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博弈理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保險市場,逆向選擇,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合作博弈
一、保險市場參與者的一般假設
設定保險市場中的參與人有保險客戶、保險公司、其他相關金融機構和政府監督管理機構,并且這些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他們會在某種約束下追求最優化的理性決策。
二、保險市場中各方參與者之間的博弈
(一)保險政策與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保險行業政策也在不斷改進。通過不斷完善保險市場準入機制,新的市場主體在我國保險市場上相繼產生,2006年就有9家新的保險公司進入市場開展業務,保險公司總數已達98家,其中包括41家外資公司,由此引入了更多的競爭。
促進競爭的產業政策,本意是通過增強保險業競爭迫使保險公司提高效率、優化結構,從而降低成本,促進行業發展,而保險業作為我國金融三大支柱之一,雖近年發展迅速,但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地區差異大,總體規模小,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功能和作用發揮不充分。因此,我國政府又勢必對保險公司的產品推出與資金運作進行嚴格的管制。同時,為了維護金融安全,我國采取保險、銀行、證券分業經營的制度安排,客觀上限制了保險業在產品、渠道和組織結構等多方面的創新空間。保險公司出于對成本和風險的理性控制,多采取模仿式競爭策略,從而導致保險公司產品的設計、功能、服務、渠道,甚至公司的組織架構都基本一致。這種競爭模式在產業內的經營效率差異較大時,有助于實現成本與品質的雙贏,但隨著同質化傾向加劇,效率差異逐漸縮小,公司實現市場份額擴張的努力必然導致成本的增加或采取非正當競爭手段,形成耗戰局面,陷入囚徒困境,違背了相關政策的本意,造成我國保險政策與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我國保險業合理有效的競爭機制建設勢在必行。
(二)保險公司與保險客戶之間的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的參與各方利益始終是對立的,偏好通常不一致,即一方的得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損失,博弈雙方的損益總和為零。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保險業的發展也存在著地域差別。以廣東、上海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市場供給主體多,需求量較大,競爭也相對激烈;而中西部地區,保險需求量小,保險意識淡薄,其保險業發展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我國保險業地區發展失衡導致保險資源的分配不均,在發達地區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境地,企業在競爭中奮力廝殺使保險中間銷售渠道和保險客戶處于零和博弈的優勢地位。伴隨著中間渠道和客戶博弈收益的上升,保險公司的收益空間也在激烈的競爭中縮水。而在中西部地區,雖然蘊涵著更為廣闊的市場潛力,潛在保險需求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但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要受到社會保險意識的制約。這些地區保險意識的淡漠和保險需求的單一,直接導致了保險總體需求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又制約了保險業的創新,不利于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拓展。預期市場空間與現實市場容量的強烈反差在產品同質化條件下,又會加劇保險公司之間的銷售成本競爭,形成公司與渠道客戶之間的低效博弈,而保險公司則因未能開源又無法節流而顯著處于零和博弈的劣勢。保險市場的培育和開拓亟待加強。
(三)保險公司之間的常和博弈
常和博弈的參與各方的利益總和始終為一常數,各參與方的利益關系也是對立的競爭關系,一方的得益也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蛋糕”。
若將潛在市場與現有市場視為有機整體,保險公司對市場份額的爭奪便是典型的常和博弈。目前,我國保險業中競爭的焦點莫過于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而包括潛在市場在內的整個社會需求對于保險行業而言則是一個常量,因競爭而形成的保險客戶流動和劃分,或不同公司、不同險種覆蓋市場的差異,只能是一種常和博弈的結果,即此消彼長的狀況。在產業內高度同質化的條件下,如此往復,必然趨向單純的價格戰或不正當競爭等惡性競爭。
從提高社會總體效用來看,需要減弱這種博弈的效應。對政府來說,保險產業政策不僅要關注保險業市場、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與建設,還必須從整體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的高度著眼,圍繞創新和激勵兩方面來開展,按照促進競爭、創造需求等原則,一方面致力于推動包括保險業在內的整個金融行業的競爭與創新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則應從改善競爭條件入手,推行制度創新以促進保險創新,乃至金融創新;對保險公司而言,不應僅著眼于掙搶“蛋糕”的份額,而應建立做大“蛋糕”的市場培育機制和創新機制。
