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媒介的發展方向范文

媒介的發展方向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媒介的發展方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手機報;產生背景;傳播模式五要素分析;差異分析;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2

一、緒論

手機報是通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產物,是手機媒體領域的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報紙而言,手機報具有實時更新,動態瀏覽,接收方面,成本低廉,互動性強等特點。

所謂手機報就是依托手機移動終端為載體,通過無線移動技術平臺,定期連續地向手機用戶輸送新聞、提供咨詢的一種新型的無紙之報。是傳統報紙與最新電信增值業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媒介形態。

用手機作為閱讀終端的手機報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MMS彩信型手機報和 WAP網站型手機報和 IVR語音版手機報。本文主要關注 MMS彩信型手機報,另兩者不做討論。

分析手機報的發展過程,首先要將其置于一個大的媒介和社會環境背景之下,研究手機報產生的原因。中國手機報的產生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因分析。與傳統報業相比,手機逐漸成為迅捷的信息抵達通道。1.比互聯網更普及更便利。2.比報紙更具有互動性。3.比電視、廣播更便捷。

內因分析。1.將優質新聞內容引入移動增值業務平臺有助于樹立移動新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提升整體形象。2.通過手機報業務可加強與用戶間的互動聯系,從而更加深入了解用戶的使用閱讀習慣,為持續向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業務奠定基礎,從而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支持。3.用戶可在使用手機報業務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對 WAP、彩信等相關業務的使用習慣,從而為 WAP、彩信等業務的爆發性增長奠定堅實的用戶基礎。4.通過向用戶提供具有深層價值判斷的新聞內容,有助于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從而增強用戶的粘著性和忠誠度。

手機報業務從 2004年初創模式,因果試驗,試點,試行,到后來的各家運營商爭相制作發行各自獨立的服務產品,期間整個過渡時間有用了四年時間。直到現今,手機報業務已進入了穩定、理性發展的階段。各方面的環境也較初創時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手機報的媒介分析

中國手機報具有鮮明的傳播特征,這些特征也成為手機報作為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傳播模式上,中國手機報多種模式并存;傳播要素中,各環節構成要素具有鮮明特征;傳播方式上,諸多對立的傳播形態相互統一;同時,外部的環境對手機報傳播的各個環節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消費文化的滲透使手機報攜帶著典型的媒介消費特征。

傳播模式按傳播分為可分為全國模式與地方模式。全國模式是指在全國地理范圍上移動用戶可以訂購的手機報產品,由端口 7000(移動)統一下發,委托中國移動數據業務運營支撐中心負責運營。全國模式的產業鏈包括四方:運營商,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用戶。因此說,手機報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結合的產物。本文采用《新聞早、晚報》即是此類型。地方模式,即地方報刊利用當地的電信公司打造的手機報紙,移動公司常兼服務供應商,并且手機報只面向該地區的手機用戶發送?!秺蕵沸菆蟆芳词谴祟悺?/p>

傳播過程要素特征。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一書中提出,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應該由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構成。傳播過程的各個要素對應到手機報這種新媒體表現形式之中,又具備了一些獨特的個性。

1.信源,又稱為傳播者。指的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由于手機報是將報紙內容嫁接到手機媒體上,即傳統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產物。傳播者理應是報業集團及其編輯記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作為移動通信運營商擁有龐大的網絡平臺和客戶資源。它們負責將手機報發送到廣大用戶終端,成為手機報的直接傳播者。

2.信息,即傳播內容。手機報的傳播的文本特征將在下面第三章中做詳細研究。而研究內容服務的表現形式。從上一節中手機報的傳播模式可以看到,受眾的地位日益突顯,手機報的生存法則也逐漸轉變成受者中心。因此中國手機報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動與反饋。這種雙向交流為手機報的服務方式提供了巨大空間。目前,中國手機報比較擅長提供實用性和便捷性的服務凸顯人性化。

