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內隱學習理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內隱學習;作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18-01
本文以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為切入口,將內隱學習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探討其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體現及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1.語文內隱學習的重要性
語文內隱學習就是要把漢語文的特點,內隱學習理論的精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無意識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文化性、人文性。語文課文的選文都體現了,人類優秀的文化、思想、情感,這些方面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體驗等進行全面的建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的教師一味的采用說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會不好,如果我們的教師采用"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下,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內隱學習強調學習的無意識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恰恰與此相反。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外顯性的效果,語文知識成了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考試成績成了最終的指揮棒,教師追求立竿見影式的教學方法。內隱性的效果則被冷落,如:學生的審美能力、合作精神、鑒賞能力,對學生人格、人性方面的感化。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人情味冷漠的教學環境,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科目的重要原因。
2.內隱學習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母語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任何一門關于語言規律的理論都無法涵蓋多彩的言語現象。因此,人類個體的母語的掌握單純靠理論學習是無法實現的,它必須建立在個體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漸積淀內化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這種教育必須是寓于學生的言語實踐中的,采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體驗學習,要將其不僅看成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理念,在教學中擔負起原則性的方法意義與哲學性的指導意義的作用。
2.2關于語法學習。在母語的習得過程中,學生本人一開始并不了解語音和語法規則,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學會的。即使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許多語法知識也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獲得的。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內隱學習的過程。教師除了要給學生講解語法規則外,還應讓學生多讀、多聽、多看,只有這樣,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才會有一個內化的過程,才能在聽和寫的過程中不需要考慮用什么語法規則來組織語言,憑內隱知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2.3重視語感教學。漢語言文字不同與西方文字,表現在它有很強的形象性、意會性等特點。因此,語文內隱學習強調語感教學。語感是很難用語言解說的一種心理品質、語言素養,它的養成過程是模糊的、難以用意識控制的,是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慢慢形成的,這其中獲取的知識也是內隱的,就像我們熟知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熟讀成誦的過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積淀過程,更是形成內隱記憶、獲取內隱知識的過程。作品中,諸多的語文養料保鮮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中,內化為學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會自動的轉化為語文能力,這所有的過程都是內隱學習的過程。
2.4遷移知識,活學活用。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被意識到,也可以在無意識中產生。有人認為,以內隱方式獲得的知識,具有廣泛的遷移效果,能實現跨領域的遷移。從語文學習中習得的抽象規則能夠自動地去控制處于新情境下的行為,甚至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新刺激與先前的學習之間的關系。如學生在進行大量閱讀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客觀事物,同時也內隱地掌握了觀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便能更自覺、更細致地去觀察,并將所見所聞用優美的詞句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同時,學生還能感受、體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都是外顯遷移和內隱遷移共同作用的結果。
2.5改變作文教學策略。作文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這既需要顯性學習學到知識,更需要隱性學習學到的知識。這里著重探討隱性學習及知識對語文作文寫作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作文教學主要有三部分構成:提煉素材――思維運用――形成語言文字。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內隱學習及隱性知識的參與。學生不同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社會生活、審美能力、情感傾向、思維品質等都影響素材的確定。其實,在教學中通過隱性學習選取的素材及語言表達更具個性化特征。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無話可說"的寫不好作文的難點。內容相似、立意相同,似乎一個班級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實,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過分的講解顯性知識,如用大量時間講解審題、組材、立意、語法、修辭等,而學生依然寫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視了隱性學習理論,隱性知識未能得到很好的運用。
同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要經常要求學生,來"內省"自己學到的語文內隱性知識,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適當的情景下激活學生的隱性知識,這些都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日積月累,主要是在課文教學或日常生活中經歷的,這樣,這一部分知識才能更好的納入到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也就豐富了學生的隱性知識,也就教會了學生怎樣用隱性理論學習,也為今后的作文教學奠下了基礎。
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對我國的語文教學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但內隱學習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這一研究思路對我們的啟示是,語文學習中有很強的內隱學習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語文教學中什么樣的外顯指導和何時使用外顯指導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怎么將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都等待著我們去探究。
