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城市舊工業建筑更新及再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城市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對當前國內舊工業建筑改造的流程進行解析,分析改造的意義,總結出四種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模式,并結合北京798工業區實例闡述了改造更新的優勢,從而確定其必要性。最后探討了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問題,總結得出要以節約資源為出發點,落腳在建筑改造的實用性上。
關鍵詞:工業遺產;改造;保護;更新;生長
隨著現代中國社會的逐步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第一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的第二產業逐漸被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取代并占據產業主體地位。2002年10月,我國在十六大上明確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新型工業化的提出和推廣標志著我國工業內涵的巨大變化,傳統的舊工業建筑已經不再適應新型的工業環境,逐漸退出了生產的歷史舞臺。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在《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中指出,工業遺產是指由工業生產及工業文化遺留下來的產物所構成的遺存物,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研上的價值,由建筑物與機械設備、車間、礦山與加工精煉處、倉庫、能源生產傳輸等以及地下構造物的所在場所組成,此外與工業生產聯系密切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也包含在工業遺產范疇之內「1」。我國工業遺產可分為單體舊工業建筑和整體舊工業區。國內的舊工業區多為“一五”“二五”“三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布局建設的,以重工業骨干企業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業基地,例如遼中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等[2]。舊工業單體建筑則散布在各個城市,并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擴張,逐步從城市邊緣地帶“移動”到新城市的中心區。建筑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棟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屋,它們的身上處處刻畫著人類在其中生活的痕跡,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留存。尤其是舊的工業建筑,在使用過程中,不僅留下了中國曾經工業時代的工業生產歷史文化,更是同從它們的生產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周邊生活建筑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價值,涉及城市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因此,我們更應仔細思索,如何合理有效地保護舊工業建筑,使其獲得新生。
1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意義
建筑是時代的縮影,建筑的構成形式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多種背景。而工業建筑作為曾經工業生產的載體,更是體現了傳統生產社會的文明理念。工業建筑中凝聚著一個時代中先進的建造和生產技術,在城市中占據著重要的經濟地位。同時,工業建筑的大體量和簡潔整齊的結構為未來的改造方向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我們可以把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意義概括為三點:
1.1經濟與環保意義
多數舊工業建筑的建筑質量是良好的,經過合理的改造和定位,對原有空間環境的合理劃分,賦予其新的經濟意義,完全可以適用現代的建筑需要。比起簡單的全部拆除重建,這種方式更為經濟與環保,也響應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1.2歷史與文化意義
舊工業建筑凝結著特定時期的建筑文化,其特定的形象特征使生活在城市中的特定人群的心里歸屬感得到滿足[3]。曾經的工業建筑不僅僅是一棟建筑,它和曾經在其中工作的人,工作人的親屬,在附近生活產生的群落,共同形成了一個大的生態圈。這是一個時代的記錄,延續舊工業建筑的使用價值,就是對曾經的歷史和文化的保護。
1.3城市更新意義
舊工業廠房意味著一個片區的衰敗,對廢舊工業建筑的更新與改造,是對國家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政策的響應,也是對落后片區經濟提升的一個機遇。改造后的廠房可作民用,緩解城市居住問題[4];也可作商用,提升地區經濟環境,對于現在如火如荼的城市舊區改造有著積極的意義。
2工業建筑改造模式的探索
現階段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主要是20世紀50—70年代的磚混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廠房[5],多為單體建筑,例如上海的1933老場坊改造,西安鐘表儀器廠改造等。也有對大型產業園區的改造,其中比較成功的有北京798藝術中心,廣州紅磚廠等。通過對國內外多個舊工業建筑改造案例的研究,目前工業建筑的改造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
2.1商業模式
對于一些經由城市擴展而逐步“移動”到中心城區的舊工業建筑,依附其地理優勢,可以通過對傳統廠房內部功能布局的調整和整合,以及外觀的更新,附加相關的配套設施,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新的商業綜合體,使建筑重新擁有經濟價值。
2.2文化模式
舊工業建筑的大體量和規整的結構非常適用于向文化建筑功能轉變。寬敞的內部結構可以更好地規劃游覽路線和展示空間。舊工業建筑獨有的文化特色也與文化建筑的主體功能不謀而合。將舊工業遺產改造為以傳承工業文化和保留歷史建筑為主旨的主題博物館或者是藝術家的文創工作室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例如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重慶工業博物館等。
2.3自然模式
一些工業建筑并非單體存在,而是作為工業遺址片區留存在城市的角落,一整個廢舊的工業園可能并不適合整體改造開發,且傳統重工業為主要產業支柱的工業園區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土壤、空氣、水體的破壞[6]。在舊工業建筑的改造過程中,可以針對建筑周邊環境景觀作重點的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塑。結合廢舊工業設備打造景觀小品,建設城市景觀公園,提升環境品質。例如德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等。
