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審美藝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園林在藝術審美上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的自然美主要是指客體自然事物的形式美,中國園林的意境美是指自然景觀、創作者、欣賞者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而成的一種狀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情景交融。意境美和自然美是交融統一的,以自然美為基礎,運用巧于因借、虛實相生及詩文入景等造園手法,尋求自然景物與創作者、欣賞者在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方面契合之處,能夠產生共鳴,將特定的具有情感和趣味的意境美創設融入自然景物中,將自然美提升為意境美,實現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諧統一。頤和園借玉泉山、寄暢園借錫山之塔等都是成功借景的典范。杭州西湖里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等著名景點都運用了虛實相生原則,能夠引發人們的無限聯想。拙政園中的“遠香堂”,匾額題名引自《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游人見到荷塘和匾額后,頓生優雅意境。西方園林藝術審美上追求人工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在追求形式美的前提下,按照人們既定的形式美規則和秩序進行園林布局,人為加工和創造園林造園要素,西方園林藝術家一直把對稱均衡、統一秩序、和諧變化等形式法則作為藝術審美追求,用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的秩序方式安排自然事物,創造園林形式美。西方園林中的樹木都是成排成行的,形成林蔭大道,園林圍墻用的籬笆也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齊齊,整個園林被人工打造成一座清潔美麗的露天廣廈,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結合的成功典范。
二、中西園林藝術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差異
中國園林藝術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強調自然和諧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中國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都是客觀存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要在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國山水畫自覺把山水自然美作為審美標準,竭力創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美就是形與神、情與景、實與虛的融合與統一,是自然美經過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華,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西方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和斗爭的關系,強調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古希臘的普羅太戈拉認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體地位,作用重大,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張“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將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強調人要統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園林藝術重視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觀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讓自然服從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強調排斥和斗爭,看待世間萬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觀點,注重一分為二。
三、中國園林藝術的生態美學價值
中國園林藝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美學思想,具有的生態審美智慧,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相統一是生態美學的重要思想資源。生態美學是生態學和美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生態學和美學在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態哲學基礎上的美學思考,是研究人與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審美價值,從審美角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重建人與自然、社會的親和關系,使人類生命與環境生態實現和諧交融。生態美學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型態,突出表現生態美學新的審美高度,重新體現對人類整體前途的綠色關懷。生態美學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按照生態學世界觀,審視人與自然和環境的復合生態系統的價值和特性。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是生態系統中和諧統一、共存共生的關系。海德格爾提出人類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傳統思想,要“詩意地棲居”。中國園林藝術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崇尚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和諧共生的美學思想,同海德格爾的“詩意地棲居”理想是一致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等造園思想,強調順應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利用自然形態,對構建新型生態審美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美學價值。中國園林藝術非常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特別重視主體與客體的審美互動。運用因借體宜、虛實相生等造園手法,融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藝術審美觀念,盡顯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態之美。運用顯隱互現、曲折婉轉的造園原則,使自然景物與審美主體的情景互動、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覺升華為意境靈動之美,構建自然生態的園林意境,充分展現大自然的生動形象和無限生機,這就是中國園林藝術對生態美學的一個獨特貢獻。中國園林藝術注重園林景觀的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選擇營造園林景觀中,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得景隨形,提高自然園林景觀的生態審美價值。中國園林藝術為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提供了一個有機融合的機遇,對當代生態美學的建立和發展顯得更加珍貴和重要。
四、結語
在過去的美術藝術設計中,出于功能性以及商業性的考量,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會比較注重作品的外在美,而忽視了對作品內涵的建設,這就使得作品雖然具有光彩奪目的外在設計,卻缺乏對人們內心的沖擊,單純的外在很難長時間吸引人的目光。如今,在新的文化審美情趣作用下,人們越發的重視美術藝術設計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兼具性,在欣賞美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美。這就需要相關的美術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投入更多心血,將創作面盡量的延伸,運用更多具有隱喻色彩以及審美情調的設計手法,將作品設計觸及到人的內心深處,以便更好的從多個角度詮釋作品設計內涵。
