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專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福利與公共利益。而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我國,它最早被稱為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隸屬于法學類一級學科政治學門下,1997年學科調整后才正式成為管理學大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目前高職高專院校主要依據調整后的公共管理學規范來開設公共管理類專業,推動公共管理類專科層次教育的發展。截止到2010年4月28日,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239所”1,我們據此對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情況進行了網上調查統計,共有46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公共管理類相關專業,其中15所院校開設了行政管理(民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專業,21所院校開設了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7,6所院校開設了公共事務管理專業,2所院校開設了社會福利事業管理專業。為更好地剖析高職高專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成就,回顧總結高職高專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本文僅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民政系開設的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等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為例來論述說明。
一、高職高專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的歷史性成就
1、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從中專升格而來,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都是近年來根據社會需要和發展而開設的新專業,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民政系所開設的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卻是從建校以來就有的,有近20年的辦學歷史,并且這些專業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課程和專業方向設置。
(1)根據社會變化和需要,設置專業崗位群根據專業教師對民政和社保工作的調查,我們對民政管理專業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所面對的職業崗位群及工作任務作了細致分析,對民政以及社保行業企業發展的社會背景、行
業背景、人才需求現狀、行業技術及裝備現狀、行業機構人才需求等進行了分析,把握民政行業服務領域發展現狀和變化趨勢及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和任職資格提升,針對專業發展實際,形成了翔實的專業調研報告。在專業調研報告基礎上,基于民政和社保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和任務,組織行業機構專家和專業骨干教師,通過職業分析,合理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規格要求,通過教學分析,合理確定本專業所必備的關鍵知識、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課程體系開發基礎和民政管理崗位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群以及相應的工作任務內容(見下圖表)。本文為2009年度教育部高職高專公共管理教指委資助課題。
(2)不斷提升課程設置質量,建設精品課程
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開設過程中,隨著師資隊伍質量的不斷提升和辦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課程設置和開發質量也越來越高。2001年民政管理專業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民政管理專業在金雙秋教授及其它老師的努力下,《民政工作原理》和《現代家政》分別于2004年和2007年成功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周德民教授及其他老師的長期努力下,《社會調查》和《社會救助》也分別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2006年,民政管理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通過國家教育部評審,成為全國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以上這些成績的取得,極大提升了這兩個專業的建設內涵,也是長期以來這兩個專業建設的成果展現。
(3)廣泛依托行業辦學,提高實訓比例
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建設的特色體現在實習實訓,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這兩個專業自開始以來就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實訓建設,大量建設校內實習實訓場所,廣泛利用在全國各地民政系統已工作的校友資源,建立了諸多校外實習基地,這樣就為每名學生畢業前6個月的實習實訓場所創造了良好條件。截止到目前為止,民政管理專業現有校內實習實訓室6個、校外實訓基地21個,每年能接納1500名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4個、校外實訓基地15個,每年能同時容納220名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大量的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確保了專業建設質量。
2、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師的發展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999年長沙民政學校升格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層次由中專升格為大專,這樣民政管理專業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原來中專層次的師資已不能適應專業建設和辦學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學院一方面給這兩個專業的老師限定時間,在過渡期內考上研究生的老師由學院出學費,先后4名老師考上武漢大學社會學在職研究生并順利完成學業、拿到學位,淘汰或轉崗了部分不能適應教學需要的本科生老師;有2名老師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學的應用社會科學系并拿到了社會工作碩士學位;另一方面大力引進13名重點高校相關專業的全日制優秀研究生充實這兩個專業的師資隊伍,截止到目前,民政管理專業擁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講師8名、助教1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現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2名、助教2名,經過長期建設,這兩個專業已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年齡、學歷以及職稱師資結構,為專業今后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通過選派專業老師到民政部、省民政廳、地市民政局掛職以及考從業資格證,這兩個專業的雙師比例都達到了100%。
(2)重視教師團隊打造
長期以來,民政系的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都非常重視教師團隊的打造,民政管理專業帶頭人金雙秋教授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帶頭人周德民教授都非常注重對年輕教師的傳幫帶,培養了一批本專業的年輕骨干老師,平時大家有什么教學問題共同探討,有什么教學困難互相幫助,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年輕教師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專業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提升,本專業的整體師資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這兩個專業先后多次被評為校優秀教研室,最終先后都被評為湖南省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發展在日常實踐教學中,民政系不斷創新教學管理模式,重視學生專業價值觀念滲透和綜合實務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行業專家和實踐工作者的全程參與,結合工作實際,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上海、廣西等全國各地建立了21個實習基地,保證了本專業實習實訓的需要。同時還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在石門縣等農村社區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將課堂搬到貧困農村進行實踐教學,推行課堂與實習基地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這些措施確保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畢業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走上社會后得到了較好發展,其中早期畢業生大多在全國各地的民政系統工作,其中有的已經走上市長崗位,有的已走上縣長崗位等,最多的是在民政系統基層工作。近年來,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保持了比較平穩的發展,民政管理專業每年有200名左右畢業生,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每年有100名左右畢業生,這些畢業生中一部分從事了基層民政工作,一部分去了社會企業單位,目前發展良好。