2.4生活模式
將舊工業建筑內部空間劃分為多個小空間單元,用作居住功能的改造也逐漸流行。首先,很多工業建筑散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擁有極好的地理區位和交通環境;其次,工業建筑的高敞空間和相同柱距也存在著空間劃分上的優勢[7]。針對目前房價高、租金高的社會現狀,將工業建筑改造為廉租房(公寓),是各級地方政府正在不斷探索的一個解決方式。例如浦東濰坊街道眾鑫白領公寓等。北京798藝術區是目前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比較成功的實例之一,也是一個功能復合型的工業改造案例。其前身是新中國“一五”期間成立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也稱為718聯合廠。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廠區內部分工業功能逐漸落后淘汰,2000年12月,多家廠區單位組合重組,進行產能升級,其中一部分房產被閑置出租。因為低廉的租金和寬敞的空間,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家群體進駐,自發地將閑置廠房改造為工作室或者展示空間,奠定了798藝術區文化改造模式的基礎。到2005年,藝術區內已經涵蓋了包括創作展示、空間設計、廣告設計、家居設計、服裝設計等103家藝術創作機構。隨著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798藝術區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功能也由藝術創作逐漸向各個領域延伸。目前,已經涵蓋了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商業綜合、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模式,形成了商業、文化、自然、生活等各種空間的聚合。針對798藝術區的改造和功能完善仍沒有止步,對園區內的藝術空間、藝術類型,乃至道路、交通、停車場、銀行、商店、餐館、廁所等配套設施都在進行不斷的規劃和改進。北京798藝術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舊工業建筑以及工業區改造的進程,是工業建筑更新史上的里程碑。
3國內工業建筑改造存在的問題
舊工業建筑隨著改造過程重新煥發生機,當前在我國,工業建筑的改造已經逐漸被納入城市更新的過程,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3.1沒有清晰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改造過程
雖然國內對于舊工業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熱潮已經愈演愈烈,但是由于相關法規、條例的不完善,很多舊工業建筑并沒有被如預想之中的修繕并投入再利用;許多充滿價值的舊工業建筑被無情摧毀,或者改造得面目全非;也有些建筑被名義上的改造,但是名存實亡。而有些并無基本價值的舊工業建筑,或者是與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違背的建筑卻被保留并加以無意義的改造。
3.2改造技術薄弱
雖然國外關于舊建筑的改造利用技術已經趨近于成熟,但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僅缺乏專用的工程器械,在對于器材使用,材料取舍等方面都技術不足,市場運作模式十分單一。因為舊工業建筑的改造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于建筑師的要求非常高,這些方面都給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利用帶來了阻礙。
3.3改造模式千篇一律
國內目前舊工業區改造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是北京的798文化創意園。它在保留歷史遺存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引發了工業區改造項目爭相模仿的熱潮。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應當考慮建筑地理區位、周邊人文環境、地方傳統特色、城市經濟能力、招商機遇等多種復雜因素,簡單的模式套用不僅會使工業改造淪為一種“套路”,也為改造后續的建筑再利用帶來一定的困難。
4結語
舊工業建筑作為城市發展印記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為了喚醒其內部的價值,重回曾經的經濟、歷史、文化地位,需要一些方法和手段對其進行規劃改造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綜合上述分析,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更新應當從建筑評估開始,對建筑現狀條件、地理位置、所屬城市需求、當下政治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實際條件出發,考慮建筑的本體因素和外部因素:本體因素包括建筑自身的歷史文化性、空間特征、結構狀況和基礎設施的現狀等「9」;外部因素包括建筑更新改造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改造更新的落腳點應該在實用性,重點是把握住變量和常量的平衡,處理好生態和發展的矛盾,協調政府、開發商、使用者三方需求和利益的平衡,最終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同時,現階段的改造如何能夠與下個階段的社會發展繼續保持相適應,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伯英,李匡.工業遺產的構成與價值評價方法[J].建筑創作,2006(9):24-30.
[2]唐宇峰.德國舊工業建筑改造經驗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3]姜龍.攀枝花鑄鋼廠工業廢棄地景觀利用與改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29-31.
[4]程婧,周均清.淺談老舊工業廠房的改造[J].四川建筑,2007(1):17-18.
[5]王源.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6]曹盼宮.Loft文化與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J].陜西建筑,2006(12):70-72.
[7]李江泱.上海市舊工業建筑改建居住建筑的實踐與經驗[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8:2889-2898.
[8]肖華君.基于自然辯證法舊工業建筑改造思路[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0):22-26.
[9]肯尼思•鮑威爾.舊建筑改建和重建[M].于馨,楊智敏,司洋,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隗劍秋 吳小璇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