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護理就業指導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患者1,女65歲,診斷為阻塞性黃疸收入院,因前一日做完膽囊引流術,自訴切口疼痛,遵醫囑給予以鹽酸哌替啶注射液100mg肌內注射,給藥后5min患者出現表情淡漠、呼之不應,眼瞼微張,大汗淋漓,體溫36.1度,呼吸淺慢12次/分,心率112次/min,細速而弱,血壓95/62mmHg(1mmHg=0.1333kPa),血氧95%,皮膚濕冷。以臨床表現診斷為鹽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2,男38歲,診斷為肛周膿腫急診入院,即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入科室ICU,有止痛泵一枚,術后疼痛明顯,遵醫囑給予鹽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肌內注射,給藥10min后患者意識清楚,自述胸悶,心區不適,緊張煩躁。觀察患者大汗淋漓,體溫36.9度,呼吸加快,24次/min,心率為122次/min,血壓85/50mmHg,血氧97%,以臨床表現診斷為鹽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至嚴重不良反應。
2急救護理
2.1立即給予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吸氧(4L/min),多功能心電監護,以隨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的動態變化,建立靜脈通道,給予生理鹽水1000ml靜脈滴注,迅速補充晶體,快速補充血容量,其他長期醫囑以患者心臟承受力快速靜脈滴注,限制滴速的藥品除外,因女性患者其有高血壓病史,平素血壓為150~160/90~100mmHg,男性患者平素血壓為130~150/80~90mmHg,應激性血壓下降,密切觀察血壓變化,有變化及時報告醫生,備好急救藥品。
2.2嚴密觀察病情:15min,女性患者心率降至90次/min,血壓升到113/82/mmHg,意識仍不清,呼之眼瞼微顫,出汗停止,男性患者心率105次/min,血壓95/55mmHg,意識清楚,但出汗未停,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表情,皮膚及溫度,注意做好基礎護理。30min后女性患者呼之能應,但不語,生命體征平穩,男性患者出汗停止,自述癥狀減輕。40min后男性患者再次大汗淋漓,心率112次/min,其他無不適,生命體征平穩。60min后女性患者意識清楚對答如流,能清楚表達意愿,生命體征平穩,可自行飲水,無其他主征。男性患者因剛剛術后不久,自行安睡,出汗停止,無其他主征,生命體征恢復平素水平。24h患者如常。
2.3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患者為老年女性,用藥后突然出現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家屬自然有很明顯的質疑,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地向患者家屬解釋藥物的反應及效果,排除患者及家屬的不信任心理,積極配合治療,青年男性在科室ICU,因剛剛做完手術,精神壓力大,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心理負擔,予以正面信息。
3討論
3.1藥物劑量與年齡,臟器功能狀態有關并存在個體差異:藥物劑量為藥物的常用量,但因年齡偏大,臟器功能減退,當鹽酸哌替啶注射液用藥后,致使藥物蓄積,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老年人用藥要嚴格執行老年人用藥原則,掌握老年人的藥動學,藥效學及不良反應相關知識,根據病情準確用藥,一般為成人的1/2~3/4,青年男性出現此類不良反應為典型的嚴重不良反應。
3.2用藥后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反應:鹽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嚴重不良反應,雖然少見但發作迅速,如不及時對癥處理患者會因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醫護人員必須準確,及時,有效,才能使患者轉危為安。要養成用藥后常規巡視病房的好習慣,出現藥物相關反應才能第一時間發現,才能做到及時有效,快速處理,保護患者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3.3護理人員要掌握藥物的相關知識:護理人員要掌握藥物的作用,特別是藥物的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在治療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藥物的作用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并告知如有不適立即報告醫護人員,而我們護理人員要多巡視病房,以及時發現病情,為醫療提供第一手資料,以保證搶救有效成功。
對護生來說,臨床實習是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他們從學校的理論學習走向工作崗位參加實踐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必經的途徑是將護生理論和護理的實踐相互結合,對自己在護生工作中的實際工作能力進行培養,并通過這種鍛煉,實現自己的專業化角色轉換,這個過程也是關系到他們成為一名合格護士的重要環節。這個關口對于他們以后工作中的態度、工作作風、個人素質等有著極大的影響。本文結合臨床護理實踐,談談有關臨床護理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看法。
一、進行有效教學設置,判斷評估能力
臨床帶教老師的教學設置不僅應理論聯系實際,更應保證課程能反映當前醫學發展的趨勢,注意社區和公眾的要求。如對高血壓病人,不僅要求護生在臨床上學會如何護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健康宣教,這一課題設置就反映了公眾的要求。在臨床教學中很多護生都希望學到書本上沒有的、臨床上較新的知識,因為教科書上的知識比較經典,但也缺乏個體性。所以,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帶教老師應具備評估判斷能力,特別是目前臨床教學中,中專、大專、本科甚至研究生各個層次并存,所具備能力也不一樣。即使是相同學歷的學生其所具備的能力也不一樣,例如,當前我國護理本科生,臨床教學中有4種能力要求,即臨床護理能力、臨床教學能力、護理管理能力和護理科研能力,而除研究生培養之外,還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臨床帶教老師必須具備很好的教學設置及評估判斷能力。