3.信道,又稱傳播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手機報的傳播媒介——“第五媒體”。除了具有交互性、實時性、隨身性等傳播屬性的特征外。手機報的媒介屬性還是補償媒體與融合的統一。

4.信宿,又稱受傳者,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手機報的信宿無疑是手機報的讀者,即移動訂閱用戶。

在傳受關系的描述中,傳統傳播過程將傳播者與接受者置于對立存在的關系上。二者的身份區別嚴格,且互為存在的前提。然而,由于“第五媒體”——手機對傳統受眾在視聽范圍、互動能力及傳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受眾的角色與地位繼互聯網后再一次被刷新。網絡媒體所搭建的點對點的互動交流網在此時被發揮到了極致,覆蓋面及到達率越來越高。而受眾所兼具的傳播者身份也越來越明晰,此時的受眾已不再處于單純等待或主動接受的地位,他們在接受之后又變成另一個身份獨立的傳播者,向下一個或多個點進行轉述傳播,或積極向上一級傳播者生產領域進軍。與此同時,受眾的態度也使得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發生改變,受眾中心化媒體傳播成為現實。

5.反饋,是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傳播“反饋”和傳播“效果”是分不開的。手機報的反饋效果研究,挑戰了拉斯韋爾的傳統“5W”傳播理論。每次傳受身份轉變的效果即是下次傳播開始的標志這一最具特色的手機媒體特征。另外,在手機報的傳播過程中,伴隨著受眾在視聽范圍、互動能力及傳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

傳播方式對立統一。作為手機報傳播信道的手機媒體,既具有大眾媒介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個性特征。各種不同的媒介特征往往是對立的,卻和諧統一在手機媒體之中,形成了手機報獨特的傳播方式。

其中又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統一,傳播學領域中有關傳播形態的研究將傳播分為個人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形態。作為手機報傳播媒介的“第五媒體”,其傳播方式所強調的在自我主體前提下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結合,使得人類社會的諸種傳播形態得以充分整合。

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的統一,呈現出傳受主體的多元交互及其在新的傳播模式中權利的分解和集中的特征。

三、《新聞早晚報》及《娛樂星報》的分析

2010年中國手機市場態勢良好,高中低端手機新品推陳出新,3G手機產品數量已小有規模,同時手機降價的趨勢依舊延續,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機,3G手機和智能手機和 GPS手機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熱門產品。2010年中國國內手機出貨量增長到 3000萬部。2010年中國內地 3G手機銷量將超過 3500萬部,約占手機市場整體銷量的 14%,到 2013年 3G移動電話的銷量將達 1.55億部,GPS手機的銷售量也呈現增長趨勢。

艾瑞咨詢分析認為,手機上網更為靈活方便,能夠幫助用戶消磨短暫的空暇時間;長時間上網的用戶對上網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手機屏幕尺寸和功能限制,其效果弱于 PC端上網的效果。

2010年中國手機閱讀用戶在選擇閱讀內容上,男女用戶存在明顯差異。男性用戶在閱讀手機報和手機雜志時,新聞為首選,其次為財經類內容;而女性在閱讀手機報和手機雜志時除首選新聞之外,偏愛娛樂和生活類新聞。男性用戶經常閱讀的三類內容為時政新聞、財經和生活,分別占到 86.7%、49.4%和 42.1%;女性用戶經常閱讀的三類內容為時政新聞、生活和娛樂,分別占到 77.2%、70.7%和 59.8%。艾瑞咨詢分析認為,時政新聞類手機報內容要求具有較高的時效性,而手機報相對于傳統報紙在新聞傳播速度上占有優勢,因此受到男女用戶最多青睞;另外,由于男女用戶存在一定社會分工的差異,會根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選擇不同類別的手機報閱讀內容。

