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生兒科護理綜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法律意識淡漠:在護理過程中,因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慎獨精神和法律知識,服務意識不強,不耐心解釋家屬提出的有關問題,也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操作規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現疏忽大意或用藥錯誤或各種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不當等,也未落實醫療器械用前檢查和治療中觀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護士任意簡化操作規程,致使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及時,從而造成護理風險的存在。
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知識經驗缺乏: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達不到規定的床護比例要求,特別在工作繁忙之時,常造成患兒家屬長時間的等待。同時再加上一部分護士對新藥的作用和藥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夠的了解、穿刺技術不太熟練、專科知識及經驗缺乏、護理工作量較大以及護理人員工作負荷過重等原因,導致某些護理流程不盡合理,因此易引起糾紛或產生護理技術風險。
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做好風險評估:要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程序和執業范圍,認清當前形式,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轉變護理服務觀念,實施全程護理質量管理,并有計劃、有目的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與風險教育意識,以減少護理中的風險。在護理中,由于患兒家屬有權知道各項護理操作內容和應承擔風險的事宜,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做好疾病發展的可預見性和風險評估[2],通過識別與評價風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于風險評估較低的新生兒,應做好重點監護。我科在明確護理工作具有高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潛在的護理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如新生兒沐浴、撫觸等技術的指導和護理常規等,達到了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加強護理質量監控,明確風險管理職責:要加強護理人員的醫德修養,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思想素質,切實履行護士的職責。要根據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成立新生兒護理質量監控小組,并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確護理風險防范措施,使大家對各項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護理質量管理要職責分明。不斷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定時進行護理安全管理討論,找出潛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改進措施。注意加強巡視和記錄新生兒體溫、大小便次數、新生兒吸吮等情況,不斷促進新生兒科護理質量。在收送新生兒沐浴或護理操作時,應堅持逐個拆開清洗,不可同時脫掉多個新生兒的衣服,待洗完后應及時查對新生兒識別帶或手圈是否正確,在確定無誤后及時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間應隨時調節水溫,工作人員更不得隨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員進入,避免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
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人性化服務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在護理工作中不斷轉變護理人員的服務觀念,制定護理服務用語和護士風險防范培訓計劃,使其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與目的,明確護理人員和患者各自的權利,這不僅有助于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與持續改進,同時也對降低醫療護理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據新生兒科具體情況,制定可能發生的各項護理風險應急預案,并制作成冊,發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要求人人掌握,從而進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強夜間、午間以及交接班期間的薄弱環節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盡量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巡視次數,以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
討 論
新生兒科是臨床高風險科室,但由于患兒家屬對醫療或護理風險認識不足,加之病情變化較快和患兒無家屬陪護,且從住院到出院均有護理人員操作進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個細微護理環節,就可出現差錯,導致潛在護理風險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兒不良后果。本組通過不斷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隱患以及各項措施的落實,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和健全了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做到了持續質量改進,使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得到了增強,提高了護士主動查找護理安全隱患和工作中薄弱環節的積極性,都能嚴格按照護理范圍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進行護理操作,并有針對性地規避了相關風險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收到了滿意效果。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護理模式的改變,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一項長期性和持續性的工作。尤其作為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護理管理機制,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完善各種規章制度[4],努力從制度規范、護理服務流程、人員培訓、風險評估等各個環節入手,善于觀察,總結和分析護理安全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從而才能有效推進科學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杜絕護理風險的發生,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管理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8(7):405.
2 夏純,鄧瑛瑛,王曉艷.臨床科室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2):44-45.
