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風景園林專業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北方高校 人才培養 教改 分析 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68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風景園林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這種跨越式的發展,讓風景園林學科逐漸興起。經過多年的教育發展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教育界對當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改的方案,為高校展開該專業的改革探索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國內和國際教學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斷拉大。根據相關的調查發現,在國外,學生經過幾年的大學教育之后,能夠成長成為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還存留在基礎設計階段。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素質已經成為當今高校風景園林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主要目的。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專業素質,是當今高校面臨的重大問題。
1 目前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特點
風景園林專業中的課程設計是高校本科生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城市園林的規劃、工程、建筑設計和園林設計等課程內容。該課程教學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和各類園林綠地的設計,與城市園林設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融合了各項專業基礎課的知識應用,并設計了美術、制圖、設計等課程。因此,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專業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
1.2 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于風景園林專業,很多北方高校在教學上,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要目的,設計方面或者時間方面的課程反而成為了輔教學。在課堂內容當中,學生主要熱衷于記筆記,對于課程的思考較少,因此對技能掌握的程度有限,動手能力較差,走到社會上,往往會因為實踐能力不強而適應不了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淘汰。
2 教改建議
2.1 培養明確的目標,改革教學體系
教學一定要以“厚基礎,重實踐”作為主要的目標,以人文教學和自然通識教育為基礎,不斷開拓學生的事業,構建多元化的園林風景知識結構。著力在實踐當中培養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技術的能力。在知識的構建上,從原來偏重于規劃設計或者園林植物設計,轉向兩者相結合。將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與人才培養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才能,對自身的職業進行分析,明確專業方向,進而確定其具體知識結構,為培養專業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和個性化奠定堅實基礎。
舉個例子,北方某學校教授將風景園林學科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傳統園林學、大地景觀規劃、城市景觀設計。目前,對于風景園林教育基本從基礎層次進行辦學。該學校按照國際風景園林教育學會提出的教育課程安排要求,并與該學校校慶和辦學目標相結合,開展富有特色的課程,為學生日后的職業規劃做好準備。下面對該校的教學方案進行詳細分析:
第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包括:繪畫、設計、測量學、園林藝術、園林史、城市生態學、園林美學、土壤學等方面的課程。老師在進行這方面的教學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必修課程,為學生們打好堅實的基礎。
第二,專業必修課:城市規劃、園林建筑設計、城市綠地系統、園林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園林案例分析等課程。老師在進行基礎教學的同時,必須要按照相關的課程內容安排學生實踐。
第三,專業方向課:專業方向課程往往決定著學生們日后工作的方向。關于風景園林專業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植物造景以及設計、園林植物栽培學、植物遺傳育種、病蟲防治等課程。②建筑概論、獨立項目研究、風景區規劃、場地規劃與設計等。老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對自身情況進行了解,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
第四,選修課:關于選修課,包括了職業教育、風景攝影、工程預算、建設水景設計、項目可行性研究、社會學、寫作表達、外語、風景資源調查等課程。老師必須要指導學生在課程的學時分配上進行合理的規劃,根據其自身的興趣愛好技術方向,對課程進行選擇。
2.2 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學實踐體系
由于風景園林專業是一個專業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育,因此,教師應該要注意構建系統的技能培養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了:課程實驗、設計、實習等方面。在進行實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簡單――復雜”、“綜合――專業”、“基礎――方向”這幾個原則進行教育,要注意循序漸進。
舉個例子,某北方高校對于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規劃非常重視,大力建設校內基地。將教學、科研、生產三者成功相結合,為培養實踐性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學校以教師為載體,在常規教學之余,不斷推動學生參與科技型實體項目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讓學生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們的素質。
2.3 注重對外交流工作
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勝。高校要做好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要積極跟蹤國內外風景園林學科好的教育模式,對于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要及時借鑒,并結合本校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力求對其進行超越。國內的學校要積極和國外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進行相結合,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國際風景園林教育的相關研討會,積極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或者可以自己設計相關作品,并在相關研討會上進行介紹。這樣是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對于日后學生設計思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幫助。
3 結束語
風景園林設計涉及的專業比較復雜,并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學生必須要通過畢生的努力,才能夠領略其風姿。因此,學院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日后從事工作的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對學生 “授之以漁”,對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武小鋼,郭晉平.山西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教學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2009,6(2).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原名景觀設計原理)課程基于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在專業基本概念、基礎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導論介紹,使學生對于本學科專業基礎理論有初步系統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專業觀。教學單元由導論、基礎理論、設計程序與方法和不同類型設計要點組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建立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教學中側重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以恰當的手段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掌握景觀調查、分析、評價、決策、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技術。目前課程存在主要問題有:
