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習哲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對于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來說,學哲學本身就是學哲學的目的。即為哲學而哲學。生存就是為了哲學研究。人生的一切意義就在于哲學研究。
對于非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的人而言,學哲學的目的是:挖掘、構造、強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自我的和他/她人的);規范和批判人的思維方法,進而養成高效的思維習慣;指導、反思和檢驗人的具體思考和實踐行為,進而達到個體和社會的自我否定、主客統一,實現個人的有效實踐、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續。
學習哲學的三個必要前提:
一、明確哲學的意義——哲學是人生的意義之源,學哲學能讓人懂得人生的來龍去脈;系統地學哲學,人的智慧就能呈幾何級數增長;能在哲學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長壽。
二、擁有自我批評、聞過則喜、知錯能改、納諫如流的操養、勇氣和習慣。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積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礎。
學習哲學的方法:簡言之,就是用興趣引導閱讀,用思辨形成體系,用實踐檢驗學習。
一、培養興趣。長期、間斷性地刺激對哲學的愛好之情——說白了就是不停地問為什么,并為此感到喜悅。
二、反復閱讀。閱讀原著、評論、總論等各種哲學類書籍,可以從哲學故事、哲學史、哲學人物傳記等大眾讀物讀起,這樣利于興趣的積累,先憑興趣翻閱,然后由翻閱擴展為泛讀,再然后是精讀感興趣的某類哲學著作和該哲學的哲學史,最后是全面系統地閱讀各流派哲學著作和哲學史。閱讀中肯定會發現并提出問題,不一定要立刻解決(有些也不用解決),要保持這種發問的心態——這是不斷、反復閱讀的內在動力。
當今,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使管理顯得空前重要,這引發人們研究管理的熱忱,并將其上升到管理哲學的理論高度。黑格爾曾指出:“哲學是認識具體事物發展的科學。” 1哲學根植于各門具體科學理論之中,憑著自身的開放性、批判性的特點不斷吸進新養料而得到充實;它又超越各門具體科學,指導具體科學向前發展。管理哲學的產生的發展正是哲學在具體運用學科的產生和發展。
管理哲學是“對管理問題的哲學反思”,管理學所研究的問題,自然成為管理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只是二者所研究的層次有所不同:管理學一般是從“ 科學”層次對管理問題進行研究;管理哲學則是從“哲學”層面對管理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從哲學層次探討管理問題,一般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其一是管理的“世界觀”層面的問題;其二是方法論問題。中國管理哲學應當是管理者在管理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管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管理哲學是管理活動的總的理論基礎,是管理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為本的中國管理哲學“世界觀”
由于中西方社會政治制度、傳統文化背景和人的價值觀念的差異性,中國人對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從本質上來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崇尚人文精神、倫理道德和中庸和諧的“價值理性”文化,是一種強調“ 克己復禮”的“ 德性”文化。西方傳統文化信奉“個人中心主義”,強更多地調人應當追求自身價值和幸福,在獨立人格基礎上形成平等社會契約,之后用某種法定形式規范下來。中國和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性,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管理本質的不同理解。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就是強調管理者必須通過道德修養,克己正身,恪守禮法,身體力行,樹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使人民心服,才能上行下效,上善則民善,人民有了道德自覺性,就會接受統治管理。在管理場中,管理者是主體。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管理者正氣凜然、公平正直。以此作榜樣,誰還敢走歪門邪道呢?“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礎。“正人”是“正己”的效果和收獲。從這一意義上,中國管理學既講“ 道”,又講“ 技藝”,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哲學。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意思是說能戰勝別人者是有力量的人,而只有能首先戰勝自己的缺點、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成功的管理者得關鍵在于自己能否戰勝自己,能否管好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才有資格去管理好他人。要戰勝自己的錯誤、缺點和不足,就要求管理主體具備高尚品格和修養,才能夠做到“自勝”。
中國人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把管理的本質規定為一門大寫的“人學”。 “人”是中國管理哲學的出發點,也是它的落腳點。管理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實踐活動。任何管理都離不開人,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的客體是人、財、物、信息和技術等,但中心是人,因為財、物、信息、技術等都要靠人去認識、掌握和運用,才能在管理中發揮作用。因而管理哲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以人為本,人的本性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人有七情六欲, 有倫理信念,有價值觀, 有人生觀, 有經濟利益, 也有精神利益, 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當我們在管理中實施以人為本時, 就應該以人性為本,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本性要求, 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標。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為管理的中心或核心,要關心、尊重人、尊重人的價值、要按照人的生理規律、心理規律和行為規律設計和進行管理。 古典管理科學不是以人為本,而主要是以物為本,以經濟效益為本,以機器設備和技術為中心,按機器和技術的需要來設計管理,并且只關心效率和經濟效益, 而不關心人和重視人的其他需要,顛倒了人與物的關系,結果卻不能真正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堅持以人為本,關心人、尊重人和人的價值,按照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規律進行管理,才能真正調動人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且最終能夠實現人的自我價值,有利于人的進步和全面發展。
