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公路運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作為理性人,公路運輸承運人在從事運輸活動過程中往往把利潤放在首位。如果用R表示運輸利潤,S表示運輸收入,C表示運輸成本,那么運輸利潤R可以表示為:R=S-C
(1)運輸的收入主要由貨運量、運輸的價格、運輸距離決定,如果用n表示貨運量,p表示運輸價格,l表示運輸里程,則有:R=S-C=p×n×l-C
(2)根據是否隨著運輸里程的變化而變化,運輸成本可以分為固定成本Cf和變動成本Cv,其中,固定成本包括車輛的折舊C1、管理人員工資C2、司機工資C3、職工福利費C4、運輸管理費C5、保險費C6等;可變成本包括燃料費C7、修理費C8、輪胎費C9、過路過橋費C10、貨運附加費C11、罰金C12等。由于變動成本Cv與運輸活動的距離及貨運量成正比,那么Cv可以表示為:Cv=k×n×l
(3)其中,k由燃料費C7、修理費C8、輪胎費C9、過路過橋費C10、貨運附加費C11、罰金C12等變動成本項目決定,表示單位運輸里程所需要的可變成本。則最終有:R=S-C=p×n×l-k×n×l-Cf=(p-k)×n×l-Cf
(1)由于k和Cf在一定期限內是不變的,所以承運人的收益取決于p、n、l。我國公路運輸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其競爭程度甚至比市場經濟成熟國家還要激烈,為了獲取更多的貨物,很多承運人競相壓價,期望以提高運價來獲取更大的收益的愿望目前還不現實。運輸距離取決于客戶的需求,與承運人無關。要貨運量n是承運人可以控制的,所以承運人愿意盡可能地多裝貨物,來獲取更大的收益。
(2)關于運輸成本。在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中,車輛的折舊、管理人員工資、司機工資、職工福利費、保險費、修理費、輪胎費、貨運附加費等基本沒有下降的空間。對于燃料費,機動車到達一定年限后,如果不更換發動機,該項費用也很難減低,但是,更換發動機需要較多的資金,很多運輸企業不愿意采用此方法。過路過橋費是由高速公路公司收取的,在整個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根據陳蔭三的研究,通行費在區域運輸中的比例為33.20%,在干線運輸中的比例為27.36%。如果國家降低目前高速公路的收費標準,對于運輸企業利益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3)關于運輸價格。在我國目前過度競爭的狀況下,價格競爭往往是運輸承運人最有力的競爭手段。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企業往往競相降價。從圖1可以看出,當運輸的噸公里價格降低時,運輸企業必須裝載更多的貨物才能獲得同樣的利潤。如果要獲得超額利潤,超載是最易采取的措施。
2運輸承運人之間的博弈模型
假設公路貨運市場有兩個承運人,承運人A和承運人B,他們的車型相同,在運輸里程相同的條件下,正常裝滿貨物的收益為Sz-Cz,超載運輸的收益為Sc-Cc,很顯然,Sc-Cc>Sz-Cz。在貨運市場,承運人之間博弈時有合作(不超載)和不合作(超載)兩種戰略選擇。承運人之間根據自己與對方的期望收益,來決定采取何種戰略。從表1可以看出,如果承運人A和承運人B合作,即雙方都不超載,他們都將獲得Sz-Cz的收益,其中Sz表示不超載時的收入,Cz表示不超載時的運輸成本;如果雙方都不合作,即都超載,他們都將獲得Sc-Cc的收益,其中,Sc表示超載時的收入,Cc表示超載時的運輸成本;如果雙方中有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合作的一方只能獲得Sz-Cz的收益,而不合作的一方能夠獲得Sc-Cc的收益。由于每一個運輸承運人都是理性的,都希望追求最大化的收益,所以不論另一方選擇合作還是不合作,承運人都會選擇不合作(超載),獲得最大化的收益Sc-Cc。
3運輸承運人和監管者之間的博弈模型
監管者具有維護市場秩序、遏制運輸超載以及確保交易公平的職責。監管者在履行職責時,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用Cj表示。當查到超載運輸時,將處以承運人一定的罰款,成為監管者的直接收益,用αN來表示,其中α表示罰款系數,N表示超載貨運量。承運人有超載和不超載兩種戰略,監管者有檢查和不檢查兩種戰略。
(1)當αN-Cj<0,即監管者的監管成本太高時,監管者缺乏監管的積極性,此時有唯一的納什均衡戰略組合(不檢查、超載)。
(2)當αN-Cj>0,且Sz-Cz>Sc-Cc-αN時,有唯一的納什均衡戰略組合(檢查、超載)。此時,監管者有監管的積極性,但承運人在利益的誘惑下采取超載策略。
(3)當αN-Cj>0,且Sz-Cz<Sc-Cc-αN時,無純博弈的納什均衡戰略組合,應該求其混合戰略解。
4運輸承運人和監管者之間的混合博弈模型
假設監管者以β的概率進行檢查,運輸承運人以γ的概率選擇超載,
5結論
(1)當運輸承運人與監管者有唯一的納什戰略組合(不檢查,超載)時,可以采用自動化的監控實施及計重設備來降低監管成本。
(2)當運輸承運人與監管者有唯一的納什戰略組合(檢查,超載)時,可以采取就地卸載的策略。
1.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規模、名稱、內設機構有待統一目前,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規模還不統一,有大有小。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名稱也不統一,而且其內設機構也不盡相同。由于各地管理機構的規模、內設機構乃至管理職能的不同,給全國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統一管理帶來一些影響。