《新聞早、晚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發送的時間是每天上午 8點和下午 6點,貼合了訂閱者上下班的時間,方便閱讀者在上下班的途中方便閱讀內容。根據移動的評測報告,《早晚報》通過運營支持中心發送,送抵用戶的實際到達率為 45%。接受對象偏向男性用戶,年齡幾乎全覆蓋。而《娛樂星報》則不同,它的受眾主要是女性,送抵時間則選在中午 12點過后,大致是女性午飯之后,圍攏聊天八卦的時間。

而從閱讀習慣上來看,愿意或認為習以為常地從手機報上第一時間獲取新聞消息的則是年齡在 22-35周歲之間的人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較愿意或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新鮮感。對于新的東西有一種追逐愿望。而根據境外媒體的統計,近年來 50周歲以上的男性和 45周歲以上的女性對于手機所傳遞的信息的反饋率也有所提高,這主要歸功于在手機使用時,運營商及時多樣地推出套餐,由于套餐中往往包含了增值業務,諸如手機報,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往往“不會浪費主動送上門來的東西”的習慣,慢慢地由被動轉為主要接收這方面的訊息及養成有即時手機報,看手機報的習慣,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就變得難以割舍了。

伴隨著手機報的運營高速發展,制約手機報發展的因素也逐一顯現出來。首先便是來源單一,新聞內容同質化。其次是自費偏高,盈利模式不成熟。手機報目前則主要通過兩種手段實現盈利。一是對彩信定制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實行盈利;二是對由手機報到處用戶發生的流量計費的手段。而訂閱手機報每月的費用在 3-30元不等。最后中國手機用戶還未完全養成由手機接收咨詢,忠誠地使用手機報,較易被他種方式所吸引,從而放棄了之前使用手機報的習慣。用戶流失率較為嚴重。

這幾方面都是目前存在的較為典型的制約其發展的癥結所在,下一個手機報或其他的增值業務如需更進一步的迅猛發展,都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媒介;自媒體;當代藝術;審美轉向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一、媒介的開放對傳統藝術審美方式的挑戰

當代藝術中的一切現象都與媒介的嬗變緊密相關。傳統社會以語言文字為記錄和傳播人類文化的主要形態,而消費社會中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介逐漸被電子媒介超越,當代文化由文本化向視覺化方向轉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語言學轉向已經被圖像學轉向取代。

法蘭克福學派的本雅明早就意識到媒介的平等主義推動力,媒介的技術特征促進了人類的平等和解放。在他看來,現代媒介出現之前的藝術為權貴階級所擁有而遠離日常生活及下層階級,而現代技術把電影等藝術作品帶給人民,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然而,到了機械復制時代,大規模的機械性復制的文化產品的生產,使之前藝術品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靈暈”(aura)[1]12消失。這種“靈暈”的產生與手工的、靈性的和個人化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而不能被機械性的大量生產所代替。當下,文化正在變成一種產業,文化生產、流通和接受的方式也在經歷巨大的變革。影像等新型產品應運而生,被大規模生產、制造、傳播、流通。這與傳統文化那種手工性個體生產、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限制區域中流通,以及個體消費的方式已經迥然有別。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圖像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技術對審美文化進行不可避免地滲透,這一歷史潮流被W?J?T?米歇爾稱之為“圖像轉向”[2]17。一種以視覺為主導的文化形態正在取代以語言為主導的傳統文化形態。視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圖像時代,圖形和影像構成了我們時代的文化特色,并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一切藝術樣式,無論是主導文化、大眾文化還是精英文化,都自然而然地把視覺性和視覺效果作為一個必然的或隱或顯的追求目標。這種視覺文化或影像文化正在改變著傳統文化的符號構成方式,進而對傳統的審美趣味構成某種程度的消解。

