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文主義文學研究綜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從莎士比亞時代開始,西方莎學研究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歷經新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直到后現代時期,其間的理論思潮此起彼伏。特別是20世紀以來,各種文學流派都把莎士比亞當成作其理論的試金石,形成了蔚為壯觀、紛擾繁復的景象。而其中現代主義的豐富解讀使得莎學研究的意蘊得到了無限的擴展和延伸,所出現的專著和文章,可謂浩如煙海,令人望洋興嘆。近讀李偉民教授的《中國莎士比亞批評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深切感受到作者對莎學研究執著的探索精神。著者文化視野宏闊,文獻資料豐實,理論闡述清新,這是一部不乏真知灼見的厚重佳作。通觀全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論之。一、資料翔實,研究深入細致筆者也是莎學研究愛好者,經常拜讀李偉民的文章,覺得李偉民先生不僅研究認真,而且還花大力開展莎學情報資料工作。本書的撰寫也不例外,體現了他一貫的認真扎實的學術風范。在此之前,他全面搜集、分析了近年來年外國文學刊物、高等學院學報、社科院系統刊物、文藝理論與批評刊物、戲劇與文化類刊物上發表的莎學文章,論述了中國莎學新時期發展的軌跡,為今后的中國莎學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他先后撰寫了《1993-1994年中國莎學研究綜述》《、中國莎士比亞及戲劇研究綜述(1995-1996)》《、中國莎士比亞研究著作與論文的引文分析和評價》、《1993-1994年高等學校學報(人文、社科版)《莎士比亞研究論文的引文分析與評價》《、艱難的進展與希望———近年來中國莎士比亞研究述評》《、二十世紀末中國莎學研究綜述》《、中國莎士比亞研究論文的統計與分析》《、中國莎士比亞翻譯研究五十年》《、臺灣莎學研究情況綜述》等,以及朱生豪、梁實秋、張泗洋、李賦寧、楊周翰、卞之琳的莎學研究思想等系列論文?!斑@些系列論文在中國莎學研究史上第一次對中國莎學研究文獻情報成果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計量研究;對中國莎學研究的一些外部特征和深層結構進行了文獻計量學角度的對比評價,通過對中國莎學文獻引文有關數據的分析與比較,論述了中國莎學研究的主要特征、趨勢,客觀地揭示了中國莎學學術研究的學科動向、進展以及現階段的學術水平”。[1]27這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對這本著作的撰寫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在《中國莎士比亞批評史》書后,僅主要參考數目就列了20多頁,足見作者的資料搜集范圍之廣、力度之深。當然,這不是一般莎士比亞批評的資料匯編,而是這些年來作者在莎學研究領域勤奮耕耘,“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一部學術性著作。
二、結構模式新穎獨特,富有創見和開拓精神首先,在緒論中,作者從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作為起點,從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契丹人”切入,細細梳理了莎士比亞在中國的傳入、接受和影響的歷史流變。全書內容分為七章,作者從《哈姆萊特》入手,進而進入悲劇的文本與舞臺,以及莎氏歷史劇和戲劇的人民性與人性的關系;另外,對莎氏的傳奇劇和詩歌批評進行了專門探討。第五、六兩章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莎士比亞翻譯批評和莎氏戲劇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環境下的還原與變形也是莎學研究者值得深入的一個領域。最后一章是多元化的批評方式,特別是現代性的莎學批評更是值得關注的。莎士比亞悲劇研究歷來是莎學研究中的重點,四大悲劇又構成了莎氏悲劇中的重點《,哈姆萊特》研究則又是重中之重。因此作者并沒有按部就班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記下莎學研究的“流水帳”,而是從《哈姆雷特》著手,全面剖析了哈姆雷特在中國形象批評在中國的演進以及對哈姆雷特的形象認識辨析,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我們知道,對待哈姆雷特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眾說紛紜,多棱鏡里的哈姆雷特的影像也是霧里看花,使人琢磨不透。