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歐洲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國際指南; 比較
1947年,聯合國發表了第一個國民經濟核算的報告,1951年,出版了第一個官方的國際指南。此后,又出版了多個國際指南,這些國際指南便影響著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與實踐,二次大戰以后的時期可以稱之為“國際指南的時代”。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際指南進行比較研究,將有助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與實踐活動的不斷進步。
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三代國際指南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可以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劃分為以下三代國際指南。第一代國際指南:即1951年和1952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和1953年聯合國的指南;第二代國際指南:即1968年聯合國指南(1968年sna),1970年歐洲的指南(1970年esa)以及1969年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1969年mps);第三代國際指南:即1993年由各國際組織合作完成的指南(1993年sna)和1995年歐洲的指南(1995年esa)。由于mps在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中已不存在,下文中將不再涉及這一體系。
1.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一代國際指南。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一代國際指南發端于1947年出版的聯合國報告。這一報告主要由斯通撰寫的附錄構成。盡管這一報告代表了聯合國,但這一體系是以“貨幣交易占支配地位的先進工業化經濟模式為基礎的”①。
應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前身)的請求,斯通指導完成了一份國際指南。這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第一個國際指南,它主要用于馬歇爾援助計劃。195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出版了《簡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1947年的報告相比較,這是一個簡化的體系,只區分了往來賬戶和資本賬戶,部門的數目只有3個(即政府、企業和住戶),對部門也沒有進行任何的細分。
1952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出版了《標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取代《簡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一新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考慮了在貫徹簡明體系中的經驗,包括了更多的賬戶,但與1947年聯合國的報告相比,仍顯得非常簡單。
在斯通的領導下,1953年聯合國發表了一份新的指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附表》,這一報告第一次使用了“sna”這一名稱。這一份指南與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標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非常相似。與1947年聯合國報告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指南不同的是,1953年的聯合國指南還打算用于發展中國家。這一區別反映在生產范圍的擴展上,即1953年聯合國指南也包括了某些非市場產出。1956年,聯合國在對1953年版本做了少量修訂后重新出版了這一報告。
2.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二代國際指南。
1968年,聯合國出版了一個經過全面修訂,更加詳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作者是艾德諾夫和斯通。1968年的報告在如何使用這一體系上采用了更加靈活的觀點:即各個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各自使用該體系的優先次序。針對發展中國家,特別設計了一章包括對有關內容優先次序的建議和某些特定的有用分類,如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區分及現代和傳統生產模式的區分。
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聯合國出版了一系列補充指南。這些指南闡明了1968年sna沒有包括的若干問題,如資產負債表及調節賬戶,收入分配,不變價格和有形資產等。
1970年,歐洲共同體出版了其國民經濟核算的第一個指南,這個指南在概念上與1968年sna存在著廣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慮了歐洲的具體情況,如該體系包括了就業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某些內容。
3.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第三代國際指南。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三代國際指南產生于10年以前,即經修訂1993年得到核準的sna和經修訂1995年得到核準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諾利和希爾。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核算結構并提出了考慮到不同數據需求和不同國家環境的靈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認為第一個真正實現了國民經濟核算標準的國際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歐洲共同體等國際組織合作下共同完成的,這為更好地協調某些相關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收支手冊》、《政府金融統計手冊》和歐洲共同體的1995年esa的協調。其次,mps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活動已不復存在,所有東歐國家已向市場經濟轉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為歐洲共同體政府法規的一部分,即成為法定文件。這與所有的其他國際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對各國推薦使用,而非強制執行。
考慮到歐洲共同體的許多重要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如進入歐洲貨幣聯盟的標準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內含著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須的。這要求1995年esa更加準確,同時也要求各成員國必須更加嚴格地執行這一文件。