三、大金融下的合作博弈
當博弈的參與各方出于共同目的,協調一致尋求利潤最大化時,便會呈現出合作模式的博弈狀態。
(一)混業的機遇與挑戰
銀行、證券和保險混業經營已成為當今世界金融企業做大做強的主流趨勢。混業的制度安排能夠從總體上增強金融業的競爭性與競爭力,拓展創新空間,激發創新動力,從而形成多功能、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隨著我國金融混業經營政策的開啟,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將面臨著重新洗牌,銀行借助其雄厚資本以及大規模的網絡、客戶資源,將大舉進軍基金、保險、證券等行業;保險業也將借機進入銀行、證券和基金等領域。
對于保險業而言,進入證券和基金管理領域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產生穩定、可觀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投資創新能力,打造公司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公司投資管理水平,從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市場形象和品牌價值。而發展銀行業務,則能讓保險公司各業務線更好地匹配,并產生協同效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出臺給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大空間,外資公司也有很多機會,這些因素必將帶動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銀保合作領域,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很多表層合作將走向深化,銀保合作應逐漸擴大到保險、資金結算、資產托管及客戶資源共享等多層次領域,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我國保險業在把握進入其他金融行業機遇的同時,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銀行系保險和外資保險業這些新人競爭者的挑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一旦成立保險公司,其網點布局、客戶資源、資本金規模等優勢將十分突出。隨著極具競爭力的替代品和新人競爭者的出現,將對保險業,尤其是小型保險公司造成沖擊,加速優勝劣汰。較之以往我國保險業內的國內同業競爭,這種國際混業競爭將更有利于創新激勵機制和有效競爭機制的形成,促進保險業的良性發展。
(二)戰略聯盟與兼并重組
大金融下的博弈客觀上要求保險業改變以往傳統的競爭方式,通過戰略聯盟和兼并重組實現金融業的合作博弈。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結束了入世過渡期,率先在金融領域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這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進程日益加快,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但我國保險業在開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正經受著激烈競爭的考驗。一是保險公司發展的問題。國有保險公司改革還不到位,公司治理還不完善,一些改革措施還沒有落實到基層機構;我國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保險產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壽險保障型產品發展相對緩慢,一些險種(如醫療保險和農村保險)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二是保險公司的風險問題。化解老保單利差損的任務仍然比較重,個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急需解決,同時在業務發展中也不斷暴露出一些新的風險。另外,保險行業的誠信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也對保險行業構成了一定的風險。三是保險公司的集中度問題。與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險公司規模小、集中度低,總資產與國際上的大保險公司相去甚遠。由于集中度不夠,保險公司化解風險的能力較欠缺。
因此,我國保險業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博弈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分化。一部分可能會成為高水平的專業公司,但這種情況由于難度較大,占比不會太多;一部分會相互聯合,組成保險聯盟,如壽險和非壽險的聯盟、保險公司與資產管理公司的聯盟以及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的聯盟等等;另一部分則會被大的保險集團兼并,成為該集團公司的一個子公司。