早產兒腦血流及與顱內出血的關系溫春玲張巍黃醒華(245)
公告(249)
超聲心動圖檢測動脈導管未閉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左室舒張功能多普勒參數的影響任錦霞姜維張鳳仙吳雅峰(250)
窒息新生兒血糖、皮質醇、胰島素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新生兒科雜志 周英陳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腦損傷的組織學和MR影像變化孟淑珍張可冰薛辛東(257)
丹參對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腦皮質氧化還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細胞的影響舒桂華朱玲玲徐向明郭錫熔李述庭(261)
固爾蘇治療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氣體交換功能的影響詹為紅(265)
連續腰穿治療早產兒重度腦室內出血療效觀察房曉祎郭繼忠吳北燕林霓陽(267)
2679例新生兒產后訪視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兒咽部畸胎瘤脫落致嘔血一例王郁戴愛玲(271)
Ⅰ期會陰成形及瘺修補術治療新生兒無肛舟狀窩瘺齊新李敏(272)
雙胎同患水痘二例閆芳華(274)
新生兒胎-胎輸血、先天性心臟病并肺炎一例葉一蓮卓觀達陳美英(275)
圍產期腦損傷診治進展學習班通知(253)
從影響因子看《新生兒科雜志》在兒科醫學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屆全國兒科急救醫學學習班通知(264)
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技術學習班通知(286)
《新生兒科雜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兒科雜志》征訂啟示(F0004)
紅霉素爐甘石混懸液治療新生兒膿皰病臨床觀察張玉琴(276)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新進展李春娥(綜述)夏振煒(審校)俞善昌(審校)(277)
母親孕期甲狀腺功能減低對子代智能的影響韓慧君(綜述)魏珉(審校)(280)
超聲心動圖對新生兒肺動脈壓力的評估鄭春華(284)
腸道微生態與益生菌JosefNeu黃瑛(287)
繼承傳統,繼往開來——《新生兒科雜志》20年回顧與展望馮琪(1)
加強窒息復蘇培訓,為降低新生兒窒息病死率及傷殘率而努力虞人杰葉鴻瑁(3)
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有關進展華(7)
在實踐中掌握新生兒復蘇的技術要點和難點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兒科雜志 新生兒學術研討會及學習班通知(2)
全國生物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學習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兒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4)
新生兒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關莉(22)
先天性膈疝誤診為多囊肺餅肺炎一例楊長坤耿紅麗(26)
新生兒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黃萍(30)
從影響因子看《新生兒科雜志》在兒科學術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兒血糖的臨床監測張莉萍竇山朵(38)
搶救新生兒有機磷中毒七例分析孫銀峰孫紅娟閔慶玲(40)
嚴重先天性肺發育不良二例報告徐承懿(42)
21-三體綜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細胞性白血病一例張成元張海鯤李麗(43)
新生兒“胎糞吸引管”已生產(43)
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診治新進展戎群芳黃綺薇張國琴(44)
《新生兒科雜志》投稿須知(47)
早產兒早期及日間血漿β-內啡肽變化趨勢研究張雪峰童笑梅葉鴻瑁(15)
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評價劉翠青李莉劉素哲馬莉紀素粉(19)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在早期評估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中的價值黃燕萍李小權王安生康燕羅樹舫史瑞明辛華(23)
33家醫院新生兒復蘇前狀態的初步調查張小蘭朱小瑜李小毛(27)
膽紅素腦病患兒腦脊液中膽紅素水平相關的血清指標探討連志明(31)
淺談醫院產兒合作蘇艷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續氣道正壓和肺表面活性制劑聯合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譚稼榮陳靜富琴琴蔣琦(35)
持續鼻飼喂養與間斷鼻飼喂養對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療效評估周小堅陳鮮威劉江勤陸中權(49)
早產兒早期靜脈營養耐受性的探討柳潔劉正娟張振強(53)
極低出生體重兒腸道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的臨床研究李卉馮琪王穎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兒血清總膽汁酸、前白蛋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探討鄭俊虎鄭駱穎王靖陳權新(62)
靜脈注射用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對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曾華黃玉英盧曼中李毅吳曙粵(67)
新生兒敗血癥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吳華向開富萬勝明(71)
健康新生兒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測定及意義陳少華邱蕓蕓鐘富珍甘翠紅劉運科周曉光(74)
新生兒腸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門前瓣膜伴空腸狹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兒絞窄性腸壞死三例診治體會新生兒科雜志 陳必全(66)
巨大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楊旭錦陳雪輝周彥文張愛華(70)
新生兒腸旋轉不良致多發性腸閉鎖一例魏艇鐘麟劉文英唐耘熳(86)
13-三體綜合征伴多發畸形一例程立紅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兒腸穿孔致胎糞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圍產期新生兒急救學習班(61)