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三代國際指南的比較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三代國際指南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選擇核算目的、概念解釋、觀察和推算、核算體系的靈活性、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5個方面進行比較。
1. 核算目的。
在聯合國1947年的報告里,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報告中指出:“認識到怎樣將國民收入與其構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總量聯系起來是必要的,現代調查起源于試圖對某一概括性總量的測定,目前已將重點放在構成交易的結構和這些交易的相互關系上。”②因而,國際經濟總量的估計在1947年聯合國報告里只是所關心的問題之一。與此相比較,概括性總量的測定在1953年sna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這可以由其部門核算證明:它們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記錄的,是為了直接獲得國民經濟總量。
1968年sna、1970年esa則接受了與1947年聯合國報告類似的方法。例如,1968年sna指出:“為了分析和政策兩個方面的許多目的,僅僅利用這些總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比較詳細地探索一個經濟體系的許多方面。探索的結果,現在已經建立了經濟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主要的總量被進一步地細分或分解。”③
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強調了指南的多重目的特性,如:“本體系主要是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匯總數據以滿足對經濟行為和造成重大失衡現象的因素如對通貨膨脹和失業感興趣的分析人員、政策制定人員的需要。
系不得不是一種折衷的選擇,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各種類型用戶的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極為理想地適用于任一孤立的目的。”④
2. 概念的解釋。
1947年聯合國報告及1993年sna,均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有關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二者被認為是從邏輯和基本原理上介紹了國民經濟核算。1995年esa、1953年sna、1968年sna、1970年esa對國民經濟核算的記賬規則更多地采用了系統列舉的方法,在這些國際指南中,對國民經濟核算相關概念的討論是極為少見的。盡管在1968年sna里,某些議題也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如核算體系的結構、投入產出表等,在1995年esa導論中,也討論了核算體系的結構和一些基本概念。然而,1968年sna修訂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多數使用者特別是初學者,這種講解的方式是難以接近的”⑤,而在1993年sna中,“關鍵性的概念是通過基本原理而不是列舉的方式定義的”⑥。基于這一觀點,1995年esa也只能被視為1993年sna的補充。
3. 觀察和推算。
所有的國際指南都認為,多數流量的估價可以很容易進行觀察而有些流量只能進行推算。這可以使用實物收入和自有住房服務為例子說明。在1947年聯合國的報告中就注意到了推算的問題:“表中的項目可以劃分為現金項目和推算項目兩類,前者反映的是市場交易,后者則是在缺乏市場交易條件下所做出的計算。對于后者的估計要找到一共同的可接受的基礎是困難的,只能盡可能將這種實物項目單獨進行表示。”⑦1993年sna和1995年esa在補充分類中明確體現了推算項目和其他項目的區分。
1968年sna則強調了區分哪些是可以觀察和計量的,哪些是可以根據某些理論和慣例來推論的重要性。“因為為了得到對分析有用的東西而需要處理數據時,就有可能進行到這樣的程度,即得到的結果已不再是數據。例如一種商品的供給可以根據這樣的假定分配給使用者,即每個使用者都按照一個共同的比例從國內生產和進口方面取得的它的供給。這同觀察不同的使用者實際上使用的國內生產和進口的比例結果將大不相同,這會給人以非常錯誤的印象。在處理數據時幾乎永遠是需要假定的,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這些假定起著主要作用,所得的結果就不再是一項觀察,而是一項推論。同時,進行觀察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們能夠做出推論,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把兩者混淆起來。”⑧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接受了類似的觀點。
4. 核算體系的靈活性。
根據1947年的報告,國民經濟核算的國際指南應該是一個靈活的文件。由于國民經濟核算的慣例沒有考慮到世界上或所有特定使用者的制度差異,所以靈活性是必須的。例如,它明確表達了“在運用這一核算體系時常常有必要加以擴充以適應不同國家的特定環境”⑨。而且,“經驗表明在大量測定中某些交易處理時引起不同意見是不可避免的,這歸結為不同國家的制度差異。”⑩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國際指南中,則缺乏關于國民經濟核算概念與特定環境相互關系的討論。1993年sna又回到了1947年聯合國報告的基本原理上:“新體系有兩個內在的重要的靈活性。第一個是分類的靈活應用,其基礎是對交易者、交易和資產分類的層次結構,該結構對不同數據來源和不同國家的其他特定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第二個靈活性……它將新體系結構拓寬到所謂附屬賬戶,該附屬賬戶使用了可以替代中心框架的產品和收入概念。對有關環境的附屬賬戶的描述就是體現這種靈活性的一個明顯例子。”11
5. 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
國際指南在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47年的報告設計了一套詳細和完整的核算體系,包括了24個賬戶和5個部門。在第一代國際指南中,像1953年sna,提倡一個更加簡捷的核算體系。該體系只包括有限的幾個賬戶和部門。第二代的1968年sna和1970年esa則使用了與1947年報告中數目類似的賬戶和部門。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賬戶的使用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例如,對收入使用的描述,1968年sna使用了一個賬戶,而1993年sna使用了6個賬戶。
在1947年聯合國報告和第一代國際指南中,部門分類是完全功能化的,例如,住戶部門僅包含消費者職能而不包括像自我服務活動這樣的生產者職能。在1968年sna和1970年esa中,生產賬戶是功能化的,而收入賬戶和其他賬戶則是機構化的。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所有部門都是機構化的。
1968年sna的一個新特點就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用了矩陣的方法,這一矩陣概括性地描述了各個賬戶及主要分類,它將供給表、使用表及部門賬戶連為一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矩陣比1968年sna描述的賬戶體系更加完整,在矩陣中,展示了資產負債表和重估價賬戶,盡管在1968年sna中它們并沒有得到充分討論。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矩陣只是國民經濟核算描述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其他的形式還有平衡表(“t”賬戶)、圖示法及方程法。
[注]
