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安全生產管控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稻田鎘污染及農殘高效防控為目標,集成稻田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與實踐模式,將是促進糧食產業發展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文章提出了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思路,闡述了水稻等鎘低積累資源篩選與品種選育、鎘污染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殘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金屬鎘與農殘高效穩定檢測技術研究、重金屬鎘重度污染稻田替代作物模式示范等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要管控措施,指出通過集成大面積可推廣的稻田鎘和農藥殘留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最終實現稻田鎘污染和高農藥殘留的高效治理,旨在為全國稻田主要農產品的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稻田;鎘污染;農藥殘留;管控措施;四川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關系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2]。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從農場到餐桌的系統工程,受到產品供應鏈不同過程的影響,涉及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領域、多個環節[3]。其中,農產品生產是在自然環境中的生物生產,其生命活動全過程均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尤其是產地環境[4]。近年來,重金屬產地污染與農藥殘留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問題[5-6]。四川是全國重金屬污染重點省(區)之一,如何治理土壤鎘污染和降低農產品鎘含量水平是不能回避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7]。四川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0.9億hm2次,防治面積0.8億hm2次,農藥使用量8000t(折百計)。由于過度使用化學農藥,重治輕防,加高農藥劑量,增加防治次數,亂用、錯用、濫用農藥,造成部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8]。目前,四川稻田面積208.2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2.6%。因此,開展稻田重金屬鎘與農殘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對于保障四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思路
1.1主要目標
以稻田鎘污染及農殘高效防控為目標,針對鎘低、中、高三種污染程度的稻田及農殘污染狀況分別開展研究與示范工作。在鎘輕、中度污染稻田開展可食組織部位低積累鎘水稻、蔬菜資源篩選和新品種選育,以及鎘污染阻控綜合管理技術、農藥殘留有效防控技術和鎘、農殘高效穩定檢測技術等研究,確保農產品鎘和農藥殘留不超標。對于高污染農田,探索適宜的替代作物模式,如特色果樹的栽培示范等。在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基礎上,形成四川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體系,建立全省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樣板。創新產學研結合模式,按照“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總體要求,堅持面向產業、面向企業、面向農民,強化科技創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機制示范,提升稻田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控能力。
1.2技術路線
堅持技術創新與生產管理相結合。通過鎘低富集水稻品種引進篩選與選育、土壤改良劑施用與肥水應用綜合管理、生物強化去除、農殘防控關鍵技術應用、種植模式調整、重金屬和農殘檢驗檢測等試驗示范,集成大面積推廣的稻田鎘和農藥殘留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形成四川稻田鎘污染和高農藥殘留高效治理、合理利用的綜合防控技術模式。
2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要管控措施
2.1水稻等鎘低積累資源篩選與品種選育
1)鎘低積累水稻特異材料發掘與品種選育。采用人工誘變技術,發掘重金屬鎘低吸收、低積累的水稻材料。同時,根據重金屬鎘低吸收、低積累的水稻突變基因OsNRAMP5的序列,采用CRISPR/Cas(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技術定向突變該基因,獲得低鎘吸收的水稻材料。另外,開展鎘低積累雜交水稻新材料創制及雜交水稻新組合選育。收集近年審定的水稻品種,在4種不同污染程度(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輕度污染、重金屬含量在安全指標以下區域)區域試驗種植,篩選鎘低積累和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品種。
2)鎘超富集油菜品種及高耐鎘性油菜品種篩選。由于鎘不溶于油脂,所以鎘污染土壤種植的油菜菜油中鎘含量非常微弱,同時,芥菜型油菜具有較高的耐鎘性及鎘吸收能力,油菜被認為是鎘污染農田利用的高效作物之一。篩選一批鎘超富集油菜品種,以及既可以高效吸收土壤鎘又不影響油脂食用的油菜品種,為中低鎘污染區農田合理利用提供支撐。
3)鎘低積累蔬菜品種篩選和選育。收集主要蔬菜品種,在不同污染程度的稻田試驗種植,篩選鎘低富集(吸收)且產量高、品質優和抗性強,與水稻輪作茬口銜接適宜的蔬菜品種。
2.2鎘污染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1)阻控作物吸收鎘的施肥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究不同化學肥料種類及用量配比施用對稻田土壤鎘的鈍化效應,以及對鎘污染稻田作物不同器官鎘的吸收、分配等的影響,提出降低稻田重金屬鎘活性和作物鎘吸收的化學肥料管理技術;研究不同有機物料種類及施用量對稻田土壤鎘的鈍化效應,以及對作物不同器官鎘吸收與分配等的影響,提出降低稻田重金屬鎘活性和作物鎘積累的有機物料管理技術。
2)鎘污染稻田土壤改良技術集成示范。以降低稻田土壤中鎘的污染擴散、控制重金屬鎘進入食物鏈為主要目標,研究不同種類改良劑對稻田土壤鎘的形態轉化以及對作物鎘吸收與分配等的影響,對比不同鎘污染程度下鈍化效果,篩選最佳的改良劑種類,并對篩選出的改良劑進行應用條件、用量、方法等研究,提出鎘污染稻田的阻控作物吸收鎘的土壤改良技術。
2.3農殘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1)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以四川水稻“四蟲兩病”(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福壽螺、稻瘟病、稻曲病)為重點,通過誘集技術、生物農藥、生物多樣性、生態防控等技術的有機結合,開展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
