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改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有機化學是基礎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生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理學等多門藥學專業課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也是藥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環節。本文針對藥學專業有機化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內容、科研促教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方案,以期培養優秀的應用型藥學專業高級人才。
關鍵詞:藥學專業;有機化學;理論教改
藥學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藥學基本理論知識背景、熟練實驗技能,良好人文和科學素養,能夠從事藥品開發與研究、制藥、質量檢驗、臨床使用指導等領域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有機化學涉及是藥學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基礎課,其在藥學專業課程結構中承擔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從事藥學專業所必須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后續課程打好必要的基礎。假如未能熟練掌握有機化學,學生必將在其后的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遭遇瓶頸。藥學及其相關專業多為工科類專業,尤為強調專業學習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系,對學生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有機化學課程必須對改變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對理論教學課時數進行適當壓縮,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有機化學內容龐雜,種類繁多,有機反應機理抽象,晦澀難懂,加之學科方面的新知識不斷涌現,學生面臨著課時減少但學習任務繁重有機化學課程,常反饋學習過程中常有力不從心之感。為了解決這一實際矛盾,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現有課時之內完成有機化學的學習任務,對有機化學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題設置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
1明確課程關系,整合教學內容
有機化學的任務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制備方法與應用的科學,與藥學專業中重要的專業基礎學科,比如生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合成等多門課程有重要關系。生物化學通過化學理論和知識研究生物體內的基本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代謝及其與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熟練掌握有機化學理論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藥物化學課程時研究生物體的結構與性質,對生物化學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藥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藥物相互作用原理及規律的學科,是聯系藥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藥物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機制多與藥物分子的結構和性質有關,有機化學對分子結構和反應機制的學習能夠為藥理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藥物合成課程更是需要學生在熟練掌握有機合成機理的基礎上才能系統學習藥物合成課程內容。基于有機化學與許多藥學專業課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中,針對與藥學專業相關專業課有關的理論內容應結合相關部分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擴展。例如在講解對映異構部分時,結合常見藥物氯霉素,左旋氯霉素有藥效而右旋氯霉素無效,這說明化合物的藥理作用于其結構有密切關系,一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將有機化學和相關學科相互滲透,使學生明白有機化學的重要性以及所學理論如何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
2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有機化學學習內容繁多,機理復雜,加之反應機理晦澀難懂,學習難度較大,較易產生疲勞感,容易引起學生的畏難心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機化學發展史上有許多有趣的事例,比如講酰胺類化合物時可以給學生講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在講到硝基化合物時可介紹意大利化學家索布雷洛發明的硝酸甘油,舉世聞名的諾貝爾利用硝酸甘油發明了炸藥,以及諾貝爾獎設立的故事;講苯及其化合物一章時,要講解凱庫勒在睡夢中得到了關于苯類化合物結構的靈感,從而誕生了苯的六元環結構。此外,有機化學有許多人名反應,這些反應都與著名化學家息息相關,可在講解人名反應時向學生介紹這些著名化學家的生平及重要發現。有機化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課外知識,比如烯烴中的乙烯是水果催熟劑;鹵代烴中的聚四氟乙烯又稱特氟龍,因其具有很強的耐酸、耐堿、耐高溫的性質,因此被作為不粘鍋涂層的常用材料;醚類化合物中的乙醚有麻醉作用,最初曾被牙醫作為拔牙時的麻醉劑使用;分類化合物中的常見藥物對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常用感冒藥如感抗、白加黑、新康泰克等藥品中均含有此成分;講解自由基反應時可以向學生講解自由基與生物體衰老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導致生物體衰老的因素之一是氧自由基,因此,清除自由基可以達到抗衰老的效果。清除自由基可從生活習慣和飲食等方面入手,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能夠延緩衰老的方法反應熱烈,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事例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學生還能從化學家的故事中學習他們鍥而不舍、嚴謹求實、勇于探索、迎難而上的精神,激勵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相關小知識能體現有機化學知識與相關專業課程的聯系,在滲透其他專業課程的同時使學生明確有機化學在藥學專業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重視。
3引入多種媒體,改進教學手段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許多多媒體技術已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傳統板書教學對有機化學中化合物命名、性質等知識即可收到教學效果,但對比較抽象難懂的物質結構、反應機理等內容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生看到直觀、動態的看到板書難以呈現的細節部分,彌補學生因空間想象各不相同造成的學習差異,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立體異構時,紐曼式、費歇爾式、鋸架式、傘形式的空間結構及其結構不同引起的能量差異,用多媒體方式來講解就一目了然;另外,環烷烴中的環己烷共有椅式、半椅式、船式、扭船式四種構象,其中椅式最穩定,半椅式最不穩定,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穩定與否的內在原理及二者間的關系,多媒體教學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又如,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反應機理講解,如按SN1反應歷程,則化合物解離生成碳正離子和離去基團然后親核試劑與碳正離子相結合,完成反應過程,如按SN2反應,親核試劑從化合物背面進攻碳原子,在形成不穩定過渡態之后離去基團離去,完成取代反應。在SN2反應歷程中歷經了傘型翻轉,這一過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來呈現,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反應的具體過程,從而加深學習印象。除了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下還可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微信、QQ已成為學生平時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建立QQ群和微信群,在群里和學生進行交流,還可以把適合學生參考的教學材料如文檔、視頻、課件等上傳到群里與學生共享,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和興趣愛好自行選擇下載學習,還可以利用QQ、微信、BBS等向教師進行教學反饋,提出建議,或是請教問題。以常用軟件為媒介,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4結合培養目標,改革考核內容
工科類專業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就面對著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適應實際工作的情況。為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就業中更有競爭力,許多專業院校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期末考試作為學生對有機化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考核方式,不僅要對所學基本知識點進行考察,還應重視學生結合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在考試題目中設置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的綜合型主觀題,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加以考核。以設計合成路線為例,實際工業中要生產某一目標化合物,有多種合成途徑,何種路徑為最佳合成路線,需要分析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可設置合成題目,要求學生根據部分已給出的條件設計兩種不同合成路徑并從合成條件、經濟成本、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加以分析比較,最終得出最佳合成路線。這種題目不僅能夠考察學生對多種合成方法原理及其特點的掌握情況,還要求學生考慮到實際生產中條件的限制和設備投入以及環保問題等多種影響,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全面考慮、分析、解決問題,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的同時培養學生結合具體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5借助科研平臺,提高學生能力
注重實踐是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如果只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簡單的課內實驗,是無法真正培養出符合專業要求、具有就業競爭力的合格人才的。高校教師除了教學任務外還需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能力的不同,選擇部分有意向的學生參與到自己的項目研究中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鼓勵學生以勇于探索,樂于參與的精神參加到科研工作中來,感受科研氛圍,提高個人能力。部分與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的院校還能向學生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沒有踏出校門之前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鍛煉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獨立得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鼓勵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到的知識加上自身的分析思考,解決實際問題[5-6]。這樣的實踐,能夠使學生在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科研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便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這種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素質,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偉娜,王元,賈磊.短學時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3(13):179.
[2]王斌,曹曉峰.討論課在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4):389-391.
[3]周曉媛,肖喜梅,劉國志.提高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探索和實踐[J].廣東化工,2011(10):166-167.
[4]秦振華,王青.有機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之探討[J].化學試劑,2008,30(6):465-467.
[5]吳慎將,牛同壯.校企合作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作用———以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2,31(1):232-233.
[6]劉誠.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的活動特點及其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279-280.
作者:李元慈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