①②⑦⑨⑩un,1947,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counts.studies and reports on statistical methods no. 7 (un,geneva),p24,p18。
③⑧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m].閔慶金等.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2,p9-p10,p46。
[關鍵詞]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國際指南; 比較
1947年,聯合國發表了第一個國民經濟核算的報告,1951年,出版了第一個官方的國際指南。此后,又出版了多個國際指南,這些國際指南便影響著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與實踐,二次大戰以后的時期可以稱之為“國際指南的時代”。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際指南進行比較研究,將有助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與實踐活動的不斷進步。
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三代國際指南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可以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劃分為以下三代國際指南。第一代國際指南:即1951年和1952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和1953年聯合國的指南;第二代國際指南:即1968年聯合國指南(1968年SNA),1970年歐洲的指南(1970年ESA)以及1969年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1969年MPS);第三代國際指南:即1993年由各國際組織合作完成的指南(1993年SNA)和1995年歐洲的指南(1995年ESA)。由于MPS在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中已不存在,下文中將不再涉及這一體系。
1.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一代國際指南。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一代國際指南發端于1947年出版的聯合國報告。這一報告主要由斯通撰寫的附錄構成。盡管這一報告代表了聯合國,但這一體系是以“貨幣交易占支配地位的先進工業化經濟模式為基礎的”①。
應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前身)的請求,斯通指導完成了一份國際指南。這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第一個國際指南,它主要用于馬歇爾援助計劃。195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出版了《簡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1947年的報告相比較,這是一個簡化的體系,只區分了往來賬戶和資本賬戶,部門的數目只有3個(即政府、企業和住戶),對部門也沒有進行任何的細分。
1952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出版了《標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取代《簡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一新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考慮了在貫徹簡明體系中的經驗,包括了更多的賬戶,但與1947年聯合國的報告相比,仍顯得非常簡單。
在斯通的領導下,1953年聯合國發表了一份新的指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附表》,這一報告第一次使用了“SNA”這一名稱。這一份指南與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標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非常相似。與1947年聯合國報告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指南不同的是,1953年的聯合國指南還打算用于發展中國家。這一區別反映在生產范圍的擴展上,即1953年聯合國指南也包括了某些非市場產出。1956年,聯合國在對1953年版本做了少量修訂后重新出版了這一報告。
2.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二代國際指南。
1968年,聯合國出版了一個經過全面修訂,更加詳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作者是艾德諾夫和斯通。1968年的報告在如何使用這一體系上采用了更加靈活的觀點:即各個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各自使用該體系的優先次序。針對發展中國家,特別設計了一章包括對有關內容優先次序的建議和某些特定的有用分類,如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區分及現代和傳統生產模式的區分。
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聯合國出版了一系列補充指南。這些指南闡明了1968年SNA沒有包括的若干問題,如資產負債表及調節賬戶,收入分配,不變價格和有形資產等。
1970年,歐洲共同體出版了其國民經濟核算的第一個指南,這個指南在概念上與1968年SNA存在著廣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慮了歐洲的具體情況,如該體系包括了就業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某些內容。
3.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第三代國際指南。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三代國際指南產生于10年以前,即經修訂1993年得到核準的SNA和經修訂1995年得到核準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諾利和希爾。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核算結構并提出了考慮到不同數據需求和不同國家環境的靈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認為第一個真正實現了國民經濟核算標準的國際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歐洲共同體等國際組織合作下共同完成的,這為更好地協調某些相關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收支手冊》、《政府金融統計手冊》和歐洲共同體的1995年ESA的協調。其次,MPS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活動已不復存在,所有東歐國家已向市場經濟轉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為歐洲共同體政府法規的一部分,即成為法定文件。這與所有的其他國際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對各國推薦使用,而非強制執行。
考慮到歐洲共同體的許多重要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如進入歐洲貨幣聯盟的標準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內含著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須的。這要求1995年ESA更加準確,同時也要求各成員國必須更加嚴格地執行這一文件。
