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報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回溯人類歷史長河,“危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尤其進入新世紀后,一系列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不僅使人類生命和財產蒙受巨大損失,也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現實需求的推動下,危機管理快速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管理科學,并形成了公共危機管理和組織(企業)危機管理兩大分支領域。前者以政府為主導,旨在消減對社會公共利益形成現實或潛在威脅的公共領域危機;后者以企業為主體,目標在于化解對企業自身或其利益相關者形成現實或潛在威脅的組織層面危機,當組織危機超出組織自身范疇拓展到公共領域,即轉化為公共危機管理(如三鹿奶粉事件等)。無論是公共危機管理或是組織危機管理,危機信息預警均是基礎性和關鍵性組成部分,它具體指利用科學的策略、方法和技術,對可能引起危機的相關因素及其環境變化征兆的信息進行全面監測、跟蹤和評估,并提前或實時發出警報信號的機制和過程。隨著現代危機復雜性和危害性的全面提升,危機信息預警的作用日益凸顯,而難度也不斷加大。與此同時,網絡成為現代危機信息傳播的主要領域,并逐漸發展成為醞釀、觸發危機和影響危機發展的策源地。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探索危機信息預警的科學方法,為實踐中構建完善的危機信息預警體系提供指導,是我國公共危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研究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公共危機網絡傳播形態
公共危機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構架產生嚴重威脅,并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關鍵決策的情境[1]。而信息論創始人克勞德•香農(ClaudeE.Shannon)將信息界定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事物”。由此可以推論,正確的信息傳播將消除公共危機情境中的不確定性,引導管理者和公眾做出正確的決策行為,反之亦然。正如英國學者邁克爾•里杰斯特(MichaelRegester)所言:“只有進行有效的傳播管理,才能進行有效的危機管理”[2]。在網絡環境中,正確的危機信息預警有賴于對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感知和塑造。公共危機網絡傳播形態是指對網絡環境中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主體、客體、路徑、分布等客觀狀態的綜合描述。相較于常態化的網絡信息傳播形態,公共危機情境下的網絡傳播形態通常發生畸變,也被稱為危態化網絡傳播形態。因此,現代危機信息預警的主要目標是發現并克服危態化的網絡傳播形態,將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納入健康、有序的軌道。
2.1公共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主要特征
隨著社會信息交流的網絡化,尤其是Web2.0技術平臺極大地拓寬了公眾的信息傳播渠道,網絡信息傳播成為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主流。相較政府和媒體主導下的傳統危機傳播格局,現代危機網絡信息傳播形態呈現出如下特征:
2.1.1用戶創造內容政府、主流媒體、專家精英、普通公眾以及相關利益群體(以網絡輿論推手為外在表現形式)等共同成為公共危機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傳播主體利益和需求的分化導致了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和海量化。圍繞公共危機的官方信息、媒體新聞、專家精英信息、策劃新聞、極化言論、大眾輿論等內容混雜博弈,危機網絡信息預警的目標范圍和復雜度空前提升。
2.1.2線上線下交互Web2.0的交互性和社會性賦予了公眾強大的“自組織”功能,公共危機為“網絡行動主義”提供了良好的“發酵土壤”,網民通過網絡圍繞公共危機事件實現了線上線下行為的交互,公共危機網絡信息傳播具備了鮮明的現實行動指向,表現出強大的“雙刃劍”效應,這將從深層次影響政府主導下的公共危機管理格局,危機網絡信息預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2.1.3去中心化公共危機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紙草型”網絡傳播形態,基于開放網絡和非開放網絡的大眾傳播、組群傳播、“小世界”人際傳播等各種信息傳播模式交織融合,政府和主流媒體在危機信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能力被削弱,危機網絡信息傳播的失控和失察風險加大,加大了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難度,危機網絡信息預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3]。
