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課外閱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拓寬中學生課外閱讀,無疑是當前中學語文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這一環節上,教師對“讀什么”、“怎么讀”這兩個主要問題把握不夠準確,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在課外閱讀方面雖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語文能力的培養無甚裨益。造成課外閱讀這種“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癥結所在,還是由于這些學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不知不覺陷進了某一“閱讀死角”,以致徘徊、困惑,從而制約了語文諸多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我們把這種狀況姑且稱之為“課外閱讀的誤區”。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形成中學生課外閱讀誤區的原因,試圖引起同行的重視,以期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因“偏食”而形成“閱讀誤區”
對于中學生課外閱讀,教師往往放任自流,忽視和淡化了其具體的指導,學生憑興趣遨游書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頗具個性”的讀書嗜趣。在中學階段,學生的遷移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還很不成熟,看語文作品,難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愛古典詩詞的學生,就以為古詩詞以外別無書讀;熱衷鉆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學生,對現代文一類的東西往往覺得不屑一顧;港臺及內地的某一類文章讀多了,部分學生就認為文章不綺麗,不柔情,不浪漫就不夠味。我們曾抽查過部分學生的讀書筆記,發現了三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有些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的多是些古典詩詞,有些學生的讀書筆記盡是些綺麗柔情的支言片語,還有一些學生的讀書筆記摘取的大多是些險僻的詞句。學生如此進行課外閱讀,僅在課堂測試里邊,就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來。比如我們常常聽到學生這樣一些類似的反映:對文言語段的閱讀感覺還可以,對現代文語段的閱讀卻沒有把握;寫起記敘文來還比較順手,寫起議論文來卻無所適從,如此等等。針對這些類似的問題,我們曾借用1995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對1996屆高三畢業班的部分學生進行過模擬測試和抽查。結果表明,這些學生文言語段閱讀(第二大題)平均得分率在65%左右,而現代文語段閱讀(第四大題)平均得分率只在53%左右。這一結果與上述部分學生反映的情況是一致的。作文題測試的結果也表明,記敘文(32小題小作文)的得分率也明顯高于議論文(33小題大作文)。
以上情況顯示,部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而制約這種能力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乃是因學生閱讀“偏食”而形成“誤區”,有所偏廢,導致“受力不均”,終至無所“增益”。
二、因“涉奇”而形成“閱讀誤區”
“涉奇獵異”是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尤其是中學生,閱歷淺,求知欲旺盛,“涉奇心理”更加突出。具體在課外閱讀的時候,就有一部分學生總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顧。比如讀長篇小說,一些學生一般只追求離奇的情節;讀報紙雜志,總是對林林總總的奇談怪論感興趣。
我們曾作過這類實驗調查,暑假前,布置學生閱讀長篇小說《紅樓夢》,學生返校后我們擬出六個小問題要求學生回答:①有人說,襲人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②賈寶玉吟詩、題對、制藝(應試作文)三項,他最擅長哪一項?最討厭哪一項?③寶釵身上有缺點嗎?若有,試舉兩例說明。④賈蓉與“紅樓二尤”是否是親姨甥關系?⑤晚唐的李商隱以抒情詩而盛名,多情的林黛玉對李詩持何態度?⑥“木石前緣”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結果顯示,前面三個較重要的問題,大多數學生不能回答,后面的三個問題,反而有多數學生答得上來。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后面三個問題所涉及到的小說情節有一定的“奇”味在里面,比如“紅樓二尤”的情節,“黛玉論詩”的情節,“木石前緣”的“神話”情節,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些片段。因而比較關注,而對那些與主題密切相關的情節內容以及鮮活而細膩的人物刻畫,反而忽視了。所以,學生雖然花了一定的時間讀了《紅樓夢》,仍然還是懵懵懂懂。
我們還在學校圖書館進行過一次“熱點圖書”調查,發現同樣是1995年的新雜志,《知音》、《少男少女》、《愛情·婚姻·家庭》等雜志很搶手,而于語文學習有直接幫助的《散文》、《散文百家》、《雜文》等雜志,學生反而較冷淡。這一狀況同樣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是一種盲目的涉奇獵異,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開闊眼界、豐富知識這一目的,而被五花八門的奇聞異事所吸引。
三、因“求速”而形成“閱讀誤區”