2.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由于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屬于事業單位的性質,不在政府財政行政預算之內,又由于管理模式、隸屬關系的不同,使得部分地方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隊伍建設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基層運輸管理部門的人員較多,有的單位人員專業知識、職業素質不夠高,有的單位人員結構組成也不夠合理。
3.道路運輸行業管理職責有待進一步明確《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中規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是對道路客運、貨運、場站經營、機動車維修經營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進行管理,有行政許可、管理、運輸安全的權利。但是,有的地方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卻由于權責不明確,存在部分多頭管理的問題,使一些行業管理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例如,有的市縣的公交車管理工作幾個部門都可以進行審批。又如,對非法營運的管理,既涉及運管部門,也涉及公安、城建等部門,如何協同管理成為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再比如,有的地方存在一定的地方保護問題,使道路運輸行業管理受到影響,相關法規難以真正落實,行政管理執行力難以增強。
4.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信息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都在開展信息化建設,但由于主客觀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信息化建設水平還不夠高,還不能全面聯網互通。例如,道路客運跨省市各場站間還無法全面實現聯網售票,道路貨運特別是物流信息的全面聯網還難以實現,使道路客運旅客的出行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道路貨運效率還不能夠全面提高。
二、建立統一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構想
1.深化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體制改革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交通運輸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體制改革逐步開展,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體制改革。改革道路運輸管理機構體制,將其由事業單位統一轉變為政府行政部門,是解決目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存在問題的根本辦法,從而使之全面規范履行行政管理職責,規范實施行政執法,保證道路運輸行業管理嚴謹、規范的進行。
2.深化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管理體制改革要全面理順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管理體制,形成“條塊管理”與“垂直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格局,下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財政投入由其上級管理機構決定,人員配備由同級地方政府人事部門決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內部專設協調溝通地方其他相關執法部門的機構,保證政令頒布實施的通暢,保證道路運輸行業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3.建立全國性統一的規章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為此,要結合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改革,結合各地道路運輸行業狀況及管理機構的運行狀況,加強調查研究,在繼續完善道路運輸管理各項法規的同時,逐步統一各地道路運輸各項審查、監督、執法制度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
4.統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名稱、內設機構、人員制服、車輛標示根據目前各地的實際情況,逐步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名稱、內設機構、人員制服和車輛標示等進行統一規定。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規模要符合統一的標準,要根據所管轄的地域大小及道路運輸狀況的復雜性按統一標準中的分類級別來分別確定。要統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名稱,省、市、縣都在按統一規定的名稱予以命名。要統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內設機構,使各地能做到大體上的整齊劃一。要統一全國各地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人員制服和車輛標示,以便于監督、檢查和執法工作的統一開展。
