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節約利用礦產資源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礦產資源自然屬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十分珍惜與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過地質作用富集而成,相對于短暫的人類社會,礦產資源具有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也決定了礦產資源相對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礦產資源除少數出露地表外,絕大多數都埋藏于地下,賦存條件多較為復雜,對它的找尋、探明需要投入大量的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即便是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開采過程中也經常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因此探礦、采礦工作伴隨著很大的風險。任何天然資源在分布上都受一定自然條件限制,而礦產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更為突出,這是由于地殼內物質分布不均一性和成礦地質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對礦區周圍的地質地貌、地面植被和其它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甚至會引起局部區域地應力的不平衡使地質構造遭受破壞,其中采礦廢石和選礦尾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為顯著,主要有:破壞原有自然景觀,破壞植被,水土流失,水土污染,有害廢水,引發地質災害等。礦產資源的上述自然屬性,要求人類必須十分珍惜與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1.2湖北省省情、礦情決定了要重視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我國礦產資源品種全,總量大,但人均少。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資源僅為世界水平的58%,位列世界53位。石油、鐵、銅等支柱性礦產供需缺口巨大,需大量進口。貧礦多、富礦少;小礦多,大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少;區域分布不均,賦存地質構造復雜。改革開放以來資源消耗大,且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礦產品需求量只會越來越大。我國的環境脆弱,以往長期的以生態換發展的思路更加加劇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的壓力。湖北省跨揚子陸塊區和秦嶺-大別造山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具備較為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境內太古代-新生代的巖石地層出露較齊全,各類巖漿巖(脈)較發育,變質巖分布較廣,賦存著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截至2012年底,已發現149個礦種(188個亞礦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礦種92個(107個亞礦種),已發現但未查明資源儲量礦種57個(83個亞礦種),整體居全國中游水平。湖北省礦產資源與全國礦產資源情況相似,現列舉幾條具體特點如下:(1)能源礦產資源匱乏,缺煤、少油、乏氣是湖北省的能源現狀,以煤炭為例,全省范圍內煤炭資源極其貧乏,全省的煤炭總量不及北方省份一市一縣的資源總量,且煤質較差。(2)鐵礦資源雖然豐富,但由于經濟、技術原因目前還難以較大規模開發利用的鄂西地區沉積型赤鐵礦占比就達60%以上,剩下的鐵礦資源,除鄂東南鐵礦聚集區資源較好外,其他地區分布較為零星,而鄂西北地區的鐵礦大部分屬于低貧磁鐵礦,開發難度較大,開發后對環境的破壞也較為突出。(3)磷礦資源豐富,居全國首位,但多以中、低品位礦石為主,大部分礦石需要進行選礦,且目前供大于求,采富棄貧現象較為突出。(4)多金屬礦資源豐富,多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黃石地區,礦產分布較為分散,露天礦基本已開采殆盡,而井采開采深度往往較大,且共(伴)生礦產多,多未有效綜合利用。如銅礦,目前多以高耗、低效的粗放型的產業結構、初級產品的產品結構為主;鄂東南銅礦聚集區銅礦開采程度大,大中型礦山因資源枯竭已成危機礦山;銅礦石中的鉬、硫、鉛鋅等綜合利用仍顯不夠。上述國情、省情、礦情決定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而共伴生礦產多,更加要求重視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1.3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服務于“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發展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考察時指出,要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同年10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十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在武昌召開,審議通過《中共湖北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決定》?!稕Q定》提出了一條重要任務——努力在綠色發展上走在前列。要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應該是綠色的支點、“兩型”的支點;湖北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關鍵是要通過生態發展、低碳發展、“兩型”發展、綠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促進礦業轉型升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者,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將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到了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
2我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現狀
