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多媒體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科教學大綱規定每次生化實驗的教學課時為2小時。通常,實驗教師在前15分鐘板書講解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剩余時間是學生實際操作過程。在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師的作用僅僅起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學效果上存在許多的不足。首先,生化實驗原理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其次,由于實驗課時的限制,傳統實驗教學在同一實驗項目中很難做到對各種實驗方法和技術的介紹,在知識拓展上使學生不能面面俱到。最后,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中,課堂互動的開展受到課時和場所的限制,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機會。近幾年來,許多高校都在進行實驗教學課程改革,要求實驗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1-3]。通過調查發現,為了應對實驗教學檢查,許多高校實驗教師采取簡單的方式把實驗講義的內容逐條拷貝到課件上,把板書移到了電腦上,這種所謂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不僅起不到教學改革的作用,而且根本起不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及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是要通過制作課件及利用數碼科技這個工作平臺為實驗教學服務,并通過多種溝通渠道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
2如何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生化實驗教學效果
“生物化學”課程是我院承擔的省級精品課程,為配合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水平,學校不僅給理論課教學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同時給生化實驗室購置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包括多媒體教學所需的數碼設備,如:電腦、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投影裝置、掃描儀等。利用這些數碼設備,生化課程組開展了一系列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改革。
2.1常規儀器的演示操作技術
生化實驗教學中,常規儀器的操作有:稱量及量取的操作、索式提取器的組裝、離心機、分光光度計、水浴鍋、恒溫磁力攪拌器、電泳裝置、系列培養箱的正確使用等。由于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每個組二十人左右,在任課教師向學生講授常規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時,只有教師周圍的兩層大概一半的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過程,而后面的學生就無法保證完全看到,在實驗實際操作中如果不及時教會他們,學生就可能操作不當造成儀器的損壞及事故的發生。為了防止上述事例的發生,教研組利用數碼攝像機預先將上述儀器的正確操作過程拍攝下來,通過相關視頻編輯軟件進行剪輯編譯,并在重要的操作步驟和節點處加以文字或語音說明或者通過調整播放速度用慢動作播放。學生通過大屏幕觀看實驗操作視頻后,不僅能掌握儀器操作的正確使用步驟,同時還提高了實驗效率。
2.2通過CAI課件制作來解釋比較復雜的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
CAI制作動畫效果主要是依靠Flash、Author-ware、GIF等多種技術[4]。在CAI制作中最常用的是Flash,Flash是美國Macromedia公司所設計的一種矢量圖形編輯和動畫創作專業軟件,因其具有AVI、MPEC等視頻的特點,文件小,具備流式播放技術,對一些生化實驗中的知識難點就可采用Flash制作動畫,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觀察、操作,更好地解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起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在講解“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血清蛋白”實驗原理時,很難把實驗中出現的濃縮膠和分離膠的作用原理、加入示蹤劑后如何分離血清的實驗原理講解清楚,學生在實驗課本中也只能看到簡單的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通過CAI課件的制作[4],把制膠、灌膠、加樣、電泳及染色等重要實驗操作步驟配以Flas及講解,學生就能直觀理解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實驗原理,當原本難以理解的濃縮效應概念變為生動的畫面時,使學生理解了SDS具有拆分亞基和負電荷化作用以及聚丙烯酰胺連續電泳和不連續電泳的差別,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教學效果。
2.3通過多媒體在實驗教學指導過程中起到輔助、監督、糾錯等作用