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臨床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學方法,目前以問題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是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提出問題—自學—討論—回答—解疑。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費時多,壓力大,但是強調從問題著手,學生需要探索的是那些他們要知道的知識,并且能夠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是一種探索式的學習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對于一個病例的討論,不僅要具備生物醫學知識,還涉及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學科,要求學生有廣闊的知識面,深刻理解和創新思維,又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對實習生進行嚴格管理
對實習生來說,他們的組織紀律教育需要加強,需要他們自覺遵守院方制定的各項管理規定和請銷假制度。并且,院方需要每周不定期地安排到各病區的調查,了解實習生中各種實習表現,了解他們能否遵守規章制度,同時在每輪實習生出科室的時候,安排綜合考評實習生,并且向護理部上交這些評價。在實習結束之后,護理部需要根據這些科室做出考評評價,再綜合考慮實習生平時落實規章制度的情況和考核情況,綜合給予每個實習生合理的評價。全體實習生會議需要每月召開一次,使得實習生在實習工作中的思想和工作生活能夠被及時了解,并向實習生征求他們對院方的教學工作是否存在著意見,是否需要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
四、提高學生盡快社會化的能力
在臨床教學中,學生一旦穿上整潔的護理服,就代表著護士形象,雖然還是一名學生,但也是一名護士。帶教老師在學生的角色沖突中應起協調作用,這就是促進學生發展和社會化能力起點。學生在剛接觸病人時,會感到很緊張,有時甚至站在病人面前不知從何說起。此時,帶教老師可以給學生示范怎樣和病人打招呼,怎樣介紹自己,如何與病人交流、收集資料,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如何去做。當學生的護理得到病人肯定和贊揚時,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帶教老師要善于觀察并利用社會價值對護生護理觀的影響,進行正面引導。特別在實習后期護生對護理工作有了較深刻理解時,在大專、本科生中相互比較會有一種心理差距,有些學生會有一種失落感,面臨擇業時,護生又會有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時作為帶教老師應做好就業指導及價值取向的帶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其盡快社會化。
五、培養學生改革和科研能力
以往思想教育中強調不怕臟、不怕累,忽略了科學管理,現代醫學觀點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注意保護病人、保護環境和自我保護。例如,目前造成院內感染的很多疾病是經過醫務人員的手進行傳播的,在教育中,我們要強調護理人員操作中洗手、戴手套的必要性,這就是教學觀念的轉變。目前,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均要求進行畢業設計及論文答辯,這就對臨床帶教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臨床帶教老師應不斷總結經驗,掌握科研及學術研究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指導論文選題,論證科研設計的可行性方案和價值,激發學生的科研意識。
六、重視實習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2012年底,我帶著學校的囑托和期待,來到有著一百零五年校史的師范類知名學府福建師范大學,參加國家教育廳首次舉辦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2013年底,我懷著空杯心態,來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再次參加學前教育國培。江西大雖地處革命老區,但有著顯赫的前身,我國學前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先生就在這里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師。如果說,去年的福建培訓就像把我這個饑腸轆轆的“門外漢”,引進了擺滿色香味俱全的學前教育菜系的豪華大廳,讓我大開眼界、目不暇接,但每道菜只能淺嘗輒止;今年的江西培訓則像奉我為座上賓,讓我系上餐巾,慢條斯理地品嘗著學前教育菜系的每一道菜那縈繞在舌尖上的真滋味。
有著多次承辦國培任務經驗的江西科技大學把培訓安排得有條不紊。特意聘請了富有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和幼兒園園長給我們講課;聯系了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和學前教育富有成效的國家重點學校給我們參觀和實踐。聽課期間,教授們的觀點總能點撥開我們原來禁錮不化的思維,碰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我把兩個感受深刻的觀點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授觀點一:學前教育專業如果把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放在首位,是絕對錯誤的培養目標
現代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協會理事胡青和黃烈教授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的非常重要,只有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才能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學前教育人才。”