李偉民從哈姆雷特強烈的自殺意識、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以及對女人的看法和行為等幾個方面深入細致的論述了哈姆雷特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對哈姆雷特在中國的形象問題,作者提出了應該全面看待這個人物形象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文主義者的觀點。應該從人民性、人文主義者、并非人文主義者進行研究。事實上,在哈姆雷特身上,很難看到人文主義的思想精神,卻存在相當多的非人文主義思想。接下來,在第二章,作者從莎氏四大悲劇出發,探討了中國語境下文本與舞臺的莎學批評演進。重點論述了作為舞臺演出的莎氏戲劇在進入中國后對中國本土戲劇的影響以及對莎翁戲劇的改編接受情況。莎士比亞的貢獻除了悲劇之外,歷史劇和喜劇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作者從莎氏作品中的人民性與人性的獨特視角出發,進一步探究了莎士比亞批評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與認識。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把他的作品譽為“世界藝術高峰之一”。歷來文學研究家們都把莎士比亞當作試金石,作為檢驗其理論的依據。因此,對莎學批評也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方式。進入20世紀,由于莎士比亞的豐富內涵及深遠意義,傳統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批評日顯局限。歷史學派針對浪漫主義對莎劇詩性、閱讀性和不可演出性的無限擴大和盲目崇拜,研究莎士比亞與當時歷史背景的契合,包括研究伊麗莎白時代的劇院、舞臺及演員表演,揭開了對莎士比亞“現代”解讀的龐大序幕。于是,種種冠以“現代主義”、“現代性”、“現代派”等以“現代”語詞為核心的解讀此起彼落,甚至一涌而上,使這一世紀的莎評既呈現出極其壯觀的景象,又放射出無比怪異的光芒。其壯觀固然體現出了莎士比亞研究的可喜成果,其怪異卻也展示了對莎士比亞的無限夸大和歪曲,并產生了對莎學研究的深深困惑。作者在最后一章就是采取多元化的視角對莎學研究在中國的接受背景與選擇方式進行了深入探究,從“莎士比亞化”和“席勒式”的批評演進為出發點,從哲學上矛盾對立和美學范疇來認識這一對文學觀念的深層涵義。
三、宏闊的理論視野和文學批評理念第五章:從歷史走向未來。主要論述了中國莎士比亞翻譯批評50年的發展脈絡,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莎評通過對蘇俄莎評的譯介,特別是對莎評的譯介,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聯系自己國家和民族命運,中國人對莎作有了更深的體會。20世紀30年代對蘇俄莎學的介紹,從總體到細微處對莎士比亞的劇作也有了較系統的觀照。這一時期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深受蘇聯莎評的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莎士比亞被中國的政治涂上了各種油彩,在中國政治的影響下不斷變臉。階級斗爭的政治環境對中國莎學研究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霸谥袊瘜W中,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評論、研究與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在中國莎士比亞傳播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構成了評論、研究與演出的基礎?!盵2]272中國的莎學研究大都是從文本出發,但是卻鮮有人對他們的翻譯經驗,翻譯研究中的各種批評觀點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學理的探討。顯然,這與翻譯莎作的巨大成就相比是極不相稱的。有鑒于此,作者對20世紀后50年的中國莎士比亞翻譯批評作了一番梳理,以便對此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作者不僅對這一時期的莎士比亞翻譯作了資料性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從具體譯家出發,通過梁實秋和魯迅對于莎士比亞翻譯的論爭進一步探討了翻譯中的理論問題。