2)油菜生物防治與輕簡化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以四川油菜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如菌核病、根腫病、蚜蟲、菜青蟲等)為防控重點,在油菜菌核病、根腫病等病菌敏感時期使用盾殼霉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農藥,有效鏟除病菌的越冬菌源;采用免疫誘抗、色板誘集等方式殺滅蚜蟲和菜青蟲;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研究明確各種藥劑的準確用藥時期、施藥方式、最低用藥量和最佳施藥器具,集成油菜病蟲害輕簡化防控技術。
3)蔬菜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為手段,以控害保產和降低蔬菜農藥殘留為目標,開展“油—稻—菜”或者“稻—菜”種植模式下的蔬菜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組裝集成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學控制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的蔬菜重大病蟲害無害化控制技術體系。
4)土壤中農藥殘留生物降解技術研究。采用小區間嚴格隔離的控制性試驗方法,設置具有基本相同多種農藥殘留水平的小區,通過增加土壤微生物不同水平的處理,探索利用土壤微生物降解土壤中農藥殘留的效果及其應用技術,為治理土壤中的農藥殘留污染提供科學依據。
2.4重金屬鎘與農殘高效穩定檢測技術研究
1)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和蔬菜中鎘高效穩定檢測技術體系構建。研究完善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鎘檢測前處理的方法,分別用原子吸收法和ICP-MS法測定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鎘的含量,建立一種簡便、準確、穩定的檢測方法。
2)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和蔬菜中高效穩定農藥多殘留檢測技術體系構建。結合中國相關標準和國外相關規定,確定稻米、油菜籽、蔬菜生產過程中的農殘危險因子;根據基質差異,選擇對環境友好的前處理方法和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串聯質譜法,建立高效穩定的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農藥多殘留檢測方法。
3)稻田農產品重金屬鎘與農殘抽檢。對主產區的水稻、油菜籽、蔬菜等作物可食產品的重金屬鎘與農殘進行抽檢,以確定生產的農產品是否達到國家規定的安全質量標準。
2.5重金屬鎘重度污染稻田替代作物模式示范
在鎘重度污染稻田,選擇對重金屬有較強抗性且兼具蓄積作用的黑麥草和紫花苜蓿作為果園生草品種;以鎘富集相對較少的水蜜桃樹為研究對象,選擇早、中、晚三種成熟期品種春蜜、皮球桃和晚白桃為供試材料,通過對鎘重度污染稻田實施以“機械聚土起壟+寬行密株定植+Y形樹形+行間生草樹盤覆蓋+肥水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為核心的現代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鑒別早、中、晚熟三個水蜜桃品種果實對鎘的富集量;鑒別黑麥草和紫花苜蓿作為果園生草對鎘重度污染的修復能力;篩選出重金屬鎘重度污染稻田替代作物模式——水蜜桃樹栽培技術集成示范。
3稻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篩選鑒定出鎘低積累的水稻、蔬菜品種,新型、安全、高效的低毒化學農藥或生物農藥,以及形成的防控作物鎘積累的肥料管理技術和作物替代技術,水稻、油菜、蔬菜品種的綠色防控技術和稻田農殘降解技術等新產品、新技術在生產上示范推廣后,可降低種植成本,增加種植效益??赏旎夭∠x害損失30%以上以及減少鎘污染造成的損失,至少每公頃可增加產值1500元以上,降低用藥成本300元,兩項合計每公頃增收節支1800元。若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00萬hm2,可實現年累計增加效益18億元以上,經濟效益極為顯著。
3.2社會效益
保障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撐,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是廣大群眾極為關心、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的社會熱點問題。促進綠色安全稻米、蔬菜等稻田農產品的生產與發展,不僅能提高優質產品率,而且能增強四川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9-10]。同時,還能解決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菜籃子”、“米袋子”等安全問題,讓群眾對農產品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3.3生態效益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應協同推進。田間重金屬污染的降低和中高毒農藥減少使用,可使農田系統的微生態環境得以充分休養和恢復,保障了生產的可持續性,這對促進四川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王鳳平.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5(10):162-164
[2]韓美貴,周應堂.生鮮農產品安全供給幾個關鍵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2):3686-3689
[3]宋衛國,趙志輝.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方法及應用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2):101-105
[4]趙冬明,朱建勇,顏利榮.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對策和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13(6):24-25
[5]鄒小南,譚紅,鐘英鵬,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在農藥殘留上的應用[J].貴州農業科學,2008(3):169-172
[6]孔霞.農業農藥生產率及農藥施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以蘇州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3
[7]李冰,王昌全,譚婷,等.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屬區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評價[J].核農學報,2009(2):308-315
[8]彭昌家,白體坤,馮禮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190-199
[9]李躍建,魏鵬,蔣小松,等.加速種植業結構性調整促進四川從糧食安全轉變到食物安全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4):1-3
[10]唐江云,李曉,杜興端,等.四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農業研發創新驅動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2):3-6
作者:張鴻1,2;王劍1,2;李星月1,2;盧代華1,2;毛建輝1,2 單位: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