(一)正確的培養目標
盡管目前有些不懂幼兒教育真諦的幼兒園園長在面試時還注重應聘者的唱歌、跳舞、彈琴、繪畫等藝術技能,但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領導,絕不能和無知者一樣,把藝術技能放在培養的首位。社會不缺會唱歌、跳舞、畫畫的幼師,缺的是學前教育理論扎實、職業道德認同感(專業承諾感)強、真正了解兒童認知發展規律、能實施有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有一定文化學科素質,心理、身體健康的幼兒教師。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幼兒教師的藝術技能太專業化,往往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有限的用武之地也讓這類老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淡化了藝術技能的重要性,可以給大部分因沒有藝術特長而很自卑的學生重樹自信心,讓其輕松選擇奮斗目標,增強學習主動性。教授們認為如果要提高學前專業入門門檻,富有愛心、喜歡孩子、多血質型、身高155cm左右、容貌端正者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二)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特色人才
作為中職學校要明白,中專學歷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是無法考取幼師資格證的;為提高就業率,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方向上,要考慮構建學生差異性(特長)發展特色課程,確定以下幾個特色方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學前兒童雙語教育、學前兒童體育游戲教育、學前兒童保育、嬰幼兒營養與保健、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護理。學前專業學生在經過兩年扎實的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推薦和考核的方式,在第五個學期集中進行選修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有目的地突出特長。注意在特色方向中,每個方向學生數目控制在3~5人,因為通過培養特色人才可以為中職學前專業樹立良好的社會效應,打響專業品牌。
教授觀點二:從智商來說,中職生普遍不低于重點高中生;他們在“盼望被認可、成長、成才、掙錢養家”等方面的情商比高中生還高。只要我們老師把學生內心的渴望變為學習的內在動力,相信他們,經過三年的培養,一樣可以成才
特級教師曹樹華先生認為,不少中職老師把教不好學生歸罪于學生的底子和本質差,很少從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上找問題,造就了不少本來充滿期待成才的學生在學校“混”了兩三年后,帶著對學校、對老師的失望和不信任懵懵懂懂地走進企業、走向社會。作為老師,回想這些可憐的孩子,有沒有愧對良心的不安?
面對現實中接連不斷出現的幼兒園事件,面對社會對幼兒教師水平的質疑,學前專業老師不妨經常自我反思這幾個問題:幼兒園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我打算教會學生什么?我應該怎么教?
(一)幼兒園需要什么
很多人片面地認為幼師只要會唱會跳會彈就吃香,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清醒地認識到,藝術技能好的幼師只會給本身帶來更多,只有專業知識扎實的幼師才能給幼兒園和孩子帶來更多,所以實習期滿后最終被錄用的往往是后者。從后續個人發展來看,專業知識扎實、具有觀察能力、學習反思能力、自覺追求專業發展的幼師都能成長為復合型學前教育事業人才。這就提醒我們,基于專業的視角和歸宿,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要從“建立行業意識、明確成長目標、強化專業技能訓練”這三方面合力培養學生。
(二)教什么
據調查,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新生中真正喜歡幼師這一職業的不足30%,很多學生對專業缺乏了解,因此新生入學伊始,就業指導工作就應開始啟動,首先解決思想上的問題:通過《馬背上的搖籃》《幼兒園的一天》電影視頻、優秀校友講座,參觀幼兒園等形式接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職業理想熏陶與教育,初步了解幼兒園崗位環境、幼兒日常表現和就業形勢;通過寫觀后感、日記和總結明確行業方向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第一學年,就業指導要融于各學科教學中,突出以誠實守信教育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感恩意識、誠信意識,增進學生的行業責任感;以習慣養成教育為主線,從最基本的文明素養抓起,對學生的坐、立、行等儀表行為做嚴格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這樣不僅使學生端正就業態度,還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社會競爭力。
職業對象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幼兒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靈活運用幼兒教育的教學方法,這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學前教育專業的各學科老師要有整合的意識和行動,以形成專業教學的合力。擁有合力的老師會把這種合力演變成自己獨特的魅力,魅力又會促進教學更加有效,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學前教育專業各科老師既是理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就業工作的指導者。