“求速”,是部分學生希望通過課外閱讀找到一條提高語文能力的捷徑,以期“學以致用”、“現躉現賣”的一種表現。有些學生反映,他們為了提高作文水平,“中學生寫作范文”一類的文章也讀了不少,可是寫起作文來,眼前還是一片茫然。我們甚至發現,在平時的作文訓練或考試中,有些學生竟將所謂的“范文”照搬或“移植”。這類情況顯示,部分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一種“貪便求速”的心理,試圖取那些“優秀作文”的“現成之長”來填補自己的“眼前之短”。于是就有一些學生竟像清朝的童生讀“八股文”一樣,捧著《中學生一流作文薈萃》之類的書籍如獲至寶,不管是與不是,硬是橫念倒背,朝夕揣摩,而對其他優秀作品則視而不見,不予理睬。步入這一閱讀誤區的學生,寫起記敘文來就只見“故事”而不見“人物”。寫起議論文來幾乎每篇都只是填充一些司空見慣的例證。古人說,欲速則不達。部分學生通過背幾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同齡人”的“佳作”上,來模仿套用程式,其結果只能是邯鄲學步,作文越寫越別扭,越寫越空洞。比如今年湖北省考生高考作文,在談“人無完人”的問題時,許多考生僅能列舉秦始皇等的功過是非來作論據材料,而那些典型、新穎、獨到的論據材料在考生的試卷里幾乎很少發現;在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問題時,有些學生甚至“強拉”張海迪、居里夫人來佐證。
(一)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了解甚少1.據跟蹤調研統計,中小學生對講座所涉及的18個民俗知之甚少,小學低年級同學絕大多數只知道踢毽子,最多的還知道打水漂和摔泥炮;小學中高年級同學基本不知道所講的6個民俗,只有個別同學知道豆包相關民俗;初中同學略好一些,但對所了解的相關民俗也只是一知半解,不知其詳細情況。2.據調查統計,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了解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從教材、課堂中獲取,主要是語文課和思品課,二是從影視作品中獲取,三是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第一條途徑內容極少,第二、三條途徑均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造成了中小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現狀。3.當前的中小學教師本身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因而也沒有積極讓學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主觀意識。
(二)社會、學校、教材等對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不重視1.受當前政治、經濟環境及互聯網文化發展的影響,社會及學校不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2.教育行政部門,教材編寫者急功近利,一味強調現代化,亦不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導致中小學常規的教學內容中涉及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寥寥無幾。3.國家、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投入不夠,宣傳不夠,沒有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致使中小學生極少有機會真正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因此就更談不上傳承了。
二、優化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中小學課外閱讀現狀的策略
課外閱讀只是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窗子,真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并自覺滲入精神世界潤養自身,還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都需要投入力量的系統化工程,可通過以下策略進行嘗試探索。
(一)舉辦各種形式的民俗文化推廣活動,烘托閱讀背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網絡獨行其道的社會閱讀環境下,孩子們了解優秀民俗文化的興趣會減弱。通過舉辦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為代表的多種樣式的優秀民俗推廣活動,不僅有利于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塑造當地名片形象,而且為孩子們的民俗文化閱讀提供了現實版的集觀賞性、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為一體的活“文本”,由于具有了豐富可感的現實情境,為閱讀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如在閱讀《紅樓夢》“寶黛初會”這一章節時,很多學生對繁瑣的服飾和建筑描寫并不了解,也往往一帶而過,通過課題組講座的介紹,一些孩子們理解了其中的民俗文化意蘊,專門成立了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有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對優秀民俗文化的了解得以提升。
(二)賦予民俗文化更為豐富的傳播載體,提供閱讀文本民俗文化有歷時性的特征,有些逐漸形成、固化,有些逐漸散佚,在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弘揚過程中,應該協同各地的文化部門、旅游部門、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賦予民俗文化更多的傳播載體和推廣形式。如民俗專家現場講座、民俗文化知識有獎競賽、征集當地民俗文化宣傳口號等,營造出良好的民眾參與的文化氛圍。以此為基礎,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既可以是攝影作品、畫冊、海報等宣傳品,也可以是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或出版發行的專著等,還有報紙期刊上的民俗文化專欄,通過電影、電視、網絡、廣播等眾多媒介的參與,最終不僅形成閱讀文本,還要使好的作品能為廣大受眾所熟知,進入他們的閱讀視野。
