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污水處理良好場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
城市排水系統由排水的匯集、輸送、提升、處理和附屬設備等所組成[1]。一般,排水管網系統(下水道)與污水處理廠等各自的功能十分明確。以往人們對下水道的認識,一般只停留在水力學方面,僅僅是污水處理廠的污水供應系統;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去除和轉化效率被認為是取決于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然而,事實上污水處理過程涵蓋了整個排水系統,污水在漫長的下水道中的輸送過程中同樣會發生水質變化,而這種水質凈化作用,往往被人們忽略,因此,對下水道進行重新認識,將其和污水處理廠視為一個整體,是非常必要的。
2.下水道的污水處理能力
下水道的污水處理能力一般可考慮為以下3個方面:1污水的流經時間;2污水的流動狀態;3污水及下水道中的微生物存在情況[2]。
2.1流經時間
下水道的鋪設長度決定污水的流經時間。以虹口區為例,2000年市政設施統計數據表明:在該區境內的污水總管長度為66246米,管徑450~1200mm不等。假定某污水塊流經管道的距離為總管長度的1/20,那么,污水從排放口至污水處理廠的流經距離約為3312.3m。根據TJ14-74中關于污水管在設計充滿度下的最小設計流速的規定,取0.8m/s估算,污水平均流經時間約1.15h。
表1流經時間與二級生化處理時間的比較項目流經/處理時間(h)流經時間/處理時間(%)標準活性污泥法[3]6~819.2~14.4A-B法[3]A:0.5~0.75B:2.0~4.0A:230~153B:57.5~28.8污水在下水道流經時間1.15
從表1可以看出,與標準活性污泥法及AB法的處理時間比較,污水在下水道中流經時間比較長,意味著將下水道作為污水處理設施利用起來是完全可能的。上海中華造船廠利用污水在長距離的下水管道中相當可觀的過水表面積,足夠的流經時間,稍加改變建成了下水道式“隔油池”[4],監測數據表明:處理前含油濃度100mg/L,經過處理后始終小于10mg/L。
2.2流動狀態
一般,污水中含有較多的有機物、無機物雜質,但這些物質所占的比例很小,污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水(約占99%以上),因此,將污水按一般水看待,符合一般水力學的水流運動規律。
污水在下水道中流動,流量是變化的,又由于流行水流轉彎、交叉、變徑、跌水等水流狀態的變化,流速也在變化,這和自然河流的流動狀態極為相似。正是污水這種流動狀態,具備了類似自然界中水體凈化所必需的條件。從這一點來看,下水道作為污水處理設施來利用是可行的。
2.3微生物
自從A-B法污水處理工藝出現以來,人們對下水管道中水質的生物凈化有所認知[5]。GutekLlnst、Lnschkn等對受到重金屬或氯代烴污染的下水道系統中的生物膜曾有過研究,發現這些污染物以吸附的方式粘著在生物膜上。Guteunst報告了有關受到輕微污染的生活污水或受重金屬污染的工業廢水的下水道中生物膜的細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的數據[6]。但國內外研究下水道中的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轉化規律還是較少,對影響下水道中污水水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研究下水道中微生物對污水的轉化作用以及所需的環境條件更是鮮有報道。
人們對下水道中微生物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利用其作為原始菌液方面,經過了篩選馴化后的菌種再利用到污水處理工藝中,而沒有將下水道作為污水處理設施來處理,下水道充其量是菌種的富集地。如任源等[7]采取某農藥廠下水道中的污泥進行苯胺分解菌的馴化篩選研究;李湛江等[8]利用下水道中的污泥篩選分離馴化得到了硝基苯降解菌。
但是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到:下水道中的微生物比較豐富,而且經過篩選、馴化后能應用于污水處理工藝。這也意味著,對下水道結構稍加改造,直接在下水道中利用其污泥中的微生物進行馴化,把下水道作為污水處理的預處理場所成為可能。
摘要:從污水在下水道中的流經時間、流動狀態、微生物存在情況、其中水質變化規律等說明下水道的污水凈化能力,指出污水在下水道中的流經時間、流動狀態,具備了類似自然界中水體凈化所必需的條件;下水道中水質變化規律雖與河流凈化機理及活性污泥反應動力學模式等不盡相同,但變化客觀存在,可將其與污水處理廠視作一個整體。
關鍵詞:下水道流經時間流動狀態微生物生物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