另外,莎劇翻譯中的版本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在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中,版本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在早期的莎作翻譯中,相當多的譯者忽視了莎作版本的選擇。早期的莎劇譯者或限于條件或考慮不夠,一般不大講究版本。朱生豪、梁實秋采用的是牛津版,而牛津版在19世紀的莎學版本中,地位實在不能算是很高。由于在版本的選擇上或因條件限制,或因認識不足,因而對版本問題注意不夠;那么在對莎氏時代的語言的性質、語音、拼法和詞匯的研究就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一些莎作的翻譯受到了批評。顧綬昌認為,粱實秋譯的莎劇,在文字上顯得干燥乏味,每句似乎都通順,合起來整段卻不像舞臺上的對話,并且譯文語氣很少變化,原文詩意也很少保存,這是譯文最大的缺點。朱生豪譯文雖做到“明白曉暢”,然而喜歡重組原句,損益原文,不是太羅嗦,就是太簡,有些譯得比較優美的段落,往往又過于渲染鋪張,它的最大缺點是任意漏譯,并且譯文中還時常夾雜些不必要的詮釋。[2]285本書在研究莎士比亞翻譯批評的基礎上進而對莎士比亞翻譯批評的思考,不僅總結了中國莎士比亞翻譯的成果,也提出了以后研究的方向。如對莎氏翻譯家比較系統、全面的翻譯思想的探討基本上是空白。在莎士比亞翻譯批評中有些批評的目的并不在翻譯批評本身,而是為了思想和文學論爭的需要。這樣的批評雖然也涉及到對莎作的翻譯批評,但是醉翁之意不在莎作批評,而是在于政治、文化、思想、文學、翻譯觀點的論戰。[2]304-305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仍然與莎士比亞時代的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生死、戰爭與和平、人與宗教、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和諧問題都是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因此,閱讀莎士比亞、研究莎士比亞,目的是從文化、文學傳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視野全面吸收莎氏的思想、藝術精髓,結合中國莎士比亞批評的特點進行闡釋,為我們今后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巴ㄟ^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批評以及對這種批評的梳理,或許我們會在現代意義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2]505這是因為莎士比亞是英國的,但同時他又是屬于世界的。約翰遜曾這樣稱贊莎士比亞作品的永恒性“:一場洪水所堆積的泥沙被另一場洪水沖走了,但巖石始終堅守陣地。時間的洪流經常沖刷其他詩人們的容易瓦解的建筑物,但莎士比亞像花崗石一樣不受時間洪流的任何損傷。”[3]125李偉民莎學研究的視野開闊,研究方法多樣。在這本專著中,讀者可以看到偉民的莎學研究涉及了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有文本研究、比較研究、辭書研究,也有莎學傳記研究、莎學批評研究和莎學家的研究,還有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的研究。做到了史論結合,以中國當代莎學發展史為線索,又對莎學研究的發展特定作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傊芯拷嵌蓉S富多采,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充分顯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富有創見的莎學學者思想的活躍和視野的開闊。總的來看,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國語境下對莎學研究的“全景式”解讀。正如著者在緒言中所說,中國莎學組成了一個多聲部的規模宏大聲音色彩鮮明響亮的長篇巨制交響樂,而蘊涵其中的“莎士比亞批評”則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比較的眼光,構成了中國莎學研究的最鮮明之處,形成了中國莎士比亞批評的特色。在《中國莎士比亞批評史》中,李偉民先生對這種特色加以梳理,勾勒其歷史的痕跡,研究中國莎士比亞批評的規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莎氏作品的本質和特色,掌握文藝批評規律,提高對莎作的鑒賞水平和批評的理論水平。
參考文獻:
[1] 曹樹鈞.簡論四川學者李偉民的莎學研究[J].四川戲劇,2002(5).