全國新生兒急救學習班(88)
40例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靜脈營養臨床觀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鶴華子渝(77)
窒息新生兒胃黏膜pH值變化的臨床意義楊彤(79)
早產兒生后早期電解質特點的臨床分析馮俐平肖昕劉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并穿孔八例臨床與病理分析楊戎威(83)
桂西地區337例壯族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分析李強潘紅飛楊顯先(84)
多胎早產兒38例治療與護理體會陳賀蘭王桂宏孫宏華(89)
動脈導管未閉的藥物治療進展王晨華(91)
核黃疸及其監測吳運芹黃玫(94)
宮內肺炎診斷陰影及其修正與結局朱小瑜梅家平鄺文英連朝輝楊傳忠(97)
先天性遺傳代謝病的早期診斷黃玉春張春花李茹琴莊蘭春程憲郭惟(101)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清IL-18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蔡寶萍婁燕陳永梅梁秋瑾李曉梅(104)
院前急救與轉運網絡對救治危重新生兒的實踐分析劉政孫平蓮張言圣(107)
作者投稿須知(106)
對作者書寫統計符號及論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兒HIE頭部亞低溫治療學術研討會及新生兒醫學新進展學習班通知(118)
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嬰幼兒智力測驗及早期教育培訓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產大鼠血清皮質醇變化的動態研究里健薛辛東(111)
胰島素對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汪穎燁葉莉芬(115)
新生兒科雜志 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早期診斷及內科治療王慧琴(119)
新生兒心內直視手術麻醉前后呼吸循環管理白潔陳煜陳錫明周泓張劍蔚劉勤(121)
新生兒心律失常34例臨床分析李楊方吳玉芹陶娜劉玲許昆(123)
8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液酸堿失調臨床分析劉玲胡玫張路沈璟(126)
新生兒病毒性心肌炎8例臨床分析努爾亞加娜爾孫荷(128)
無脾綜合征一例方潤婷李銳欽黃瑩盧卓君柴鳴榮黃全發(130)
新生兒先天性腎病綜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兒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兒先天性皮膚缺損一例朱鳳蘭王波(139)HtTp://
間斷咳嗽、憋氣二個月一例李鐵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兒血清cTnI和CK—MB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應(136)
部分靜脈營養治療早產兒30例魏久貞(138)
轉化生長因子-β1與缺氧缺血性腦損傷關系的研究進展艾婷孫曉勉(140)
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葉鴻瑁(144)
俯臥位輔助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臨床觀察林秀珍劉志慧(145)
重組人類促紅細胞素和鐵劑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的應用研究饒斯清梁元清何政賢劉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體重兒的圍產死亡分析馬雅玲張巍黃醒華(153)
早產兒血中過氧化脂質水平檢測及其意義蔣群胡迪(157)
新生兒MN溶血病一例高存嬌高瑞玲孫正蕓(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顰陳敏(177)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縵(178)
母A型新生兒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寶萍張淑琴(179)
橫紋肌肉瘤一例新生兒科雜志 魏秀清田維敏江濤(F0003)
膽紅素誘導海馬區神經細胞Fas蛋白過度表達的實驗研究楊光英吳曉翠孔祥英田蕓崔韶峰(160)
MK-801對圍生期缺氧缺血性損傷后腦細胞線粒體膜電勢的影響黑明燕曠壽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應用研究崔其亮張慧劉海燕羅哲慧譚岱峰(167)
影響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成敗的因素分析陳艷娟李定華(169)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兒重度窒息多器官損害的臨床分析黃華飛(174)
31例新生兒獲得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臨床分析李風華(180)
早產兒慢性肺疾病的炎癥反應機制及抗炎治療徐焱(綜述)華(審校)(181)
新生兒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方法及治療進展陶源(綜述)姜毅(審校)(185)
全國第六屆兒童發育和臨床學術研討會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學習班通知(188)
歐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質臨床應用指南和建議甘小莊宋國維(189)
C-反應蛋白在監測早產兒院內感染中的臨床應用王瑩張巍黃醒華(193)
新生兒科雜志 NICU中早產兒營養狀況的初步探討孫秀靜華(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對新生兒生長調節作用的研究賁曉明秦玉明喻文亮陳冠儀張偉利吳圣楣(202)
新生兒陣發性血紅蛋白尿臨床分析周曉苓何振娟朱建幸儲淞雯(206)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測定的臨床價值徐舒楊樹杰易海英劉賀臨左華凱鄧香蘭劉翠忠(210)
神經節苷脂對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腦組織SOD、MDA影響的研究李靜劉冬云殷憲敏劉長云(214)
新生兒醫院感染23例分析及對策陳洪杰(216)
20例新生兒梅毒誤診原因分析李學珍成登菊(218)
結腸造影對新生兒腸旋轉不良診斷價值的探討李敏王瑋(219)
極低出生體重兒十二指腸喂養臨床探討段維權賈隨征(221)
新生兒水痘一例孫曉紅粱玉蘭李紅梅(F0004)
新生兒麻疹一例楊云鳳張麗萍許榛(197)
新生兒淚囊炎致敗血癥一例呂連菊(226)
“全國兒科主任(新生兒專題)臨床適宜技術高研班”將舉辦(209)
《新編新生兒窒息復蘇》出版書訊(233)
新生兒呼吸困難沈菁(整理)(223)
細胞黏附分子CD11b與新生兒感染郝玲(綜述)李艷芝(審校)(227)