二、中國管理哲學的方法論哲學的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中國管理哲學,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研究方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當代中國管理哲學,就必須虛心地學習西方的科學管理,但決不是走全盤西化,照抄、照搬的道路。如果按照西方管理學的框架,塞進中國的哲學名句和管理案例,是不能把它錯誤的說成中國管理哲學的。 在研究方法上,要從中國現代的國情、民情出發,研究適合于中國現代國情、民情的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系,這是研究中國管理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的文化管理資源,又要從西方管理學中吸取適于中國社會實際的文化營養,不能盲目排外。只有在中國社會實踐基礎上,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管理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一代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地研究形成的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系。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者學習策略的要求,提供相關的可選學習策略,并結合實際提出大學生運用學習策略時要注意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探討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反映外語教與學規律的新成果,也因此引發了外語教學界關于教學理念、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材料的選擇、學習者自主學習及測試與評估等課程體系的大變革。學習者從傳統的依賴教師和課堂,被動地接受what,到自主地思考和探索why和how,從而實現了知識體系的建構,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認為,建構主義不僅帶來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而且促使我們將自主學習者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另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
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來看,其思想源頗為復雜,它主要源于心理學,又與哲學、社會學密切相關。瑞士心理學日內瓦學派的代表J.Piaget(1972)的發生認識論認為的發生認識論認為,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而兒童的認知結構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循環中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蘇聯認知心理學家Vygotsky的語言習得理論對原有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人的社會活動是人的知識內化和外化的橋梁”.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正確理解教育與發展的關系有極重要的意義”(張建偉陳琦,1996)(12),揭示了教育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強調了他人在主體知識建構中的顯著作用。Wittrock(1983)(citedinJonassen,1995)則提出了“學習生成過程”假設,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人腦并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解釋”。“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理解總是與其已有的經驗相結合”.“并借助信息加策略,對信息進行主動選擇。”Rogers(1988)(4)則提出合作學習成為建構主義在課堂上構筑“社會活動橋梁”的主要教學途徑。
近十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起了更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興趣.并從各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集各家之言.其核心內容就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由此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而在外語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是否有意識地、科學合理地使用學習策略.與他人合作則自始至終貫穿整個自主學習及學習策略的使用過程。
二學習者學習策略
1.學習策略的定義及分類
學習策略及其培養機制是80年代來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研究者們從認知過程或學習過程等不同角度解釋學習策略。其中O''''MalleyandChamot(1990)解釋和分類更具有代表性,得到廣泛的認可。他們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采取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幫助理解、學習或記住新的信息。策略可以劃分為:
認知策略:直接學習新內容所采取的策略,包括記筆記.聯想,重組,分析,歸納及將所學內容內在外的策略。
元認知策略:關于如何學習即計劃、管理、監制、評價一個人的學習技巧。
社交中介策略:與人打交道的策略即與本族、非本族語交際、交往的策略,合作的策略。
2.英語學習策略的功能