視覺文化取代傳統的符號方式構成主導的文化形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影像可以比其他任何媒介形式更逼真地接近我們所生活的實在世界。它不但可以準確無誤的模擬這個世界,甚至可以以自身的影像邏輯來臆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麥克盧漢曾說:“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電子媒介的公開秘密便是它們的鼓動力,媒介正在促成大眾參與到社會化的生產過程中,媒介是一種強大的威懾力,對當代藝術帶來一種根本挑戰,并且作為一種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之中。當代中國的影像文化是建立在一種對現實的直接模擬的基礎之上的,而傳統的繪畫或造型藝術系統,則完全建立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之上。正像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所指出的那樣,逼真的“仿像”[3]可以取代日常現實本身,并引起兩種不同現實的混亂,即把影像的世界當作真實的世界加以接受,并把影像的邏輯當作真實的邏輯。影像文化的符號構成邏輯,與傳統視覺文化的符號構成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能指對所指的取代?;蛘哒f,在當代影像文化的產品中,影像自身的符號已經不再依賴于日常實在,它自己就可以指涉自己,并產生自身的指涉物。這個指涉物不是別的,正是符號的能指本身。

當今,藝術和審美文化從神圣的象牙塔中走出并步入到日常生活中來,這種具有革命性的轉變對于打破舊的藝術藩籬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在不斷地消解著傳統的精英主義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審美作為一種精神升華和文化批判,也隨著大量流行文化和世俗因素的引入、泛濫而受到損害,“喜劇范疇取代崇高成為中國審美文化的基本形態或流行范式”[4]92。信息膨脹的后現代,傳媒的意義逐漸由深度向平面轉化,當代視覺美學的沖擊力和誘惑力不僅使大眾失去了對傳統文化意義的深度把握,更加速了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深度的流失。而中國傳統的視覺符號構成方式則正好相反,它以一種深度的區分原則為依據。比如,中國的繪畫和書法,從來不以逼真的模擬和肖似為追求目標。中國傳統的視覺符號所追求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內在神韻及韻外之致。這種意境是中國審美文化之精髓所在,也是中國審美文化區別于西方審美文化的一個獨特的地方。但是,這個傳統趣味在當代影響的復制模擬和逼真再現的符號構成面前,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從主體與對象的關系來看,傳統的視覺符號要求觀眾采取靜觀與細賞的閱讀方式,主體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其中,最鮮明的案例莫過于傳統中國畫中的卷軸畫這一形式,文人所珍藏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打開和觀賞,成為一種私密性的閱讀方式,最終獲得的是超于物象之外的精神享受,“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而當代影像文化產品則截然不同,它要求的是一種當下的直接反應,一種極具沖擊力的視覺刺激和畫面感、現場感,一種主體與對象距離的喪失。古典的理性原則正在被一種享樂的欲望原則所取代,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對媒介娛樂化和社會化現象對人的“異化”表示深深的隱憂,甚至提出了“娛樂至死”[5]的現實警告。

另外,傳統與當代審美方式的差異體現在時空關系上。在傳統文化中,文化作品的傳播是明顯受到地域限制的,比如南北方繪畫風格以及觀眾審美趣味的差異。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把“物我兩忘”、“與自然相融”當作一種生活狀態。山水間的徜徉熏陶了畫家的心靈,南北不同的地域風貌在畫家的筆下形成了不同的繪畫風貌。五代、北宋時期,“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李成、關仝、范寬代表了北派山水的最高成就,而江南山水的典范董源、巨然則以其平淡天真、清幽雅致的藝術風格奠定了江南景致的最初典范。這種傳統書畫的地域特色歷經各個封建王朝而不衰。然而,到了工業社會時期,交通的便利、通訊的便捷使得時空的差距急速縮小。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時間和空間進一步虛空化,文化產品的傳播超越了時空限制,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同質化的文化情境。這種變化帶給藝術界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藝術語言、觀念、技法的快速傳播、互相效仿與相似化。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傳統和現代的一個區分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現代性本質上是一個把時間和空間從特定地域的限制中解放出來的過程。所以才會有國際標準時間,甚至文化的全球化現象?!盵6]19