二、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簡約性且更具沖擊力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在繁重的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作用下,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越發的簡潔化,因為簡潔明快的美術藝術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緊繃的神經,因此簡約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美術藝術設計的又一要求。要做到簡約化,就要求美術藝術設計者在進行藝術設計時盡量的將設計理念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還要不失美感。藝術要想持續的流傳下去,脫離不了一定的商業性。作為美術藝術設計本身,要想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就要具有吸引消費者的實力,而視覺沖擊力恰恰是一件作品吸引人的直觀感受。適當的視覺沖擊,可以舒緩和釋放內心的壓力和疲倦,有助于作品的商業化。
三、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統一
所謂美術藝術設計的民族化,是指本民族的審美與藝術風格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形成的自身藝術特點。在如今,民族化與全球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文化審美情趣的重要原因。兩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對于美術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而言,兩者應該得到有效的結合,博采眾長,對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心,然后走向全球化。
四、結語
1.舞蹈是以動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藝術,它把握了現實的審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過把現實中熱烈奔放、舒展有度、線條優美的動作與藝術美相結合,反映生活現實,傳達生活情感,達到“長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從而傳達和展現情感。這是舞蹈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在舞蹈藝術中,情感會自然而然地從舞蹈藝術中傳達出來,并不是用舞蹈來解釋情感。舞蹈是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載體,也是人物情感審美展現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審美以虛擬象征為主一般來說,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會被編制成舞蹈,以一種藝術化的高度概括處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觀記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動作的編排和表演中就會常常采用到虛擬象征的手法。這種表現手法使得舞蹈的形體和靈魂之間實現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對話,這也是舞蹈深受人們喜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審美藝術特征,或者初接觸舞蹈的人往往會有“看不懂”的感覺,在舞蹈劇中,通常是用情感統率動作和舞姿,用簡潔明了、屈指可數的直觀紀事來輔助舞情的發展過程。
二、舞蹈藝術審美藝術的本質
1.舞蹈藝術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規范下,創作者匠心獨運,充分發揮大腦的創造性聯想以及結合對生活的理解和感觸整合、營構出的一種意象整體。它體現著人們生活的情意趨向,充蘊著審美意義,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現在人體姿態上。舞蹈形象往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而是一種集聽覺形象和想象的審美意象的多層次卻相互融合的綜合形象。我們知道,視覺形象具有空間性,能最直接地帶給觀眾富有審美情趣和生動活潑的沖擊力。相比而言,聽覺形象是時間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離不開音樂的伴奏,音樂形象又離不開人們的聽覺和情感的直覺體驗。音樂的節奏是多變的,旋律多具有義性,情感表達更是具有朦朧性,它與舞蹈的視覺形象結合打開了欣賞者廣闊的自由享受空間。最后,想象的審美意象是指欣賞者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的誘導下,透過表演的虛擬性、情節演繹的蘊藉性,想象出實境之外的虛境、有限之外的無限。它們與視、聽覺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為一個舞蹈藝術形象的有機整體。
2.舞蹈審美藝術的韻律美舞蹈動作的創作靈感也可以是來源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習慣動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學者的親睞。通過將人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以人體的手勢、造型、表情來表現的舞姿中,這是藝術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將身臨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藝術的洗禮。一方面,舞蹈的韻律美實際是舞蹈的身韻和氣息的結合,它是使人們在欣賞舞蹈藝術得到靈魂凈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氣息則是決定舞姿韻律優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雖然主要是動作的表現,但是決定和引導動作的則是舞蹈想表達的情感,而情感的傳遞往往離不開舞者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氣息的控制。
3.舞蹈藝術的內涵美內涵美是高層次的審美藝術,它是藝術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在審美特征。最動人的舞蹈作品必將蘊含了創作者深遠的思想和情感,創作者將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獨具個性的魅力。誠然,表現舞蹈作品的內涵美也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的高層次要求,舞蹈演員要想將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達,就應該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認真揣摩舞蹈作品并體會每一個動作表達的感情和動作之間的韻律,再結合自身的舞蹈技術和對動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繹舞蹈的藝術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脫生活”的藝術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這些都是舞蹈的靈魂,也同時構成了舞蹈藝術的內涵美。
三、舞蹈藝術的審美功能
1.滿足審美需求,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項藝術更是一項運動,除了能帶給人視覺、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獲得審美需求的同時使肢體得到鍛煉。所以這種審美需求是精神和身體的共同體驗和享受,還能促進人們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體驗過程中,人們本能地透過肢體、眼睛和神經中樞等多個方面來感悟舞蹈帶給我們的享受,這種審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就有的,這是我們生活的社會審美經驗的環境所賜予我們的。在學習和體驗舞蹈藝術的過程中,我們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學習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能隨時捕捉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過程審美心理是一種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兩大特征的極難預測的心理活動過程。一方面,人們通過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來認識審美活動,通過學習和欣賞等教育活動了解舞蹈的審美過程,這樣使人們的心靈和靈魂得到凈化,想象力也隨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藝術審美教育可以喚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實現平衡。最后,對舞蹈藝術的正確審美,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從而使人在道德上產生慎獨的自覺意識,進而影響個人的自覺行為。所以說,舞蹈的藝術審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利于人們良好道德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