2.2公共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現實效應
危機生命周期理論將公共危機視為動態變化的“生命體”,通常分為醞釀期、爆發期、擴散期、平復期等四個主要的生命階段,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可以用破壞力、影響力、爆發力等生命指標來反映危機對現實社會價值系統的威脅程度。實踐研究表明,網絡環境下公共危機網絡傳播與現實危機發展存在高度關聯的互動機理,同樣適用生命周期理論,且不同生命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危機傳播形態,并具有如下現實效應:
2.2.1非對稱映射效應主要指危機網絡信息傳播形態可以實時(甚至提前)反映出現實世界的危機發展情境,即危機事態越嚴重,通常網絡傳播形態異變程度越明顯,較為典型的是“SARS事件”。因此,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危機預警為公共危機實時預警提供了可能,同時也是現代危機應對的重要領域。
2.2.2蝴蝶效應主要指微小的危機事件通過危機網絡信息的傳播,在現實社會中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促發或演變成更大規模的危機事件,較為典型的是“突尼斯騷亂事件”。因此,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危機預警可以從根本上感知全社會整體的風險環境。
2.2.3雙輪驅動效應指危機網絡信息傳播與現實危機事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公共危機的發展演變,較為典型的是“云南躲貓貓事件”等。因此,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危機預警可以正確引導公共危機事件的良性演變。
2.2.4虛擬現實效應指通過網絡空間策劃并傳播現實世界并不存在的、虛擬的危機信息,從而在公眾心理層面制造危機情境,達到某種商業或政治目的,較為典型的是“賈君鵬事件”等。因此,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危機預警可以促進網絡文明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隨著網絡社會的演進,危機與危機網絡傳播形態之間的互動機理將日趨明顯,上述認識全面拓寬了危機前兆信息的認識范疇,并廓清了危機網絡預警的目標對象。
3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多層次信息挖掘
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是針對海量網絡信息資源進行信息挖掘和風險評估的科學過程,它伴隨網絡信息挖掘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或過時)。當前,基于網絡內容(Webcontent)、網絡結構(Webstructure)和網絡用戶行為(Webusage)三個層次的網絡信息挖掘體系日趨成熟,為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提供了基礎[4]。
3.1基于網絡內容挖掘的危機預警當前網絡內容預警對象主要由兩類信息構成,一類是各種組織或個人的時事新聞或新聞類信息,稱為“網絡新聞”;另一類是由新聞類信息所引發的主觀評論與意見,包含有傳播者強烈的個人觀點,稱為“網絡意見”或“網絡輿情”。基于網絡內容的危機預警是當前研究和實踐的主要領域,其中尤以網絡輿情預警為主[5]。總體來看,基于網絡內容的預警直觀、顯性、易開展,但由于現代網絡環境下大量不規則詞匯、語法的出現,以及圖像、音/視頻內容的涌現,使得該預警方法所依賴的語義分析、模式識別等自動化技術發展相對滯后,在實踐中仍高度依賴人工和半人工模式,在時效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不足。
3.2基于網絡結構挖掘的危機預警指針對網絡信息間鏈接結構和用戶網絡關系等結構類信息進行的危機預警,包括網絡傳播結構特征分析和“意見領袖”識別研究。在實踐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國防研究計劃局的TIA計劃(terrorisminfor-mationawareness2002),該計劃通過從鏈接關系和網絡結構變化中發現恐怖活動情報。該類預警通過對傳播結構突變和畸變的測度,可以感知危機前兆,實現實時(或事前)預警,并實現危機的定位、回溯和預測。但由于其無法獨立判別危機,在國內預警實踐中通常只被作為內容預警的后續補充。