老師應經常深入幼兒教育第一線,了解本學科知識在幼兒園各領域的運用情況,并以此制訂教學計劃,在傳授本學科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傳授與本學科相關的幼兒園教學法,如鋼琴――教兒歌彈唱;視唱――教幼兒歌曲;美術――教幼兒簡筆畫、蠟筆畫、教具制作和環境設計;體育――教幼兒體育游戲;英語――教幼兒英語教學技能;幼兒活動設計――模擬幼兒園課堂;衛生學――培養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和糾正心理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各學科教學內容和幼兒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掌握了學科知識,又學會了幼兒教育方法,為今后求職就業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在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方面,在校期間學校要主動掌握本土專業活動動態,了解各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早教機構免費接待日、教師比武、骨干教師觀摩課的安排時間,積極主動地帶領學生參加學習和觀摩;在“六一”兒童節前主動聯系幼兒園和早教機構,組織學生協助他們編排幼兒表演節目和游戲活動;對學前專業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特長意味著在就業上更具競爭力,所以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展示才藝、發現自我、找回自信,活動內容包括講故事比賽、主題墻布置比賽、手工比賽、幼兒歌曲彈唱比賽、幼兒舞蹈創編比賽、幼兒體育游戲設計比賽、學生五項全能比賽等。
第二學年開始,學校要每學期組織學生到幼兒園見習起碼兩周;第五學期末期和第六學期期間,一定要由專門老師帶隊到幼兒園或教育基地實習。實踐證明,讓學生了解自身缺陷,檢驗學習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學生下園進行教育實踐活動,讓他們真正了解只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積累幼兒教學組織技巧和提高教學能力。通過對有經驗的教師進行觀察模仿,培養良好的教姿、體態和表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反復操練,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與能力,讓幼兒教學技能實踐能力達到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
遺憾的是,目前有很多中職學校不太重視多方面、多時段對學生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只考慮第六學期的實習,但實踐證明這個決策時間點對學前專業學生來說,已經太晚了!很多畢業生能力與幼兒園的要求相脫節,畢業生的“成熟期”大大延長。
(三)怎么教
雖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俗話讓很多老師聽起來很不舒服,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也因授課進度而聽到不利的評價,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能力也產生過懷疑。但在培訓后期,在國家級培訓大師石科明教授悉心傳授下,有幸讓自己從“霧里看花”領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也明白老師在不容樂觀的中職課堂教學質量現狀中,的確需承擔著絕大部分的責任。
新課堂教學過程:
石科明教授說:“讓不懂教育的人大談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評價一個老師、一節課堂是大笑話。”所以作為老師,首先,要弄懂“教育”的含義;然后,弄懂“教學”的含義,在深刻理解“教學”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的過程后,形成正確的課堂教學理念――“學生為主、先學后教、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延伸未來”;接下來,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認可、參與、成就),熟悉盡可能多的教學方法(現在比較倡導的有案例、模擬、小組討論、競賽與評比、分層遞進、行為導向等教學法),掌握語言、非語言和教具的使用技巧;最后就是拿著準備充足的備課設計,懷著相信自己的自信心,通過清晰的邏輯支持授課論點,運用三種以上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參與學習,并把教學氣氛推向,以小結和回顧方式結束授課過程,達到課程專家眼中的“好課”標準(高效、智慧、默契、直觀、難忘、滿足、快樂、成長)。
石科明教授認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能力是老師掌控課堂能力的直接體現。因此他教我們掌握一些利用視頻、小游戲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控制課堂氣氛的例子,如:板書5551=24(要求學生思考,怎樣通過對5551這四個數字運用顛倒順序和“加減乘除”等方法讓這個等式成立);板書5+5+5+5=555(要求學生思考,怎樣通過在5+5+5+5 這部分“添加一筆”的方式讓這個等式成立)。他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各科任老師提出,要主動掌握多種在幼兒園里用于贊美和表揚幼兒的肢體和語言方式,并在教學中毫不吝嗇地運用起來。因為這種方式不僅滿足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認可、享受成功”的需要,還教會學生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必備的技巧。
國培三個月來,除了胡青、黃烈、石科明教授和曹樹華先生的觀點讓我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合力培養方式”以及“學前教育專業新課堂教學”有了更多思考,陳水平教授讓我深刻了解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和評價的五大要素;袁玖根教授提高了我制作課件的水平;毛淑娟教授通過指導論文寫作堅定了我在學前教育領域的鉆研決心;幼兒園特級教師李靜通過讓我親手制作手工作品,讓我挖掘出自身潛伏已久的美術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