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慢性病的預防策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預防措施
肺結核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嚴重危害到人們的健康和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肺結核疫情在我國的情況十分嚴重,我國肺結核患病人數據世界第二位。根據現代的醫療水平,若是肺結核疾病能夠及時發病并給予規律合理的理化治療,有望治療痊愈,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失敗病歷較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慢性傳染源的存在。因此,對慢性傳統源的特點進行分析并尋找相應的預防策略十分重要,下文將對這兩方面內容做出具體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選取50名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肺結核患者,為對照組,其中2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齡為8-82歲,平均年齡為(44.2±1.2)歲;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實施預防管理后的50例肺結核患者,稱為觀察組,其中25名男性,25名女性,年齡為6-80歲。兩組年齡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對比方法
采用回顧對比的分析方法,根據根據預先設計好的統計方法對兩組的結果進行比較,總結出傳染源的特點和傳染規律,找出預防治療對策。
1.3判斷標準
根據兩組康復率的統計,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相關規定,進行科學化、合理化地判定2014年1月-2014年6月患者的預防治療對策的有效性。或者采用問卷調查表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方式為SPSS21.0,P
2、結果
2.1肺結核治愈率比較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優勢,差異顯著(P
2.2肺結核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和對照組相比,顯著偏高,差異顯著(均P
3討論
3.1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特點
(1)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傳播率高。我國約有5.5億人口已經受到肺結核感染,其感染率為44.5%,其中受感染人群中老年人居多, 0 歲~14 歲兒童的受感染率僅為9%,之后隨年齡的增長其感染率也在增長。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城市人口的受感染率高于農村人口。
(2)耐藥性強并在這年上升。肺結核的慢性傳染源為結核菌,此菌體的耐藥率達到27.8%,該病菌的初始耐藥率為18.6%,而其繼發耐藥率則達到46.5%。并且此病菌趨向于耐多種藥物,針對肺結核的主要治療藥物的耐藥率更高。
3.2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預防策略
(1)加強肺結核疾病防治的宣傳力度和健康知識教育。為了提高大眾對于肺結核疾病的認識,醫務人員以及相關的公益組織應承擔起肺結核疾病防治宣傳和健康知識教育的任務。國家政府部門應通過電視媒體、報紙、宣傳冊等途徑宣傳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和肺結核病產生的原因、傳播的途徑以及應采取怎樣的措施進行防治等預防知識,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肺結核并的重視,促使民眾增強自我保護意識[1]。
(2)接種免疫預防疫苗。目前,我國已有的卡介菌免疫疫苗針對新生兒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但是此免疫疫苗用于成年人其預防作用相對差些,因為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隨年齡的增長期傳染率也越高,成年人患結核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需要相關的疾病預防部門不斷研發新的結合預防疫苗。
(3)加強醫防合作。各非機構機構診療醫務人員對于結核病的診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對結核病的早期治療和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控制有著直接影響[2]。因為非機構的診療醫務人員對于國家流行病學知識的了解和防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針對此類病癥患者可能會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期或是誤診而導致其傳染源逐漸擴大,進而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需要加強非機構義務人員工作質量的提升。
(4)采用化學藥物進行預防。化學藥物預防措施是肺結核疾病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藥物防治能夠有效控制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傳播。通過體檢對感染由結核桿菌且其試驗成陽性的群體根據具體情況,給其服用預防藥物。以遏制結核桿菌的進一步傳播和結核病的形成。
總之,對于肺結核疾病來講,首先需要對醫院慢性傳染源特點分析,針對性制定預防策略,確保肺結核患者治療安全,降低患者治療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從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圍、導致慢性病的各種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等方面闡述了慢性病的幾個問題。采取三級預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進為主導的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策略,是我國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原則。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三級預防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的疾病病譜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疾病逐漸由過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轉變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較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新華網北京2009年2月27日專電(記者吳晶晶、周婷玉)衛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20%,以此推算,全國有醫生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病例數達到2.6億。這說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導致的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圍
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為主引起的一類病程較長、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被確認的疾病總稱。慢性病是一種長期性的狀況,表現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漸地、進行性地減退,需要治療和護理。就我國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職業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
2 導致慢性病的各種危險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復雜,數目多,范圍廣,暴露方式形形,交織作用縱橫交錯,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討致病機制,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有上百種,甚至更多,但常見的有10多種,最主要危險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煙、體力活動不足、病原體感染、遺傳和基因、職業暴露、環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煙 吸煙至少可以引起20多種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兒低體體重等。WHO統計,2000年全世界吸煙引起的死亡約490萬人,占總死亡的8.8%。
2.2 飲酒 過度飲酒與很多癌癥、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有關。大量飲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嚴重飲酒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遠高于正常人群;酗酒還可以增加腦出血的危險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癥 慢性病的發生與膳食方式及結構關系密切,與膳食有關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關系,與發病有關膳食因素主要有脂類維生素與纖維素等。如WHO 2002年估計高膽固醇每年引起約440萬死亡,占死亡總數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鹽、食物的加工與烹飪及進食方式等,也與慢性病的發生有關。
2.4缺少體力活動 由于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工作和生活條件改善,缺乏體力活動是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冠心病、多種癌癥、骨質疏松等有關。