1.課程名稱內涵不清晰
2005年國際風景園林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風景園林教育》中強調《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為風景園林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景觀設計原理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專業實踐中理清設計思路,學會應用學科前沿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專業實踐項目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因此有必要在課程教學環節中增加方法論的知識點,來拓寬本課程內涵與外延。2011年我國風景園林學專業一級學科成立,將景觀、風景與園林名稱合并統一為風景園林學。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方向隸屬于風景園林學科范疇,本課程名稱應和學科稱謂保持一致,故將本課程名稱更名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
2.理論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脫節
作為專業主干理論課程,傳統的教學體系存在理論課與設計課脫節的問題,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學完理論課程并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收效甚微;學生在設計實踐課上普遍存在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設計方法不正確的問題。因此如何將理論課程與設計主干課程結合,提高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科學設計的實踐能力,是景觀設計原理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3.結課方式不易體現教學目標
景觀設計原理課嘗試過開卷考試、研究報告的結課方式。開卷考試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知識及熱點問題進行文字考核,這一方式無法滿足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報告以學生實地調研后撰寫調研報告進行PPT匯報為考核方式,對學生實踐調研、分析與表達問題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組內部工作量不均等問題。
4.課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課程教材為2010年校內印發的講義,隨著風景園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需要及時更新本課程教材,并為今后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礎。
5.授課方式“滿堂灌”
景觀設計原理一直以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這種傳統授課方式無法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點掌握程度,以及設計方法的應用能力進行全面評估與考核。
二、課程創新理念及教學目標
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采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線,按學生對專業實踐課程的認知結構來搭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認知塔,精細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單元知識點,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度保持同步,成為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理論拓展平臺,激發學生的理論學習熱情。圖1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認知塔。將學生認知過程分為概念認知、統覺認知、思維認知與創意思維四個階段,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主要側重前三個階段的培養。概念認知側重風景園林學的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培養,目的是幫學生樹立科學專業觀、掌握基礎設計方法與形式表達方法;統覺認知側重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景觀設計要點與思路,掌握調研方法;思維認知側重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并確定主題表達方式的能力。
三、多層次的創新模式與知識構架
根據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規范現有景觀(風景園林)方向的學科知識結構,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大綱與細化單元知識點。圖2為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架構圖。將本課程拆分三個教學單元: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B、C(各16學時,共48學時),分別與主干實踐課程環境設計A、B、C的教學環節保持同步,作為其理論教學拓展平臺。
1、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A共分三個教學模塊:風景園林學科導論、風景園林設計方法與風景園林形式表達。風景園林學科導論主要介紹本學科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社會需求、專業實踐、專業教育及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專業學習觀;風景園林設計方法側重講授基本流程、場地調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態分析、行為分析等設計方法,以廣場景觀設計為例重點介紹,使學生掌握基礎設計方法;針對初學者形式處理不好的問題加入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教學環節,通過幾何母題法、有機曲線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號法、自由組合法與空間整合法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形式表達的基本規律與方法。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A的專業實踐(城市廣場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通過文字簡圖的形式表達設計構思,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2、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類型設計與調研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B由風景園林設計類型、風景園林設計案例與風景園林成圖表達方法三個教學模塊組成。風景園林設計類型主要介紹庭院景觀、社區景觀、公園景觀、濱水景觀、商業景觀與旅游景觀的設計要點,其中重點介紹社區景觀的調研與分析方法,并帶領學生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完成調研報告;風景園林設計案例環節分為國際案例、國內典型、擴初階段、施工階段、作業階段與競賽階段6個類別,幫助學生理清不同案例設計思路與要求;風景園林成圖表達以構思、過程與成果表達三部分構成,使學生掌握設計全過程的表達方法與技巧。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B的專業實踐(居住小區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完成居住小區調研與分析報告,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3、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理論體系與分析方法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C由風景園林三元理論、風景園林學科專題及風景園林主題表達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三元論由景觀美學、景觀生態學與景觀行為學三部分構成;風景園林學科專題由發展簡史、文化遺產、棕地修復、生態設施與雨洪規劃五部分構成,幫助學生熟悉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動態,搭建自身理論體系;風景園林主題表達模塊重點使學生掌握主題立意的分析與表達方法,由問題分析、理論分析、學科分析與文化分析四部分組成。學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結合環境設計C的專業實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進行理論的應用,從問題分析、主題確定、方案設計方面,規范過程草圖,深化設計成果,并作為本課程的檢測途徑。