2.1我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經驗與做法自2000年以來,湖北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出臺相關政策,促進了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
2.1.1加強科研,推進技術進步“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針對湖北礦產資源的賦存特點,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加大推進科技進步、推動和促進礦產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列為礦產資源管理的重點,先后對矽卡巖型鐵銅多金屬礦選礦技術及共伴生元素的回收技術、中低品位膠磷礦的選礦技術、高磷鐵礦的提鐵降磷選礦技術、鹽硝聯產技術、井礦鹽水溶法對井開采技術、極薄煤層開采技術、石煤釩利用技術、水泥用灰巖生產技術、低品位金礦提取技術等列為重點技術攻關支持項目,由企業立項、省科技資金支持或由企業自籌資金科研項目達40多項,其中列為省廳管項目十多項,這些重點技術的突破。使我省鐵礦、銅多金屬礦、金礦、錳礦、鹽礦、磷礦、煤礦等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如:長陽古城錳礦對氧化礦石和碳酸錳礦石的選礦實踐表明氧化礦和低品位碳酸錳礦石都是可以利用的,提高碳酸錳礦石選礦回收率,有效地開發未利用的錳礦資源儲量是極有可能的;武鋼程潮鐵礦,根據礦石特性不斷優化選礦工藝和流程,采用三段一閉路破碎、二段磨礦、三段磁選、先磁后浮的流程,明顯提高回收率,同時對磁選尾礦經銅混合浮選分離獲得硫、銅精礦,提高了共伴生資源回收率;銅綠山銅鐵礦采用新型藥劑浮選和尾礦磁、重選,提高共伴生礦回收率。
2.1.2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做大做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產業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提高企業技術研究實力,是促進礦產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有效方法。主要礦種資源整治、企業兼并重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煤礦和磷礦為例。2005年底,全省有煤礦山725座,最小建設規模僅0.5萬噸/年。設計0.5-3萬噸/年以下礦山占全省總數的87.6%以上,設計生產規模3-9萬噸/年占10.2%,設計生產規模9萬噸/年以上占2.2%,礦山回采低,資源利用效率差。經過三輪整頓,2013年底,全省組建成煤礦企業集團65個,共有385對保留礦井,設計生產規模6-9萬噸/年,占礦井總數的83%。設計生產能力3-6萬噸/年之間的占7%,設計生產能力9—30萬噸/年規模的占10%。煤礦資源的采區回采率提高到85%以上。20世紀90年代,全省共有磷礦山600多座,2000年開展整頓工作,至2005年仍有磷礦企業179家?!笆晃濉逼陂g進一步推進磷礦企業兼并重組,至2011年底,磷礦山總數降至101座。一批采選結合、礦肥結合、礦化結合的大中型企業成為磷礦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采礦回采率普遍達到75%以上,中低品位遴選礦技術得到突破。湖北已成為全國主要磷化工基地。
2.1.3大力推進“三型”礦山建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實現我省礦產資源規范有序開發、節約集約利用、地質環境有效保護、礦山安全生產、礦區和諧共富目標,現階段我省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安全環保型、礦地和諧型“三型”礦山建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范縣市和先進礦山建設,促進企業提拉升級。特別是我省磷礦產業,根據國家現在組織開展的鄂湘川黔滇五省磷礦資源開發“區域監管聯動、共創礦區和諧”聯創齊爭行動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率先啟動了湖北省磷礦“三型”礦山建設,已有湖北興發化工集團申家山蔣家灣磷礦、湖北黃麥嶺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黃麥嶺磷礦、湖北堯治河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堯治河磷礦等企業入選試點單位,要使這些“三型礦山”達到守法經營、規范管理、技術先進、資源節約、安全生產、保護環境、企業文化、和諧礦山等8個基本條件。
2.1.4大力推進采選加一體企業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加大采選加一體化企業建設,逐步實現了大型、大中型礦區的資源開發向采選加一體化企業傾斜配置。湖北在開采的大中型鐵礦、銅多金屬礦、金礦、鹽礦、水泥用灰巖礦基本實現了采選加一體化。大型磷礦區和大型礦山絕大多數做到了采選結合、礦肥結合、礦化結合。形成了武鋼、大冶有色、宜化集團、興發集團、黃麥嶺磷化、洋豐磷化、華新水泥、雙環科技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業,使全省優勢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集約利用、共伴生礦和中低品位礦的綜合利用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1.5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湖北中低品位磷礦資源利用、高磷鐵礦選礦技術、銅多金屬選礦技術、低品位金礦選礦等一批項目進入國家、省級示范工程項目,以此帶動中低品位礦、難選冶礦的綜合利用。如,湖北宜昌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近年來,宜化集團一方面探索出多種科學采礦方法,提高回采率,降低貧化率,回收率由過去的70%提高到80%,另一方面著力建設與磷礦、精細磷化工和其它新能源、新材料共生耦合的循環經濟型磷化工基地,形成選礦、磷肥、復合肥、合成氨等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最大限度地提高磷礦資源綜合利用率。興發集團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截至2013年底已達到預期規劃目標,通過“礦電化”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全層開采技術實現了貧富兼采;實現礦石開采回采率達到75.5%,比設計規劃提高12%,比周邊地區礦石回收率提高20%以上,將礦石貧化率控制在3.5%以內,比規劃設計降低2%,為礦山增加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0%,減少投入10%;重選項目選礦回收率達到83%,浮選項目選礦回收率達到98%,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