二、媒介的開放對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形態的影響

中國當代審美文化正在轉向媒介化的文化?!拔幕拿浇榛边@個概念來自關于大眾媒介的討論。英國學者湯普森在《意識形態和現代文化》一書中提出:“現代文化的媒介化是指一個過程。經過這個過程,符號形式的傳播變得越來越受到媒介工業的技術和體制的組織化的制約。今天,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形式的生產和接受都要受到體制作用復雜的跨國網絡制約的社會中?!盵7]16媒介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它把許多新的技術手段帶入文化領域,同時也在改變著審美文化的形態。這種審美形態上的轉變主要表現在生產方式、接受方式、傳播方式以及意義范式這幾個方面,從而又導致了文化經驗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工具理性正在超越傳統的審美表現理性而對文化的生產和消費發生重要影響。

哈貝馬斯認為,科學、道德和藝術三個領域的分化就是啟蒙的規劃,分化導致了專門化以及彼此的區別,即文化的三個維向,這就構成了他所說的三種理性和結構:“認知――工具理性結構(科學技術),道德――實踐理性結構(倫理)和審美――表現理性結構(藝術或審美)?!盵8]348然而,對于當代文化而言,分化的同時又出現了互相滲透。就審美文化而言,這突出的表現為技術向審美文化的廣泛滲透。這種滲透帶來的新問題是技術本身的工具理性與審美所特有的表現理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審美文化加速向世俗轉化。藝術和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藝術不再是少數天才藝術家的專利,藝術自身那種神圣的光環逐漸消失。當代藝術意味著對媒介的徹底解放。

當代藝術逐漸消解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圖像傳播和視覺化現實成為日常生活和當代藝術的共同基礎,日常視覺經驗成為當代藝術的靈感來源和材料基礎。在創作方面,不拘泥于藝術門類的清晰劃分,不同媒介之間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綜合媒材的使用逐漸增多,繪畫、雕塑、攝影、裝置、新媒體等藝術形態統一于視覺文化的門下。這就打破媒介之間的限制,媒介的創新和多元化運用,為藝術的發展空間提供了無限可能。許多藝術家在對大量圖像的整理和提煉中,已經游刃有余地把握圖像并開拓了一系列綜合的藝術創作手法。新媒體藝術充分利用了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福利,它綜合利用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技術、網絡技術等,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從而建構了一種新型綜合性藝術形式。典型的新媒體藝術類型有計算機藝術、視頻藝術、視頻裝置藝術、全息攝影、交互藝術、虛擬現實、網絡藝術等。對新媒體藝術的批評方面,重要的已不是技術的復雜性和高難度,而是藝術觀念的先鋒性和深度。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是“八九藝術思潮”以后媒體實驗的一個統稱。中國的新媒體藝術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語鏡中。早期,帶有鮮明批判意識的觀念攝影、錄相作品中的“社會學影像”是當時富有成效的創新。中國當代新媒體藝術風生水起的地方在東南沿海地區。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思想的西化,使敏感的藝術家放下架上繪畫,通過大量裝置、影像等敏感地記錄了當代城市的變遷和社會轉型。當代藝術對現實的解釋,一向是通過影像提供的報道來進行的,新的時代加強了對影像的重視。早在相機剛發明時,費爾巴哈就在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質》(1843年)中預見了“我們的時代”的現狀:“重影像而輕實在,重副本而輕原件,重表現而輕現實,重外表而輕本質。”[9]237攝影、電視、電影等影像的技術革命,使人們對文本可以進行視覺上的蒙太奇組合。新媒體不僅在技術上和觀念上進行著整合和創新,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雖然只有近三十年時間,但卻通過對傳統藝術和民族符號進行觀念和技術的雙重改造,逐漸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和美學標準。