1.曹順慶先生如何培養比較文學博士生
2.全球化時代海峽兩岸比較文學的對話——"2007年復旦-輔仁比較文學博士論文學術交流論壇"綜述
3.第三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筆談——關于比較文學博士養成的淺見
4.關于比較文學博士養成的淺見
5.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的新篇章──熱烈祝賀北京大學設立比較文學博士點
6.臺大比較文學博士班簡介
7.“一帶一路”語境下的比較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
8.中國比較文學泰斗季羨林——季羨林比較文學思想論略
9.博士論文的選題與就業的關系
10.第三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筆談——博士論文的選題與就業的關系
11.關于比較文學:約書亞·司哥德爾教授訪談(英文)
12.上海高校比較文學專業創設"博士沙龍"
13.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兼論第四種比較文學觀
14 論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關系
15 比較文學形象學
16 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轉折與建構
17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18 移動的邊界:比較文學的百年學科發展定位
19 學科調整與理論重構——從“外國文學”到“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20 比較文學與第三種文學批評——兼論比較文學介入當代文學研究的可能性
21 近年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概述
22 比較文學美國學派的理論視域及文學理論研究性質
23 比較文學“危機說”辨
24 比較文學研究的目的論向度分析
25 比較文學的訴求:全球文學史觀與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26 重新規范比較文學學科領域
27 跨越性、可比性、文學性——論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
2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科命意及發展趨向
29 二十一世紀比較文學反思
30 外國文學就是比較文學
31 “譯文學”之于比較文學的作用與功能
32 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整體觀
33 中國學派:比較文學第三階段學科理論的建構
34 從現代文學到比較文學
3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建構建設性的跨學科關系
36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和價值
37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全球本土化”歷程及其走向
38 作為學科的比較文學之精神基礎——論勒內·艾田伯的“比較文學是人文主義”
39 跨學科:比較文學成功的對策之一
40 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再探討——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反思
41 第二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推薦書目
42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學術背景與理論構想
43 比較文學學術系譜中的三個階段與三種形態
44 國際比較文學發展的新理論與新格局
45 比什么?不比什么?——比較文學的差異性研究范式通論
46 比較文學的互文性與創造性文本的生成
47 比較文學危機及出路之我見
48 比較文學:在退守中求得生機
49 比較文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及其意識形態功能
50 中國比較文學30年的主題學研究
51 論比較文學翻譯研究
52 比較文學、傳統與創新:馬歇爾·布朗訪談錄(英文)
53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三種運行模式
54 比較文學研究的現狀和前瞻
55 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意義
56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三十年
57 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名稱的質疑與再論“比較文學”的定位
58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與文化研究之爭——論20世紀比較文學方法論的危機及其化解
59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
60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紛紛擾擾30年
61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五大難題
62 文學間性:比較文學學科存在的前提
63 關于比較文學研究的九個命題和三條建議
64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比較文學的“再生”與發展
65 比較文學和比較美學生態范式的發展
66 比較文學:再次處于十字路口
67 跨族群對話:中國比較文學的雙重路徑
68 比較文學視野中文學傳播模式的歷史嬗變與當下態勢
69 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上)——一個現代方法論的考察與古代“哲學對話”的實例分析
70 “世界文學”的命運與比較文學的前景
71 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前景
72 中日比較文學研究之現狀與未來
73 當代美國比較文學的反思
74 變異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
75 對中國比較文學教材觀的反思——兼及王向遠與夏景之爭
76 當代文化研究對比較文學的挑戰與彼此的互補
77 比較文學的人文主義傳統
78 論比較文學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關系