2.1.6提高準入條件,完善市場機制根據資源特點制定準入條件,目前已進一步完善了磷礦、高磷鐵礦、鐵銅多金屬礦、低品位鐵礦(超貧磁鐵礦)、鹽礦、釩礦等多個礦種的準入條件或規定,將對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企業科研能力,安全環保技術、采選加一體化條件列入主要準入條件要求。從源頭上把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關。
2.2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政策不健全雖然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在《礦產資源法》、《民法》、《循環經濟促進法》都有相關條款,但大多數是原則性、政策性的規定,缺乏下位法的具體規定。國家層面上自今沒有出臺可供實際操作的相關政策、法規及評價體系指標,我省也只在今年由湖北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于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促進礦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鄂土資發〔2014〕17號),也僅僅停留在指導意見層面。
2.2.2、資源消耗過大、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嚴重因歷史原因及政策方面的因素,企業、主管部門及政府一度只注重礦產資源的全面開發利用,致使造成粗放經營、浪費資源的情況十分嚴重,雖然經過多年的整治和資源整合,但仍存在較嚴重的大礦小開、一礦多開、采富棄貧、優質低用的現象,其中以采富棄貧現象由于嚴重。例如:我省4大磷礦聚集區——宜昌磷礦、荊襄磷礦、興-神磷礦、保康磷礦,雖然近幾年來我省從政策上和經濟上引導礦山企業采選中低品位磷礦石,但由于先進的采選技術成本高,企業無利可圖,多數選礦廠處于停頓狀態,絕大多數企業仍運用相對落后的采選技術只采富礦,采富棄貧現象仍然嚴重。
2.2.3適用于湖北省礦產資源特點的綜合利用技術不夠先進湖北礦產資源低品位多、共伴生礦多、難選冶礦多,提高礦產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關鍵是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但目前主要靠企業自我發揮,全省大多數礦山企業缺乏相應的實力和能力。在宏觀調控方面,政府部門沒有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技術研究放到應有的地位,每年雖有不少科研資金扶持項目,但多停留在對申報項目的審批方面,沒有真正組織實施國家戰略科研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成果多,真正實用的、經濟技術合理的成果少,能直接轉化并產生成效的技術成果有限。
2.2.4準入條件低,監管不到位、能力建設滯后由于礦產資源的管理、工業產業管理分為多個部門,甚至出現空檔,使得資源配置、開采準入條件未能有效的與礦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我省范圍內對礦產資源的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現象仍較為嚴重,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缺少監管,甚至因有著不同程度的利益鏈條而不愿監管;越權或變相審批頒發采礦許可證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鄂西高磷鐵礦,是省政府明確限制開采礦種,但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國土資源部門變更礦種,規避審批權限,突破政策限制,在鐵礦分布區內違規設置所謂的“含鐵砂巖”采礦權等等。
2.2.5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我國(湖北省)有關涉礦的各項稅費征收政策對于利用低品位礦石及難選冶礦資源沒有激勵機制,有的看似有相關政策,但實際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各種優惠政策大多都停留在行政文件上。同時,由于技術性強,認定、執行起來難度大。再者,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極易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
3湖北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對策
湖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礦產資源的開發及相關加工產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32%,資源經濟在湖北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湖北省礦產資源雖然豐富,但礦種及賦存量差異較大,就其品質而言共伴生礦、低品位礦、難選冶礦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高速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統籌經濟環境社會綜合效益,建立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3.1加強政策導向,推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法律保證。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下,結合資源秉賦特點和開發升利用監督管理實踐,制定中低品位礦石、難選冶礦石、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的稅費收取辦法和優惠政策;制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節約利用、廢棄物二次開發利用約朿條件和激勵政策。要改變一般性的要求,讓這些政策、辦法由部門文件變為可供各部門共同遵守的法規,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法律保證。(2)科學規劃,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按照科學發展觀理念,遵循統籌規劃、高端拓展、集群發展的思路,編制優勢資源發展戰略規劃,通過規劃將資源開發與保護、集約節約與綜合利用、前產業鏈(資源深加工產業鏈)與后產業鏈(延伸產業鏈)、跨地區跨行業的骨干企業、地方經濟與區域經濟、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有機的結合起來,統籌全局,發揮優勢,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3.2堅持科技領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升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效率。