保險業內的戰略聯盟及兼并重組的博弈不僅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企業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保險公司利潤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使市場承保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憑借各自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獨特和豐富的資源,產生巨大的互補價值和協同效應,同時,在外資進入的情況下,能夠與外資保險機構共同競爭,從而使企業處于有利地位。其次,可以緩解市場壓力。并購可減少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份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之下,兼并重組是改善產品結構、實現產品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進入一個新的地區和跨行業經營的重要手段。保險業內的戰略聯盟及兼并重組還有利于實現服務多樣化、滿足客戶需求。
(三)大金融政策的啟動和協調機制
我國保險業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融入大金融的步伐明顯加快。2006年6月頒布的《若干意見》首次強調:支持具備條件的保險公司通過重組、并購等方式,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控股(集團)公司,穩步推進保險公司綜合經營試點,并探索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的合作,以提供多元化、綜合性的金融保險服務。2006年10月,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股權的通知》,允許保險機構投資未上市商業銀行股權,將持有銀行股權5%~10%及10%以上的劃為重大投資類別。從此,保險業對于銀行業的資本滲透,可由單純意義上的財務投資,升級為買銀行或兼并銀行之類的重大戰略投資。
【關鍵詞】狗仔隊;博弈;隱私權;知情權;有效方法
一、狗仔隊的含義和特點
狗仔隊(paparazzi)最先出現在1958年,原本的意思是“追蹤攝影隊”,它成為一個世界型的詞匯應該是在1960年,當時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拍了一部影片叫《甜美的生活》,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個追蹤攝影隊,這個詞后來被香港翻譯成為“狗仔隊”,成為中文中的普遍的說法。而狗仔隊在粵語中本是香港人對專職跟蹤任務的警探的謔稱,后大眾傳播媒體借用來指專門從事跟蹤并偷拍名人隱私照片的攝影記者或業余攝影員。①但對于狗仔隊的定義,仍是莫衷一是。
陸谷孫先生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把“狗仔隊”解釋為“專門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攝影者”,并注明源自意大利語(縮印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8月,上海)。人們在使用時,卻大大擴展了其范圍,這個稱呼不僅可以用于攝影師,還包括記者、主持人、電視攝像師等。②另一方面,雖然這個名稱所指的對象出現了很大的擴展,但其所包含的內涵一直沒有很大的變化,許多人在使用時已經將這個詞從人的稱謂改變為對一種采訪手段的稱謂。
狗仔隊所用的采訪手法比較特殊,不同于以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藏在可以觀察到公眾人物的私生活的地方,比如家的對面,等待有價值的新聞;2.接跟蹤公眾人物,在其最希望被采訪的時間內進行采訪,以得到具有爆炸性的新聞;3.造戲劇化的場面,然后加以演繹,讓當事人出面澄清,使傳聞變新聞;4.點利用照片、圖像資料,加強可信性。
從上述這些采訪手法中,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狗仔隊所共同具有的特點:
1.開性。新聞的價值來源于公眾人物所不愿意曝光的隱私,而這類隱私是一般民眾十分感興趣的。這部分隱私往往會傷害到公眾人物。
2.接性。記者對公眾人物隱私的曝光是合法的,但記者由于受到競爭的壓力,不愿意采用間接的方式,獲得確實的新聞。他們往往采用直接的方式,與采訪對象正面接觸,甚至制造一些機會給當事人,使所謂的隱私新聞正當化。這種手法在采訪娛樂人物時經常采用。
3.擾性。記者本身應忠實于記錄事實,而狗仔隊或多或少地參與了事實,甚至制造了事實。這種強行介入他人私生活的手法是其最引人爭議的。比如,1997年8月30日夜,多過7名的攝影記者對戴安娜王妃的汽車狂追不舍,最后汽車在塞納河岸的阿爾瑪橋底隧道中發生嚴重車禍,造成戴安娜王妃身亡。③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了狗仔隊對公眾人物的私生活的干擾。
二、狗仔隊現象所引發的爭議
對于狗仔隊一詞,一般認為具有一定的貶義傾向,如果用狗仔隊來描寫某個記者,那么必然引起他的不滿,因此,從傳統意義上,狗仔隊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稱謂。但不可否認,狗仔隊現象不斷向世界蔓延,有不可阻擋之勢,正也說明狗仔隊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對于狗仔隊現象的爭議,在道德方面,它無疑受到全面的批評(這一點已一目了然,在此就不作詳析)。從法律制度角度看,理論界同樣對狗仔隊現象有很大的爭議。反對的一方主要的理由是,狗仔隊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狗仔隊采用強行介入他人生活的采訪方式,破壞了他人正常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他人生活中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方式并不受到法律的保護。在美國,就出現過某明星的保鏢槍殺狗仔隊的案例,這說明法律上并不保護這種行為。狗仔隊往往會因為他們的行為惹下很多法律訴訟。