79 當前比較文學的危機與出路
80 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定位的再思考
81 比較文學的教學與比較視域的培養——評楊乃喬主編的教材《比較文學概論》
82 互動認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較文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83 比較文學的立場問題——以榮格與衛禮賢的立場為例
84 超越“國別文學”的“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理論形態和學科變遷
85 戴望舒翻譯梵·第根《比較文學論》的緣由及意義
86 對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再探討
87 比較文學學科中的影響變異學研究
88 比較文學作為文學批評:學理、范例和批評
89 “宏觀比較文學”與本科生比較文學課程內容的全面更新
90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體系化與本土化
91 比較文學未來發展之路——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變異學
92 譯介學:淵源、性質、內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
93 比較文學·比較詩學·人文之道
94 建構比較文學學科研究新范式
95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回顧與瞻望
96 再論楊周翰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
97 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
98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較文學研究
99 比較文學平行研究中的變異問題
100 網絡時代的比較文學·世界文學的理念(筆談)
101 比較文學變異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新建構
102 “比較”的超越性與比較文學的可比性
103 比較文學在當代中國的復興與發展(1978-2008)——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學術總結報告
104 喪鐘為誰而鳴——比較文學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105 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中國視野——在17屆國際比較文學年會上的發言
106 流散文學與比較文學:機理及聯結
107 文化經典、文論話語與比較文學
108 樂黛云教授在比較文學學科重建中的貢獻
109 中國當代比較文學三十年——尋找文學性原點
110 比較文學概念的語言分析及五種相關學科概念的界分
111 四川比較文學三十年
112 試論比較文學的“超文學研究”
113 學科交叉與比較文學學科建設
114 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教學改革的可行性芻議——兼論比較文學學科的生存空間
115 從方法論看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
116 跨越性與比較文學學科定義的界定
117 變異學——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的突破
118 從“比較文學”定義之爭看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
119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
120 “漣漪式”發展的比較文學研究之路——曹順慶先生的比較文學研究
121 跨類還是在分類系統中言說——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另一種陳述
122 比較文學:理論、界限和研究方法
123 2013年中美比較文學學術期刊評介
關鍵字行業收入差距 壟斷性行業 政府宏觀調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過大的行業收入差距對行業自身的發展、人們的擇業觀念、社會風氣和社會穩定等方面都帶來不良影響。
一、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
1.1市場發育的不完善擴大了行業收入差距
我國市場發育不完善,勞動力市場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勞動者不能自由流動,造成了勞動者收入的非市場化,勞動者的工資背離其所做出的勞動貢獻,導致勞動收入的不均衡。而同時資本市場發育也不完善,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十分有限。特別是一些國家壟斷部門限制個人資本的進入,使某些行業的利潤十分高。
1.2壟斷性行業收入過高
在我國,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電信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石油石化行業等壟斷性行業是高收入行業的主體。這些壟斷行業都是通過政府部門的行政權力形成的行政性壟斷,具有政企不分的特征。2005―2008年,林業、農業、畜牧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紡織業、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七個行業一直處在平均工資最低的十個行業之中,而證券業、軟件業、計算機服務業、航空運輸業、其他金融活動、煙草制品業、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銀行業等八個行業長期雄居平均工資最高的十個行業之列,這八個行業中除軟件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外,其他六個行業均為通常所說的“壟斷性行業。
1.2.1 行政性壟斷是壟斷行業高收入產生的根本原因
行政性壟斷以形成高收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行政性壟斷主要集中在原來是政府的行業管理部門,后來由于轉型、特別是體制改革而被取消后新組建的企業。這種從原計劃經濟體制下全面的、唯一的行政性壟斷轉變過來的企業,今天仍然霸占著某種商品或服務的經營活動,限制了競爭或者根本不允許競爭。經營利潤和收益全部留置本行業內部,不許其他企業分享,這是壟斷性行業高收入產生的根本原因。