3.3基于用戶行為挖掘的危機預警指通過對人-機交互數據(瀏覽器日志、搜索引擎查詢日志等)的分析,揭示網絡用戶行為特征和意圖,從需求端實現危機預警。該類預警可以客觀反映公眾對危機信息的需求和使用狀況,對判斷危機現實影響和未來趨勢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交互信息通常屬于商業網站的隱私數據而無法公開和完整的獲取,因此基于用戶行為的預警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已用數據基本為直觀易獲型。綜上所述,基于上述三個層次挖掘結果的危機預警方法各有優勢,且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功能上的互補性,現代危機預警模式應是上述方法的有機結合,方可實現對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實時、“立體”的感知。因此,基于多層次網絡挖掘結果建立的網絡信息預警模式,是對上述三種分散式的網絡預警方法的繼承、整合和創新。
4面向網絡傳播形態的公共危機信息預警模式
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模式是一系列預警思想和方法的抽象集合,它以網絡傳播形態為預警對象,以多層次信息挖掘結果為數據基礎,以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為工作抓手,其目標是發現和克服公共危機信息的“危態化”傳播,引導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真實、準確和高效。作為一個抽象、開放的理想模型,該預警模式無法直接應用于實踐,但以此為目標框架和方法支撐,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整合和優化現有的網絡預警工作機制、網絡預警系統平臺,提升網絡預警實踐工作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基于上述定位,本預警模式將重點從預警指標體系、預警工作模型和預警核心方法等三個方面展開系統探討。
4.1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指標體系是針對網絡傳播形態的變化進行測度并發出警報的一系列指標集合。相較常態網絡信息傳播,這些指標在危機情境下通常將出現異常變化,因此公共危機管理者可以通過觀測指標的變化,衡量和預測危機的發生和演變,實現公共危機的網絡監測和現實應對。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指標體系的數據源于對網絡傳播形態的多層次挖掘結果,該指標體系由描述性指標和生命特征指標共同組成。其中,描述性指標直接源自多層次挖掘結果的量化分級,是描述危機網絡傳播形態某一方面具體屬性的基礎性(簡單)指標,生命特征類指標是在描述性指標上組合而成的復合指標,與現實危機情境中的危機生命特征相對應,是整合多層次網絡挖掘結果的決策性指標。
4.1.1描述性指標通過對危機網絡傳播內容的挖掘,可以得出傾向度、真實度、敏感度等內容類指標,其中:①傾向度(in-clination),是用來反映網絡傳播信息內容中思想觀點的方向集中情況,可通過語義解析的主題關聯向量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測度;②真實度(authenticity),是用以反映信息內容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情況,可通過半人工輔助分析等方法進行測度;③敏感度(sensitivity),用以反映信息內容對現有社會公共價值體系的威脅情況,如反政府政治言論、暴力色情內容等,可以通過預設關鍵詞匹配分析等方法進行測度。通過對危機網絡傳播結構的挖掘,可以得出中心度、頻度、廣度等結構類指標,其中:①中心度(centrali-ty),是表示危機信息在整個網絡環境中所處位置及其關系,用以反映危機信息傳播的效果,可以用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進行測度;②頻度(frequency),指單位時間內危機信息傳播的頻繁程度,也可以用網絡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測度;③廣度(scope),用以反映危機信息傳播在網絡中的覆蓋范圍,可以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等方法進行測度。通過對危機網絡傳播用戶行為的挖掘,可以得出需求度、關注度、活躍度等用戶行為類指標,其中:①需求度(demand),用以反映網民對危機信息的需求程度,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日志統計分析等方法測度;②關注度(attention),用以反映網民對危機信息的關注程度,可以通過網頁瀏覽日志統計分析等方法測度;③活躍度((activeness),用以反映網民對危機信息傳播的參與程度,可以通過對轉貼或回復等網絡數據的統計分析等方法測度。