生化實驗室配備的各種數碼設備在實驗教學中都可以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比如掃描儀,實驗教師可以在制作教學課件中通過Firework和Photo-Shop等軟件處理,把參考書及國內外參考文獻上的重要資料和圖片掃描下來,穿插在CAI中;實驗教師在批改實驗報告時,也可以把學生報告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掃描下來,下次實驗課前對其問題和錯誤進行點評。在實驗教學指導過程中,實驗教師可以運用照相機和攝像機把學生不規范或者危險的實驗操作動作抓怕下來,以起到監督取證和警告的作用;實驗教師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把學生做出的正確或非常規的實驗現象和結果拍攝下來,通過視頻播放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后分析思考。
3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生化實驗教學的思考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許多學生認為該課程抽象難懂,這與生化教學重基礎、輕專業,重理論、輕實踐有密切關系[5-6]。為適合現代綜合性大學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7],并考慮各門基礎課程之間相互依托、相互滲透的特點,生化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就要求實驗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法提高實驗教學水平[8]。結合我院生物化學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我們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也需要進行一些前瞻性的建設。如我院生化實驗教學每學期共30個課時,很多實驗的準備工作都是實驗教師完成,學生在實驗初期的試劑配制和儀器操作過程都沒有參與,如果能建立虛擬實驗室,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提前學習試劑的準備及儀器的操作,并且通過虛擬實驗室,可以上傳實驗教學大綱以外的實驗視頻,對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學生也可以利用虛擬實驗這個平臺來學習各項技能,并且通過這一平臺對其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實驗設計提供幫助。這也是未來實驗教學發展的一種趨勢[9]。
4結語
眼科這門臨床醫學科學,目前發展比較迅速,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有限的課時中,不能涉及眾多病種,而且在簡短的臨床實習中,由于學生比較多,不能夠觀察到細致的病變情況,在加上昂貴的眼科儀器有限,只能通過文字進行表述,教師在講解中困難重重,學生也不容易掌握知識內容。例如,在檢查眼視光學屈光中的檢影驗光,這部分教學內容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用掛圖來展現檢測過程,在靜態的狀態下很難理解動態的過程,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件變成動態視頻,直觀的表現出檢影中影光順動和逆動過程,學生從中可以很容易理解原理,使教學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內容融入到課件中,而且用較短的時間展示更多的知識,學生也根據直觀的表現,容易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夠充實課堂教學,還可以留出時間深化課堂教學,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廣。
二、較強的表現力
眼科學是臨床學科的一種,它主要是以形態學為主。眼部范圍小,結構精細,大部分眼病的陽性體征需借助裂隙燈顯微鏡及眼底鏡才能看清,所以直觀式教學在眼科教學中有非重要的作用[2]。例如,解剖眼球教學中,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很抽象,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把眼球的各個解剖角度都表現出來,無論是側面、正面,還是從里到外的位置,都能看到,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解剖結構,教師在講解中也能把解剖的各個部分講清楚,學生也易于理解知識。利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表現眼底病彩色圖片及熒光血管造影圖片,用來講解視網膜病,然后在結合教師的講解,相比傳統掛圖,不僅圖片清晰好看,而且能夠生動的表現出病變情況,在整個動態的教學中,使眼底病變知識更深入的展現給學生,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互動眼科臨床教學
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輔助課堂教學,它還可以構建知識互動交流平臺,在這樣開放的互動學習環境中,能給教和學提供很大的空間,通過這樣的網絡互動平臺,教師可以在課前設定教學素材,在平臺上預先思考內容,提示學生預習的范圍,啟發學生去思考相關問題,為課上做好準備。學生可以提前對課堂病例分析題預習思考,并利用網絡資源,將問題思考答案提交至網上。教師在網上進行評閱指導,課前分組預討論。課后可于網上提供更多相關的病例及瀏覽資源幫助學員學習。還可以把教學的視頻放在交流平臺,在開放一些交流群,如QQ、微信等,師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及時交流,促進學生有效自學,同時建設網絡課程題庫,進行實際的模擬考試訓練,同時建設評價教學問卷模塊,在互相評價的機制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結語
所謂多媒體,就是融合了兩種或兩種以上媒體的一種人機交互式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媒體,其使用的媒體包括文字(Text)、圖像(Image)、圖形(Graph)、動畫(animation)、音頻(audio)、視頻(Video)。各種媒體表現形式各不同。但都為數字化形式存在,即計算機二進制數字文件。
二、多媒體包括
(1)文本:由語言文字和符號字符組成的數據文件。
