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危重病人護理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目的:研究危重病人實行定人監管對ICU護理管理效果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分組法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實施定人監管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危重病人實行定人監管的護理方式,不僅提高了病房護理的效率,也使病人對護理的總滿意度大幅提升,可以在臨床中廣泛推行。
【關鍵詞】
ICU護理;定人監管;滿意度
重癥監護病房是對危重病人進行監護和救治的區域,具有完善的搶救設施和護理工具。在一般情況下,危重病人的病情都極為危險,ICU的護理工作也極為困難,護理的質量和效率也有待提高。針對這一現狀,我院展開了定人監管制度進行護理,有效改善醫患關系,并提升了病人的滿意度。使危重病人的康復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為護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入住開始接受ICU護理且時間不過一周的危重患者10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9.3±4.6)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17例,高中25例,高中以上8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7.4±5.1)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5例,高中28例,高中以上7例。入選標準:患者均為大手術或嚴重外傷患者,需要監護;患者語言表達無障礙,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意志;自愿參加實驗。排除標準:被診定有精神科疾病的患者;在ICU住院不足一周的患者;在研究中死亡的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對常規的病癥狀況護理和必要的病房監護。觀察組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也采用定人監管的方式,具體包括:①上班過程遵循彈性原則。護士長通過了解當日需要護理的危重病人的數量,從而合理的安排第二天需要上班的護理人員人數,并采用流動的方式去任職機動班,對ICU病房保持時刻監察,在ICU的護理工作中有需要的時候,及時投身到ICU護理工作中。②對責任的明確。護理人員需要依照排班表的說明,對自己對應的危重病人進行監管。護理人員要將自己對應的危重病人在ICU病房中的情況進行實時觀察并記錄,在病人出現特殊情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對病人進行照料。③嚴密監察,履行職責。護理人員需要對對應的危重病人進行信息和資料的了解,明確病人的病情和狀況。在醫生查房時,對危重病人產生的情況和變化向醫生仔細說明,并協助醫生為患者完成檢查,對患者負責任的進行護理,并進行詳細的流程記錄。遵從醫囑,對病人進行實時的輔助檢查,當異常情況出現的時候,立刻匯報給醫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3評判標準
評判標準是患者對護理結果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總滿意度為滿意率與非常滿意率的和。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根據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對患者進行定人監管的護理方法之后,護理人員可以根據自己對應病人的資料進行針對性的護理[1]。當危重病人存在病情惡化的現象時,護理人員可以及時發現并通知醫生,采用有效合理的方法進行搶救,極大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效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定人監管的實施也有效的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使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更加精湛,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的進行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定人監管制度對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和病情恢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使護理人員能夠更明確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從而滿足危重病人需求。護理人員首先要聽從護士長的統一安排,根據需要護理的危重病人數量,進行合理的輪班,在ICU病房需要護理人員的時候,及時抵達病房,對危重病人進行悉心的護理[2]。護理人員其次要明確自身的職責,對自己對應的危重病人資料和信息進行詳細的了解。對自己對應的危重病人要進行實時的觀察和記錄,當病人產生不良反應的時候,遵從醫囑進行緊急處理。當反應過于激烈,有可能導致危險之際,立刻通知醫生,為患者的生命安全作出保障。護理人員需要有極高的責任意識,對病人的康復過程進行細致的監察與記錄,并實時對醫生進行反饋。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患者的病情不會發生惡化[3]。當醫生不在時,也要遵從醫囑對患者進行輔助檢查,保障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預防患者出現異常狀況。通過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危重病人實施定人監管的護理方式,使病人充分感受到院方的人文關懷,有效提高了ICU病房的護理效率,保障病人能夠得到最全面最細致的護理。定人監管模式在ICU護理中的實行也使ICU的護理質量獲得顯著的提升,極大改善了緊張的醫患關系,大幅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可以在臨床中進行廣泛的推行。
作者:梅景亮 王曉坤 趙玉秋 趙輝 單位:吉林省腫瘤醫院 長春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齊利娜.危重患者實行定人監管對ICU護理管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5(22):115-116.
