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河道整治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 Abstract ]: taking Lan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Lanzhou section of channel regulation scheme and release flood water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scheme can not onl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ase flood waters and did not cause the water level, velocity of flow and riverbed topography greatly change.
[ Key words ]: City; river regulation; regulation scheme;
一、河道概況
黃河蘭州段位于蘭州帶狀盆地,呈東西走向,西起西柳溝,東至桑園峽,全長44.84km。全河段河槽寬窄相間,河寬變化較大,窄處僅120m,寬處可達600~700m(含江心洲)。河床基本上由砂卵石組成,且多卵石邊灘及江心洲。主泓在一定范圍內擺動,河段洪枯水位變幅不大。洪水期河岸時有沖刷,水面比降0.9~1.3‰。河段枯水流量540m3/s,造床流量3000m3/s,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1981年實測的最大流量5600m3/s。河床糙率為0.032,河岸糙率為0.030~0.35,灘地糙率為0.045,中水情況下綜合糙率為0.035。
本河段歷年演變特征是:年內具有漲水期淤積,退汛期沖刷的特征。隨著年際和年內流量分配的不同,淺灘河段河床有著相應的變化。年際間具有枯水年淤積,豐水年沖刷的特征。由此可見本河段水流輸沙能力強,其河床形態、輸沙條件具有山區河流的屬性。
二、整治線及整治方案
2.1 整治線確定的一般原則
進行河道整治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河道整治寬度及整治堤線的合理布置。相應于設計的洪、中、枯水流量,就有三種整治線,而中、枯水整治線較重要,尤以中水整治線最為重要。中水整治線的位置,應根據整治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因勢利導的原則,從河道演變分析中得出的結論來確定。由于洪水漫灘時灘地水淺流緩,河道的輪廓對河道演變和水流形態影響不大,僅在設計堤防時,根據具體河段及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對堤線與中水河槽岸邊的相關位置作一些考慮即可。
2.2 用河相關系法確定整治線寬度
對本河段的自然演變規律分析得知河段沖淤基本平衡。為此采用阿爾圖寧計算穩定河寬的公式計算。根據相對穩定的彎曲型河段統計所得河寬系數ξ的平均值為1.2,求得造床流量下河寬為248~260m,;取ξ為1.0~1.1,求得河寬為218~240m。故河寬240 m可作為中水整治方案。
2.3 優良河段類比法
在市區河段上選取了幾個控制斷面進行論證。黃河鐵橋建于1909年,橋址斷面河寬230m,七里河橋建于1958年,橋址斷面河寬270m,其下游1.2km(k23+600)處河寬僅200 m,此幾處河段均經受了1964年5660m3/s及1981年5600m3/s洪水的考驗。鹽城黃河大橋建于1979年,橋址處河寬305m,1981年的洪水順利宣泄。由此認為,河寬300m可作為設計洪水最小堤間距的參考值。
三、物理模型
3.1 動床試驗模型設計
根據黃河蘭州段沖積河流屬性,河床質以卵石成分為主,河床變形主要是卵石推移質所引起的。故根據水流重力相似、水流阻力相似、水流挾沙相似、河床沖淤變形相似、泥沙起動和揚動相似及河型相似等條件,并利用黃河動床河工模型設計的研究成果進行推移質動床模型設計。
3.2 試驗方案及結果分析
3.2.1 天然狀態
從河道橫斷面形態可知,當河寬B≤240時,河道斷面單一,斷面呈“U”型或不對稱的“U”型。當河寬B>240m時,河槽形態已開始從單式向復式斷面過渡。河寬超過300m的河段,隨著河寬的增加,出現了邊灘,或在河道中形成沙脊,斷面形態呈“W”型,河道中出現河心灘。這說明河寬為300m時處于河中成灘的臨界狀態。
造床流量下垂線最大平均流速Vm、垂線最大水深hm與河寬的關系不明顯,河寬大于240m時均會出現數值相近的值Vm=3.0~3.7m/s,hm=7.0~8.5m。但其斷面平均流速隨河寬的加大而減小,斷面平均水深隨河寬的增大略有減小的趨勢,但變化不明顯。
在蘭州防洪標準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時,河寬在220m至600m范圍內,Vm一般在3.8~4.5m/s內波動。流速V隨河寬B的增大呈遞減的變化趨勢。垂線最大水深hm、斷面平均水深h與河寬B的變化關系比較紊亂。可見河寬240m可作為中水整治方案的依據,河寬300m可作為設計洪水最小堤間距的參考值。在此基礎上,對300m及350m整治線方案進行了研究。
3.2.2 整治方案及結果分析
350m整治方案:將天然河道寬度控制在350m,切除斷面一側邊灘或滯流區,分汊河段則堵塞支汊,小于350m的河段仍保持原狀進行試驗。300m整治方案:切除河道中邊灘或滯流區,對河道做一定壓縮,使其河寬為300m,彎道附近減小至280m~300m,小于300m的河段仍保持原狀。
從天然狀態與整治方案水位變化看:適當壓縮河道中的邊灘或滯流區,并未引起水位較大幅度的增高。對于300m整治方案,流量為3000m3/s時,水位變幅為-0.13m~0.38m;流量為6500m3/s時,變幅為-0.13m~0.58m。對于350m整治方案,流量為3000m3/s時,水位變幅為-0.21m~0.28m;流量為6500m3/s時,變幅為-0.27m~0.48m。整治方案與天然狀態相比水位變幅不大。300m及350m整治方案,并未引起水位較大幅度的增加,相反由于河流的自我調節作用使得斷面地形趨于平坦,流速分布趨于均勻。
從水流要素看:整治方案較天然狀態水深、流速最大變幅在12%以內,這樣的變幅在該河段不會引起較大的河床變化,且因整治線較平順,流速分布趨于均勻。
從河床地形看:整治后斷面變窄,但斷面地形起伏變化減小且趨于平坦,河槽趨向單一斷面,河床縱向的沖淤變化也不大。
四、結論及建議
1.通過對黃河蘭州段河道地形、河相關系、造床流量、設防流量及河中成灘條件的分析,得出了中水整治河寬為240m,防洪整治河寬為300m。
2.實施河寬300m方案,適當壓縮河道中邊灘或滯留區,并未引起水位及流速大幅度的增長。相反河流通過自動調節,斷面地形趨于平坦,且向單一斷面演變。改善了水流條件,流速分布趨于均勻。
3.整治方案的實施,使河道渠化目標得以實現,岸線平順、固定。斷面平均流速的提高,減少了污染物沉積數量,同時可確保行洪暢通。靠岸流速增大,為三條南河道取水提供了合理的渠首位置及水流條件,為工農業及人畜用水和南北兩山綠化提供了方便和充足的水源,加快了再造秀美山河的步伐。并對濱河路的規劃、通航及開發城建用地提供了設計參數。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