我們看見對狗仔隊現象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矛盾統一體上,知情權與隱私權是人類社會一對相互對立的權利,它們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同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這兩種權利的沖突集中地反映在狗仔隊現象上。本人認為這種現象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隱私權和知情權的博弈過程。由此本文將運用博弈論來解釋分析狗仔隊現象。
三、狗仔隊現象的博弈分析
博弈論(gametheory)又稱對策論,它產生于1710年,由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茲提出的,開始主要是一個數學理論,1944年被應用到經濟領域,在經濟領域博弈論得到了大大的發展,隨后又逐漸推廣到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在博弈論看來,個人決策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即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
1.狗仔隊現象是一個博弈格局
隱私權又叫寧居權,是指公民個人所享有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悉和公開,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干擾,個人私事的決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種獨立的人格權。
當前,西方社會對隱私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隱私權的定義越來越寬泛,隱私權已被公認為不容侵犯的重要權利。關于隱私權的糾紛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多,比如,微軟開發的新軟件就被歐洲批評為分割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知情權又稱知悉權,其含義十分廣泛,同樣其涵蓋的范圍不斷處于擴大中。其基本含義是公民有權知道他應該知道的事情,國家應最大限度地確認和保障公民知悉、獲取信息的權利。知情權是一個與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創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等概念密切相關的權利概念之一。
知情權的定義十分寬泛,而且其標準主觀性很強。“有權”和“應該”兩個詞基本上無限擴大了知情權的范圍。
知情權具有“知”的權利,而隱私權具有“守”的權利。這兩個權利具有天然的矛盾。在狗仔隊現象中,隱私權首先受到了知情權的“侵犯”,然后去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隱私權。從上面分析看,狗仔隊現象反映的博弈,是一種典型的不合作博弈,也是一種動態博弈,也就是說博弈參與者不是同時采用策略,隱私權只能在知情權對其“侵犯”后才能采取行動。所以,狗仔隊現象反映了一種不合作、動態博弈。
2.博弈論對狗仔隊的解釋
博弈論的主要概念包括參與人、行動、決策、支付、結果和均衡。我們必須假定雙方都是理性的,雖然現實中面對狗仔隊許多公眾人物不能保持理性,但在博弈分析中參與人必須是理性的。對于狗仔隊現象,參與人是隱私權和知情權的受益人,我們把它簡化為隱私權和知情權,行動主要指隱私曝光和對曝光者的法律懲罰,決策是采取行動的規則,結果是采取行動的結果,均衡是最佳策略。我們用劃線法來分析狗仔隊現象的博弈過程。
(1)知情權對隱私權的“侵犯”下博弈
對于隱私權而言,它有兩種策略,一是保護,另一種是不保護,前者需要一些成本,如果是公眾人物,其成本會比較高,比如雇傭保鏢等,后者雖然沒有保護的成本,但必須忍受隱私被曝光所帶來的痛苦。不同的人,其成本并不相同,對于公眾人物,保護的成本雖然高,但曝光所帶來的成本更高,前者公眾人物可以負擔,而后者有時是無力負擔的,相對而言,對于一般民眾,曝光所帶來的成本大大低于保護成本,隱私的保護主要針對鄰居而不是狗仔隊。
對于知情權,同樣有兩種策略,一是刺探并曝光,另一種是不刺探或不曝光,顯而易見,前者能帶來收益,后者則收益為零,但是對于不同的對象,收益不同,顯然,公眾人物的隱私曝光會帶來更大甚至巨大的收益。
對于一般民眾:
知情權\隱私權不保護保護
刺探并曝光1,01,-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對于公眾人物:
知情權\隱私權不保護保護
刺探并曝光10,0100,-5
不刺探或不曝光0,00,-5
我們假設保護的成本為5,對于一般民眾,曝光的收益為1,而對于公眾人物,在不保護的情況下,收益為5,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不保護的隱私本身,新聞價值不高,而且新聞沒有獨家性,因此收益只能為10,而被保護的隱私,價值最高,達到100。上述分析沒有考慮隱私被曝光后的損失,我們可以把知情權收益理解為曝光的損失,雖然其損失一般會大于知情權收益。由此可見,一般民眾的策略是不保護,公眾人物的策略是保護,而狗仔隊的策略只有刺探并曝光。
(2)隱私權“訴訟”知情權下博弈
對于隱私權而言,它有兩種策略,一是訴訟,另一種是不訴訟,前者需要一些成本,也會得到一些收益。對于知情權,同樣有兩種策略,一是贏得,另一種是賠償。其博弈格局可以描寫如下:
對于一般民眾:
知情權\隱私權不訴訟訴訟
勝訴0,00,-5
賠償-5,0-10,-5
對于公眾人物:
知情權\隱私權不訴訟訴訟
勝訴0,00,-10
賠償-5,0-10,-10