2.5 病原體感染 病原體感染與慢性病的關系也很密切,如研究發現有15%~20%癌癥與病原體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潰瘍,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乙肝與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2.6遺傳與基因 幾乎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均有遺傳因素的參與,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家族史是癌癥、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分子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和人類基因流行病學對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關基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2.7多種危險因素的綜合作用 慢性病的發生與流行往往是多個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多個危險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它們對疾病發生的協同作用與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能了解疾病的危險因素及其之間的作用,而且能為正確制定疾病的預防策略和綜合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3 慢性病的預防措施
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是相同的,并且與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密切相關,如果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慢性病帶來的危害和損失。我國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級預防為主的三級預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進為主導的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策略。
3.1 一級預防 又稱病因預防,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級預防是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兩方面內容。健康促進是通過創造能夠促進健康的環境,使人們避免或減少機體對病因的暴露,改變機體的易感性,使機體免于發病,降低發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環境保護和監測等。健康保護是對易感人群實行特殊保護措施;避免疾病的發生,如礦工采用濕式作業來減少塵肺的發生,控制吸煙來預防肺癌,接種乙肝疫苗宋預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國的一級預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級預防 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發生、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預防,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疾病復發或轉為慢性。大多數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級預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的時間比較長,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膚慢性潰瘍易發展成為皮膚癌,宮頸糜爛易發展為宮頸癌等發現并及時治療各種癌前期病變,屬于腫瘤的二級預防。產前檢查發現胎兒染色體異常而早期做出診斷,進而終止妊娠,屬于遺傳病的二級預防。
【關鍵詞】預防;控制;慢性病;三級預防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277-01
1 認識慢性病
1.1 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慢性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狀態,表現為逐漸的或進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近年來,慢性病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1.2 慢性病的特點:①病因復雜,常為多因素作用的結果;②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③發病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有關;④潛伏期長,與長期不良習性有關;⑤病程長,發病后較難治愈,可終生帶病;⑥慢性病可預防,通過改變行為和環境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⑦病死率和傷殘率高;⑧需要治療的醫療費用高。
1.3 常見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統: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纖維化等;②循環系統: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壓、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統: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結核、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等;④泌尿系統:慢性腎炎、慢性腎衰、慢性泌尿系統感染等;⑤血液系統:慢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內分泌系統:慢性甲狀腺炎、甲亢、甲減等;⑦代謝和營養:糖尿病、營養不良癥、痛風、骨質疏松等;⑧結締組織和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系統性硬化病、骨性關節炎等。
1.4 慢性病的現狀:
據《中國慢性病》報告,慢性病的現狀有:
1.4.1 慢性病成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續上升。
中國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續上升。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人。慢性病已成為我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即使在貧困地區,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視的,許多貧困縣也已達到60%。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人,在近600萬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萬人,腫瘤140萬人,慢性肺部疾病28萬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萬人,分別占總死亡人數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間,我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增長趨勢。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間,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數增加7000多萬人。
1.4.2 慢性病相關危害因素流行日益嚴重我國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食物供應不斷豐富的20多年中,人們偏離“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費行為日益突出。肉類和油脂消費增加,食鹽攝入居高不下,身體活動不足,飲酒、吸煙等綜合性因素增加,導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從而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2 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點在于預防,因此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慢性病的預防上。
2.1 慢性病的三級預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個階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因此預防工作也可以根據疾病的自然史相應的分為三級。
第一級預防,也叫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教育方式在發病前期進行干預,增強人群的體制促進人們主動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消除致病因素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一級預防也包括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它是發病期所進行的防止和減緩疾病發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對疾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第三級預防,主要為對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減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復發、轉移,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經喪失勞動力或殘廢者,通過康復治療,促進早日康復。
2.2 慢性病的預防對策: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