5.全面提高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人員的整體水平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人員任用制度,采用公開考試錄用制度,由國家統一考核、錄用、分配。對錄用的人員要進行相關專業的培訓,使得錄用人員具有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為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實施的統一管理奠定好的基礎。其次,要建立統一、合理的激勵獎罰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對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人員進行考核、監督、檢查。第三,要注重對錄用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以保持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公正性和工作活力。
6.注重協調與相關執法部門的關系一要明確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行業管理職能,不僅要在《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中予以明確規定,還要調整道路運輸管理涉及到的其他部門的相關法規,理清各自的職責權限,促進協同相關部門一起綜合執法,從而徹底解決一些地方在道路運輸行業管理上存在的重疊管理問題。二要在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內部設立專門機構來負責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工作,特別是在綜合執法時能妥善處理好相互間的關系,合理調度人員,形成道路運輸管理上的合力。三要加強各部門、各級政府之間的合作,破除地方保護的思想,共同促進道路運輸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下面以我的一堂公開課為例,從一線教師的角度來詮釋PIPA教學法在物流課程教學中如何應用與實施。公開課的課題是廣東商貿學校李如姣老師主編的應用型物流管理“十二五”系列規范教材《運輸作業實務》第一模塊“接單”中的技能訓練任務二“公路運輸如何辦理接單手續”,時間是2014年6月19日,學生是廣州商貿學校12級物流大專班學生。這堂公開課的教學設計理念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采用PIPA教學方法,“任務驅動,行為引導”為指導思想,以模擬物流公司(承運人)為載體,以公司基本業務活動為線條,將公路運輸辦理接單手續通過學生實踐掌握知識。教學流程是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行動過程—拓展提升—教學反思。設計方案中有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確定,教法與學法的選擇等。教學資源的準備有多媒體課件、任務書、張貼板一塊、水筆若干支、板釘一批、書寫卡片。行動過程如下。首先,復習與本課內容有關聯的舊課知識之后就到“下達任務書”這個環節。學生按原先小組坐好,每個小組發一份任務書和一張書寫卡片,教師作一些要求,強調只有20分鐘的時間,這是步驟一。步驟二是學生分工合作完成下達的任務內容,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步驟三是各小組成果展示,步驟四是教師對小組展示內容作出評定并引出相關行動錦囊,步驟五是拓展任務。在整個步驟過程中都體現PIPA教學模式中的過程、仿真、實踐、任務。
2PIPA教學模式取得的教學效果
PIPA教學模式鋪設了學生和老師共同成長的雙軌路徑,培養了學生,成就了老師。據了解,該模式2007年研究與實施以來,廣州商貿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從85%提升到100%;用人單位滿意度從62%到90%;學生獲得市級省級各種技能競賽獎項;培養出由南粵優秀教師、省職教名師、市優秀教師等名師組成的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這堂課中,我以學生獲得公路運輸辦理接單手續的業務知識為主線,將物流行業涉及到的個人職業素養、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其它方面相結合,讓學生站在物流公司(承運人)的角度去面對發貨方收貨方辦理業務,在高度仿真中體驗掌握了承運人的基本業務,同時拓展到了托運人和收貨人的基本業務。PIPA教學模式在這堂課中讓學生做到了體驗式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知識和技能,而且學生人人參與了學習,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精神。在成果展示中,讓學生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大膽發言、敢于展現自我等職業素養和交際能力,教師點評中滲透了情感教育,表揚好的,鼓勵不足的,同時讓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和向其他同學學習,或者幫助其他還沒有學好的同學。課堂采用的是PIPA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課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是通過仿真、實踐獲得知識,做到學中做,做中學,所以學生對業務知識理解深透、掌握牢固,因而在拓展提升這個環節,行動加固里的題目學生一下子就能解決,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3使用PIPA教學法的一些要求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