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耕作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闡述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論述該項技術的優勢,并介紹推廣該項技術的措施,以指導該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集保護性耕作與輕型簡約栽培于一體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少、免耕,秸稈殘茬覆蓋,合理深松,化學除草滅蟲,達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產、節本增效的目的,體現了發展優質、高產、節本、高效以及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內涵,是農業部“十一五”期間重大推廣技術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
(1)高原風沙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雜糧技術體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蓋、輪作倒茬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該區域要在改善耕地質量的過程中,實現控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2)丘陵山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技術體系,普及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中耕除草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在重點實現培肥地力、穩產高產的同時,達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條件的目標。
(3)盆地周圍山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麥、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化學除草、深松淺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重點解決好治旱改土、保護生態、提高糧食品質。
(4)平川盆地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小麥—玉米兩茬平作水、旱地技術體系。在水、旱地上普及應用免耕播種、多種形式秸稈覆蓋、淺松、深松、化學除草為主要內容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旱地水地并舉,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區。推廣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推廣普及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以達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產出率。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優勢
(1)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改善了生態環境。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小麥免耕栽培試驗區試驗表明,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比傳統耕作減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傳統耕作提高11%~17%;壽陽玉米免耕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減少55%,土壤流失量減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據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萬公頃耕地全部實施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可達9520萬噸,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這就能解決山西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另一方面,少、免耕保護性耕作對農田不再進行耕翻、耙耱等作業,實施作物殘茬覆蓋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減少土壤風蝕,可有效遏制沙塵暴的發生。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有效增強抗旱能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所有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區都能獲得增產,而且越旱的年份增產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萬公頃示范面積,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9萬噸,平均產量5138.1kg/hm2,比對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堯都區是山西中澳項目試驗區,也是國家級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基地,2000年在全區降雨量僅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況下,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試驗區小麥產量達到2340kg/hm2,而傳統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產幅度達到110%;2003年項目區小麥產量達3600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基地,2002年保護性耕作玉米產量8874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13.5%。
(3)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據我們對7個重點示范基地的調查,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比傳統耕作作業次數減少1~7次,且減少了人畜作業量,農業生產成本比傳統耕作減少11.4%~28.3%,糧食產量增加15%~18%。由于產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糧食生產的效益顯著提高,平均純收入比傳統對照區提高1350~3000元/hm2,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通過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能夠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減少天然降雨沖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壽陽試驗區玉米試驗表明,玉米少、免耕保護性耕作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傳統耕作區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鉀增加10.17%;堯都區小麥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試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增加達到0.065%。
3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措施
(1)從實際出發,在引進國外先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選擇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條件和種植作物建立長期穩定的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試驗基地,對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機理、技術體系、生產成本和應用效果作長期的試驗研究,逐步形成和確立適合本地不同地區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麥、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和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的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這些技術模式都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2)建立科學的運作機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農業與傳統耕作農業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讓農民通過試驗區的效果認識和掌握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
(3)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農藝技術,是靠農業機械實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機具必須滿足農藝技術要求,重點是在有作物殘茬覆蓋的情況下,保證播種質量和不翻耕的情況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不同于傳統耕作技術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農藝規范,使農機與農藝互相適應,互相促進,潛力很大,前景廣闊。
(4)堅持連年實施,避免短期行為。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能夠有效地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少徑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連續堅持數年,不得間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預期效果。據臨汾市堯都區連續9年對采用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的小麥地調查,土壤有機質含量1992年為0.895%,2000年達到1.37%,這是一個逐步的量變過程。
(5)強化培訓,普及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知識。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集成組裝的綜合性技術,需要綜合運用秸稈還田、化學滅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種和免耕播種等技術。多年來,示范區對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發展速度與質量。舉辦保護性耕作技術短期培訓會議、講座,對項目區的主要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從技術原理、操作規范、技術經濟分析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并安排實施項目區農戶、農機手、技術人員的培訓計劃。
參考文獻
[1]郭瑞,季書勤,王漢芳.保護性耕作研究進展及其應用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7(7):5-9.
[2]許繼光.保護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總體構想[J].當代農機,2007(6):34-36.
[3]田慧,譚周進,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態學效應研究進展[J].耕作與栽培,2006(5):10-12.
[4]汪濤,龐蓉,劉遠芝.淺談農田保護性耕作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6(2):39.
