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德育的方法和原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要針對學生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德育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還可能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比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區別進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講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時,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向光性是單側光引起的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在學生了解了這一原理后,可以進行這樣一個小結:植物的向光彎曲生長,其內因是生長素的促進生長的作用,外因是單側光的照射,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現出向光性,這體現了辯證法中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由于高中學生已在思想政治課中學習過有關內容,所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小結從生物學的角度印證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而同樣的這種觀點,如果針對初中學生,就要用更具體、更直接的實例和語言進行灌輸,以適合初中生的知識水平。例:初中《生物》講述光合作用時,在介紹了光合作用的關內容之后,可以這樣問學生:為什么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不能呢?學生會回答是因為植物細胞中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沒有。接著教師再問:植物細胞有了葉綠體是不是就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經過討論才會答出還必須要有光照。然后教師再以這個例子教育學生:植物細胞之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一是因為有葉綠體,二是要有光照,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學們在學校學習,要學好知識,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還要靠教師的教導,這兩個條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對初中生來說,這樣的灌輸不僅能使他們懂得搞好學習的基本要素,還能夠使他們建立內因外因關系的初步概念,為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基礎。
此外,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高中學生可結合教材內容多介紹一些我國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對初中學生則可以多介紹一些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種類等等。還如進行環境教育,對高中學生可以讓他們根據所學的各科知識,自己設計一些環保設施;對初中學生則可以清環保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講座;對城市學生,可以帶他們參觀一些工廠的污水凈化設施;而對農村學生,則可以給他們多講一些生態農業方面的知識,并鼓勵他們去實踐。
2、要結合國情國策
作為一個中學生,應該認識了解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國策。作為生物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遺傳學內容的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題目:“一對夫婦生了四個孩子……”有一次,筆者在念題之后,讓學生在題目中加兩個字,變成:“一對德國夫婦生了四個孩子……”。學生愕然,不知所以。筆者告訴他們,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而資源有限,所以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而德國的人口增長率為負數,所以鼓勵生育。學生嘩然,笑聲中,他們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如在進行遺傳系譜圖的有關教學時,筆者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有意識地設計一個包含有近親結婚的遺傳系譜圖。在解答了有關的問題后,又問學生:圖中的×號和×號生出患病孩子的機率達25%,為什么?學生回答:因為他們都帶有致病基因。筆者再問:他們為什么會帶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們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學生在觀察后會得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再問:×號和×號是什么關系?學生答:表兄妹關系,是近親結婚。這時筆者再作一個小結:由于在近親結婚情況下,夫妻雙方帶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隨機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從而使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有關內容,而且還使他們從理論上弄清了近親結婚的嚴重危害。再如,在進行生態系統有關內容的教學時,也會經常碰到有類似“大量捕蛇”、“捕殺貓頭鷹”等內容的習題,這時,教師應結合題意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后果,如捕蛇和貓頭鷹會導致田鼠數量大增,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并且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從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和有關法制教育。此外,還在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宣傳環保知識、介紹在我國保護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結合北方的沙塵暴天氣談在我國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緊迫性等等。從而將德育教育與我國的國情、國策緊密結合。
3、要適時、自然,不能盲目、牽強
德育教育雖然是中學生物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之一,但它的具體落實應該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適當的時機,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結合生物進化知識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教師就不應停留在僅僅說“這是唯心主義”、“這是唯物主義”的生搬硬套之中,而應該把握甚至誘導適當的時機,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如在學習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以及練習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句話是:某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從而出現了某種性狀。教師就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向學生說明這種說法欠妥當,因為生物適應性的出現并不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是“特定的環境對生物的適應性性狀進行選擇的結果。”并告訴學生前一種說法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目的論的錯誤,然后再留出幾分鐘讓學生自已思考、相互討論,這樣就使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體現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于他們樹立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體育鍛煉過程中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使參與者形成一種內在的、積極的體育鍛煉心理需求,產生內在激勵機制和外在行為機制。
2、循序漸進原則
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深入或提高。一方面,體育鍛煉和學習過程類似,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不能凌級、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機能有自身的階段性特征。
3、持之以恒原則
無論從鍛煉行為、鍛煉意識還是健身效果的保持來看,都必須堅持持之以恒。
4、全面鍛煉原則
體育鍛煉要從各方面對人加以改造,改造對象的多樣性要求改造方法的多樣性與改造過程的全面性。
5、具體針對原則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原則方法
體育課程和教學是內在統一的,教學內容是作用于學生的有效因素,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的則是具有體育文化價值的教學內容,體育教學內容就是向學生明示的有關體育方面的教養財富、教育財富和發展財富。本文對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原則與方法談談自己不太成熟的認識。一、選擇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原則
學校的體育課程與教學則以增進學生的整體健康為主要目標,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興趣性:學生的體育興趣決定著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注意,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的方向,成為決定體育學習的主導力量。因此,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學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健身性: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體現健身性。所謂健身性是指學生所從事的體育活動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具有增強體質、改善機能、愉悅身心的特征。通過體育的健身功能,培養青少年強健的體魄、學生的體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質,成為具有現代化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科學性原則:教學內容的健康身性是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緊密相連的,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要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生長和發育。同時在教材內容選擇上做到先后得當。例如學生在課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較集中,對學習新技術比較有利,因此必須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為了使運動負荷的變化符合人體活動的規律,應將運動負荷較小的教材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等。
(四)基礎性:中學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練習手段,以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它具有鮮明的基礎性。新課標提倡淡化技術教學,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學習興趣,但學生不掌握最基本運動技能,不具備基本的跑、跳、投等能力和身體素質,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到吃力,對體育課便失去信心、失去興趣,日后就不可能在體育學習、鍛煉中挑戰新的運動項目,因為無論什么類型的運動都要以一定的基本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作保障。
(五)實效性原則:所謂實效性,簡單地講就是某一活動是否實用、是否簡便易行,是否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學生的體育技能的培養和提高。體育課程內容的簡便易學是能否較好地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和技能的關鍵。教學內容的安排應有利于促進學生運動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應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六)全面性原則: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要找準教材中的知識、技術的傳授與德育的“結合點”,既要與學生的認識過程緊密聯系,又要與不同學生的實際密切相關,還要和教材本身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相一致。
(七)地域性原則: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且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有許多體育傳統文化可以取其精華為我們所有。民間體育項目和地域性的體育活動也是重要的體育教學內容,對一些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就可以直接引入運用,如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滾鐵環等,把這些教學內容引進課堂,不僅有利于民族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時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間傳統項目中再回歸社會。
二、體育教師選擇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
(一)從現有的教學內容中進行篩選、改造。傳統的體育教學是體育工作者的幾代人的勞動結晶,在體育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要以傳統的教學為框架,根據課程目標選擇、取舍、優化組合,改變過去那種純粹為了學習某種技術動作或提高某項身體素質而教學的思想,對于那些一直沿用競技運動的項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我們的體育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改造,如簡化規則,降低難度等,這樣都有助于學生的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