(三)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更直觀的體驗,強化閱讀成果。民俗展品陳列等形式在一定歷史時期起到了梳理與展示民俗文化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網格化的時代,如何與時俱進地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更具現實感的體驗,是我們強化民族記憶、弘揚民族傳承的新課題。民俗旅游是其中一種創新形式,通過民俗博物館、民俗村、民俗街區等各種景區、景點的綜合設計,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使記載優秀民俗的文字化為現實空間里的衣食住行,能夠強化閱讀成果。而這種體驗應更為豐富,比如組織秋千、跳竹竿、踩高蹺、賽龍舟等表演競賽,號召更多學生參與到舞龍、舞獅、劃旱船等這類節慶嬉戲項目中來,以及日常生活中抽陀螺、跳方格、滾鐵環等幾近湮滅的這類體育活動等。
(四)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指導,提升閱讀享受在沒有相關人員的引導下,學生們閱讀關涉民俗文化的作品時基本處于無意識的狀態,在民俗文化作品本就不多的情況下,這種大量的隨意的閱讀,往往會收效甚微。所以,為民俗文化閱讀提供科學性的指導,是一種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推廣的方式,值得在中小學中普及。1.鼓勵學生在民俗閱讀過程中“不動筆墨不讀書”。引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卡片。在長春浙江小學進行過《吉林民俗文化講座•禮儀之邦》后,和相關老師合作,在學生們中間開展了“一日一句”活動。請同學們搜集流傳在民間的、非課本內容的諺語,以小組手抄報的形式互相交流積累,鼓勵同學們交流后做到“三會”(會背、會注、會用),以一個月為期。通過這一活動,很多同學認識到:這些諺語生動有趣,上口易記,富有哲理性、藝術性、知識性,豐富了他們對于深厚的思想、高尚的情操、遠大的抱負、科學的見識之感受。2.培養閱讀過程中的民俗鑒賞能力。民俗文化閱讀的范圍可以是現當代反映民俗文化的美文,也可以是從古代文化典籍、古詩詞中摘錄的民俗文化知識和描寫;既可以是大漠孤煙、江南煙雨等奇異自然風光的描寫,也可以是純樸的民俗風情和故事,涉及飲食、起居、節令、服飾、信仰、禮儀、娛樂等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但由于缺乏系統性,需要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并總結,如果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閱讀鑒賞,不僅可以化解前期工作的繁瑣,進而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整理過程中學會關于美與丑、真與善等的審美甄別和批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增加閱讀樂趣,形成審美愉悅。
一、調查過程
我們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了解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調查結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經常看課外書,43%的同學平均每二周去一次書店,29%的同學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學很少去書店,在被調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說明在當今社會里,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許多學生都積極地從課外書中汲取新知識。但是,有些學生不經常看課外書,認為忙于學業、游戲,沒有時間。
2、現在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面很廣。體裁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小說,因為小說貼近生活,但對詩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閱讀量;內容上,文學、歷史、地理、軍事,包羅萬象。另外,外國名著對農村初中生吸引力較小。對中國名著、名家精品的閱讀還不夠一定的數量。學生接觸名著的機會比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電視劇場,閱讀整部名著的人較少。
3、大部分學生是自己挑選課外書。可見,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讀書比較理解、支持,也不會干涉孩子選書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學生的書是由家長、老師挑選,排除師長“參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學生對讀書缺乏主動性。學生挑選的課外書主要集中在輔導書上,否則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二、總結原因
首先,大語文教育觀尚未確立。大語文教育觀要求改革單一的語文教學模式,建立一個課堂內外相互結合的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但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未能真正確立這一點,對課外閱讀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重課內灌輸,輕課外閱讀。
其次,有些學生家長往往認為課外書是“閑書”,讀“閑書”是不務正業,會影響考試分數,因而對學生看“閑書”也大多持否定態度(當然,這也有唯恐學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誤入歧途的考慮),也給課外閱讀設置了障礙。即使“通情達理”的家長,這也往往局限于讓學生讀“作文選”之類,豈不知這不僅無益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反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
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忽視語文環境建設,沒有一定的圖書配備,加之社會上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率低以及影視作品的沖擊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外閱讀的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現狀,切實開展好課外閱讀呢?