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從管理入手,狠抓危重病人基礎護理質量,取得明顯效果,危重病人基礎護理符合率從過去的91.8%上升為現在的97%,病人滿意度從過去的92%上升為現在的96%,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危重病人并發癥,現介紹如下。
1 加強護士的職業道德教育
1.1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提高基礎護理質量的前提:我們有計劃地組織護士系統學習醫學倫理學、護士素質修養、護士職業道德等,從護士職業道德教育入手,使護士認識到工作中沒有貴賤之分,只要對治療有利,我們就應盡職盡責去做,不論工作閑忙,不論有無領導的督促檢查,也不論白天和晚上,對病人都要盡心盡職,對工作都要負責任。
1.2 護士應視奉獻為永恒的主題:我們教育護士,既然選擇了護理這項工作,就要在商品經濟飛躍發展的新形勢下,不忘奉獻,不忘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和義務。愛崗敬業,恪盡職守,以護理事業的先驅南丁格爾為榜樣,用愛心去呵護每例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
1.3 營造積極的護理文化氛圍:在護理管理中,實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營造和諧的護理環境,和諧的護患關系,倡導“團結、友愛、協作”,“關愛生命、關愛健康、關愛病人”“以病人為中心”,“護士應具備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真誠服務,愛心奉獻”等。護士在這種氛圍指導下,積極愉快地工作,處處替病人著想,努力完成各項工作,基礎護理質量和病人滿意度明顯提高。
2 提高對基礎護理重要性的認識
2.1 要讓護士特別是新護士認識到基礎護理不僅是讓病人清潔、舒適,更重要的是減少危重病人并發癥,促進病人康復。如口腔護理,可減少口腔黏膜感染,控制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翻身、拍背可預防臥床病人墜積性肺炎發生;留置導尿的病人會陰護理可減少尿路感染;肢體活動可減少危重病人因臥床并發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等。有計劃地進行基礎護理知識講課,基礎護理知識提問及理論考試,用過去出現并發癥例警示護士,時刻都要重視危重病人基礎護理質量。
2.2 經常組織對危重病人基礎護理查房:通過查房提高護士認識,找出基礎護理薄弱環節,提高基礎護理質量。如對一些成功的護理病案,有瑕疵的護理病案,或正在護理著的危重病人進行查房討論,總結成功經驗,接受不足教訓,提高改進措施,不斷提高對危重病人基礎護理質量。
2.3 落實基礎護理,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加強基礎護理,可以協調、融洽護患關系,密切觀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進行健康教育,提出預見性護理措施,提高整體護理水平等。
3 加強危重病人基礎護理質量監控
3.1 基礎護理量化管理:我們使用的是表格式基礎護理護囑單,使基礎護理項目由“軟指標”變為“硬指標”,必須落實并簽名。基礎護理落實后簽名,由電腦錄入,統計工作量。對連續基礎護理做得少,做得差的護士,幫助分析原因,要求盡快改正。基礎護理做得多,做得好的護士給予表揚和獎勵。
3.2 重視晨間床頭交接班:早上床頭交接班,在班護士全部參加,對每個危重病人進行仔細詢問、檢查、督促、指導工作,讓每一個護士對危重病人的護理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檢查了夜班的基礎護理質量。因夜班的基礎護理是一個薄弱的時間段,沒人監督,加上護士疲倦,往往做得不到位,通過早交班的檢查、督促,可促進晚間的基礎護理落實。
3.3 每周有基礎護理日,每天有基礎護理時:固定每天的基礎護理時間段,并抓落實,有利于基礎護理的落實。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規定:周二下午是基礎護理日,這天下午每個護士都要抽空下病房給病人洗頭、擦澡、剪指甲等,護士長根據各護士工作量進行分工,護士完成自己指定的基礎護理項目。每天的基礎護理時間:6:30~7:30(晨間護理)、8:00~9:30、14:30~15:30、19:30~20:30(晚間護理),這些時間段有專門的護士在做基礎護理,在這段時間里除搶救外,必須做基礎護理,這樣確保基礎護理的落實。
3.4 病房護士長每日最少進行5次危重病人查房:護士長5次查房為:早交班時1次,10點左右1次,上午下班前1次,下午上班后、下班前各1次。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指導護士如何做好基礎護理。對于常見的共性問題,在全科護士交班會上強調,以保證危重病人的觀察護理到位。我院還實行了護理質量百分制管理,滿分100分,每個缺陷分值化,查到不足或受到病人批評扣分,護理部檢查后,受到表揚或得到病人表揚的加分。月底評出每個護士的得分,并和每月的服務之星評選和獎金掛鉤,切實做到獎勤罰懶。