近年來,教育教學中對智商的關注轉移到對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的指導和培訓上來。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及其研究成果.強調了學習策略指導應成為教學活動的必要的組成部分,應成為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Oxford(1990)指出使用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習者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當其他條件相同時,英語學習策略的差異對學習成績有決定性的影響(文秋芳,1995)。
眾所周知,外語學習受年齡、性別、個性、需求、態度、學能、動機、情感因素、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影響.而學習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習者加強自我管理,克服困惑和憂慮,端正學習態度,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強化學習動力。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Vandergrift(1996)認為,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習者全面了解其學習過程.確立明確的目標,制定完善計劃,預見困難,控制錯誤.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評估。學習策略因人而異.應根據學習者的個性,動機.需求,認知風格,學習水平等提供可行的、高效的學習策略的建議,以期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爭取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毋容置疑.在建構注意學習理論下,要提高學習者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他人合作策略貫穿與學習過程(詞匯、聽說、讀、寫)和策略使用過程至關重要。
3.學習策略的應用
下表列舉了一些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及運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運用。
O''''Malley(1990)研究了不同類的學習策略對不同語言技能的影響,發現學習策略對說的能力有顯著的效果,而對聽的能力則無效。而且將聽、說分別訓練對聽、說能力的提高有害而無一益。聽、說本應同時訓練。
4、元認知策略
幫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激活相關元認知策略成分,學習材料和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習者認識和運用元認知策略,并為其提供機會參與學習活動計劃、監控、調節和評估。如教材上可以各種形式提供學習者自我檢測和評估的機會,教師指導和組織學習者之間對學習過程中和學習效果形成督促和監控。研究表明,元認知能力是可教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應適時地對學習者進行元認知意識和相關知識的培訓,讓學習者對外語學習規律、學習任務的特點及自身的個性、學習動機、認知風格等形成正確的認識,并知道在何時何地如何使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學習者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實踐、評估、反思、糾錯、再實踐、再評估、再反思中最終形成有效的知識建構。
計劃策略:計劃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元認知技能。成功的外語學習決不是被教材和教師牽著鼻子走,他們會主動地對學習過程、學習環境、語言技能的特點進行思考、預測,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完成作業、應付考試,都會在內容、目標、時間的安排,采用的策略等方面形成清晰的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監控策略:有計劃就得有監控。學習過程中不時地檢查計劃是否仍在實施之中?進展如何?監控策略可以保證計劃的順利完成,使學習者朝既定的目標一步一步邁進,監控可以有自我監控,教師監控,學習伙伴監控。
評估策略:通過診斷性和形成性評估就學習者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效即是否強化了學習動機,產生了學習興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地使用了學習策略,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了計劃中的目標等進行評估,經過反復的反思,調整和完善,最終形成更加有效的知識建構。可以采用自我評估,教師評估和學習伙伴評估等多種形式。
三指導大學生運用學習策略值得注密的幾個問題
1.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樣本
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可選途徑—任務型教學,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完成意義的交際。在傳授知識技能、傳遞信息的同時注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其獲取、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受益終身。
2.加強形成性評估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進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策略的使用等方向的發展比考試成績更有憊義。充分尊重學生英語水平、認知風格、個性和要求,加強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進展的監控和評估,能夠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之成為自主的語言學習者。
3.強調合作學習
與他人合作是有效的知識建構的關鍵,也是學習策略應用的核心。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提供生動活潑的近真實情境,利用人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同時網絡教學的使用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運用元認知策略,如監控和評估。合作學習可以活躍學習氣氛,交流學習經臉,揚長避短,分享學習樂趣,共同解決困難,培養合作精神,學會為人處事,提高學習效率,全面發展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