四、課程創新實施辦法
1.優化課程體系:通過調研與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量化每門課程學生需要掌握與完成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與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比對分析,去除重復的內容,深化重要知識點,將本課程的知識結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整體教學框架中,減輕學生重復學習的工作量,優化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構架。
2.規范課程講義:目前建筑類、農林類、美院類與綜合類院校都有風景園林設計專業,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學特色與優勢,如側重建筑設計基礎與城市景觀方向、種植設計與生態景觀方向、公共藝術方向等。本校風景園林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以建筑學科的教學體系為依托,側重風景園林學科綜合知識的理論教學,探索獨立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特色教學體系,按照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認知塔(圖1),梳理與完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大綱與講義,將本課程的重要知識點通過概念圖解地方法進行有針對性地剖析,增加知識點并更新設計案例。這種按照學生認知過程來敘述風景園林設計原理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不同設計階段之間的聯系,更快速地掌握與理解原理知識。通過圖解式的引導,來增強學生對風景園林學科理論學習的興趣點,規范掌握設計表達方法。
3.增設課堂實踐環節:由“滿堂灌”向“實操型”轉化,在重要知識點講解完成后,讓學生在課堂做練習,并進行評析,授課形式調整為講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比如風景園林形式表達的授課環節中,讓學生應用幾何母題、有機曲線、城市肌理、文化符號、自由組合等形式表達手法當堂設計一處小型場地,并進行點評,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力與應用能力。
4.建立教學共享平臺:提前將課程講義、大綱、與各部分知識點提供到校園網共享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前自學,部分知識點改為學生課下自修的形式,為課程的實際操作環節打基礎,也為今后結合MOOC做鋪墊。比如風景園林發展簡史的教學環節,內容繁多,可改為課下自修的形式,同時結合《蘇園六紀》、《城市的遠見》等專題片的自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點,拓展專業知識面。
關鍵詞:風景園林;本科課程;系列教材
中圖分類號:TU;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2906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關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將風景園林學調整為一級學科,設在工學門類,可授工學和農學學位。新目錄學科中風景園林學作為該一級學科的名稱,與國際上通行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對應,并對應原目錄學科包括建筑學、林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1]。
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的設立,使中國風景園林學自身的發展與該學科教育事業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思考與挑戰。風景園林學自身的思考與挑戰來自人類文明生態轉向、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全球化和本土化、快速城市化、所處社會背景下的精神需求[2]。而普通高等教育風景園林學科則面臨著作為一級學科的學科體系構建、學科范圍的劃分,不同背景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培養方案與職業資格認證(風景園林專業技術人員職業制度的建立及操作形式都在迫切與積極的探討過程中)的銜接等眾多思考與挑戰。以上因素直接影響著教材設計的定位及更新情況。為配合風景園林類專業的“融合、一體化”進程,配合拓寬和深化專業教學內容,以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具體要求,在風景園林學專業核心課程范圍的基礎上對專業教材設計進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一、風景園林學概況
在國際范圍上,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以美國為先導,歐洲、日本、中國香港和臺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設置也多與美國相似,其工程實踐的范圍基本相同[3]。美國大學風景園林學專業有兩種學士學位,即BLA (Bachel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BSL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國風景園林的學科教育源于建筑和農林兩大院系;從國際范圍來看,風景園林學跨領域學科教育亦始于建筑類課程和農林類課程的互相滲透,但總體上向廣義建筑學領域傾斜。目前中國風景園林一級學科下設5個二級學科方向:風景園林歷史理論遺產保護、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園林與景觀設計、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4]。
風景園林學作為研究人類居住的戶外空間環境、協調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一門復合型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綜合考慮氣候、地形、水系、植物、場地容積、視景、交通、構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內的景觀區域的規劃、設計、建設、保護和管理[5]。歐美國家已有了成熟的風景園林師職業制度,如英國、澳大利亞的風景園林職業制度為會員制度,美國為注冊制度。健全的職業制度對風景園林高等教育的規劃與教育水平的提高起著引導與促進作用。
二、風景園林學專業課程設置及教材情況
(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港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簡稱UIUC)風景園林學院(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風景園林學院之一,在專業發展和學術地位上都位于前列。美國大學中風景園林專業通常為4年+或5年制。UIUC風景園林學專業本科教育學制采用4年制+(Four+ Yea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至少修滿124學分(其中風景園林專業課科目65學分)才可獲得風景園林學士學位(BLA)。
專業基礎課包括:地理(GEOG),地質(GEOL),社會/文化因素(Social/Cultural Factors in Design Elective),藝術設計基礎(Art Design Foundation),基礎設計(Foundation Design Studio),世界園林史(History of World Landscapes);專業課包括:建設場地環境分析(Environmental Site Analysis),設計交流(Design Communications,2學期),城市規劃與場地規劃(Planning of Cities & Regions),場所設計(Site Design Studio),地形設計與構建(Landform Design & Construction),社區與開放空間設計(Community & Open Space Studio),現場工程(Site Engineering),木本觀賞植物(Woody Ornamentals),設計創作(工程)(Design Workshop Studio,2學期),景觀建造(Landscape Construction),區域設計(Regional Design Studio),自然環境植物栽培設計(Natural Precedent in Planting),植物、生態學或修復學(Plant,Ecology,or Restoration Course);實踐課程有:專業實踐(Professional Practice),專業實習(Professional Inter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