二、高職高專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
1、民政學院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戰略規劃基本經驗
(1)必須服務地方社會需要民政學院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設置是著眼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需要,近幾年,城市街道和社區、農村村委會建設、社會救助、福利彩票發行等民政行政事務管理、民政基層社會管理、民政社會事務管理發展迅速,對民政類人才需求量較大,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招錄工作人員的開放,為民政管理專業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也是這兩個專業不斷發展的基礎。
(2)必須堅持課程設置動態性相對于普通高校設置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來說,高職高專院校設置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更接近于現實社會需要,更具有適用性。變化的專業生存環境要求專業課程設置也必須進行相應變化,保持專業課程設置的動態性平衡。近年來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時對專業設置課程進行了更新調整,也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新開發了一些課程。如從2006年開始,民政管理專業師生通過在石門縣農村的實踐教學活動,開發《農村社會福利》、《農村社會救助》、《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門新課程。與湖南省民政廳、長沙市民政局合作,開發《民政概論》、《現代家政學》、《中國社會救助》、《社會工作常用手語》、《民政信息化教程》、《社會保險實務》等6部國家“十一五”規劃特色教材。動態性專業課程設置確保了專業生存的活力與社會適應性,也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民政學院公共管理類教育發展的創新經驗
(1)高職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須依托行業突出特色高職院校的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決定了它必須突破普通高校公共管理類教育以理論教育為主的模式,走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更加注意與現實的專業實踐相結合,依托行業突出特色。第一、實習基地建設必須緊密依托行業。全國各地的民政系統是民政學院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回顧這兩個專業近2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能取得今天的專業成績完全離不開行業支持。民政管理專業先后與湖南省民政廳、長沙市民政局及下屬的五個區民政局、南寧市民政局、廈門市民政局、常德石門縣民政局等民政部門聯合建立了21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先后與湖南省社會保險管理服務局、湖南省醫療工傷生育社會保險管理服務局、湖南省就業服務局、長沙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廈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長沙市民政局、廈門市民政局、長沙市雨花區、芙蓉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長沙市砂子塘、候家塘、東塘、左家塘、雨花亭、東屯渡街道勞動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站等18個行業機構簽訂了工學結合長期合作協議。所建立的實習基地完全能同時滿足專業學生進行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勞動就業等方面的頂崗實習。第二、師資隊伍鍛煉培養必須緊密依托行業。民政管理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勞動與社會保障這兩個專業的老師要求具備較強的實務操作能力,而且要比較熟悉目前的民政工作發展實際,只有這樣上課才具有針對性,教學才會有實效性。這兩個專業每年都會根據專業發展需要,選派專業老師到相應的民政和社保部門進行掛職或學習。民政管理專業先后選派了7名專業老師到國家民政部、湖南省民政廳、長沙市民政局及下屬的5個區民政局、常德市石門縣民政局新農村建設實習基地等民政系統進行為期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掛職鍛煉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近兩年內先后派出4位骨干教師分別到行業掛職鍛煉3個月或半年,這不僅增進了與民政和社保系統的溝通聯系,同時更增加了老師對民政和社保專業知識的熟悉了解,鍛煉培養老師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師資中的雙師比例。第三、人才培養必須緊密依托行業。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民政和社保行業的支持。民政管理專業聘請了湖南省民政廳楊明波副廳長、長沙市民政局賀國謙局長等民政行業專家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參與教研科研活動,深化專業建設。為加強對實習實訓的指導和管理,在各省市民政局機關和民政局的二級機構、福利企事業單位聘請了16位行業專家、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其中5位行業專家在校內承擔了教學任務。同時,還聘請50多名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具有技術特長的專業人員擔任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在校外頂崗實習中擔任指導任務,實習實訓教學獲得了長足發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先后聘請省、市、區、街道共8名行業專家與學院領導、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專業建設,指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改革、實訓教學等,行業與學院進行互兼互聘,近三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共聘請行業兼職授課教師14人,實習指導教師80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周德民、劉志紅、官翃、黃快生被街道勞動社會保障站聘請為行業顧問或指導教師,行業專家參與校內實訓室建設、參與工學結合教材、實訓手冊的編寫,共同考核實訓實習學生。第四、課程開發必須緊密依托行業。要提高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材的編寫必須緊密聯系實際,貼近民政和社保行業的實際需要。這就需要與民政和社保行業緊密合作,共同編寫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教材體系。從2006年開始,民政管理專業師生通過在石門縣農村的實踐教學活動開發《農村社會福利》、《農村社會救助》、《農村基層組織建設》3門新課程,與湖南省民政廳、長沙市民政局合作開發《民政概論》、《現代家政學》、《中國社會救助》、《社會工作常用手語》、《民政信息化教程》、《社會保險實務》等6部國家“十一五”規劃特色教材。
(2)高職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須重視職業道德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公共管理人才更多的是直接從事基層民政或社保類的公共管理工作,而不是從事公共管理基礎理論研究的人才,而民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的畢業生走入社會后,面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些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尊重,所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自開設這兩個專業以來就非常重視專業價值的認可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和實習實訓中以及日常社會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熱愛民政的專業價值理念,并內化成個人穩定的人生觀、世界觀。這樣一來,培養出來的學生日后不論從事什么行業,都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優秀建設者。(3)高職院校的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須堅持教學方法創新純理論的公共管理類教育顯然是枯燥的和不受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歡迎的,要想推動高職院校公共管理類教育的發展,還必須堅持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突破單一的教學方法,可以嘗試使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參觀訪問法以及實地調研法等方法,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學習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積極性和熱情,切實提高教學和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