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三代國際指南的比較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三代國際指南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選擇核算目的、概念解釋、觀察和推算、核算體系的靈活性、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5個方面進行比較。
1. 核算目的。
在聯合國1947年的報告里,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報告中指出:“認識到怎樣將國民收入與其構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總量聯系起來是必要的,現代調查起源于試圖對某一概括性總量的測定,目前已將重點放在構成交易的結構和這些交易的相互關系上。”②因而,國際經濟總量的估計在1947年聯合國報告里只是所關心的問題之一。與此相比較,概括性總量的測定在1953年SNA和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這可以由其部門核算證明:它們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記錄的,是為了直接獲得國民經濟總量。
1968年SNA、1970年ESA則接受了與1947年聯合國報告類似的方法。例如,1968年SNA指出:“為了分析和政策兩個方面的許多目的,僅僅利用這些總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比較詳細地探索一個經濟體系的許多方面。探索的結果,現在已經建立了經濟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主要的總量被進一步地細分或分解。”③
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強調了指南的多重目的特性,如:“本體系主要是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匯總數據以滿足對經濟行為和造成重大失衡現象的因素如對通貨膨脹和失業感興趣的分析人員、政策制定人員的需要。
系不得不是一種折衷的選擇,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各種類型用戶的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極為理想地適用于任一孤立的目的。”④
2. 概念的解釋。
1947年聯合國報告及1993年SNA,均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有關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二者被認為是從邏輯和基本原理上介紹了國民經濟核算。1995年ESA、1953年SNA、1968年SNA、1970年ESA對國民經濟核算的記賬規則更多地采用了系統列舉的方法,在這些國際指南中,對國民經濟核算相關概念的討論是極為少見的。盡管在1968年SNA里,某些議題也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如核算體系的結構、投入產出表等,在1995年ESA導論中,也討論了核算體系的結構和一些基本概念。然而,1968年SNA修訂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多數使用者特別是初學者,這種講解的方式是難以接近的”⑤,而在1993年SNA中,“關鍵性的概念是通過基本原理而不是列舉的方式定義的”⑥。基于這一觀點,1995年ESA也只能被視為1993年SNA的補充。
3. 觀察和推算。
所有的國際指南都認為,多數流量的估價可以很容易進行觀察而有些流量只能進行推算。這可以使用實物收入和自有住房服務為例子說明。在1947年聯合國的報告中就注意到了推算的問題:“表中的項目可以劃分為現金項目和推算項目兩類,前者反映的是市場交易,后者則是在缺乏市場交易條件下所做出的計算。對于后者的估計要找到一共同的可接受的基礎是困難的,只能盡可能將這種實物項目單獨進行表示。”⑦1993年SNA和1995年ESA在補充分類中明確體現了推算項目和其他項目的區分。
1968年SNA則強調了區分哪些是可以觀察和計量的,哪些是可以根據某些理論和慣例來推論的重要性。“因為為了得到對分析有用的東西而需要處理數據時,就有可能進行到這樣的程度,即得到的結果已不再是數據。例如一種商品的供給可以根據這樣的假定分配給使用者,即每個使用者都按照一個共同的比例從國內生產和進口方面取得的它的供給。這同觀察不同的使用者實際上使用的國內生產和進口的比例結果將大不相同,這會給人以非常錯誤的印象。在處理數據時幾乎永遠是需要假定的,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這些假定起著主要作用,所得的結果就不再是一項觀察,而是一項推論。同時,進行觀察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們能夠做出推論,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把兩者混淆起來。”⑧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接受了類似的觀點。
4. 核算體系的靈活性。
根據1947年的報告,國民經濟核算的國際指南應該是一個靈活的文件。由于國民經濟核算的慣例沒有考慮到世界上或所有特定使用者的制度差異,所以靈活性是必須的。例如,它明確表達了“在運用這一核算體系時常常有必要加以擴充以適應不同國家的特定環境”⑨。而且,“經驗表明在大量測定中某些交易處理時引起不同意見是不可避免的,這歸結為不同國家的制度差異。”⑩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國際指南中,則缺乏關于國民經濟核算概念與特定環境相互關系的討論。1993年SNA又回到了1947年聯合國報告的基本原理上:“新體系有兩個內在的重要的靈活性。第一個是分類的靈活應用,其基礎是對交易者、交易和資產分類的層次結構,該結構對不同數據來源和不同國家的其他特定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第二個靈活性……它將新體系結構拓寬到所謂附屬賬戶,該附屬賬戶使用了可以替代中心框架的產品和收入概念。對有關環境的附屬賬戶的描述就是體現這種靈活性的一個明顯例子。”11
5. 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
國際指南在核算結構和部門分類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47年的報告設計了一套詳細和完整的核算體系,包括了24個賬戶和5個部門。在第一代國際指南中,像1953年SNA,提倡一個更加簡捷的核算體系。該體系只包括有限的幾個賬戶和部門。第二代的1968年SNA和1970年ESA則使用了與1947年報告中數目類似的賬戶和部門。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賬戶的使用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例如,對收入使用的描述,1968年SNA使用了一個賬戶,而1993年SNA使用了6個賬戶。
在1947年聯合國報告和第一代國際指南中,部門分類是完全功能化的,例如,住戶部門僅包含消費者職能而不包括像自我服務活動這樣的生產者職能。在1968年SNA和1970年ESA中,生產賬戶是功能化的,而收入賬戶和其他賬戶則是機構化的。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所有部門都是機構化的。
1968年SNA的一個新特點就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用了矩陣的方法,這一矩陣概括性地描述了各個賬戶及主要分類,它將供給表、使用表及部門賬戶連為一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矩陣比1968年SNA描述的賬戶體系更加完整,在矩陣中,展示了資產負債表和重估價賬戶,盡管在1968年SNA中它們并沒有得到充分討論。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矩陣只是國民經濟核算描述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其他的形式還有平衡表(“T”賬戶)、圖示法及方程法。