3.5 征求病人意見:每月下發1~2次意見卡,征求病人對基礎護理意見。基礎護理質量如何,病人感受最準確,讓病人參與質量評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病人與管理人員共同監督,加大了質量控制的力度,避免了只單純檢查所帶來的片面性。病人的評價結果與護士利益掛鉤,也是促使護士的動力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危重病人 護理質量 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79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及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綜合的反映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1]。而危重病人護理質量安全管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提高臨床危重病人護理質量,我院自2007年5月建立了三級危重病人護理質量安全監控網絡等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管理方法
組建危重病人三級護理質量安全管理監控網絡:健全的三級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護理質量管理執行度及時、執行力到位、可操作性強的質控組織模式,有利于護理部對危重病人護理質量各個環節分層次實施全面監控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護理差錯和事故糾紛的發生。危重病人三級護理質量安全管理監控網絡,一級由護理部主任、總護士長及骨干護士長組成,是質量控制體系的核心;其職責是研究制定護理質量管理控制的相關事宜,定期檢查危重病人質控情況,并對質量難點進行指導。二級由8名護士長組成危重病人質控小組,是質量管理的關鍵;其職責主要對各護理病區護理質量進行檢查考核,并及時指出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收集各護理病區的建議,然后進行整理匯總,并完善危重病人護理管理規范。三級由各病區護理骨干指控員組成,負責本病區危重病人護理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從而不斷提高病區危重病人的護理質量。
建立危重病人護理質量考評機制:全程監控是確保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前提;環節質控則是重中之重。護理部通過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及時查找護理質量缺陷并予以修改。定期對照質控標準檢點部位,如ICU、CCU、RICU、NICU等應認真排查護理安全隱患,將危重癥、嚴重并發癥、有護理糾紛趨勢等作為質控的主要對象,建立有效的危重病人登記報告制度和危重病人護理會診制度,嚴防護理差錯發生。護理部要結合實際,細化崗位職責及工作流程,讓具有正確導向的通用標準在護理質控督查中有章可循,并實施連續、動態、全程的共性管理[2],達到放大管理功能倍率的目的。我院完善了護理部、總護士長、病區護士長三級崗位管理體制,并對護理質量進行了追蹤檢查。
制定危重病人護理應急預案:在護理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最多,護理人員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護理糾紛。為此護理部制訂了具有可行性的護理風險防范預案,并且每項預案都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如患者突然發生病情變化時,應立即通知醫生,準備好搶救物品及藥品,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對重大搶救應及時通知醫務處和護理部,做好病情及搶救記錄。若接到停電通知后,要立即做好停電準備,備好應急燈和手電等。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平時應在機旁備有簡單呼吸器備用,如突然停電要立即將呼吸機脫開,使用簡易呼吸器維持呼吸,并及時與電工聯系查詢停電原因。
整合資源,創建優勢:護理部創新護理服務理念和模式,成立了以總護士長為核心的護理專項技術支持中心[3],形成了我院護理人才群,確保了臨床所遇到各種問題的處理都能及時有效,尤其對危重特殊病人、突發病情變化的病人等,保證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提高。護理部制定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實施方案,使護理人員都能自覺落實好各項制度。據統計,2009年度病人對護理服務滿意率達99.88%。
提高護理隊伍的綜合素質:護理部每年組織兩次護理人員理論與操作考核,開展“三基三嚴”能力培訓活動,定期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根據臨床專科護理發展和專科護理崗位的需要,開展對護士的專科護理培訓,不斷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
結 果
通過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護理質量管理、控制及評價體系,著力培養護士長“大質量觀”意識,重視患者全方位的護理質量要求,加強對管理人員的現代質量教育,探討質量管理持續改進和持續推動的長效機制[4],從而有效地防范了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同時護理部針對性的健全了各項護理安全管理,完善了三級質控機制,為病人提供了技術和服務多層面的支持,并著重加強了危重病人的護理管理,使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從“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向“質量改進及質量持續改進”過渡,取得了較好的安全管理成效。
討 論