一是大力推廣應用采礦新技術,改變原有的房柱法、崩落法采礦礦方法,重點推廣地下充填法采礦方法的應用,提高資源的回采率;二是大力推動共伴礦的綜合利用,引導科研院所與礦山企業合作,推進銅礦、鐵銅礦共伴生的鉬、鈷、金、銀、硫鐵礦及低品位礦的回收利用研究;三是加強中低品位礦、難選冶礦石利用技術攻關研究,重點是高磷鐵礦選冶技術、低品位膠磷礦選礦技術、稀土稀散資源利用技術攻關,變潛在資源為產業發展優勢資源。(2)堅持循環產業模式,提高“三廢”資源化水平。提高礦山“三廢”利用水平,一是加強鄂東南地區總排放量近1億立方米的尾礦庫中尾礦含鐵、銅、金、鉬、鈷、金有用元素的回收利用;二是探索尾礦制磚和礦山排放廢渣、廢石、尾礦作為井下充填法采礦的充填料運用;三是研究和推廣有色金屬冶煉、磷化工排放氣體回收利用技術,變廢為寶,提高“三廢”資源化水平,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3)建立有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科研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級、省級科研戰略計劃和重大項目管理體系,要針對我國、湖北省礦產資源特點,制定和推進國家級、省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開發戰略,要改變科研偏重項目審批不結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實際、不注重實用等現象。大力推進資源開發技術研究和新技術推廣應用。
3.3推進資源型產業轉型,轉變資源利用方式
3.3.1調整優化資源型產業結構改善資源配置方式,扶優扶強,依托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加大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磷化工、鹽化工、建材等五大“千億資源產業集群”。一是依鄂東南地區優質鐵礦資源優勢,以武鋼、鄂鋼、冶鋼骨干企業,打造“黃石、鄂州鋼材深加工和特種鋼生產基地”;二是支持大冶有色千億元產業群建設,使之形成銅礦資源開發、冶煉、加工產業集群;三是以興發、宜化、黃麥嶺、三寧等骨干企業為龍頭,以宜昌荊門為中心,建設國家級磷化產業基地;四是加強鹽化工及下游延伸產業配套發展;五是提升建材工業產業規,以華新水泥為龍頭企業,開發我省優質水泥石灰巖,提升下游深加工產品的功能和檔次,不斷拓展水泥制品應用的新領域。支持建設沿江大型建筑石料產業集群,提升普通建筑石料礦山的建設水平和利用效益。
3.3.2延長礦產品產業鏈重點發展鋼材新品種、國內短缺的鋼材品種、加快鋼材深加工產品線和產業鏈建設進度,銅礦資源開發、冶煉、銅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銅礦資源利用附加值,大力發展磷酸鹽、有機磷精細磷化工產品線和產業鏈建設,發展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軍工級產品。要將資源開發利用前產業鏈(深加工)與后產業鏈(延伸產業)配套規劃統籌發展。
3.4推進“三型”礦山建設,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3.4.1加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的要求,實行土地復墾和礦山地質治理恢復全過程管理,將礦山環境治理年度任務納入到礦山年檢內容之中。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備用金的繳存,改善其使用方法。
3.4.2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積極開展資源節約型模范縣(市)、先進企業創建活動,建設資源節約型、安全環保型、礦地和諧型的綠色礦山。如,黃石地區目前已有大冶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豐山銅礦、湖北三鑫金銅股份有限公司雞冠嘴金礦、武鋼礦業集團責任公司金山店鐵礦、湖北雞籠山黃金礦業有限公司雞籠山金礦等6家礦山獲國家級綠色礦山稱號。
3.4.3探索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和支持企業在當地政府的統一指導下,采用大型礦山企業包村、中小型企業包組的方式,對口幫扶,幫助當地村民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支持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全面改善當地村民的經濟條件;礦產地相對集中、中小型礦區較多的地方,鼓勵走資源開發利益共享,帶領當地人民共同富裕。
3.5創新監管方法,完善資源開發市場約束機制
3.5.1健全科學的“三率”指標評價體系根據湖北省礦產資源賦存特點,按不同礦種、不同賦存條件、適用的不同采選工藝制定符合實際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三率”評價與考核標準。要配套完善與“三率”指標考核有關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及準入退出機制。
3.5.2加強礦山年度資源儲量動態核查礦山必須于頭年12月份編制下年度采掘計劃和采掘計劃工程分布圖,報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于年底組織地質勘查單位進行礦山年度資源儲量核查,查明礦山儲量動用情況,考核礦山年度采掘計劃執行和資源綜合利用效果,促進礦山企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5.3加強準入條件管理進一步健全礦業市場準入制度,嚴格礦業準入條件,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等環節,嚴格把控資源綜合評價、綜合利用共伴生礦產作為準入的核心條件之一;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的結合,大中型礦區實現采選加工一體化,提高企業綜合利用研究技術實力。
3.5.4完善礦業市場退出機制對于資源高效利用的礦山企業,依法優先配置礦產資源,優先保障礦業用地;對于利用低品位、共伴生、難采選礦和尾礦資源的,依法依規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對于實際“三率”不達標和嚴重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責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直至吊銷采許可證。扶優汰劣,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作者:申文陳千漢劉仲紅熊繼傳李書濤單位: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湖北省湖北省礦業聯合會湖北省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