參考文獻:
[1]劉耀中.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6)
一般來說,人們都是有意識地學習知識,掌握其內在邏輯性,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對身邊的人和事做出恰當的反應,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外顯學習。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還會無意識地獲得某種知識,我們把它稱之為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是人們無意要學某種知識的情況下,能了解并利用這種知識。生活中內隱學習的現象隨處可見,最典型的就是嬰兒并不了解母語的語音和語法規則,卻能在1~3周歲的短短幾年內學會母語的口語,并應用自如。內隱學習的特征有自動性、抽象性和理解性,除這三種特征外,也有人提出了內隱學習的“三高特征”:高選擇力、高潛力、高效性。高選擇力主要是指內隱知識不依賴于當前刺激的表面特征,具有較高的遷移易化能力。高潛力指無意識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及無限的心理容量,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有力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潛力。高效性是指通過內隱學習人們能更深、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學中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閱讀教學中尤其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 語文閱讀體現的內隱性
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它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來實現自我解讀和感悟。閱讀材料中的知、情、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語文閱讀教學所傳授的信息寓于文本之中,因而其教學過程與理科的邏輯推理完全不同,它是呈現文本結構,激活讀者潛意識積淀的知識和經驗,引導讀者自己與文本進行對話,具有很強的內隱性。
第一,無意識性。如今學生獲取讀物的渠道非常多,市場上的讀物也是目不暇接,無須引導,學生就會憑自已的興趣愛好選擇讀物。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并且這種感受不受意識控制,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無論是從動機還是結果來看,語文閱讀具有很強的無意識性。
第二,高潛力、高效性。有教育家提出,若要提高孩子的成績,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確實是,閱讀具有高潛力、高效性,我們在閱讀時,潛意識會參與其中,其巨大能量會隨著閱讀漸漸發揮作用,于是產生直覺、靈感和頓悟。另外,潛意識在特定的文本中遇到相關情境時會自動激活,使得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讀的內容,于是就產生了閱讀的高效性。
可見語文閱讀的內隱性很強,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內隱學習,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 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內隱學習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又有了新要求,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名著,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一個愛閱讀的學生在學習上常常能應付自如。高效閱讀離不開內隱學習,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用內隱學習呢?
第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感的形成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形成過程即是內隱學習過程。大量實踐證明,豐富的課外閱讀有利于語文學習,拓寬知識面,形成系統的文學底蘊,要想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必須進行課外的大量閱讀。因為只有盡可能多地閱讀作品,才能聚水成河,用時可信手拈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多讀書、讀好書,這樣對提高課堂的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否則,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灌,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重視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閱讀是一種個體行為,它受到讀者身心影響,也與讀者本身的文學素養有關。教師在教學中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在教師無指令閱讀任務安排下,與所讀對象無拘無束地對話,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深化其對文本的理解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雷雨》一直是學生比較青睞的作品,學生尤對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問題頗有爭議,有學生用“虛偽”來形容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也有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的,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況魯侍萍還為他生了兒子呢?更有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假的,有學生提出中庸的說法,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時真時假……真是一百個學生就有一百個周樸園,學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他們自己的情感體驗,作為老師應鼓勵他們大膽設想,不能用非此即彼的分析束縛學生的思維,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培養他們探討思考問題的習慣。
關鍵詞:內隱學習 語文教學 有效教學 啟示
探討語文有效教學的文章有很多,深入進去研究,發現學生在無意識狀態下的學習是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大盲區,于是,這也就造成了大量學生的心理資源的浪費。內隱學習理論在提高語文有效教學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參考價值。
一、內隱學習及其特征
“內隱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在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針對任務復雜的學習,人們可以采用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完成:一種就是大家熟悉的外顯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是針對于那些需要我們有意識地、付出我們努力的、運用相關策略來完成的活動,它的主要特點是要受意識支配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作出反應;另一種便是不為人們關注的內隱學習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人們并不能主觀地意識到是什么控制了他們的行為規則,卻在無意識中學會了這種規則。
與外顯學習模式相比較,內隱學習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自動性,它是指人們能夠在無意識努力的情境下發現任務潛在的規則或結構,進而能學會在具體環境中作出較為準確的反應;(2)抽象模糊性,它是指人們不太容易將內隱學習中掌握的規則用語言直觀地表達出來,它具有極強的抽象模糊性;(3)大容量,這種學習模式無需耗費大量的注意資源,所以心理容量相對較大。它可以通過靈感、直覺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也就沒有明顯的邏輯順序;(4)應用性,通過內隱學習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識是不能有意識地去保留和提取的,因為它僅僅存儲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只有處于適當情境中,它才可以自動激活,進而發揮作用。