4.考慮到上游水庫的興建,在來水方面表現為洪峰減小,枯水流量增大;在來沙方面主要是下泄沙量減小,泥沙的組成變細。故河道渠化可采用30m+240m+30m或60m+240m形式的復式斷面,流量較小時在單式斷面中流動,流量較大時在復式斷面內流動。這樣可在兩邊種植草坪,修建帶狀綠化公園,以美化市容,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5.亦可采用分段整治方案。蘭練以上河段目前可不做整治,因為此河段河寬基本在300m左右。只是在水廠附近河寬約500m,此處為50年代修建的蘭州市水廠取水口,至今運行良好。蘭練至七里河橋段,河道長約15km,寬度在300m~600m之間,應進行全面整治。七里河橋至鳥島前(k22+440~k24+300)河道寬度為220m~330m,在鳥島處為330m,在為保護候鳥,建議此段河道以天然河寬為準,不做壓縮整治。
參考文獻:
[1] 張書農,華國祥。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出版社,1988.
關鍵詞 農村河道 綜合整治 建議
廣德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縣內農村河道既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和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也掌握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生產的命脈,與美好鄉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亦密切相關。因此,整治好農村河道、管護好農村河道、美化好農村河道,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廣德縣農村河道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1農村河道現狀
廣德縣河湖眾多,水系發達,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綜合功能,同時兼有水生態、水環境功能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農村河道長期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幾年的經濟加速發展、人為破壞及自然因素,導致河道淤積、污染等問題比較嚴重,不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約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影響廣大農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防洪基礎設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點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標準達不到設計標準,還有很多處于不設防狀態,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較強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災害。
1.2.2水土流失嚴重
縣內地貌大多為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徑流系數大。由于過去的疏林以墾代撫、順坡種植、基礎設施建設等人為經濟活動,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原本較好的生態基礎遭到破壞,極大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2.3河道萎縮形勢嚴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現象嚴重,加之早期的無序采砂以及攔河設障、傾倒垃圾、違章建設等侵占河道現象,同時由于多年來未實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縮嚴重,行洪能力大為降低,對沿河地區的防洪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2.4水環境污染加劇
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快速建設,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鄉村截污不徹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農業生產中,各種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過地面徑流也進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養殖,排放物無組織亂堆放現象也比較突出,這也嚴重影響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河道的污染,導致水質惡化,破壞整個河道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1.2.5水生態系統脆弱
水環境污染加之保護力度不夠,使得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人類過度開發侵占河灘地,剝奪了動植物的棲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無系統規劃,群眾意識淡薄
廣德縣經濟發展建設中對農村水系的系統性銜接重視不夠,沒有系統的水系規劃,導致農村水系較為紊亂。另外,河道在廣大群眾心中長期以來形成的認識就是引、排水,認為河道環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農村家前屋后的河塘無需管理得那么嚴格,保持得那么整潔。當地居民對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亂侵亂填,亂堆亂放、亂搭亂建,靠各家田邊的就各自為陣,亂扒亂種。
1.3.2重視不夠,經費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為主,農村河道治理的環節較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還是以防洪保安為主,對水環境改善等綜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對污水進行截排和凈化,不能很好的對河道進行疏通和清淤等。經費問題成為農村河道環境綜合治理和長效管護的瓶頸。
1.3.3管護缺乏