例如,2014年6月11日至7月7日,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齊物等觀――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作為三年展”,展覽匯聚了來自全球的包括由22個國家和地區、65位藝術家的58件作品,展示了藝術與科技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發展狀態。展覽分為“獨白:物自體”、“對白:器物之間”、“合唱:物之會議”三個部分,多維度地呈現了多元生態條件與生命的關系等。展覽中的代表作有勞倫斯?馬爾斯塔夫2005年創作的裝置《指南針》、雅各布?托斯基2012創作的裝置(機電雕塑)《源于內部的平衡》、皮朗2011年創作的裝置《行動物 n°502C519》、奇科?麥克默蒂2014創作的場地定制裝置《有機拱門II》等。本次展覽中,中國藝術家也積極參與,展現了中國當代新媒介藝術的成績。吳玨輝2013年創作的裝置作品《錯造物》(圖1)由彈性材料、金屬結構、機械系統和控制程序組合而成?!板e造物”是對“存在即合理”的一種嘲諷,是造物過程中偏差、失誤與意外的產物。錯造物是一個由具有彈性的表皮不斷做起伏運動的動態裝置多個凸起以不同節奏移動、變位、聚合、分離,在“意義”與“虛空”間游離出一種難以捕捉的流逝感?!跺e造物》這件作品可以被理解為自然法則的萎縮符號,也可以被理解為機械器官的仿生運動……但這些解釋恰恰稀釋了它的合理性與存在感,成為通往空寂的過渡狀態。而另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中國青年藝術家楊健的作品則充滿趣味性,他創作的名為《想要離開》(圖2)的裝置作品表意直接,由LED燈和椅子組合而成,拱形的led屏幕裝置于椅子上,LED屏上不斷滾動這樣的字幕:“ Huang lei, male, wants to leave――黃磊,男,想要離開;Chenxiaoxia, female, wants to leave――陳小夏,女,想要離開……”人員名單持續增長,表達了一種人的本能和普遍狀態。另外,中國藝術家的新媒介藝術的代表作還有張培力2014創作的的互動圖像裝置《關于物損耗和再生的圖像》、胡介鳴2013年創作的圖片與網絡交互形式的裝置《一個世界正在建設中》、楊振中2013創作的綜合材料的裝置藝術《V》等。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優勢網絡媒體向傳統平面媒體發起挑戰。改革開放以后,傳播和包裝的概念從西方引入,使中國的大眾媒體一度興盛。信息量大、受眾面廣、時尚性強以及傳播速度快等優勢使網絡媒體飛速地介入到當代藝術的傳播中。在社會經濟的轉型和藝術市場發展的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在專業媒體的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逐漸進入官方視野和榮登國際舞臺,藝術傳媒也重新定位和建構,藝術創作、展覽、批評和宣傳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對當代藝術的推介模式。藝術批評方面,專業媒體的介入,不僅使其借助傳播的力量帶來實際的輿論和宣傳效力,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得以最初呈現、藝術批評得以展開的可能渠道。在當代藝術領域,雅昌網、藝術國際、99藝術網等藝術專業媒體已經為廣大藝術界的創作者和愛好者所熟知,也成為藝術家展覽宣傳、藝術品推介以及批評家發表藝術評論比紙質媒體更加便捷的平臺。而且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網絡媒體在某種程度上與娛樂雜志無異,它們巧妙地抓住一切輿論的機會,從資訊平臺中海量的文字和圖像里摘取具有爭議性的藝術事件在首頁醒目的位置予以曝光和發表,成為一次次藝術波瀾的制造者和推動者,其目的就是要制造圍觀、占有點擊率、市場利益以及影響力。當下的藝術媒體已經成為藝術產業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代藝術和藝術媒體已經結成一種連體嬰兒般的共生關系,而藝術市場則是它們共同的母親。藝術媒體不僅要對當代藝術這個孿生兄弟負責,保證當代藝術的學術價值是它首當其沖的責任;同時也要對藝術市場這位母親負責,保證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以及資本運營的活力。