二、語文學習中內隱學習的必要性
漢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為:(1)模糊性。我國傳統文化是以直覺和頓悟見長的。受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漢語言詞匯也就具有了極強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部分內容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如歸有光在《項脊軒志》文末寫到:“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就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該句表面是寫枇杷樹,卻耐人尋味。這是對世事難料、物是人非的無奈感嘆?對亡妻無盡的深深思念?還是在抒發人生苦短、生命變幻無常的感懷憂傷?抑或是仕途坎坷、家庭寥落的無可奈何?(2)意合性。與印歐語系相比,漢語語言規則中的不確定性、靈活性尤為突出。漢語言中對于句子的理解不是單純的通過語法,而主要是依靠語義和語境因素等來完成。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小令的前三句僅由九個名詞簡單排列而成,九詞之間沒有用其他的語法成分來連綴,但就是這些名詞營造了一種渾然一體、意境深遠的山村秋景圖,取得了言簡意豐的效果。在這里,作者運用的就是意合法。(3)隱喻性。漢語中的隱喻手法非常多,比如“半桶水”(比喻在某種知識領域只略知一二的人)、“苗子”(比喻從事某種事業的優秀年輕人)等。
語文教育的特點也決定了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內隱學習,其特點有:(1)豐富的人文性。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一種載體,具有豐厚的人文性。人文性是包括如思想、情感、品格以及人生體驗等多種內涵的一種緘默性知識,這些知識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因此這些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內隱學習。(2)較強的實踐性。語感的訓練應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應重點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心理學家認為,語感是一種典型的尚未完全上升到意識層面的內隱知識,這種內隱知識的獲取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的訓練。所以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涵詠”等都是很有道理的。此類方法就是通過反復地接觸刺激材料,最終形成了雖只可意會但可以潛在幫助言語理解和形成的內隱知識,也就是學生獲得的語感,其本質就是內隱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
三、內隱學習理論對語文有效教學的啟示意義
(一)重視學生的無意識認知
內隱學習的本質就是一種無意識的獲得及運用的過程。無意識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人未意識到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不自覺認識及內部體驗的統一”。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無意識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現象中包括意識領域和神秘的無意識領域,如果把意識比作是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便是顯意識,潛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無意識。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人們忽視了無意識認知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浪費了很多的心理資源,這就帶來了語文教學效率低的普遍現象。所以,要改變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象,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把“無意識認知”這種巨大的心理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二)充分考慮學生的內隱學習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作為我們備課的主要內容。這個備課過程主要就是熟悉教材,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動態以及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但是,學生的內隱學習在這“三備”中并沒有得到重視。內隱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過程中,除了要理解教材內容及其框架結構,還要充分考慮到哪些知識是適合外顯學習的,而哪些知識又應該通過學生的內隱學習獲得才是科學合理的;“備學生”時,除了要關注到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學習動機以及認知習慣等,還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學生內隱學習的其它因素;“備教法”時,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差異性、教學內容等來確定是運用調動學生的外顯學習模式還是無意識加工的內隱模式,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使兩種方式能夠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
(三)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
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母語。任何一門有關語言規律的理論都無法解釋和涵蓋豐富多彩的言語現象。因此,人類的母語學習單純靠理論學習是不能實現的,它一定是建立在個體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中,最終以感知的方式逐漸積淀內化的基礎上的。另外,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種教育尤其必須寓于學生的語言實踐中,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不僅要將其看成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看成是一種學習理念。
(四)既要關注外顯能力的變化,也要重視內隱知識的檢測
內隱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教學評價應該做到手段多樣化、要素多元化。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外顯能力的變化,也要重視內隱獲得的知識的檢測,而且,內隱獲得知識的檢測尤為重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現象。所以,不管是語文的診斷性評價,還是形成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都應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在教學評價的方法上,應該運用多種評價體系:如在診斷性的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試卷以及其他諸多能夠表現反映學習結果的元素來分析學生的內隱學習和認知模式對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時的影響;在總結性的教學評價中,應當突出“個性化”的標準,比如讓每個學生在總結性考試中不僅要能夠說出正確答案,而且還能圍繞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只有這樣,語文教育才能幫助學生認知能力特別是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自我,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車文博.意識與無意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Abrams,M.Reber.Implicit lemaing:Robustness in the fa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acrh,1998,(17).
[3]樊琪.自然科學的內隱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
[4]吳國宏,李其維.內隱學習的再解讀——從認知發展角度的剖析[J].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