4.1.2生命特征類指標如同公共危機本身,公共危機網絡傳播也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生命體,破壞力、影響力、爆發力等是其關鍵生命特征,可以綜合反映公共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變化,并進一步感知其對現實社會價值系統的威脅程度。破壞性(destructiveness)。指網絡危機信息違反或擾亂現實社會價值系統的能力,可以通過傾向度、真實度、敏感度、廣度、頻度等描述性指標的加權平均計算等方法予以測度。影響力(influence)。指網絡危機信息的傳播分布并引起社會反饋的能力,可以通過頻度、廣度、需求度、關注度、活躍度等描述性指標的加權平均計算等方法予以測度。爆發性(eruption)。是指網絡危機信息在短時間內急劇增長的能力,反映危機傳播形態的突變,通常與現實危機爆發同步;可以通過傾向度、敏感度、中心度、需求度、關注度等描述性指標的加權平均計算等方法予以測度。上述生命特征指標是在多層次網絡信息挖掘基礎上的綜合性指標,是對危機傳播形態的全面、客觀的定量評估,為分析危機發展階段并實施快速應對提供科學的決策基礎。
4.2預警工作模型
危機網絡傳播的各生命特征指標相互疊加形成特有的生命曲線(時點)和生命曲面(時段),研究表明,同類危機的生命曲面趨向一致,危機網絡傳播的這一客觀現象為基于“傳播形態-危機情境”比對的危機預警工作模型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公共危機事前預警成為可能。在上述理論支撐下,本文提出將公共危機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的網絡傳播生命特征作為預警樣本,并與現實的危機情境進行關聯,從而形成基于“傳播形態-危機情境”比對的公共危機預警模式,目的是通過對網絡傳播形態的監測,實現對危機事件和社會風險的實時(或提前)感知,如圖1所示:
4.2.1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動態指標庫危機網絡傳播形態動態指標庫由描述性指標和生命特征指標共同構成,通過實時采集描述性指標,自動測算危機生命特征指標,在動態監測網絡傳播形態變化的同時,不斷累積形成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歷史指標數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針對網絡傳播形態的監測既可以是微觀層面圍繞某類具體危機事件展開的網絡傳播形態預警,也可以是針對整個宏觀網絡環境或某些重點網絡環境(如主流論壇等)展開的網絡傳播形態預警,在預警實踐中兩個層次相互補充、協同工作。
4.2.2危機情境知識庫危機情境知識庫是由危機現實情境與危機網絡傳播形態共同構成的知識系統。它通過將現實環境中的公共危機發展情境進行事件分類和時間序化,并根據事件類別和時間序列建立危機網絡傳播形態的全生命周期指標模式集,由此為各類危機在不同發展階段建立了與網絡傳播形態之間的關聯關系,該知識庫系統的開放性和智能性將不斷促進知識庫的優化和擴展。
4.2.3危機網絡信息預警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是預警模式的核心部分,該系統連接危機網絡傳播形態動態指標庫和危機情境知識庫,實現整個預警系統的總體調度。具體運作機理是實時將傳播形態的指標信息與危機情境知識庫信息進行比對匹配,捕捉危機信息傳播特征,可視化描述危機傳播演變趨勢,一旦符合或接近危機情境知識庫中的網絡傳播特征,將自動啟動預警機制向決策者預警情報,并同時提供網上和網下應急預案以供行動決策。
4.3核心方法預警指標體系和預警工作模型構建了基本的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系統框架,但針對具體的危機預警和應對,仍需要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系列具體的預警方法(或方法集),本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三種核心方法:
4.3.1危機網絡傳播的關鍵節點、骨干網絡挖掘方法公共危機網絡信息傳播受網絡結構、節點異質性、信息源數量和位置等參數的影響,通常表現出極為復雜的傳播形態,但關鍵人物和骨干網絡通常主導復雜的危機網絡傳播。根據相關指標(如中心度、相似度、鄰近度、活躍度以及其他混合指標等)對網絡節點進行測度,可以快速定位警源、發現警兆、消除警情。因此,關鍵人物發現和骨干網絡挖掘是網絡預警重要的先行方法。
4.3.2危機網絡傳播的開放式預警方法Web2.0環境下公眾成為危機傳播主體,因此,打破傳統的封閉預警思想,實施開放式預警應是現代公共危機網絡情報預警的主要趨勢。面向公眾的危機情報開放方法主要包括針對虛假信息、特殊節點和異常傳播形態的實時開放式提示,以及提供開放預警平臺供公眾發現和發送危機情報。上述方法可以為公眾準確識別和科學應對危機提供支持,推動危機網絡傳播趨向自學習、自適應和自動優化。
4.3.3危機網絡傳播的回溯、預演方法公共危機網絡信息預警的主要難點在于危機信息的高度離散,通常在某一個時點或某一傳播渠道中無法準確判定危機信息的傳播效應,必須將離散的危機信息高度聚合并放置在一定的時間段中觀察,方能發現其主要特征和演變趨勢。因此,利用危機網絡傳播形態指標庫的動態存儲功能和危機情境知識庫的智能仿真功能,建立危機網絡傳播的回溯、預演機制和方法,可以科學、準確的預測危機的萌芽、演變及其影響。
5結語
本研究突破“重”事件應對、“輕”環境優化的傳統危機預警思維,提出面向傳播形態的預警模式,是立足現有技術和方法上的預警理念的變革,將推動危機預警范式向風險驅動轉型。以此預警模式為實踐指導,可以在微觀層面預測、回溯危機的萌芽、演變及其影響,為危機現實應對提供決策支持,更可以在宏觀層面感知社會的整體風險環境,對防范我國轉型期特有的社會系統性風險、促進網絡文明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