紅霉素與新生兒喂養不耐受陳健平(綜述)劉義(審校)(230)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冷光源;藍光照射;照射時間
[中圖分類號] R722.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8-7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repeated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cold light source blue 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150 cases of full-term delivery of newborns with disease of jaundic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73) and control group (n=77) according to the light source.All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tinuous cold light source blue light irradiation,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ultiple intermittent cold light source.The levels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TBIL) and direct bilirubin (DBIL)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dur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BIL and DBIL before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TBIL,DBIL concentr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TBIL,DBIL concentr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7%,in control group 32.5%,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of two groups (P
長時間的藍光持續照射,容易導致患兒煩躁不安,依從性較差,導致護理難度增加,患兒康復效果差,形成惡性循環[12];且研究顯示持續照射藍光還可能損傷新生兒染色體[13]。間歇藍光照射符合黃疸的組織分布,待深部膽紅素轉移至體表并達到一定濃度后進行光照,每次光照治療效率高,可以有效消除新生兒皮膚\表組織間隙中的間接膽紅素,達到降低體內總膽紅素水平的目的[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TBIL、DBIL濃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TBIL、DBIL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兩種藍光照射方式均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療效相近的情況下對患兒進行間歇藍光照射治療,可有效降低患兒體內膽紅素濃度及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提高患兒治療效果以及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crafford CG,Mullany LC,Katz J,et al.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jaundice among newborns in southern Nepal[J].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TM and IH,2013,18(11):1317-1328.
[2] 唐紅裝,梁麗清,謝映梅,等.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廣東醫學,2010,31(23):3154-3155.
[3] 王林送.影響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預后多因素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7):1178-1179.
[4] 楊璇.藍光照射聯合綜合治療對新生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所致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指標的調節作用[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189-192.
[5] 《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4-187.
[6] 施旭紅,林海芳.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0):3762-3763.
[7] 劉備,馬國.新生兒黃疸的治療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35(16):1515-1519.
[8] 陳海英,劉玉惠.兩種護理方式配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對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5):132-134.
[9] 孟娥,朱彥.不同藍光照射方式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7):2857-2859.
[10] Liebmann J,Born M,Kolb Bachofen V,et al.Blue-light irradiation regulate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skin cells[J].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0,130(1):259-269.
[11] 付小紅,魯紅.冷光源藍光間歇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6):177-178.
[12] 樊愛民.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時間與不良反應的相關性分析[J].貴州醫藥,2016,40(5):503-505.
[13] 毛英.新生兒黃疸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5):723-726.
[14] 邵志芳,秦家龍.冷光源結合益生菌及護理干預治療98例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J].激光雜志,2015,36(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