[注]
①②⑦⑨⑩UN,1947,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counts.Studies and Reports on Statistical Methods No. 7 (UN,Geneva),P24,P18。
③⑧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M].閔慶金等.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2,P9-P10,P46。
貿易經濟論文3500字(一):世界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失速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呈現衰退的跡象,一些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越發激烈。而我國加工貿易的比重正處于下跌的狀態,受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弱,國際通貨縮緊以及服務貿易競爭低的影響,外貿風險正在逐漸增加。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存在一定的風險,對外貿易經濟失速的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的影響,以及影響經濟失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策略。
【關鍵詞】世界經濟形勢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失速
在當下的世界經濟格局之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目階段我國對外貿易正處于失速的狀態,這種情況不僅僅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更對個各個行業和人民的經濟水平都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很有必要分析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找到相關的政策來改善這種現狀。
一、世界經濟形勢現狀以及對我國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形勢的現狀
伴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經濟貿易呈現下滑走勢。盡管各國都在通過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和調節稅率方式,提高經濟的發展,但效果平平。從2019年以來,全球的經濟復蘇情況才得以弱化。
目前,美國經濟的增長較為迅速,形勢普遍樂觀。但這種局面是由一定的原因的。從需求方面看,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個人消費支出的擴張和投資的穩步增長,都是提高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供給方面來看,工業生產和服務業的上升,預示著經濟的復蘇。從目前情況來看,礦業、天然氣和電力的持續上漲,都是工業生產良好的具體表現。從一些預期指標來看,歐元區的工業生產和服務都處于好轉的狀態,歐洲經濟有望好轉。從制造業的情況情況來看,機構的產出、評價的完成指標都達到了有史最高水平,使得經濟運行的信心猛增。雖然,波蘭等中東歐十國加入歐盟后,對原成員國的資本外流帶來一定的壓力,整體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新成員國增長較快,也給歐盟帶來了新的活力。受政權穩定,經濟改革推進以及油價高位等因素,又給經濟帶來一定有利的條件。受出口和工業生產的影響,日本的經濟也進一步的復蘇。企業的經營情況得到了好轉,效益也得到了改善,破產企業持續減少,對設備的投資有所增加。日本的經濟整體仍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同時其他亞洲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韓國等也在出口的帶動下得到了快速的增長。雖然物價跌幅有所回落,然而消費尚處于頹勢,通貨緊縮的情況也沒有消除。
(二)全球經濟現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因為,我國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出口數量大,所以貿易順差也大。從1990年開始就持續順差,但受到全球經濟和貿易保護的影響,2010年我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并在2015年出現出口和進口的雙收縮,對外貿易經濟下滑,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的程度增大。受美國兩次加息和增值的影響,民眾轉持美元進一步的增多,加劇了人民幣的比值,使得我國貿易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1)對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影響。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經濟需求的增加,進出口貿易逐步恢復,對于我國產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去年一年,我國對歐盟、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有了快速的增加。受強勢美元地位的改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貿易條件是十分良好的。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家貿易產生一定的縮減現象,我國的對外出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有部分國家實行反傾銷等調查,對我國的商品專門設立了非關稅壁壘。
(2)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目前國際直接投資方式有重新活躍起來,跨國并購仍占據主導地位。我國也出臺了相關的條例,促進國際購并資本。在全球股市止跌起漲后,境外融資的氛圍也有了一定的好轉,這對我國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和上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很多企業在香港和美國股市同時上市,籌募到的資金很高。國內的很多大型企業抓住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時機,進行境外融資。同時美國的貶值使得投資商在我國國內的采購和用工價格減低,吸引外商對我國市場投資。然而,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我國利用外資也面臨更加激烈的局面。
(3)其他方面的影響。美國對主要貨幣匯價大幅下降,同時人民幣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近年來,美聯儲大幅下調美元利率,其他國家也相應的跟進降息。世界主體經濟的利率處于低位,這對我國利用人民幣利率來調整經濟有一定的作用。但國際石油市場的高位,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一定能夠的消極影響。
二、世界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貿貿易經濟失速的原因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降低