關鍵詞:機械化深松技術,推廣
機械化深松技術是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主要技術之一,由于受傳統耕作的影響,機械化深松技術還沒有被農民朋友所廣泛采用。博士論文,推廣。所以需要加強示范與宣傳,對農民加以引導。
一、機械化深松的意義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礎。長期采用小型拖拉機和大中型拖拉機旋耕作業,年復一年的機具碾壓,人踏畜踩,土壤受重力作用,耕作層中鐵質膠體隨水下移;大量不科學施用化肥,有機肥施用量低,凍、融、漲、縮等自然力的綜合作用造成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犁底層堅實度高,密度大孔隙變低,透水性差。大大減弱了耕作層和心土層之間水分與肥力的流通,遇到雨季集中,犁底層的隔水作用,使雨水不能及時滲透,蓄集到心土層,從而形成地表涇流,使大量耕作土壤被沖蝕。在干旱天氣,堅硬密實的犁底層又使底層水分難以向耕層移動,土壤自我調節水分能力差使農作物的根系難于穿插發育,因而,是增產的一大障礙。在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不良作用優為顯著。
深松的主要是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加水的滲入速度和數量。作業后耕層土壤不亂,動土量小,蓄水保墑效果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雖然取消了鏵式犁,實施少耕或免耕作業,減少了作業次數,但機具作業及人畜力仍不斷對地面壓實,因此,在一定時期土壤需要深松。
二、深松作業的種類
機械化深松按作業性質可分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兩種,按作業機具結構可分為鑿式深松、鏟式深松、振動深松等等。不同深松機具因結構特點不一,作業性能也有一定差異,適用土壤及耕地類型也有一定的變化。博士論文,推廣。一般來講,以松土、打破犁底層作業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層、蓄水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種類的機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點,如全方位深松機、振動深松機等,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墑能力強、松土深度大等特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
1、局部深松。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條件進行相應的深松作業。主要技術要求是:
(1)適耕條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業要求。寬行作物(玉米)深松間隔:40~80?,最好與當地玉米種植行距相同;深度:23~30?;深松時間:播前或苗期進行,苗期作業應盡早進行,玉米不應晚于5葉期;密植作物(小麥)也可以局部深松,但為了保證密植作物株深均勻,應在松后進行耙地等表土作業,或采取帶翼深松機進行下層間隔深松,表層全面深松,密植作物(小麥)深松間隔:40~60CM;深松深度:23-30厘米;深松時間:播前進行。
(3)配套措施。博士論文,推廣。天氣過于干旱時,可進行人工造墑;
(4)作業周期。一般2~4年深松一次。
2、全方位深松。選用全方位深松機根據不同土壤條件進行相應的深松作業。主要技術要求是:
(1)適耕條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業要求。深松深度:35~50cm;深松時間:在秸稈處理后或播種前作業;作業中松深一致,不得有重復或漏松現象;
全方位深松機是一種全新的農田深松作業機具,它適用于旱作或稻麥兩作地區。用于打破多種土壤障礙(如犁底層、粘重、鹽堿土層等),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性,促進根系的發育。并能在雨季蓄納降雨,干旱季節又能從心土層提墑,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作物產量。全方位深松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深松后的土壤體積密度為12~13g/cm3,適宜作物生長發育;使土壤的滲水速率增大5~10倍,能在一小時內接納100mm左右的降雨而不出現地表積水或徑流;在干旱季節又能自心土層提墑,提高耕作層的蓄水量;對降低耕層土壤含鹽量、防止返鹽均有明顯的效果。全方位深松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蓋,防止土壤的風蝕與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深松作業的原則
深松作業應根據土壤墑情、耕層質地情況具體確定,一般耕層深厚、耕層內無樹根、石頭等硬質物質的地塊宜深些,否則宜淺些;作業季節土壤含水量較高、比較粘重的地塊不宜進行全面深松作業,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機作業,以防來年出現堅硬干結的垡條而無法進行耕作;機具作業入土時應隨機車行進入土;機車行進中不得急轉彎和倒車,以防損壞機具;深松作業以打破犁底層、蓄水保墑(排澇)為目的,因此,深度應以35~45cm為宜,不宜過淺(小于30cm),以利于土壤水庫的形成和建立。
四、推廣現狀與對策
機械化深松技術,不僅能大面積提高中低產田的糧食產量,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也十分可觀。菏澤市成武縣農機局于2005年在天宮鎮創建農機科技創新示范園,示范園內重點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截止目前,秸桿覆蓋、免耕播種、病蟲害綜合防治已被農民朋友所接受,輻射帶動效果顯著,而機械化深松技術還未走出示范園。采取機械化深松的地塊作物抗倒伏、抗干旱能力明顯增強,實施土壤機械深松與修建農田灌溉網比較,機械深松具有節省、長效、科學的優點。這項效益高、見效快的先進技術推廣緩慢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投入嚴重不足。深松機擁有量太少,深松機械以大型拖拉機為動力,一臺大型拖拉機9萬元左右,雖然國家對農民購買農機有補貼,但是由于農民對深松的認識不到位,很少有農民投資購買深松的機具。而沒有足量的機械,全面推廣只能是一句空話。二是農機服務組織不健全。博士論文,推廣。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大機械與小地塊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從目前作業情況看,由于地塊小,大型農業機械的生產效率較低,這就需要農機服務組織加強統一的功能,實行作物連片種植,統一收種,統一安排作業次序。三是推廣缺乏后勁。博士論文,推廣。全方位深松技術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要經歷一個“政府示范群眾看,群眾見利跟著干”的過程,而現在示范推廣缺乏機械,戶營深松機械由于利用率低,作業成本高,作業價格群眾難以接受,嚴重制約了推廣范圍的擴大。博士論文,推廣。
為此,我認為要加快深松技術的推廣進程,盡快把這一先進的技術轉化現實生產力,必須走服務產業化的路子。一是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對農民購買深松機增加資金補貼比例,為深松技術推廣提供足量的機具。二是組建專業農機合作社,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今后重點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支持發展成套農機裝備,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要改變過去購機補貼的普惠制,形成“一戶購機,多戶使用”的新局面,這種社會化服務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機具的使用效率。三是充分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用,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目的是形成規模化經營,實現規模效益,農民可以和合作社簽訂機械化作業合同,還可以把手中的土地有償租賃給合作社經營,讓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既能穩定糧食生產又能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四是建立深松技術推廣基金,對深松作業實行作業補貼,提高農戶接受深松技術的承受能力,為大面積實施深松技術提供資金保證。五是農機農藝結合,把深松和免耕播種、秸桿覆蓋、化肥深施、精量播種同步進行,降低作業成本。