三、自媒體的發展和大眾自媒體時代的藝術體驗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他人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是全球信息化技術、意識形態、資本利益和開放程度各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當下,自媒體像幽靈一樣無休無止地充斥著我們的感官。除了早已普及的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博客、微博、微信、論壇、QQ空間等通訊平臺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載體。手機作為最觸手可得的通訊工具已經毫無懸念地被媒介攻占,大眾的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被鋪天蓋地的傳播資訊和輿論導向包裹得如此嚴實。在潛移默化中大眾似乎對于自媒體是一種心甘情愿的臣服,甚至發展到了吃飯、睡覺、公交、地鐵上欲罷不能的“中毒現象”。自媒體何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從根本上來說源于它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自媒體時代讓每一個普通大眾都獲得了發言權,而不是單一并且被動地接受來自“主流媒體”的聲音。在這里,大眾從“旁觀者”變成“發言人”,不僅可以對所得資訊做出獨立判斷,同時也可以在自己相對信賴以及期待的圈子里傳播自己的私密感受以及價值觀。讀者已經成為文本意義的主動制造者,而不是已經建構成功的意義的被動接受者。

自媒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時尚。時尚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與工業化、商品化和大眾文化密切相關。自媒體和藝術的聯姻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宣傳和傳播上。近些年,手機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以及3G/4G網絡的更新、加速,智能手機上網更加便捷,成為大眾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為自媒體發展的重要載體。藝術、娛樂和營銷也形成了多元一股、螺旋向上的發展模式。以畫家群體利用微信平臺為例,畫家們不僅緊跟歷史潮流在個人的微信空間不時地甚至每天更新自己的最新創作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給讀者;而且,畫家們比任何時候更加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交機會來主動宣傳自己的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手機微信加入好友(相對信任的人)的功能給他們提供了極大便利,這也為藝術投資者、經營者及愛好者等提供了充分了解藝術家便利。然而,這種宣傳并沒有傳統廣告式的浮夸感,或許這就是源于自媒體帶來的娛樂性、趣味性、實用性以及時尚感。這種密切互動使大眾語言中“藝術圈”更具親和力。正如齊美爾所言:“時尚的魅力還在于,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會圈子與其他的圈子相互分離;另一方面,它使一個既定的社會圈子更加緊密?!盵10]279相對于畫家辦畫展、印畫冊進行宣傳的繁雜工序與高昂成本,微信、微博、博客、網絡等自媒體平臺極大地促動了各種藝術宣傳。

“時尚的本質存在于這樣的事實中:時尚總是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運用,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11]77自媒體讓我們保持了與時俱進的時尚感,帶給我們強烈的現在感。時尚既制造差異又彌合差異,時尚的魅力在于創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對于大眾來說,時尚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潛在的人群憧憬新的社會身份,把讀者所感受到的社會等級差距轉化為進入新的文化等級而努力的動力。自媒體成為現場展覽、文本展示之外最為便捷的虛擬推廣手段。而且,從公眾教育的角度講,藝術利用自媒體平臺的宣傳使其公共化和親和力更加凸顯,是新時代的“藝術為大眾服務”的楷模。

第3篇

沿街道運動的方法

沿街道運動時,小分隊視情可采取兩路縱隊或一路縱隊。兩路縱隊是城市巷戰沿街道運動時優先選擇的方法。兩路縱隊運動時,兩個班或火力組沿街道兩側運動的同時,要利用建筑物的墻壁進行掩蔽或隱蔽。兩路的尖兵應并列運動,不要超出或滯后另一縱隊。尖兵之后的士兵應交錯前進。排長或班長應位于最有利于控制本隊的位置。班在沿街道前進時,縱隊火力組不分開??v隊中運動的每名士兵都有其負責警戒的特定區域。尖兵負責直接正面的警戒和對窗戶與門的分片肅清,還負有與另一縱隊尖兵保持并行掩護的責任。緊跟尖兵的士兵擔任掩護。他們還負責將本分隊指揮官的命令傳到尖兵,并掩護正面到街道另一側45度角的區域,在尖兵分片肅清擊退敵人時,要掩護直接正面。縱隊中的第三名和第四名負責掩護本分隊街道另一側的翼側安全。其中,一名控制建筑物的上層,另一名控制下層的窗戶、門和樓梯。士兵應交替實施對建筑物上層和下層的窗戶、門和樓梯的警戒。第四名士兵如果是縱隊中的最后一名則負責提供后方警戒,否則會與下一個火力組的第一名形成重疊火力地段。如果尖兵肅清窗戶和門,第二名則擔任尖兵,第三名則自動將火力地段轉移至正面到街道另一側45度角的區域。如果需要第二名幫助肅清一個大的入口,則由第三名士兵提供直接正面警戒,由第四名士兵控制正面到街道另一側45度角的區域??v隊中跟在后面的士兵也隨之調整各自的火力地段。兩路縱隊要提供相互支援和最大限度的全方位警戒,且彼此配合與協調也至關重要。每路縱隊班的最后兩名士兵負責各自縱隊的后方警戒。他們以躍進方式運動,以便總有一名士兵為班的后方提供戰斗警戒??梢赃\用兩種躍進方法:

交替躍進運用這種躍進方法時,后方警戒的兩名士兵輪流位于班的最后一名擔負警戒。隊形中最后一名士兵要靠著建筑物的墻壁,采用跪姿待機持槍擔任警戒。隊形中倒數第二名士兵在分隊后運動大約10~15米的距離停下,向外跨出一步。接下來采用跪姿射擊姿式,并通知最后一名士兵“準備好”。最后一名士兵站起轉身,并跟上本縱隊。向后運動的士兵一定不能靠外而擋住另一名士兵的射界。擔任掩護任務的士兵在最后一名士兵經過其陣地后,可占據靠墻的掩護位置。兩名士兵如此反復以實施后方警戒。尾部的火力組組長協調后衛運動,使街道兩側的后衛并列,并確??v隊運動不致太快而使后衛掉隊。

連續躍進運用這種躍進方法時,班最后一名士兵躍進后仍繼續擔任后衛。其步驟與交替躍進相同,只是在后衛運動到與擔任掩護的士兵并列時,轉過身,采用跪姿,擔任后方警戒,并通知“準備好”。擔任掩護的士兵在后衛身后運動10~15米,再重復整個過程。尾部的火力組組長協調后衛運動,方法與并替躍進相同。

穿越街道交叉口運動方法

十字街道交叉口是十分危險的區域,應迅速穿越。在十字街道交叉口采取警戒措施對掩護穿越的分隊來說異常重要。運動中,尖兵通過掩護人員報告分隊指揮官正在接近路口。穿越十字街道交叉口必須將分隊分成3部分來實施,以便輪換陣地和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火力組通過:兩路縱隊中的先頭火力組(第一火力組)同時在建筑物的拐角處建立警戒。其任務是對直接正面提供相互支援的警戒,對路口另一側的建筑物提供警戒以及對路口提供警戒。中間火力組(第二火力組)提供相互支援的翼側與后方的警戒。后方火力組(第三火力組)根據命令向前運動,穿越路口,并擔任先頭火力組(第一火力組)的前方警戒任務。

第二火力組通過:第一火力組(現在是中間火力組)繼續提供路口的警戒并擔任后方警戒。第二火力組(現在是后方火力組)按照命令通過路口。第二火力組占領陣地,提供后方和路口的警戒,掩護最后的火力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一区 | 一级毛片片 | 四虎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 青草久久久 |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 欧美日韩一二区 | 男女羞羞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言 | 伊人五月在线 | 一级毛片大全免费播放 | 丁香激情六月 |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 五月婷婷丁香久久 | 激情a|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威 | 男人的天堂97 | 亚洲一区自拍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成人中文网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黄色国产片 | 亚洲高清在线mv |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 亚洲视频 欧美视频 |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片 |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 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欧美二区 | 一级毛片大全免费播放 | 男人天堂亚洲色图 | 激情五月五月婷婷 |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 亚洲自拍第二页 | 欧美一级久久 | 一色桃子在线精品播放 | www.男人天堂.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