(2)圖像:通過描述畫面中各個像素的亮度和顏色等組成的數據文件。也叫點位圖或位圖圖像。
(3)圖形:矢量圖形的簡稱。即生成一幅圖形由數學方法組成的數據文件。一般可將圖形看作是圖像的抽象。
(4)動畫:將靜態的圖像、圖形及連環圖畫等按一定時間順序顯示而形成連續的動態畫面。
(5)音頻:聲音信號,即相應于人類聽覺可感知范圍內的頻率。
(6)視頻:可視信號,即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來的動態信息,如動態圖形、動態圖像、動畫等。而多媒體技術,是指采用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媒體以數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從而使計算機具有了能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多體信息的能力。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主要特性:
計算機化至少對終端用戶來說媒體信息的播放是由計算機控制的。
集成化涉及的設備的類型與數量盡可能地單一。包括存儲集成化、捕捉集成化、播放集成化、網絡集成化(ISTN與ISPN)。
三、數字化主要是指媒體信息表示的數字化、模擬信號數字信號
采樣、量化、編碼、AD/DA,有利于計算機與集成化,方便存儲、傳輸與處理、但是也存在失真等的問題,數字化的精確性(采樣速率與編碼位數)與(存儲器與網絡)寬帶的權衡也是很抉擇的。交互性主要體系在四種用戶定制化程度上媒體播放開始時間、媒體播放次序、媒體播放速度、播放形式。
四、與多媒體有關的概念與國際標準
(一)與計算機多媒體相關的概念
1.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就是能夠同時捕捉、處理、編輯、儲存和播放兩種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常見信息媒體類型包括:文本、圖像、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
2.靜態媒體與連續媒體。靜態媒體(如文本)是沒有時間維的媒體,即其播放速度不會影響所含信息的再現。
連續媒體(如音頻和視頻)是由媒體“量子(如音頻采樣和視頻幀)組成的,具有隱含的時間維,播放速度影響其所含信息的再現,因此,需要在一段特定的時間里按特定的速度播放;如果播放速度得不到滿足,媒體信息的完整性就會收到影響。
3.捕捉媒體與合成媒體。捕捉媒體是指從現實世界中捕捉到的真實媒體信息。合成媒體是指通過計算機合成的媒體。
五、常見國際標準
(一)ISO指定的國際標準
JPEG標準:JPEG(JointphotographicExpertCroup)小組1991年3月提出了ISOCD10918用于連續色調灰度級或彩色圖像的壓縮標準,采用離散余弦變換、量化、行程與哈夫曼編碼等技術,支持幾種操作模式,包括無損(壓縮比2:1)與各種類型的有損模式(壓縮比可達30:1且沒有明顯的品質退化)。
MPEG系列標準:ISO于1992年制定了運動圖像數據壓縮編碼的標準ISOCD11172,簡稱MPEG(MotionPictureExpertGroup)標準,它是視頻圖像壓縮的一個重要標準。MEPG編碼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從MPEG_1、MPEG_2到MPEG_4,甚至現在流行的MPEG_7不僅圖像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在編碼的可伸縮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靈活性。
(二)ITU指定的國際標準
H.320:H.320(其原名為NarrowBandTSDNvisualtelephonesystemsandterminalequipment),但是H.320標準僅僅只適合在ISDN、EL、T1等高速率的數字網上運行,而不適合在電話線這種窄寬帶網上使用。
H.324:H.324是通過一般電話線傳送音頻和視頻信息,并對音頻及視頻信息進行編碼及解碼的國際標準。一般電話系統獲得廣泛采用的原因是使用方便,而且有數量龐大的用戶。H.324標準可以將電視會議帶給數以百萬計的,沒有加入ISDN的用戶。
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數字化圖書館融入了多媒體技術后,使得數字化圖書館更加生動真實。遠程教育等領域也是應用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東北大學就在我國開始建設遠程教育網是投了巨資,從沈陽一直鋪光纜到秦皇島,成為了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網絡教育網絡之一,他們就用了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進行教學,使更多的學生受到了名師學校的教育。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由于計算機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都應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了,但是對于圖像和音頻的壓縮編碼規范還很混亂有些壓縮編碼規范已經公開,有些對外界還是秘密,這對整合音視頻壓縮編碼很不利。在資源共享,開源的思想占主流的當今的技術界,多媒體技術這部分也需要把各種音視頻的壓縮技術整合起來,是對多媒體技術更加規范和成熟,這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才能夠發展的更好。
參考文獻:
[1]曾塵,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探討[J].寧波廣播電視學報.2006.4(4):100-102.
[2]黃春雷,淺談多媒體技術的實際應用[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21(9):25-26.
[3]林福宗,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10-25.
[4]鄂大偉,多媒體技術基礎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