近些年,我國加工貿易商品的進口和出口持續間降低,銷售總額也在不斷的下降。我國已經完成了從加工大國向新型經濟發展國家的轉變,部分企業工人的成本也高于周邊國家和地區,致使一些加工和機械公司遷移到周邊國家。盡管我國想挽留這些企業,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但受到產業鏈結構不合理和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方面的應該。企業仍不愿支付高額的生產費用,而遷移到其他國家。
(二)對外貿易摩擦大,風險高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上漲,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增多,逐漸成為國際貿易大國。但隨著對外貿易的增加,我國也引起了其他貿易大國的側目,導致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對外貿易的摩擦和風險也逐漸增大。
(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國際通貨縮緊
當下私有制國家的社會通病是積累社會資本,在市場機制運行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資產過剩的情況。貿易市場的穩定與國家的稅收政策是分不開的,想要保持資本利潤、支出和勞動工資等多方面的流動,就需要市場經濟的流動和需求相互平衡。一旦政府的分配政策運用不恰當,就會出現高消費和低積累的現象,造成一定的資產過剩。現今,日本、美歐和一些歐洲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資產過剩問題,其均在金融危機后采取貨幣化政策來進行調劑,促進國家經濟的回暖。但實際情況卻事與愿違,部分國家不僅出現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現象,還出現市場需要不足,國際產品價格持續走跌,只有少數國家的產品價格上漲。美國最先從金融危機中恢復元氣,之后開始加息促進美元甚至,推動新一輪的資產過剩,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度下跌,通貨鎖緊情況加劇。
(四)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低
我國服務貿易占據我國總體貿易的一個重要部分,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也為我國經濟貿易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較低,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經濟處于失速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我國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的完整,水平較低,和相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三、世界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貿貿易經濟失速的對策
(一)推動加工貿易轉型
想要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的失速,就需要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實行符合地方發展特色的戰略,形成具有特色的加工貿易產業鏈。將不同的地區聯合起來,共同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轉型和升級。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進程中,應該配合沿海區域的建設,吸引國外的企業來我國投資和建廠。
(二)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增強創新能力
我國在處理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應該提高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增加創新影響,把服務貿易放在對外貿易的首位。在政策的制定時,應該在工商也和服務業貿易所放的比重相同。優化我國服務貿易,提高其發展能力,在注重體制之間競爭的同時,創新更多的服務類型,從而提高服務貿易的創新力。
(三)深化外貿領域改革,消除匯率引導因素
增加有關外貿政策的改革和創新,轉變經濟和外貿發展的方式,建立新型的創業體系。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對于新型產能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擴寬對外貿易的渠道,消除匯率所引導的因素,提供經濟一體化水平。我國的對外貿易企業應該增加自身的風險意識,采用有效的匯率工具來降低風險,減少因為消化貨幣增值所帶來貿易壓力。
(四)發展特色性優勢產品,減少貿易摩擦
在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中,要積極利用外貿組織有關外貿爭端的解決機制,對于一些國家出現不遵守時,要排查嚴處。在對貿易中禁止有不合理的貿易行為,消除貿易中不公平的現象。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在這種不平等的貿易保護中得到了發展。除了推動加工貿易轉型;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增強創新能力;深化外貿領域改革,消除匯率引導因素;發展特色性優勢產品,減少貿易摩擦之外,也要通過環保、節約等手段來將我國打造成綠色結構產業國家,推動低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
貿易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OBE導向下貿易經濟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初探論文
[摘要]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結果為基礎)的理工類教育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誕生以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對理工科的教育教學和課程體系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OBE教育理念發源于理工類教育,對于在文科專業的適用性方面一直存在著爭議。本研究以貿易經濟類專業為例,研究探討實施OBE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對傳統課程體系進行新的設置和變革,以期有助于逐步有效地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專業熱門”和“就業困難”的尷尬專業困境。
[關鍵詞]OBE;貿易經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5-0023-04