管護隊伍未能真正組建運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專業化程度較低,相應的管理設施未能配套齊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轉站的布設未能到位,無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運,難以杜絕污染源。
2廣德縣農村河道綜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標準
農村河道長期淤積,行洪斷面明顯縮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強,更容易淘刷岸坡導致崩岸等災害發生。因此,對農村河道實施綜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標準,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本要求。
2.2 社會主義新農村及美好鄉村建設的要求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的交通、城鎮建設等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因此,對縣內河段的整治,是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改善農村面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及美好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
2.3旱澇保收,確保糧食安全
加快農村河道疏浚步伐,擴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區內的農田灌溉保證率,增加旱澇保收面積,避免或降低因洪澇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3對策與建議
3.1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農村河道綜合整治著眼于改善農村水環境,綜合考慮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較高的河段為重點,結合當地新農村建設規劃、鄉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流域、區域水利專業規劃相銜接,與美好鄉村建設相結合,統籌布局,堅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集中投入,綜合治理,長效管理"的原則。
3.2溝通水系、截污治污
應當定期對農村河道進行疏浚,使河道無水變有水,死水變活水,河道水質提高,充分發揮河道排洪排澇的能力。完善村莊居民集中區的污水集中處理裝置,及時將垃圾運至合適的位置進行處理,鼓勵使用低度、無殘留物的農藥等綜合措施對水環境進行保護,提高河網水系的自凈能力。
3.3穩灘固岸、合理整治
護坡護岸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安全實用,便于維護,生態親水,盡量避免對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活區河道的護坡護岸主要體現生態性、美觀性、多樣性,考慮沿河居民生產生活安全和需要,結合河道水景觀建設需求,在居民聚集區部分河段設置下河臺階及防護欄桿;生產區河道的護坡護岸主要體現生態性、自然性。
3.4生態景觀、人水和諧
對于流經村莊段且兩岸岸坡較寬的河段,考慮設置親水平臺,給村民提供臨河活動的漫步空間,促進人水和諧;在場地較為開闊、兩岸多為淺灘的河段種植水生植物,凈化水質,修復河流水體;結合河道河勢,于生活區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營造山區河道的水環境;迎流頂沖岸段設置擋墻硬護砌,并于墻頂種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邊環境。
3.5建管齊抓、全民參與
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和多種形式,加大對河道環境整治和長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教育廣大群眾倡導文明生活風尚,進一步增強愛護河道的主人翁觀念、公民道德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可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籌集一定的維護資金,增強村民的成本意識。還可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鄉規民約,規范村民的行為,使保持河道清潔暢通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結束語
七*路,位于市中區,北起二七新村南路,南至二環南路,距離約2公里。該路路面存在著龜裂、下沉、破損等嚴重問題,交通經常堵塞,嚴重影響了居民出行和日常生活,特別是沿途附近廣大社區居民對此問題反映尤為強烈,急需對該路段進行綜合治理。去年,我在政協會上已就此事提出了議案,但尚未徹底解決。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該道路特別是*小區路段年久失修,即使維修也是小修小補,未能徹底解決道路嚴重損壞、臟亂問題。
2、由于該路段道路嚴重破損,路面坑洼不平,造成車輛通行速度緩慢或繞行;沿途附近居民增加,而且車流量不斷增大,都加劇了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時更為嚴重,致使市民出行很不方便。
3、由于道路嚴重損壞和環衛清掃不夠及時,而且由于今年冬天道路管道施工更造成路面砂石、塵土較多,每當車輛通過時就揚起沙塵,刮風時更是塵土飛揚。
4、由于道路嚴重損壞,在夜間或雨天(部分路段嚴重積水)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存在安全隱患。
二、建議
七*路長期存在著臟亂差問題,不僅影響交通,影響市民特別是沿途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與以人為本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不相適應的,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損壞了*市的省會城市形象。為此建議有關部門深入現場和社區調查察看,并盡快采取措施對道路實行重點整治,全面提升道路功能,從根本上改善道路狀況。
1、針對七*路臟亂差的實際情況,盡快研究、確定該路段整治方案,全面啟動改造工程。
2、要重點對該路段路面整體翻修改造,不能再滿足于修修補補。
3、按規定加強道路的日常養護管理,及時發現破損路面并修補,加強道路環衛清掃,及時灑水降塵。
4、加強農貿市場的統一規劃、修繕和管理,既方便群眾,又改善了環境,是從根本上解決路況擁擠、臟、亂、差的途徑之一。
您提出的《關于七*路進行綜合整治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