大,邊緣模糊,但淚腺正常扁長形態存在,而淚腺混合瘤大多呈卵圓形腫塊,可有囊變或鈣化,正常淚腺形態消失,兩者存在明顯差異。
2.2.3淚腺混合瘤:是發生于肌錐外淚腺窩區最多病變,呈T1WI等信號,T2WI稍欠均勻高信號,腫塊境界清晰,多數可見少許正常淚腺組織,較大者可致淚腺窩擴大及壓迫性骨質吸收,增強后中度均勻強化,如突破包膜及惡變時,病灶T2WI信號大多趨于不均勻,可致淚腺窩不規則骨質破壞,不均勻強化。除了與淚腺型炎性假瘤鑒別,淚腺混合瘤還應與累及淚腺淋巴瘤、淚腺囊腺癌鑒別。與淋巴瘤相比,淚腺混合瘤大多局限于淚腺區或,淚腺正常形態消失,而淋巴瘤一般致淚腺彌漫性增大,多不會局限于淚腺區,往往有淚腺外眼眶侵犯,很少有淚腺窩骨質壓迫吸收;與淚腺囊腺癌相比,淚腺囊腺癌T2WI多為不均質高信號,強化不均勻,致淚腺窩增大,常有不規則骨質破壞,沿眶外壁向眶尖生長較常見[9]。
2.2.4神經鞘瘤:表現卵圓形或不規則腫塊影,T1WI為等低信號,T2WI為混雜高信號,常可見囊變,增強后囊壁及實質可強化,其中囊變被認為是神經鞘瘤診斷重要依據之一[10],本組3例神經鞘瘤均可見囊性變,實質成分及囊壁輕度強化。
2.2.5皮樣囊腫:皮樣囊腫是發生于中胚層先天性病變,其含有脂肪成分,故T1WI、T2WI加權像均為高信號,抑脂后呈低信號診斷較為明確。表皮樣囊腫、粘液性囊腫或囊腫內伴出血,T1W及T2WI亦可見高信號,但抑脂后信號不下降,可資鑒別。綜上所述,眼眶內肌錐外常見病變為淋巴瘤、炎性假瘤、淚腺混合瘤及神經鞘瘤等,各種病變在mr都有其較為特征性表現,結合動態增強掃描及DWI等技術應用,對于眼眶肌錐外病變的診斷、鑒別診斷和術前定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李雋 許永華 徐林 唐作華 朱勇 張一芳 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中心/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放射科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