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河道的生態治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河流治理; 生態化; 河道水質; 河道水量
前言
河道對于水利人來說,一直是以水利灌溉,排水泄洪為主。對河道裁彎取直、清除淤積,對河岸河底硬化,這是以往河道治理中的相關措施。治理后呈現的是筆直的河道、堅固的河岸、整齊的欄桿。但是河道投入使用 3、5年后,兩岸居民企業生活生產污水和垃圾的排入,引起河道淤積和水質惡化,河道成為臭水溝。同時,由于兩岸開發引起河道護岸坍塌,防洪能力下降,河道面臨再一次的治理,如此反復,勞民傷財卻未能真正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
1.河道水質的保證
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也在加快。由于高度集中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水污染處理設施建設的滯后,河道面臨自產水量少,排污量大的困境,造成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態功能,其生物多樣性喪失,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水質不斷惡化。為保證河道水質,要做好以下 工作:1) 開展河道整治,恢復河道生態,截污治污是首要的任務。攔截排向河道的污染物,做好污染源頭的治理。禁止居民生活垃圾、裝修渣土往河邊傾倒;禁止施工破壞河岸河道設施,以及棄置土頭、雜物、排污。2) 加大力度,排查河道內的工業、醫療污染源,查處和整改環境違法的行為。3) 完善污水收集管道,確保污水能夠全面收集處理。4) 通過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推動污水處理廠等的建設,確保污染源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
2.河道水量的保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入清水,注重河道水系連通,促進水體流動進而改善水質,以達到清水長流的生態景觀。目前做法有:1) 中心城區引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每日有 20 萬t 水沖灌內河河道,改善河道水質。2)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正在設計的一個是內林雙向泵站工程,汛期時解決城區北部內澇問題,非汛期時抽北溪水進內河,以改善浦頭港和九十九灣水質。3) 前山引水泵站工程,在汛期關閉引水口,減輕市區防汛壓力,平時通過引水口往三湘江引水,改善三湘江的水質。
3.河道岸線生態化布置
“盡可能保持河流自然流態”。河道是由于水流對泥沙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蜿蜒曲折的自然河流。天然河道存在濕地、淺灘、落差、河中洲等多種自然形態,對緩解洪峰、削減流水量、控制流速、減少水流對下游護岸沖刷起很大作用,進而有利于防洪。因河制宜,盡量保留原有自然形態,慎重考慮對河道彎道取直,亦不可對河中洲盲目清除,應盡量考慮開發淺灘和河中洲,做成濕地綠化,枯水期時成為休閑娛樂場所,洪水期則成為過洪通道。對河水凈化、生物保護、水生態系統改善更有利,讓河道更自然美觀的同時亦可節約工程投資。
4.河道斷面形式結合生態選擇
河道斷面大致可分為矩形、梯形和復合式等形式。以往河道斷面的選擇主要考慮河道防洪排澇的基本功能,以水力學最佳水力半徑計算,采用最經濟斷面輸送最大流量,注重防洪安全,選擇經濟斷面。
4.1 矩形斷面
4.1.1 矩形斷面優點矩形斷面的優點是: 占地面積小,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砌筑形成,施工方便。
4.1.2 矩形斷面缺點缺點是: 為了安全穩定,防止沖刷,多采用硬質駁岸,親水效果差。
4.2 梯形斷面
4.2.1 梯形斷面優點梯形斷面的優點是: 坡比較緩,一般采用土坡或草皮護坡,親水效果好。
4.2.2 梯形斷面缺點缺點是: 斷面單一,斷面占地面積大,與岸邊土地利用存在矛盾沖突。
4.3 復合式斷面:
結合考慮河道生態治理,重點推薦復合式斷面,即常水位以下采用矩形或坡比較陡梯形斷面,常水位處設置景觀平臺,平臺以上設置梯形緩坡。既滿足枯水期水流歸槽又能在洪水期時洪水漫過景觀平臺,以達到安全行洪。
5.河道生態化護坡
