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城鎮化中自然環境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雙重視野
馬克思主義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從社會存在的角度,把自然環境看作是社會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認自然的先在性;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的角度,把自然看作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之后,所謂純粹的自然即抽象的自然并不存在,自然的歷史就是人化自然的社會史,自然成為社會歷史的一部分,并被納入到人類社會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和制約作用的自然環境稱為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屬于社會存在的重要內容。所謂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各種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具體來看,自然環境與生產方式、人口因素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1先在性。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人依賴于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類的“母體”,也是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棲居之地,雖然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人類的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但相于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和制約而言,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環境已預先植入到人類一切活動之中的,它具有先在性。
1.2條件性。
地理環境還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最初和首要的條件,就人類社會的大系統而言,“所有的生物都把環境改造成一種資源”,人類也概莫能外,通過勞動改變了自然的原有形式,從而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而資源的消耗過程就是資源重新轉變為環境,恢復新的自然平衡的過程,只有當人把自然轉化為資源并形成良性循環時,人類社會的發展才是健康和可持續的。“毋庸置疑,人類的技術不能創造任何非自然的化學物質或能量。人們所能做的不過是轉化自然事物,把自然物的性能當作一個既定的前提接受下來。”自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前提。
1.3自發性。
相對于人在社會歷史活動中具有某種主觀性、能動性和目的性而言,自然界則是自發的、盲目的。所謂自然界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是物質世界復雜化的結果,但這并不能表示自然界也是帶有某種目的的,自然界的目的性,只是人類文化觀念的“投射”。馬克思主義對待自然環境的雙重視野具有重要啟示:首先,它反對小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在工業和城鎮化過程中對理想化的“田園生活”的留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單純地適應自然,就在于人通過自身的感性實踐活動打破了自然界原有平衡,創造出適合自身需要的對象。其次,它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的“環境決定論”。人的社會歷史所展示的是改造自然的方式,特別是生產方式,環境決定論的缺陷是把自然必然性引入人類歷史,最終導致歷史悲觀主義和宿命論。神發展階段的“前歷史”過程的抽象觀點,這是一種試圖跳出人類歷史和自然界之外的“上帝”的眼光。最后,它反對資本主義工業以“異化”,即自然僅僅看作勞動對象,以“攫取自然”的方式來看待自然環境。“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度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因此,一方面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另一方面為了創造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都是必要的。”功利性攫取自然的方式,取消了人對自然感性活動的豐富性,不僅導致片面地理解自然,而且導致“單向度的人”,自然的“失落”是人的“失落”的前提。
2.重新塑造城鎮生活的生態系統
城鎮是以工商業、服務業為主導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它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就人的現實感性世界而言,其生存和滿足需要的方式是通過社會分工和勞動交換而獲得,城市意味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和間接化。但是,城市本身作為具有特定社會組織形式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它又是以自身整體的方式直接把外部環境作為其資源的。城市自身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其生產資料、能源等通過市場交換而獲得的,根本上而言,其原材料(工業礦物或農產品)來自于自然界。在這里,城市的生產活動是一種轉化形式,而其商業則是交換。城市像人的有機體一樣,相對于滿足它需要的外部環境,要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即城市要具有“吐故納新”的功能。因此,對城鎮化過程進行自然環境的本體論考察,就落實為城市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其環境的關系,居民所生活的城市“再造環境”與城市所面對的自然環境的間接性關系。因此,我們嘗試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2.1城鎮化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的自然過程。城市是由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內在驅動力的,城鎮化是一個有機過程。一方面,城市發展要足以吸納新的生產要素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人居環境改善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步。在這個過程中,人為地制造城鎮化,或者阻撓城鎮化進程,都會產生自然資源的浪費或影響生產力的發展。當然,已經具有城市生活能力和工作,卻不被城市容納,不能真正享有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福利和保障,也會阻礙城市化的發展并影響社會公正。
2.2城鎮化過程意味著社會的經濟增長點逐漸由農業轉向城市工商業,大量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市,但從人現實生活需要來看,絲毫沒有取消人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特別是食物的依賴。雖然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人們購買食品占比下降,總體生活質量提高,但作為食品來源的農牧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我國國情決定了,在城市化過程中,存在著城市擴張用地和農業用地的矛盾,需要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糧食戰略儲備的前提下,保障我國的食品安全,做到能夠基本上自給自足。城市并不生產糧食,而我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特別是最基本的糧食依賴,仍然是最現實和緊迫的。隨著工業的發展,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回饋鄉村。
2.3城市長期發展定位要充分考慮所依托的地理環境,從而獲得持續的資源保障。每個城市發展可能都有其具體情況,但工業生產也存在轉型升級問題,有些依托某種有限的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也會產生轉移。這種情況下進行城市定位和制定發展規劃時,就要兼顧到長期性和暫時性。對于嚴重依賴有限的特定自然資源的城市,在發展現有特色經濟的前提下,做好產業替代和功能轉型。
2.4城市發展中的功能區劃中要充分考慮與人的生活需要功能相對應。一切技術系統都是人體功能的放大,人的現實的感性需要決定了,城市環境(相對于自然環境)的間接化并沒有取消與人的感性生存的滿足與自然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對應關系。城市管理既要重視“菜籃子”,也要重視“下水道”。要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充分借鑒宜居城市中各種資源在區域和人群密度中的配比。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人口集中區,更要做好長遠規劃,恰當配比商業、教育、醫療、社會管理、交通、文化娛樂等相應的設施,做到城市功能與結構的協調。
3.總結
總之,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可以預見在一定時期內,城鎮化還將持續。總理更是提出依靠城鎮化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實現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優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城鎮化過程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角度思考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可以為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某種啟示和借鑒。
作者:張忠民單位: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