我們假設訴訟的成本為5,在沒有訴訟的情況下,知情權受益人賠償5個基本單位,在訴訟情況下賠償為10。根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賠償不會因人而異。而公眾人物的訴訟成本遠大于一般民眾,因為訴訟等于將隱私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公眾人物承擔的額外損失很大。公眾人物訴訟成本為10。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一般民眾會選擇訴訟,而公眾人物會由于訴訟成本和收益不對稱而放棄訴訟。
從國內外的法律實踐看,基于新聞自由和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原則,一般民眾在隱私權訴訟中基本可以勝訴,而公眾人物的訴訟基本無法獲得勝利。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更加肯定了上面的結論:一般民眾會選擇訴訟,而公眾人物會放棄訴訟。
(3)綜合兩個博弈過程分析
上述兩個博弈過程反映了在兩個行動下的博弈結果,事實上,狗仔隊在采取曝光這一行動時,就會考慮到訴訟的博弈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于一般民眾,博弈的均衡是曝光時(0,0),即雙方既不保護,也不刺探,以及訴訟時(-5,0)或(-10,-5),即隱私權被侵犯必然訴訟;對于公眾人物,博弈的均衡是(100,-5),即雙方既要保護,也要刺探,以及(0,0),即公眾人物放棄訴訟,也就是說,最終達成的平衡產生了狗仔隊現象。單純從法律的觀點,這是很不好理解的,但從博弈論的分析,這是合理的博弈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基本反映了這種博弈情況,這也是狗仔隊現象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這里應該說明的是,博弈的均衡并不代表沒有其他結果出現,只是其他結果在理性下效果并不好。事實上,世界上對于狗仔隊的幾乎沒有減少過,狗仔隊的行為一次又一次地被社會輿論及理論界討論,也是因為有不斷的訴訟出現。
[page_break]
四、結論
我們用博弈論對狗仔隊現象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內在原因,從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狗仔隊現象有其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內在原因。社會上雖然對狗仔隊十分討厭,但其存在具有其內在難以克服的原因。狗仔隊是新聞自由發展下的必然產物,狗仔隊現象是社會博弈的最佳選擇之一,如果采用法律手段強行限制狗仔隊,社會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西方法律制度的調整對狗仔隊的風行有很大的作用。
2.均衡博弈結果對法律調節也有影響。當前西方法律制度對知情權的定義越來越寬泛,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越來越小,基本上對于狗仔隊現象采取了寬容的姿態。這一事實反映法律受到均衡博弈結果的影響,這種法律的調整又引發了狗仔隊現象在國際上的蔓延。
3.對于狗仔隊現象,社會從道德的角度也應比較寬容。單純從道德上來抨擊狗仔隊,并不能防止這種現象,從另一方面看,一般民眾對于公眾人物的要求,往往比對狗仔隊的要求高,因此,狗仔隊有時行使了這種要求的權力,加強了對公眾人物的監督,雖然這不是狗仔隊的目的。
4.限制狗仔隊也是必須的,如果對狗仔隊現象不加限制,就會影響社會秩序。狗仔隊的最大界限是不能對一般民眾實行“狗仔隊”,法律應是這種限制的最大保障,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公眾人物的準確定義。依據不同情況,適當提高狗仔隊的法律成本,對狗仔隊有很好的效果。我們認為,狗仔隊并不是毫無約束的。
注釋:
①《新加坡特有詞語探微》,汪惠迪,第四屆漢語修辭和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
論文關鍵詞:供應鏈聯盟,知識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根據所處產業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知識整合模式,實現聯盟內的知識整合,獲取知識整合的創新價值,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聯盟內實施知識整合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整合成本。所以供應鏈聯盟內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整合將是一個知識整合成本與整合創新價值的博弈過程。本文假設在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之間互相了解特征、戰略空間效應函數的基礎上,實行多階段的動態博弈。在博弈中,尋求成本與知識收益的平衡點。
二、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設條件
在博弈過程中,為了簡化分析,主要研究一個核心企業和一個其他節點企業間形成知識整合共享的過程,而多企業之間的這種知識整合共享關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廣。基于此,提出假設條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行為理性;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雙方有對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動態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業為C,其他節點企業為E,博弈模型為(C,E)。在動態博弈中:第一階段,其他節點企業面臨兩難選擇:由于知識的獨有性和時效性的矛盾,導致知識創新價值的機會收益和知識學習成本的矛盾選擇。其他節點企業此時有兩種策略:即不共享知識或共享知識。