以往護坡主要考慮防洪、保持水土、防止河道沖刷等因素,所以傳統河道護坡結構主要有干砌塊( 條) 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制混凝土塊護坡等。砌石和混凝土等灰色工程,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和諧。“三面光”的河道其堅硬的結構,不僅破壞了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還降低了土壤與水體外界物質的交換能力,使得原本生長在岸坡上的生物無法生存,水循環系統遭受破壞,引起河道天然自凈能力降低,水質惡化,這種傳統河道護坡已經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生態護岸。生態護岸是指在滿足河道行洪排澇要求,保證岸坡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兼顧工程的環境效應和生物效應,以達到一種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生態護坡能夠提供動植物生長繁殖的場所,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和凈化功能,使河道成為生態廊道。目前采用的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有: 植被草、水力噴播植草技術、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水泥生態種植基等。生態護坡的主要形式有:人工種草護坡、液壓噴播植草護坡、客土植生植物護坡、漿砌片石骨架植草護坡、土工網墊植草護坡、土工格室植草護坡、石籠護坡、框格內填土植草護坡等。
6.植物配置選擇
植物的根固著在土壤上,能提高土壤持水性,既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加抗侵蝕能力,起到固土護坡的作用,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植物枝葉可截流雨水,水邊植物枝葉能抵消波浪,從而起到護坡,凈化水質的作用。護坡綠化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可選擇那些根系發達、固著力強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常用種類有紫穗槐、黃刺玫、爬山虎、狗牙根等。在植物選擇時,要盡量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
7.河岸景觀配套
河道生態化治理中,河岸綠化景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滿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盡量不去改變現有河岸狀態,相對集中、分散有序的布置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構筑物,豐富河岸景觀。沿河植被景觀設計中,既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同時對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又起重要作用,盡可能的保留原有樹木,也可專門規劃了綠化園區,創造出自然、生態的綠地景觀。在充分考慮現狀的基礎上,將河岸建成集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閑功能、娛樂功能于一體的濱河生態景觀走廊。
8.建 議
1) 加強河道管理,減少對河道的污染破壞,保證河道“水清”。2) 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改善河道水動力條件,采取“以動制靜,以清釋污”保證河道“水活”。3) 建設生態型堤防,保留原有河道的自然景觀,保證河流形態“多姿”。4) 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河道斷面盡可能達到穩定、美觀、親水的多方面要求。5) 根據不同的地形、地勢,考慮護坡與河岸景觀相結合,塑造以石、水、綠、物、路等要素結合的園林式濱水景觀。6) 沿河岸設置景觀欄桿,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同時設置上下河臺階,更有利于親水。
9.結語
現階段的河道治理已不單單是人戰勝自然,而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河道治理也不再是一門純水利技術,而是在確保防洪的同時,讓河道回歸自然景觀,是河道治理的新目標。河道治理要與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并引進先進的治理技術和方法,同時在實踐中尋找更好的工藝和方案。生態化治理河道,使河道拉近人與自然,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梅英,王建華. 城市河流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J]. 山西水利,2003( 01) : 13 -14.