三、解決方案
首先,要充分認識課外閱讀的作用。
1、與課堂教學的互補作用
一方面,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自己的閱讀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表見解,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內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從而既拓展學習的空間,積累寫作的素材;同時又可以自覺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加以實踐應用--印證、對照、比較、揣摩,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有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達到“不待老師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課外閱讀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學習一些閱讀的方法、技能等,尋求一把開啟閱讀天地的金鑰匙,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課堂教學,做到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實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要求
語文課外閱讀以其實踐性、自主性的特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帶來的不足,同時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健全的人格,從而使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目標共同指向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因此,應多讀課外書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記住的多數倍……如果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讀,那么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如果學生其他書讀得較多,那么他不僅能學好正課,而且會剩下時間去滿足其他方面的興趣。”而博覽群書也正是一個人汲取文化知識,豐富人生經驗的手段。課外讀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探求。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可以獲得廣闊的生活空間和生活閱歷,還可以被引導著回到生活中去觀察、體會和求證,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和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的源泉。其次,要加大考試評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試內容、命題方法對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工作。這首先應從拓寬考試內容上突破,要對聽說讀寫進行全面考核,將課程標準推薦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經典篇目納入考評內容,以利于課外閱讀的引導;同時要從改革評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識、能力的綜合考評結果取代唯學科分數的結論,可著重考查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為課外閱讀的開展提供正確的導向,從而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最后,要切實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
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既具有內在聯系又各自獨立。因此,必須把課外閱讀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內容,進行認真的組織與科學的指導,從而實現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最優化,促進語文教育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1、制定計劃,統籌安排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堂教學,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緊密配合,統籌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包括課外閱讀的目的、要求、步驟、方式、書目等,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這是開展好課外閱讀的前提。
2、加強引導,激發興趣
初中生興趣廣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強,分辨能力較差,課外閱讀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俠、言情小說,或迷戀于情節離奇的卡通讀物,也有一些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缺乏讀書的興趣。因此,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心理,引導學生多選擇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學生生活的讀物來讀,當然,教師也應通過課堂教學或舉辦講座、專題介紹等形式,對有關的文章、作品等進行精當的點評,留下一些思考的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通過閱讀課外書籍以尋求答案的興趣。同時,對讀過這些作品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促使其他同學產生向往之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
3、配合教材,推薦書目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有關的書目,以解決“讀什么”的問題。學習節選的課文可推薦全文讓學生去閱讀,通過閱讀全文,能加深理解課文,如果是小說,則更能夠完整、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如學了《分馬》可讀讀《暴風驟雨》,學了《楊修之死》可讀讀《三國演義》等等。這樣配合教材,與課本內容對接,從而帶動學生廣泛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更能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學期或年度書目的推薦,一定要根據課外閱讀計劃,配合教材的學習,認真審慎地選取高品位、高質量的讀物,開列一個比較適量系統的清單,不能僅局限于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內容,僅局限于書籍、報刊,應注意“雜一點”,廣播、影視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學生全面提高,尤其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科普讀物。4、指導方法,培養習慣
培根說過,有的書淺嘗即可,有的書可以狼吞虎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課外閱讀的指導很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瀏覽、精讀、略讀、讀書筆記,必須從實際出發,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切實解決“怎么讀”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而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導既可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也可開設專題閱讀方法指導課。
5、組織交流,檢查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