第二階段,其他節點企業如果選擇不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自學或不自學。如果核心企業不自學,各自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根據知識的學習成本,如果核心企業花費自我學習成本(U0),獲得這項知識工商管理論文,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整合創新價值的回報。此時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選擇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與其他節點企業分享收益,此時,其他節點企業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為U2,核心企業從其他節點企業處學習知識的學習成本為U1,則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為(1-λ)Q-U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為λQ-U2。核心企業的另一種決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時,核心企業又有兩種選擇:自學或不自學。要么根本不學這項知識,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要么自己學習這項知識,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三、博弈雙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價值分析
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則選擇在按λ比例獲得回報的條件下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共享知識的成本U1和U2與知識整合創新價值Q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機會收益P0的大小關系不確定,使尋求納什均衡解的過程變得非常困難。我們通過變量大小關系的變化,推出納什均衡,進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脅策略的納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根據以上效用價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不共享知識,無論核心企業選擇自學或不自學工商管理論文,都達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創新價值的回報。核心企業如果接受這個要求,那么兩者的收益函數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從而得到兩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
解1:當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解2:當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核心企業對于某項知識的自學成本與知識整合共享過程中雙方耗費成本的大小關系,成為實現知識整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雙方通過交流,確定合適的λ值,促使其他節點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發生,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價值。供應鏈聯盟各節點企業間,尤其是核心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之間的知識整合,目的在于促進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顯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其他節點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知識整合博弈過程中,明確各種知識學習成本的關系,是判斷能否達到博弈均衡,實現知識整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漪,王志剛.知識管理的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 管理現代化, 2008,(04) .
[2]牟紹波.論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陳紅麗,郗英.基于過程分析的知識共享對策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7) .
[4]吳冰,劉仲英.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J]. 軟科學, 2007,(04)
[5]李崇光,胡華平.論生鮮農產品垂直渠道關系整合[J]. 中國流通經濟,20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