關鍵詞:山區:河道規劃;治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B845.6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地質結構十分復雜,氣候差異懸殊。各方面條件都十分惡劣。其河道坡降陡,洪水位高,洪枯變幅大,沖刷力強,水土流失嚴重。而山區的大部分城鎮、村莊,良田又恰恰集巾分布在江河溪溝兩岸。洪災損失逐年增加,河道治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研究山區河道的規劃治理工作尤其重要。我們只有不斷地對山區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災類型、災害成因、治理措施進行認真探索,密切結合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與防洪規劃,城鄉建沒與河道整治,治山治水與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全面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力度。分項分部門分階段逐步實施,合理開發利用河道濰涂,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重復建設項目,把河道治好管好,達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澇。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城鎮鄉村建設的目的。
山區河道由于集雨面積小,暴雨集中且強度大,匯流時問短.水流速度快,挾沙能力和沖刷能力強,其推移質和懸移質多,危害性不容忽視。輕則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則損毀耕地、摧毀城鎮村莊,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損失巨大。實踐證明,要治理好山區河道,無論在規劃設計階段,還是在實施階段,都必須根據山區每一條河道的具體情況,如歷史洪水、成災的原因、災害性質、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質情況等,進行具體分析,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實際的治理方案,達到河道治理贊省效宏,事半功倍的目的。
1、掌握河流特性,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山區河流,水文條件、水力要索情況復雜。一般情況下,流域面積都比較小,流程短,匯流時間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陡漲陡落,枯期流量很小,有的基本斷流,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壓力的時間不長,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沖刷力特強,推移質多,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推移質就填滿了河槽,再遇洪水,災害損失迅速擴大。所以在規劃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綜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個流域的相互關系.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攔截地面徑流。減少泥沙進入河道。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護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攔擋壩、沉沙庫,攔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導河道.清除阻水障礙。使河道暢通。其次在關鍵河段修建堤防護岸工程,約束水流,保護岸坡。
2、平面布置問題
山區河道規劃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響一個流域、一條河流的總體規劃,必須做到點、線、面、體的合理布局。點就是要確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點部位,一般以城鎮、集鎮、村莊、耕地面積集中成片的河段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沖刷一旦決門損失較大的地段為重點部位。線就是對河道的岸線、堤線進行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布置。調整好河勢和流向,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作用。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護岸工程侵占行洪斷面,阻礙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損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壩,對確定需要建丁壩的地段,其壩軸線與水流方向的央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內,這樣建成的丁壩阻水很小,既能保護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時影響對岸,同時對堤壩的安全、穩定有利:二是河道轉彎半徑不能太小,應成一光滑的拋物曲線.并注意上下游提線的銜接和左右岸的協調:三是對河道彎曲形成的淺灘。沙洲可以適當縮窄河道斷面,用抽心京水歸槽的辦法來增大流速,減少推移質淤墊河槽。面就是處理好整條河流的平面、斷面和擋水面之問的關系。
3、確定堤防的高度問題
山區河道堤防高度的確定,主要應根據保護對象、堤防等級先確定設計洪水標準,按照設計標準,確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來擬定堤防高度。我國《防洪標準》規定一般城市、工礦區、保護耕地面積小于三十萬畝的采用十年到二十年的設計洪水標準。但堤防設計洪水的計算方法目前尚不成熟。還處于探索階段,加之山區河道水文資料短缺,有的根本無資料,常采用經驗公式進行設計洪水計算,其計算成果精度差。實踐中,加上歷史調查洪水,結合實際,綜合平衡考慮。
4、堤身的結構剖式問題
山區河道堤身結構和型式,應根據當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術、交通條件,因地制寅地選取,既要經濟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區河流水土流失嚴重。推移質多,大部分河道內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兩岸岸坡灰巖分布較多,都可結構形式簡便。有利于群眾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條件差,最好選用仰臥式或梯形結構,這兩種型式水流條件、穩定性均好,投資省,同時減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術要求高,需要專業隊伍施工。在條件好的地方。還要推廣堤防新型結構,如拉筋擋墻等。
5、基礎處理問題
山區河流修建堤防,基礎是關鍵,從多數沖毀的堤防看,與基礎處理上的好壞直接相關。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腳,開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連年受災。所以一般都應把基礎嵌進完整的基巖50公分以上。對沖擊層較深的河段,必須清到1.5米以上。對排水困難的河段雇礎,應運用水下施工技術,同時對堤腳趾加固保護,防掏腳、抗和增加堤防穩定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高新技術也應用到了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當中,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技術的發展。水利工程中“南水北調”工程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有效地防御洪澇災害,并為兩岸的農業生產提供豐富的灌溉資源,帶動了兩岸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數量比較多,但水利工程建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破壞了河道生態環境的平衡,從而出現了一系列的河道生態問題,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生態材料;河道;生態工程;治理應用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與水緊密相關,無論是工業生產用水,還是居民飲用水,都體現了水資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每到夏秋季節,南方和北方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南方洪澇災害嚴重,北方則經常發生旱災。為了讓南北方的水資源能夠均衡利用,我國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既解決了南北方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又有利于防洪澇災害;既解決了我國的河運問題,也解決了發電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在調配水源的過程中對河道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對河道的生態平衡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使得河道水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這一現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治理方面的影響