隨著中國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尤其是上海自貿區、廣東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貿易綜合實驗區的建立和運行,都顯示出未來的中國對擁有國際化視野的經濟、金融、法律、貿易等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需要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來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開放的中國需要開放的人才,這也是為什么近十年來,國際經濟與貿易成為高校本科招生中的熱門專業,錄取分數也在高校中名列前茅的原因。但是,尷尬的是不少高等院校和畢業學生都發現這個專業存在著就業困難的現實困境。由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率相對較低,平均約為91.2%,而且三年來就業率持續下降,就業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和不斷快速變化的貿易需求存在時滯和脫節。因此,在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的導向下,結合專業社會貿易需求分析和課程開發結果導向,重新思考和設置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以期構建一個更具針對性的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OBE課程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OBE的基本理念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1994年由美國學者Spadv撰寫的《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對OBE模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該書把OBE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Spady認為OBE實現了教育范式的轉換,在OBE教育系統中教育者必須對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構想,然后尋求設計適宜的教育結構來保證學生達到這些預期目標,學生產出而非教科書或教師經驗成為驅動教育系統運作的動力。
這顯然同傳統上內容驅動和重視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鮮明對比。與傳統的過程教育相比,OBE直接評估學生的學習績效并確切地告訴他們結果,不考慮學生或他們采用何種方法,直到學生能證實預期的結果,才算獲得成功。對于那些已經成功地獲得結果的人來說,他們得到的指導集中于他們需要發展的、明確定義的能力上;他們獲得的證書清楚地反映哪些能力標準已被成功地達到了。OBE強調教育的結果和目的,從進入的要求到達到的畢業標準都很明確。在一個OBE系統中,所有這些指導和證書的組成部分的定義、集中都是圍繞明確的學習結果來組織和實施。
因此,OBE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OBE是一個循環遞進的教育發展模式,它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聚焦于學生表現,即結果Outcome的經驗測評。相對于關注教學資源等產出的傳統過程教學模式,OBE沒有提出對特定教學方式的要求,它只對學生最后學習結果提出要求,而且這種學習結果并非針對某個課程或者最終的畢業成績,而是細分到每一門課程的每一個知識點和能力點。
二、OBE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的啟示
近幾年OBE教育模式在我國香港和內地教育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工類工程教育領域,這主要是因為理工工程類教育的課程學習結果易于客觀衡量和評價。2013年,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組織的第21個成員國。《華盛頓協議》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該協議提出的工程專業教育標準和工程師職業能力標準,是國際工程界對工科畢業生和工程師職業能力公認的權威要求。《華盛頓協議》各簽約國都實施了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不少香港大學和內地如汕頭大學等都針對OBE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
OBE教育模式對作為文科性質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否同樣適用,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有哪些啟示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首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適合OBE模式。作為很多本科院校,這個專業包含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三部分的主要課程內容。其中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是基礎,也為本科學生進一步深造提供條件;國際貿易政策課程要求學生對國際經貿往來法律法規和貿易政策有一定的認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則是面向本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國際貿易實務是專門研究國際商品買賣過程的課程,包括貿易合同磋商、簽訂和履行等各個環節,以上貿易環節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外貿業務操作實踐上,僅憑理論知識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理解國際貿易的實質,也難以跟上日益快速發展中的國際貿易實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知識點和能力點可以進行一定的客觀衡量與評價的內在特征決定了教學改革可以學生的學習結果——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而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過程重貿易理論而輕貿易實踐,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脫節。作為一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適合采取OBE的教育模式。
其次,OBE的結果導向是培養應用型貿易人才的現實需要。作為一個高考志愿填報靠前的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培養目標大多是培養國際性專業應用型人才,我國作為一個不斷發展和開放的世界大國也急需這方面的應用型貿易人才。但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畢業生難就業的問題。OBE的教育模式以結果為導向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指專業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導向,另一方面是指實踐能力教學是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理論研究能力培養,而OBE模式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更適合本科專業的培養方向和目標,這也契合我國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來培養人才”“用科學發展成果檢驗人才工作成效”。從這個角度出發,OBE可以大大提高剛畢業的學生外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最后,從社會需求和教育模式的角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可以全面采用OBE教育模式,但是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有宏觀的專業模塊設置、結果和結果評價,也涉及微觀的每一門課程的設置、學習結果和學習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投入也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師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煩瑣的教學目標分解、一體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選擇動態地評估學生發展水平并根據學習產出評估反饋信息及時開展個性化學生輔導等。如果無法變更高校中普遍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則無法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那么OBE注定無法可持續開展,也將逐步淪為傳統的填鴨式過程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也必將與社會的現實存在時滯和脫節。但是一旦基礎打好了,后面OBE的開展也必然順理成章地持續循環下去。