1.2.2 不合理定價機制是產生壟斷性行業高收入的直接原因
我國的壟斷企業有的是憑借自然資源的條件形成自然壟斷,有的是憑借提供關系國計民生的極為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國家必須實行比較嚴格的市場準入控制制度而形成行政壟斷。我國國有壟斷企業較多考慮自身利益,對壟斷產品和服務盲目提價,將本企業過高的勞務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1.2.3政府職能與管理錯位、越位、缺位是造成壟斷暴利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壟斷企業大都是 “政企合一”部門,與政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文件保護壟斷企業的暴利實現并使其合法化。另一方面,在市場存在結構性缺陷的情況下,我國對自然壟斷價格一直實行嚴格的政策管制,壟斷企業只有價格建議權而沒有價格決定權,這就忽略了市場供求關系,使壟斷企業一直處于賣方市場地位。這也是壟斷性行業高利潤、高收入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
1.3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因素
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帶有傾斜性的政策以及政府權力的經濟化導致了行政壟斷,使那些受益的壟斷行業享受著國家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增加了企業或個人的收入。而一些相關的政府機關憑借其權力也在不斷地強化本部門的經濟利益,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分配不公平。
二、縮小行業收入差距的對策及建議
2.1 完善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培育并健全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要加快培育勞動力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全面開放壟斷性行業內外部勞動力市場,清除國有壟斷性行業在使用勞動力方面的壁壘,實現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把扭曲了的勞動力價格機制轉變過來。
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盡快實現資源配置無行業特權或行業歧視,使各行業在資源配置上具有平等的權利,既不享受特惠,也不遭受歧視。
2.2 引入競爭,打破自然壟斷,實現各行業公平競爭
首先要科學界定自然壟斷產業的邊界。電信、電力、煤氣、自來水等都算自然壟斷行業,但這不等于這些行業的所有業務都具有自然壟斷性質。一方面,對自然壟斷性行業,業務職能由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經營,以獲得規模經濟,應由政府加強管制;但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引入競爭。除國民經濟發展所必需和國家安全所必要的壟斷外,應當盡可能地解除某些不必要的壟斷,從而縮小行業之間的過大的收入差別。
另一方面,對非自然壟斷業務,政府要放松管制,交由市場競爭。政府要盡快清除各種市場準入壁壘,要最大限度地引進競爭機制,改變獨家經營和部門內單一所有制的局面,實行多家企業競爭經營,允許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地進入、退出,以取得競爭活力。
2.3 限制行政壟斷
政府重建規制結構應從本國實際出發,從放松規制入手,松緊結合進行結構重建。政府應努力促成壟斷性城市公共事業價格構成體系的完善,鼓勵社會競爭機制和非對稱規制政策的實施調整,建立獨立、公平、公正的反壟斷法執法機構。
規范政府監管的配套措施,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準確界定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鼓勵企業從自身出發深化企業改革,做好規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壟斷性行業的救濟與制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充分培育和發展民間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團體組織。
2.4 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市場缺陷
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離,切斷某些行業、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特殊聯系,從體制上徹底消除行政性壟斷的基礎。對壟斷性行業的工資加強管理和控制。全面改革現行工資制度。國家應加大對壟斷性企業工資外收入的管理力度,規范企業支付給職工的福利標準,規范管理賬外收入;加強對壟斷性行業收費的監督檢;制定壟斷性行業的工資指導線。
2.5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對于行業收入較低的從業人員應該加以社會保障。加強對困難企業、困難行業的監控,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困難企業困難職工的基本生活。幫助困難企業和下崗職工克服生活困難,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環節。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在全國實行最低工資保障線、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
參考文獻
[1]汪雷,張武強.行業間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銅陵學院院報,2006,(5).
[2]魏軍.中國行業收入差距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3]霍愛英.我國當前行業收入失衡問題分析[J].企業經濟,2008,(6).
[4]潘勝文.典型壟斷行業職工收入狀況分析及對策[J].中州學刊,2009,(1).
[5]林依嫻.我國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現狀及其調節政策[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8,(1).