1.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水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在改善人們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主要運用高新技術改善我國南北水資源不均衡的情況,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環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溫發生變化,影響魚類和植被的生長,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線的水庫比較多,因而影響了河道的水質,也影響了河道水環境。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廢水等,嚴重破壞了河道水源,對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水利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水庫對河道水資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響了河道的水流速度,減緩了河道水資源的更新,進而使得河道水質下降,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降低,最終讓河道環境失去平衡[1]。
1.2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丟棄在水利工程旁邊。眾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學物質,所以,其對周圍的植被資源有一定的影響,也破壞周圍的生態平衡,不利于陸地生物的棲息生長。
2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設中堅持的原則
2.1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原則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破壞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破壞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長環境。為了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的質量,改變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長環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空間的異質性。此外,由于人們對河道生態的干預太多,使得河道逐漸向單一化發展,為了讓河道重新向多元化發展,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人們要注重河道生態環境中生物的多樣化,并對河道環境進行保護,為河道異質性打下良好的基礎[2]。
2.2合理布局景觀,堅持整體性原則
水源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切的建設要以水利工程建設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建設為前提,進而對水利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對于景觀的尺度,應當設計得小一點,并與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保持整體性,將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
2.3要堅持水利工程服務社會原則
我國建設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決我國的人民生活用水問題,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除了我國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還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項目。因此,在建設小的水利工程項目時,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還要注重水利工程對社會的服務功能;一方面要解決用水不均衡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讓水利工程調節洪澇災害,并利用水資源進行發電,爭取讓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態平衡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從而體現水利工程的價值。
3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在自然環境中,河道與周圍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河道自身也獨立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讓水利工程對洪澇災害進行預防,并對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規劃,前提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3.1促進河道環境恢復自凈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提供生態水利工程的應用,主要確保河道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發展,促進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澇功能建設,并恢復河道的生態狀況,促進河道恢復自凈能力[3]。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態環境為主,為了讓水利工程與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護河道,將河道的岸線形狀以不規則的形式設計,讓河道中沖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對河道進行保護。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將河道與生態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它們形成一個生態環境體系,并促進整個生態環境體系的食物鏈發展,讓食物鏈不斷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態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
3.2建立生態河堤,促進河道生態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設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用水問題,還與河道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之前,工作人員要讓專家對水利工程沿線的河岸進行勘察,然后對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況對河堤進行合理改造,建設生態河堤。再對不同河道的形狀、水流速度等因素進行測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間。當然,在河堤生態建設中,還可以在河道兩側設置淺灘,擴大視覺效果[4]。建立穩定的河堤之后,就要關注河道生物的多樣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種類多了,河道的生態就能得到治理。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對施工材料進行慎重選擇,讓護岸的材料與河堤周圍的環境能夠融合,減少護堤材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3運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態建設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態環境要求,就要保證施工材料的安全環保性。最常見的河堤有橡膠壩,它是一種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結構簡單,價格也比較低,而且還能夠防洪,成本比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選。
3.4水生植被的種植和水生動物的放養
在河道生態建設過程中,河道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那么對于缺少的水生植被與動物種群而言,就要不斷地自我修復,或者進行人工放養的方式讓河道中的生物多樣化。河道管理人員可以在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如睡蓮、海藻等,對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吸收,進而增強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并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管理人員還可以放養水生動物,比如各種魚類的養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斷病菌的成長和傳播。
4結語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傳統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工業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河道產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而新型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具備防洪功能,而且還有利于恢復河道的生態環境,通過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質,并通過人工放養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王宏俊.生態材料在河道生態工程治理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3(S1):86-88.
[2]高建.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3]李強.關于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探討[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