關鍵詞:黑土地,大豆,栽培模式,探究
我國黑土地地區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大豆的種植以黑龍江省為主,素有北大倉之稱,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冷,夏季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氣候都適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術和栽培模式對作物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占決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視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重要環節。黑土地上也要根據土地的不同情況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輪作制、施肥制的各種栽培技術,貫穿從播期、密度、播種方式、施肥(種類、數量、時期)、灌水、病蟲草鼠害防治等整個生產環節。大豆是世界上一種重要的經濟和糧食的雙重作物,營養價值豐富。因此,近年來對于大豆的高產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由于技術不成熟,沒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廣泛應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針對適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將各種模式形成規模化、標準化,把大豆栽培這門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農業學科充分發揮它的生產潛力,提高我國大豆的產量。免費論文。以下就分析了幾種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階段的技術重點:
1.三壟栽培模式
(1)三壟栽培比較適合低洼、易受澇的潮濕區域,是根據黑龍江省三江平原
地區的土耕地層較薄,無法深層施肥的特點而采取的一項栽培模式。當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勻,植株不連貫而斷壟的現象較多導致大豆的產量底下。三壟栽培提出在壟作基礎上,采用一種新研制的耕播機械,將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實施三項技術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結合;二是栽培方式為壟作;三是施肥方式上為分層深施肥;四是改單條平播為壟上雙條精密點播;五是改一機單用為一機多用。
(2)技術要點。選種決定產量的有一個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這種易受澇的潮濕區域要選用
稈徑有力、主莖發達、抗逆性強的品種,防止倒伏現象的發生,同時種子的成熟期穩定,以保證品種的優質高產。免費論文。耕地時要將土壤耕細、整平、深松起壟,壟向垂直,等距壟寬,同時深入施加底肥。根據黑龍江的氣候特點,一般在五月中上旬開始播種,采取多項作業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種方法。播種深度以鎮壓后4~5 cm為宜,播種、 鎮壓連續作業。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機壟底分層深施。
2.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
(1)根據黑龍江省所處的緯度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氣溫較低的特點,推行了適合大豆主產區的大豆行間覆膜技術,這是一種能夠有效的抗擊低溫、干旱是的綜合性高產技術。具體可以分為平播行間覆膜與大壟行間覆膜兩種技術模式。
(2)技術要點。平播行間覆在選種時以中晚熟選擇成熟期較晚、稈強、抗倒伏、有分枝、單株生產力高的品種;地膜要以拉力較強的厚膜為佳,避免地膜透氣性差帶來的洪澇。大豆行間覆膜播種機工作效率低,同時對除草劑的有嚴格的要求。大壟行間覆膜宜應該選擇在低濕地區且需要選地勢平整,排水較好的地方。
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國外同一技術基礎上吸取三壟栽培技術點而創新形成的優質新型技術。這種技術以矮稈品種技術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壟窄行密植”和“小壟窄行密植”的三種栽培模式。通過調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結構,利用合理空間增加綠色面積。免費論文。增加植株中下層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熱資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態條件和不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推廣,可以達到增產20%。
(2)技術要點。要選用抗倒伏、主莖結莢為主的矮稈種子。耕作深松為主,播種時間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壟適宜早播,大壟和平播的播種密度在45萬~50萬株/hm2左右,施肥要實行深層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學方法來進行除草和調控。
4.保護性栽培模式
(1)它又稱大豆少耕免耕技術,是一種省工節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
(2)技術要點。深松技術要切實貫徹,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對土壤的滲入,減少蒸發量。在保護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稈的粉碎性和整體性覆蓋技術;免耕、少耕播種技術;控制雜草、防治病蟲害技術,對作物實施干預,人為保護。
5.結論
以上簡要概括了適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術要點。無論哪種模式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和不同的技術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的模式進行操作。將科學的方法整合配套,標準化和機械化作業形成不同區域的優勢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產量,更好的提高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國華.我國大豆栽培學科發展展望[J].大豆通報,2008(3)
[2]劉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大豆科學,2002,21(2)
[3]張代平,楊朝輝,宋曉慧.黑龍江墾區大豆綜合高產栽培技術模式選擇原則與技術要點[J].農業技術通訊,2008(8)
[4]孫義春,苑方武,郭有泉.高寒地區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研究[J].物雜志,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