三、OBE導向下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目標
(一)專業知識目標
具備扎實、全面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是外貿人才基本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是企業對外貿人才的基本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可分為貿易理論、貿易政策和貿易實務三部分。OBE導向下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知識目標重點是貿易實務和貿易政策。這兩部分知識在OBE教育模式下,應突出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進出口各個業務環節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國際貿易運輸、保險、國際結算、成本核算、商檢索賠等一系列商貿流程。在貿易政策方面,學生不僅要掌握相應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還要了解國內外最新經貿法律法規國際條約和協定WTO規則等。
為了有效衡量OBE下的結果,課程設置可開設專門的國際貿易專業從業資格證,如跟單員證書、報關員證書、外貿業務員證書、劍橋商務英語、經濟師等的培訓課程。這也要求此類實踐課教師對各類資格證書的考試動向、考試內容有總體把握,并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引導和督促學生掌握考試的重難點。
(二)專業能力目標
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在招聘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畢業生的要求是:希望招聘具有實踐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外貿人才。實踐操作能力包括進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單證的繕制和審核能力、貿易糾紛的處理能力等;溝通交流能力是指語言表達能力、外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指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因此,在OBE導向下,獲得一定的資格證書只是一個初步的目標,終極目標是在獲得一定的資格證書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能力培養,讓學生畢業前就獲得工作能力,減少用工單位的不可控因素和培訓成本。
(三)專業素質目標
根據近百家進出口企業的網上招聘要求來看,約有76%的企業把求職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等素質擺在首要位置嘲。誠實守信、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責任心強成為外貿企業招聘人才的基本準則。因此,OBE的結果導向也應把提高學生職業素質、職業道德作為重要的一個目標來設置相關課程。
四、OBE導向下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構想
OBE教育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有宏觀上的專業產出結果,也有微觀的課程產出結果。OBE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環節:制訂專業層面的預期學習結果;通過一體化課程設計建立課程與培養標準的匹配矩陣;確定具體課程層面的預期學習成果,并設計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做好專業層面與課程層面的實際學習成果的要求和評估。在OBE導向下,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這包含三個方面的目標導向:必備的專業知識、必備的專業能力、必備的專業素質(見表1)。
圍繞專業預期學習結果,逆向設計各門課程,明確各門課程對于實現預期學習產出的貢獻及程度,實現一體化培養目標。同時,專業層面的預期學習產出最終要落實到課程,組織教師合理確定課程層面的學習結果(見表2),特別是實現教學策略是核心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習成果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課程層面,任課教師采用測驗、問卷項目、作業報告等多樣化評價方法對每個學生實際學習成果進行形成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多側面、多角度地考查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不是用一個簡單的期末分數來判定學生的學習結果。
以OBE為導向的課程設置還將教學與相關職業資格證考試如報關員、劍橋商務考試相融合,上課內容與考證內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練”的方法,推進實施“課證融合”。但是獲得證書并不一定能體現實踐能力。因此,在具體課程的教學策略中除了要鼓勵教師在案例討論、教學雙語、教學多媒體立體式教學過程中時刻貫徹OBE教育的思想以外,教師還要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有關競賽,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大賽、國際商務談判大賽、電子商務大賽、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在競賽中鞏固知識,培養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能力。當然,OBE教育也意味著必須對成績考評方式進行改革,改變過去重期末輕平時的傳統考核方式,而采用知識點的綜合獲得結果評判方式,其課程學習結果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分數,而是一系列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綜合。
當然,OBE模式并不應該是功利主義導向的程式化管理,也不是使貿易經濟類教育喪失基本的人文關懷和世界關懷。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將學生預期學習產出結果設為教學的最低標準,對學生發展程度不做上限規定,為師生發揮創造性預留彈性空間。在重視精確化結果目標的同時,還應重視模糊的表現性目標,對學生的情意發展、審美意象以及高層次的能力不做生硬的分解量化和評價;將學習產出理解為階段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不為某節課某單元設立細化的目標,使知識成為激發各種類型和不同水平理解的中介,而不是作為固定信息或標準答案讓學生接受,力求平衡教育的預設性與生成性達到預設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