“寬恕、仁慈、博愛”是基督教世界從《圣經》中引伸出來的基督教人道主義觀念。這里所謂的基督教人道主義對應于世俗的人道主義,即拋開上帝而言的人道主義。然而,西方世俗的人道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基督教人道主義。文藝復興以后的上帝已不同于中世紀時代的上帝。這個時代的人所關注的人道主義是基于上帝的名義而對人類進行關愛的人道主義,即“以上帝的名義關注人、關懷人,以消除人類的苦難,促進道德完善為己任”。這里所講的完善的道德就是基督教教義所倡導的“寬恕”、“仁慈”、“博愛”等人道主義觀念。
宗教與文學雖屬于兩種不同的意識的產物,但從根本上來講,兩者都關注“人的本質、人的處境和人的歸宿問題,都是努力讓人的心靈得到慰藉”。基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超出了狹隘的宗教意義范疇,成為一種對西方世界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現象,即使是文學也已被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英美文學更是如此。文藝復興幫助人類從中世紀的宗教壓制中蘇醒過來,擺脫了套在人類身上的基督教精神枷鎖。但是擺脫了基督教桎梏的人類很快便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空虛。日夜困擾著哈姆雷特的生與死的問題實質上是人文主義的危機,是上帝缺失后的精神危機,是理性完全取代了基督教信仰的危機。從上帝的懷抱中掙脫出來的人類又試圖回到他的懷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自以為已經擺脫了基督教和上帝統治的人們所經歷的狂喜、狂妄、放縱、在滿足人類自身自然需求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寬恕”、“仁慈”、“博愛”的世俗化闡釋。
無獨有偶,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也同樣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批判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浇趟枷胍脖蛔鳛榉饨嗤膸蛢词艿焦?。英美感傷文學和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乃至后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都主張對個性的尊重,宣揚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但這其實也是對基督教所宣傳得“寬恕”、“仁慈”、“博愛”的一種世俗化的闡釋。
到了二十世紀的英美,隨著尼采發出的那一聲“上帝死了”的吶喊,尤其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全面崩解。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講,沒有了善惡之分,沒有上帝與魔鬼之分。沒有上帝,一切都成了虛無,人的自身價值也開始受到了懷疑。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那個空蕩、陰暗、凄涼的世界,那種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的人生;喬伊斯筆下的那種孱弱無能、平庸俗淺、孤獨、失望、憂郁的生命形式;艾略特的《荒原》中那令人沮喪的精神荒原都是對“寬恕”、“仁慈”、“博愛”這種傳統的基督教觀念缺失后的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
因此,人類嘗試著借助文藝復興或思想啟蒙運動打碎精神領域枷鎖的同時,又試圖回到基督教統治一切的時代。莎士比亞呼喚理性的到來;班揚倡導了基督教世界的“天路之旅”;彌爾頓奢望“復得”失去的樂園;艾略特則企圖借助種種神秘的意象重新喚起現代荒原世界對基督教王國的復歸。此時的“基督教從外向內在深化,上帝不再是一種強加,也不具有具象的、實體的意義,而是一種心靈的感應與頓悟,一種內化的、使自我通向彼岸的理”(肖四新 56)?;浇逃^念的這種內向轉化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乃至二戰以后的當代英美文學當中。“人認為上帝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靈魂,而人的精神、靈魂、心,其實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的隱秘寶藏的莊嚴揭幕,是人最內在的思想的自白,是對自己的愛情秘密的公開承認”(費爾巴哈43)。人對自己聲音的關注,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關注主要是由于失去了上帝?,F當代英美文學中對人物內心活動的關注正是這一變化的深刻體現。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夫、??思{等人的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應該算作這一潮流的典型代表。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和《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都試圖逃脫基督教的束縛,卻又在無意識之中不斷地回到它身邊來。福克納對基督教也沒有太多的信任,他的作品沒有描繪上帝和上帝身邊的眾神,而刻畫了許多像神一樣的實實在在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的基督教情結?!对谖覐浟糁H》中的死去的母親就像上帝一樣一直左右著她的家人,就連《喧囂與騷動》的結構模式也效仿《圣經•新約》中福音書的結構模式。這幾個例子最后再一次證明,“即便是與基督教文化針鋒相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也不能擺脫其影響和制約,作為一種文化背景現代主義文學始終被籠罩在它的陰影和迷霧中,我們也只有將它還原到這一背景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認識它”(曾艷兵 19)。英美現代主義文學如此,當代文學如此、近代文學如此,古代文學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國文.英國文學中的基督教情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肖四新.倫理建構與神性啟示[J].三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5卷第4期.
肖四新.論基督教觀念在西方文學中的嬗變{J].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
夏茵英.試論基督教倫理在西方文學中的演變{J].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
作者簡介:郭永衛,(1971-)男,山東萊蕪,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
郵寄地址:山東省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