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高工程質量管治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綜合治理和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規范的長效運行機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完整的管理體制,真正寫作工程碩士論文形成企業保證、社會監理、政府監督、社會評價的管理體制,筑好建設工程質量的防護大堤,推動建筑工程質量再上新水平。
關鍵詞:工程質量;管理;措施
1當前建設工程質量現狀
1)精品工程少
一是主體結構外觀質量不盡如意,主體機構混凝土表觀粗糙,柱頭混凝土蜂窩、孔洞、露筋、夾渣等外觀質量缺陷時有所見。二是創優積極性下降。
2)工程質量通病依然無法克服
一是舊通病未治理,新通病又出現。二是多年前已克服的質量通病,又死灰復燃。如在裝飾裝修工程方面做的比較好,尤其抹灰粉刷表面平整、牢固,陰陽角線條順直方正,但現在卻又成為新的質量通病。粉刷粗糙,線條彎曲難看,"裂、滲、空"等質量通病始終無法根除,令人堪憂。
2原因剖析
2.1施工企業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施工企業管理方面,有的企業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甚至趨于癱瘓。當前,由于社會環境使然,激烈競爭的建筑市場交易過程中僅剩下為爭奪市場份額的價格撕殺,這必然導致施工企業對建筑產品品質的忽視。加上"掛靠"施工盛行,責任主體(施工企業)和利益主體(掛靠者)分離,"掛靠者"的主導地位,導致項目現場施工控制權異位,導致施工企業生產質量保障體系嚴重削弱,施工現場無管理體系管理體系或極不健全。責任主體(施工企業)管理人員如同虛設,甚至工程從開工到竣工完全未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工地僅靠"掛靠者"雇傭的施工員從施工測量、各工種管理、施工程序安排、資料管理等全面負責?,F場監控出現盲區,整個施工企業質保體系趨于癱瘓,工程質量無從保證。
2.2施工現場管理方面的原因
施工現場的管理方面,很多建筑企業在技術上仍以傳統技術為主,管理粗放。"重經營、輕技術"的情況普遍存在,技術投入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管理人員和工人的施工隊伍素質較低,施工現場的綜合管理水平低,制約了工程質量的提高。施工現場是建筑業產業活動的基本平臺,本應是工程質量控制的重要基地,可是由于受建設各方主體的影響,施工現場質量管理責任人不明確,質量失控。例如,有的現場施工組織設計與施工現場嚴重脫節。作為指導工程項目施工生產綱領性文件的施工組織設計的可行性,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工程實施過程質量控制。
但現階段眾多施工企業在工程開工前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大多是為應付招投標和辦理工程報監手續使用,施工組織設計普遍存在抄襲拷貝多、針對性差、可控性條款少,可操作性差,無法指導工程施工。導致本應科學、有序的現場施工實際成為一個主觀、隨意性的過程。
2.3施工責任主體各方的原因
建筑活動各方責任主體的行為對工程質量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市場的開放,他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建設單位追求造價低、速度快,急于出成績、樹形象。施工單位講究少投入、高贏利,施工質量只求過得去,不求過的硬。設計、監理隊伍供大于求,市場無序競爭,過于遷就業主,設計變更隨意,對規范、標準和強制性條文貫徹執行不力。
檢測市場不規范,本應恪守職業道德,公正、客觀履職的中介機構,但在現實中卻受到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制約,未能獨立、專業地行使本身職責,發揮應有的監控作用。如此下去,工程質量難以保證。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政府管理方式更多的借鑒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模式。這些新的管理方式實施與國情存在著一個"磨合期"。在現階段,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基建規模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監管部門日益感到"兩難"。一方面工程質量監督倚賴的資源有限,與監督任務量快速增大與質量監督能力增大,反差甚大監督任務完成難。另一方面監督主體行為約束力加強與監督客體眾多且行為無序矛盾凸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構成的人員素質、能力和運用的技術手段與現有眾多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技術含量高的建筑物實際需求差距甚大;監管部門整合監管資源有力措施的"兩場聯動機制"推進在相當大程度上滯后,影響了監管效力。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感到法律"剛性"太大,執法效率低,影響了監督執法效果。質量監督模式機制統一原則尚未形成,"差異化"監管推行緩慢,監管機制創新不夠。個別質量監督人員行為不端也影響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效力,工程質量未能得到有效、完全地保證。
3措施與對策
1)通過政府引導,完善建筑市場法規,規范市場行為。
加快立法步伐,為建筑業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撐,完善行業管理政策。規范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活動。規范建筑市場各方主體行為,重點規范業主行為,加大對業主違反工程建設法定程序、違反市場行為規范的懲處力度,進一步健全市場準入清出機制,努力創造一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法規體系的建立和依法建設的實施,已是規范建筑市場的當務之急。
2)實行優質優價等鼓勵措施,實施企業品牌戰略,促進企業提高工程質量水平。
以創優活動為動力,提高建筑工程質量水平。實行優質優價,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提倡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創建優質工程。實行優質優價的工程應當在招標文件、施工合同中明確創優所增加的費用的計算辦法,將優質優價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大對優質工程的指導和監督,完善評優辦法,建立優質工程信用檔案,對創優質工程業績好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并作為企業和個人評優的重要指標。進一步規范經評審最低價中標辦法,體現工程招投標向創優企業傾斜等政策。
3)加強監督機構建設,推行差異化管理模式。
改進適應新形勢下質量安全監管的形式,從被動性檢查向主動介入檢查轉變。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和監管方式,努力探索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新機制,把質量監管重點向薄弱環節傾斜,推行"差異化"管理,對不同質量保證能力的企業,不同類型的工程,不同地域的工程項目,實施不同強度、不同頻率、不同深度的監督管理,突出監管重點,從而提高質量監管的有效性。
4)加強監理、檢測機構監管,規范監理、檢測市場。
加強監理和檢測隊伍建設,發揮監理企業和檢測機構在工程質量控制中的作用,深入開展監理市場和檢測機構的專項檢查,對監理單位要重點解決亂壓價、總監和監理人員不到位和不盡職等突出問題,進一步落實總監理工程師負責制。加強檢測市場準入和清出管理,扶持鋼結構無損檢測、特種設備等緊缺專業檢測機構,嚴格控制設立"五強兩比"、樁基等常規項目檢測機構。加強檢測機構日常管理,盡快解決檢測機構內部管理混亂、亂壓價、弄虛作假、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低下的問題,規范檢測市場秩序。
5)建立社會誠信信息網。
強化誠信制度建設,逐步形成統一的誠信信息平臺、誠信標準、誠信法規和獎懲機制。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手段,實現各地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把建筑市場主體違法違規等不良失信行為及質量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信息及時,把質量業績、市場行為和各種不良記錄建檔立庫,向社會公開。通過信用體系,形成社會輿論監督和市場引導選擇機制。
結語
隨著建筑市場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建設工程向精、新、大、深、高全方位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分析影響這類建設工程質量的各種因素,針對問題提出相應解決辦法,認真做好工程質量管理工作,才能保證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